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2020-12-03 大眾網

儘管近來天氣炎熱,但67歲的裴風岐走到哪裡都要隨身攜帶他的小背包。背包最外面的夾層裡放著一張藍色的卡片——「遺體捐獻卡」,卡片上有他的名字、編號和醫院聯繫電話。「這個卡我帶在身上,萬一出現什麼情況,人家看到這個卡上的信息,能及時聯繫到醫院……」今年3月份,他辦理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成為一名遺體捐獻志願者。

從去年填寫志願表開始,裴風岐原本和諧的家庭就起了「波瀾」,孩子們的反對,讓他和老伴袁桂芳始料未及。不過,經過半年的溝通,孩子們理解了父母,也作出了讓步。在濟南,像他這樣的還有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遺體(角膜)捐獻志願者」。洞悉生命的意義,他們想用自己最後的光和熱,為他人延續生命。

裴風岐和袁桂芳是重組家庭,18年前,他在一次驢友活動中認識了她,後來兩人一起外出旅行,一起參加社區的活動,一起做志願者……家庭關係一直很和諧,孩子們對二老也很孝順。

去年6月,裴風岐陪老伴參加好友徐凱心臟移植重生一周年感恩慶典,倆人被觸動了,作出了遺體捐獻登記的決定。「以前也聽說過遺體捐獻,有這麼個概念,但是比較模糊,他(徐凱)前年做的換心手術,去年周年紀念的時候請大家一起去見證,他們祖孫三代一起做了登記,我們很受觸動。」袁桂芳說。

半「威脅」半勸說兒子終於籤字

2017年10月23日是老兩口一塊填表的日子。把登記表領回來填寫沒什麼難的,拿給孩子讓他們做委託執行人時,這個和諧的家庭卻出現了「波瀾」。「孩子一聽說我要遺體捐獻,很反對,不能理解我為什麼要這麼做。」裴風岐說。

對裴風岐的兒子而言,傳統觀念教育他的就是要孝順父母,父母百年後讓他們入土為安,可父親的選擇讓他內心很是掙扎。不順從父親的意願,他便是不孝;可順了父親的意願,會不會被人說閒話……袁桂芳的兒子也同樣糾結。

裴風岐用了大約半年的時間與兒子溝通。在他的觀念裡,他希望孩子是真心接受他的選擇,「這樣我才能安心。他要是糊弄我,陽奉陰違,最後不給我執行,不就白搭了」。

在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表上,他勾選了三項:角膜、遺體和器官。「死了捐出器官,生命還能用另一種方式延續。現在技術發達了,一個角膜能讓好幾個人恢復光明,多好!」成為志願者後,裴風岐才知道以前出現過悔捐的情況,醫院的車到了,家屬不願意,最後只能空車返回。

「這本就是自願行為,家人不同意可以一票否決,但如果是角膜、器官捐獻,悔捐就好比是剝奪了人家的希望。」這或許是裴風岐為何堅持一定要讓兒子真心接受的原因。

經過半年的溝通,裴風岐的兒子最終在登記表的委託執行人一欄填了自己的信息。「我半『威脅』他給我籤的,我說『這是我的遺願,不給我實現才是不孝』,」裴風岐說,他敢這樣「威脅」兒子,無非是見孩子已經接受了,就差臨門一腳了,「有一次我們聊天,他也透出自己以後也要捐獻遺體的意思,是個雙贏的結局」。袁桂芳的兒子也同意了做她的委託執行人。「今年是我本命年,我想等明年選個特別的日子去交表登記,跟上他的腳步。」她說。

生前不怕手術刀死後何懼解剖刀

在遺體捐獻志願者中,兩代人對遺體捐獻存在分歧的情況不在少數。「傳統思想都說『入土為安』,讓人改變這種想法不容易,」裴風岐說,原本他以為老人有這種想法的比較多,沒想到自己孩子也用這個理由來反駁。在他看來,火葬早已異於傳統的「入土為安」,與其燒成灰放進骨灰盒埋了,倒不如把遺體留給醫學院的孩子們學解剖,不僅能保護環境,還能培養好醫生。

裴風岐的志願者朋友裡有醫生,他們告訴他,解剖學是醫學教育的基礎,但能夠提供給醫學生們實踐的遺體太少了,如果醫學生鬧不清每一層的皮膚、筋膜,一刀下去弄不好就會出事。「你敢讓沒上過解剖課的醫生動手術嗎?一位已經實現遺體捐獻的老先生就說過『生前不怕手術刀,死後何懼解剖刀』。」

裴風岐有時也會跟老伴討論,買了墓地,十年二十年可能不會有什麼變化,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後呢?「隨著城市發展,用地越來越緊張,幾百年後,墓地會不會遷址這誰也說不好,墓地價格也不低,何必花這個錢徒增負擔呢?再就是現在小年輕還有幾個知道怎麼上墳?捐獻者有紀念碑,清明節、寒衣節有追思會,大家一起悼念挺好。」

路過花叢,沾一身衣香

吳家驤、李聞詩(吳曉建父母)、王顯明、山崎宏、孫宏琦、吳金紅、孟憲陶……在山東福壽園遺體(器官、角膜)捐獻紀念廣場的紀念碑上,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他們獻出了生命最後的光和熱,為人類健康和醫學事業發展作出貢獻,也讓自己的生命用新的方式延續下去。

遺體捐獻登記2596人,已實現捐獻346人;角膜捐獻登記1152人,實現捐獻223人。這是截至今年6月底濟南的統計數據。「最早一年只有十幾例登記,現在一年有三四百人登記,實現捐獻幾十例。這種縱向的變化是很明顯的。」市紅十字會遺體捐獻工作負責人周蔚說。

儘管捐獻數在增長,仍難以滿足醫學需求,一些難解的問題依舊存在。遺體捐獻往往陷入不可說的尷尬境地,「一位阿姨自己印了宣傳材料,就在社區被人誤解了,」周蔚說,山東是齊魯文化之鄉,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要重塑人們對遺體捐獻的認知還需要講究宣傳時機和平臺,不然會適得其反。

在實際執行時,有時還會遇到志願者本人非常願意,但因家屬反對無法執行的情況,也就是「悔捐」。周蔚說,「整個社會的認可和理念是非常關鍵的,所以說志願者服務團隊很重要。首先是要讓人知曉,其次是讓家人尊重你的想法,最後是要獲得家人的支持。」她說,說到底是要讓大家從更高的層面理解生命的意義。

路過花叢,沾一身衣香。這些志願者相信,在生命的第二次旅程,有緣的人可以再見。

兩代人與三代人的捐獻故事

沿著你走過的路

對遺體捐獻志願者而言,死亡不再是不可言說的忌諱,而是生命的全新開啟、生命價值的開敞。與裴風岐一樣,濟南的遺體(角膜)捐獻志願者同在「生命的延續」群裡,拿到捐獻證書的那一刻,他們安了心。因為「知道自己的歸宿在哪裡,可以坦然生活了」。多元價值觀並存的時代,像火種一樣散布在城市角落的他們,用自己的經歷影響著更多人逐漸接受遺體捐贈這一理念。

執行了父母的遺願也確定了自己的歸宿

64歲的吳曉建擁有雙重身份,他既是父母遺體捐獻志願的執行人,也是一名籤署遺體捐獻志願書的志願者。在吳曉建家裡,父母的合影擺放在柜子上,照片裡的兩位老人笑靨如花。當他從屋裡拿出一摞文件放在茶几上,能從動作中感受到他對它們的珍視。這些榮譽證書、申請表、遺囑……都是他父母捐獻遺體的資料,每一份都被他用袋子套了起來,每拿起一件他都是輕輕地把套在外面的袋子拿掉,再慢慢翻頁解釋。

吳曉建的父母是濟南市首對夫妻遺體捐獻者。早在1993年,他身為醫務工作者的母親就曾立下遺囑想要捐獻遺體,她曾說「去英雄山佔個格子有什麼用,與其化作灰燼,不如留下一點光明或益處給後人」。那時,吳曉建費了不少周折才聯繫到山東大學醫學院遺體接收中心接收。「不像現在直接找紅會登記就行,那個年代不知道去哪裡能辦,聯繫上山大醫學院後還去作了公證。」

2003年2月,吳曉建父親86歲生日那天,老兩口留下遺囑並籤署了遺體捐獻協議。「他們看到這個證書就安心了,」他拿起兩本綠皮的遺體捐獻證書說,父母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年過得平靜安穩。三年後,吳曉建父親離世,他用鏡頭記錄了三位醫護人員將父親的眼角膜取下的過程,他們用擔架將老人抬走時,他拍下了最後一張照片,這也是他與父親的最後一面。2008年,吳曉建的母親突然去世,像當年看著父親離開一樣,他看著他們抬著自己母親的遺體從眼前消失。

「爸爸您放心吧,我們照顧好媽媽了。和您一樣,媽媽也順利實現了你們的遺願,為醫學教育事業奉獻出了你們的最後,履行了遺體捐獻的手續。」這是吳曉建母親去世後,他寫給已故父親的文字。

兩位老人遺體捐獻的願望順利實現,吳曉建履行了對父母的承諾,但在最初的那幾年,他卻很難走出來。「那是老人的心願我支持,可我心裡能不難過嗎!」沒有骨灰盒,沒有墓地和墓碑,吳曉建只能和哥姐看著照片寫下一些文字,作為他們獨特的紀念方式。

與母親一樣,吳曉建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2012年生日那天,他也像父母親當年的選擇一樣,領回登記表登記了遺體(角膜)捐獻。

從「接受一顆心」到祖孫三代登記捐獻

裴風岐夫婦的朋友徐凱患有擴張型心臟病,3年前病情加重,8個月的時間裡就住了6次院,體重驟降60多斤,臥床不起,還出現了心包積液和肺動脈高壓等症狀,只剩心臟移植這條路。當時,排在徐凱前面的還有14位患者,配型配對後只有他完全符合,2016年6月21日,他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

「捐與受是『雙盲』,我不知道捐獻者的姓名、情況,只能默默向他致敬,如果沒有他,我怕是2016年都過不完。」手術過去兩年了,58歲的徐凱身體情況越來越好,能像從前一樣跟歌友聚在一起唱歌,還能經常帶著家人外出旅行,這些他和家人此前想都不敢想。

徐凱從病床上醒來的那一刻,就開始思考遺體捐獻,隨著身體康復,他作出了遺體捐獻登記的決定。「我是遺體捐獻的受益者,我能想到的回報社會的方式就是我自己也登記遺體捐獻,不管是救人,還是做醫學研究。」 他將自己的決定告知家人,不僅得到了支持,母親和女兒還提出也要一起登記捐獻角膜。

去年6月,徐凱在濟南舉辦重生一周年感恩慶典,邀請200多位親朋做見證,講述了自己的換心經歷,包括裴風岐夫婦在內的親朋聽後感動不已。當天,徐凱與母親、弟弟和女兒同時籤署了遺體(角膜)捐獻協議,祖孫三代四人同時成為捐獻志願者。

兩年了,每到清明節、寒衣節,徐凱必到捐獻者紀念碑獻花,帶朋友去參加捐獻者追思活動,逢人必講捐獻遺體的重要性。在他的影響下,幾位朋友陸續進行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裴風岐、袁桂芳等人還投身紅十字會捐獻登記工作站的工作中,作為志願者向更多的人普及捐獻知識。

我們幫助過的人碰到就等於我倆遇見了

去年12月,濟南市紅十字會在博愛之家設立捐獻登記工作站,每周固定時間由志願者值班。「原本我是志願服務隊的群主,後來我把群交給了志願者,讓志願者管理志願者,讓志願者為志願者服務,」濟南市紅十字會遺體捐獻工作負責人周蔚說。

「以前經常遇到有志願者來了之後說早就有想法但不知道該怎麼辦理,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想辦這個事的人知道該怎麼辦理,然後推進到讓不了解的人了解,最終讓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周蔚說,志願者們就好比火種,他們通過自己的經歷講述給不了解的人,讓更多的人認可遺體捐獻。

7月7日,記者見到了在捐獻登記站值班的兩位志願者李文成和楊翼。他們與吳曉建一樣,既是捐獻者家屬,也是志願者。去年12月,楊翼與丈夫一起登記遺體捐獻,1個多月後丈夫離世。楊翼說,拿到捐獻證書後,才真正安心了,「等我走後,說不定哪天我們幫助的人會碰到,不就等於我倆又遇見了」。

「知道自己的歸宿在哪裡,可以坦然生活了。」幾位受訪的志願者說。死亡對他們而言早已不再是忌諱,作出決定、籤下名字的那一刻起,生命的定義和價值變得更加廣闊。

相關焦點

  • 遺體捐獻 讓生命再度綻放
    2020年12月24日,馬家堡街道辦事處殘聯收到轄區殘疾居民白穎逝世的消息,街道殘聯、西裡第二社區黨委第一時間安撫白穎家屬,並了解到家屬按照白穎生前遺願,將遺體以及眼角膜志願無償捐獻,為醫學工作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 生命禮讚!浙江舉辦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緬懷紀念活動
    3月24日上午,省紅十字會在杭州錢江陵園舉辦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緬懷紀念活動。當天,以緬懷紀念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者為主題的浙江省「生命禮敬」紀念園、紅十字「生命禮讚」主題文化公園項目也先後啟動開工建設。
  • 生命定格81歲,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生向「大體老師」致敬。(圖片由學校提供)20日的課堂上,學生們迎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
  • 志願者趙連翠:手搖輪椅的遺體捐獻「大使」
    3月5日雷鋒日,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來到趙連翠家中,為9名志願者現場辦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至此,莒縣共有88名志願者申請遺體捐獻登記,實現捐獻6人。 ,成為全縣第一個承諾死後捐獻遺體的人。
  • 你不了解的「大體老師」:低齡遺體捐獻樣本不足1%
    ­  對話­  上課前需向「大體老師」默哀鞠躬­  對話人:首都醫科大2012屆臨床專業生鄭超­  遺體捐獻完成交由學校保管後,將以「大體老師」的身份在醫學院的實驗室內度過「延長」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
  • 遺體和器官捐獻有關問題解答
    1.遺體和器官捐獻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答:目前國家尚未出臺全國統一的遺體和器官捐獻法律法規。2005年9月1日,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福建省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規範我省的遺體和器官捐獻工作。目前,實施有關遺體捐獻的地方性法律法規的有上海、北京、天津、重慶、深圳、青島、寧波等城市。  2. 遺體和器官捐獻的決定權是誰?
  • 陝西首家遺體器官捐獻宣教基地落成
    1月16日下午,西安市雁塔區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宣教基地揭牌儀式在長延堡街道東儀社區舉行。陝西省紅十字會辦公室主任李志剛,西安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黨組書記崔錦繡,雁塔區副區長、區紅十字會會長張武,陝西省紅十字眼庫、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遺體捐獻管理辦公室、各街道分管紅十字工作的領導及專幹參加儀式。活動現場,大家觀看了器官捐獻的視頻短片,了解了器官捐獻相關知識,西安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黨組書記崔錦繡和雁塔區副區長、區紅十字會會長張武共同為「 遺體器官捐獻宣教基地」揭牌。
  • 緬懷「大體老師」 北京已有2962人實現遺體捐獻
    今天上午,北京市紅十字會和北京解剖學會在北京市長青園骨灰林生命紀念碑前,舉辦了具有特殊意義的追思會,悼念志願捐獻遺體的逝者。位於北京市長青生命紀念園生命紀念碑前,多了許多黃白相間的鮮花。他們有個最大的共同點:以血肉之軀,靜靜等待著初入醫學殿堂的學生們,讓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得到延續。北京長青園生命紀念碑矗立在遺體捐獻碑廣場中央,紀念碑主碑形似「雙手託舉著的心」,周圍環繞著一座座刻滿名字的小紀念碑,描金鐫刻下了每一位實現遺體捐獻者的名字,每個名字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年近八旬的朱林、朱敬兄妹倆和家人早早來到長青園。
  • 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20日的課堂上,學生們迎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韓湘君曾長期在上海市盧灣區婦幼保健院(現已併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黃浦分院)工作,是知名婦科主任醫師。
  • 重慶市2019年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活動
    集體默哀,追思捐獻者冬去春來,已至清明曾經,無數的生命泯沒在時間的洪流他們,遠離了人間喧雜和孤寂只留下未了的心願在人世間這一天的重慶市遺體器官捐獻紀念園內,每一個人都神情肅穆,手捧鮮花。10點整,緬懷紀念活動正式開始,全體人員低頭默哀。
  • 哪些領導人去世後捐獻了器官和遺體
    遺體捐獻,是指自然人生前自願表示在死亡後,由其執行人將遺體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的行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獻意願的自然人死亡後,由其家屬將遺體的全部或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的行為。 其實,許多老一輩革命家都放棄了墓葬,而選擇將骨灰灑向大海,寓意「毫無保留地獻給黨和人民」。
  • 國展展出人體標本"做體操" 助力遺體捐獻(圖)
    包括數百件人體和動物標本的大型生命奧秘展,昨天在國家會議中心開展。打籃球、做體操、將自己的胸部「揭開」展示其中的五臟六腑……在這場將持續6個月的展覽中,最令人震撼的,就是13件使用生物塑化技術保存的,完整的真實人體標本。
  • 我的遺體捐獻解剖後,會被火化還是扔在垃圾桶裡?
    題圖:《入殮師》如果我的遺體捐獻解剖,使用完畢後會被火化還是把我扔在垃圾桶裡?答主:元宿six(2.6 萬+ 贊同,外科學碩士,醫學話題下的優秀答主)醫學院對遺體捐獻的整個流程都有嚴格的標準和儀式,不可能當成垃圾,一般會做成人體標本,成為我們行醫路上的大體老師,哪怕是內部器官損壞嚴重(如車禍碾壓、墜樓等機械性損傷),我們也會保持最大的尊重與敬仰讓遺體得到妥當的安排。
  • 浙江「生命禮讚」主題文化公園開園 頌揚器官捐獻大愛
    在杭州的各移植醫院代表、器官和遺體(組織)捐獻者家屬、志願者、遺體(組織)接受單位負責人等100餘人參加,頌揚器官捐獻大愛。「生命禮讚」主題文化公園開園。 浙江省紅十字會供圖作為全國首個在省會城市建設的紅十字「生命禮讚」主題文化公園,該主題文化園由浙江省、杭州市和杭州市江幹區三級紅十字會聯合建設,主要用於紀念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者,弘揚傳播捐獻精神、普及捐獻理念、助推人體器官捐獻事業發展。該主題文化公園分為「生命禮讚廣場」和「生命禮讚主題文化展示廳」兩部分。
  • 「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女大學生捐獻角膜遺體
    陳琦媽媽籤署角膜遺體捐獻志願書。紅網時刻1月6日訊(通訊員 楊麗紅)「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的女大學生陳琦一直催媽媽聯繫省城長沙紅十字會。1月4日下午5點,陳琦媽媽輾轉通過長沙市紅十字會,電話裡強烈表達了陳琦角膜遺體捐獻的意願:「她想要在她還活著的時候親自籤署志願書,她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但她還很年輕,想要把角膜留在世上,幫助別人看見這個世界,用另一種方式活下去,遺體捐出來做醫學教研,用最後的力量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1月5日凌晨零點02分,陳琦因搶救無效不幸去世,生命永遠定格在22歲。
  • 全南一貧困戶捐獻遺體傳遞人間溫情
    客家新聞網訊 曾莉 張遼報導:1月4日,全南縣南逕鎮古家營村黃屋組村民李桂珍說,她為丈夫黃養才辦理好了遺體捐獻手續,「終於幫他了了一樁心願。」黃養才家屬辦理遺體捐獻手續。當日凌晨,黃養才因病在家中去世。家屬遵照其生前遺願,立即聯繫全南縣紅十字會,自願捐獻老人遺體。
  • 捐獻遺體角膜成為「大體良師」 長沙一女子離世前最後一條微信讓人...
    在生命的最後,她給我發了一條微信,希望將遺體捐獻給紅十字會,器官用於救治患者,遺體用於科研和教學。她來得平凡,走得卻不平凡!」11月23日,說起捐獻遺體器官的妻子蔣琳鳳,歐陽貴東淚如雨下。沒有隆重的葬禮,沒有滿目的輓聯,就連最後的告別都是匆匆。11月21日凌晨3時,在長沙市三真康復醫院的病房,年僅46歲的蔣琳鳳因患癌症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在愛人的陪伴下,她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 讓生命再閃光!溫州舉行首對「大體老師」夫妻捐獻儀式
    今年6月,在溫州醫科大附二醫的某病房裡,溫州市紅十字承啟榮光志願服務隊為病床上90歲高齡的章克光老人提前頒發了《浙江省遺體(組織)捐獻證書》。「我想活著看到自己遺體捐贈的證書」,這是章克光老人生前最後的心願。哪怕在彌留之際,老人也不忘叮囑兒女,這是他與妻子共同的選擇,是另一種方式的相遇。
  • 人大代表建議簡化流程鼓勵遺體捐獻,只要本人自願有委託執行人就可...
    遺體捐獻要遵循無償、自願原則,需要捐獻者直系親屬籤字同意。那麼問題來了,不少老人生前有捐獻遺體的願望,但只要家裡有一位子女不同意,就無法達到捐獻的目的。」王豔建議,進一步完善立法和人性化捐獻措施設計,健全完善更為成熟的器官移植體系,積極尋求簡化可行的辦法,鼓勵更多人完成捐獻遺體的心願。「比如,自然人生前表示同意捐獻遺體的,只要本人自願,有委託執行人,就可以公證。」
  • 捐獻遺體的15歲少年:要去醫院做讓人尊敬的「大體老師」
    15歲的松華是首鋼醫院安寧療護病房開設以來,第一個捐獻遺體的未成年人,也是安寧療護病房中年齡最小的病人,在這個病房,曹鳳陪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後一段旅程。原以為是生長痛,沒想到是惡性腫瘤松華是一位骨肉瘤患者,沒患病之前,這個男孩陽光且自信,作為家裡唯一的男孩子,像所有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他的父母對他抱了很大的期望,對松華要求很嚴,松華也爭氣,成績一直也挺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