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醫院讓孩子坐小火車排隊看病 讓孩子在遊樂中忘記對醫生了恐懼 近日,湖南長沙,湖南婦女兒童醫院為了舒緩孩子去醫院的抗拒心理,居然把遊樂園搬進了醫院。 原來由於醫院日常接診中孩子是比較多的,為了緩解等待時的枯燥和讓孩子不再害怕醫院才這樣做的。據湖南
原標題:醫院讓孩子坐小火車排隊看病 讓孩子在遊樂中忘記對醫生了恐懼
近日,湖南長沙,湖南婦女兒童醫院為了舒緩孩子去醫院的抗拒心理,居然把遊樂園「搬進」了醫院。
原來由於醫院日常接診中孩子是比較多的,為了緩解等待時的枯燥和讓孩子不再害怕醫院才這樣做的。據湖南婦女兒童醫院兒科主任介紹說:「醫院裡面只要是遊樂園能夠搬的進來的設施這裡都有,我知道的有火車、有進手術室的小汽車,有的孩子不停醫護人員的指揮,開著車在醫院裡到處轉,他們並不按照醫院規劃的線路在走,醫護人員感覺還挺好玩的。醫院是小孩子最害怕的地方,因為要吃藥和打針,如果打造成樂園一樣的話,孩子可能會放鬆很多。這樣能夠給家長和小孩的情緒舒緩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也減輕了等待時的焦慮情緒。」
家長們都是非常認可醫院這樣的做法,在醫院等待的時候可以先帶小孩子坐著小火車,同時熟悉一下醫院的環境,覺得這個醫院很有親和力,對於醫生和護士也沒什麼抗拒性,感覺自己不是來看病的,好像是帶孩子一起在逛遊樂園。
孩子難免會生個小病,有些疾病可以自愈,但是有些需要治療才能好轉,看醫生是小孩成長必然的經驗之一。我們都知道,孩子天生對醫院是非常的抗拒的,孩子生病了父母又不得不帶孩子去看病。但是對於小朋友來說,去醫院就是一場噩夢,總是覺得穿白大褂的醫生們要傷害他們。特別是打針吃藥的時候那個哭聲,大人們看著都心疼。
近日,湖南長沙,湖南婦女兒童醫院為了舒緩孩子去醫院的抗拒心理,居然把遊樂園「搬進」了醫院。
原來由於醫院日常接診中孩子是比較多的,為了緩解等待時的枯燥和讓孩子不再害怕醫院才這樣做的。
據湖南婦女兒童醫院兒科主任介紹說:「醫院裡面只要是遊樂園能夠搬的進來的設施這裡都有,我知道的有火車、有進手術室的小汽車,有的孩子不停醫護人員的指揮,開著車在醫院裡到處轉,他們並不按照醫院規劃的線路在走,醫護人員感覺還挺好玩的。醫院是小孩子最害怕的地方,因為要吃藥和打針,如果打造成樂園一樣的話,孩子可能會放鬆很多。這樣能夠給家長和小孩的情緒舒緩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也減輕了等待時的焦慮情緒。」
家長們都是非常認可醫院這樣的做法,在醫院等待的時候可以先帶小孩子坐著小火車,同時熟悉一下醫院的環境,覺得這個醫院很有親和力,對於醫生和護士也沒什麼抗拒性,感覺自己不是來看病的,好像是帶孩子一起在逛遊樂園。
孩子為何害怕去醫院看醫生?
理由1:環境噪音。
幼小的嬰兒內心更加脆弱,對比我們成人,心智不成熟,抗壓能力幾乎為零,去一個非常陌生的環境,對幼小的嬰兒來說,絕對是個挑戰,更不用說去醫院這種環境比較喧鬧的地方了,不時的叫喊,會讓嬰兒感到害怕。
理由2:太多陌生人。
每日到醫院看病的人多得不計其數,寶寶不只是年紀小,膽子也比較小,來來去去的醫生、護士、家屬,每一張臉都是寶寶沒有見過的,看完後自然會感到驚慌,對於寶寶不想與陌生人接觸,心理上是極度抗拒的。
理由3:缺乏安全感。
除了在小床裡的寶寶,每天都是乖乖地依偎在媽媽的懷裡,這對寶寶來說,溫暖的懷抱絕對是心中最安全的地方,但到了醫院,看醫生的時候,不是摸兩下,而是和醫生的肢體有更多的接觸。
此時寶寶的狀態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最後內心崩潰導致嗷嗷大哭,更多的感覺是離開了母親的懷抱,瞬間失去了以往的安全感,建議寶爸寶媽們在此時多在身邊陪伴寶寶。
如何幫孩子克服就醫時的恐懼?學會了這幾點,在生病時打針也不怕
首先要幫孩子做好就醫前的心理準備。在平常的時候,可以先灌輸孩子們生病就該到醫院看醫生的重要性,或是通過說故事等有趣方式,告訴他們醫生是打擊疾病、趕走疼痛的大英雄,這樣當他們第一次看到穿著白袍的醫生、護士時,比較不會產生距離感或感到陌生害怕。
有些父母在孩子不聽話、做錯事的時候,會說出:「你不聽話,我就帶你去醫院打針!」做為要脅,這樣的做法,常常會增加孩子們對醫院的恐懼,甚至以後會誤解,去看醫生就是一種懲罰,因而產生抗拒心理。
第一次的就醫經驗很重要,當孩子第一次來到像醫院這樣陌生的環境,面對醫生和各種檢查儀器時,不免會產生恐懼的心理,這時有經驗的小兒科醫生都會先和孩子們說說話,讓他們慢慢習慣和醫生的互動,接著從比較不會不舒服的地方開始檢查,如聽診或摸肚子。家長的態度也很重要,除非是病情很緊急,不然可以多花一點時間,儘量鼓勵孩子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講出自己覺得哪裡不舒服,通過和醫生的對話交流,增加孩子的參與感,較能獲得孩子們對醫生的信任。
看醫生時,最令孩子們感到害怕的4件事情有哪些呢?首先就是打針、抽血:這一類會造成疼痛感的侵入性治療或檢查方式,別說是孩子了,就連不少大人也會感到害怕。這時我們可以儘量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像是和孩子說說話、唱唱歌、握著他們的手,都可以安撫穩定他們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看到針頭,也千萬別當孩子在打針哭鬧時,父母也在一旁跟著一起哭,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深恐懼感。而醫生在打針之前,也可以儘量多按摩一下要施打的部位,以降低疼痛感。
其次是點藥水:像是點眼藥或是鼻子噴劑,身體會因突然有異物感而覺得不舒服,帶給孩子突如其來的驚嚇,但只要醫生的動作迅速確實,加上家長稍微的安撫,這個過程通常很快就能結束。以及吃藥:通常12歲以下的孩童,因為在吞嚥方面的控制還不是那麼熟練,醫生開的藥物多半是以藥粉或藥水為主,要讓孩子不討厭吃藥,可以從改善藥物調味著手,例如:請醫生在藥粉或藥水中,加入糖粉或果汁味道的糖漿,另外也可以通過和布偶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方式,讓孩子餵生病的布偶吃藥,這樣當孩子生病時,就會將吃藥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
各項儀器檢查:平常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醫生護士的遊戲,利用醫療玩具模擬當醫生聽診看病這一類的小遊戲,試著引導孩子對於醫院的儀器產生好奇心,反而會讓他們覺得檢查是一件新奇有趣的事情。除了通過上述的遊戲和安撫,讓孩子做好就醫前和就醫時的心理準備外,當他們完成以上的檢查和治療後,也別忘了給予讚賞和鼓勵,像是很多醫院就會準備貼紙,送給勇敢看病不哭鬧的小朋友。
除了各種專業的檢查之外,醫師更仰賴父母提供孩子所出現的症狀,才能對病情判斷更加準確,重點包括哪天開始生病、發燒?有沒有合併其他症狀?例如:咳嗽、嘔吐、腹瀉…各種症狀的嚴重程度以及持續多久?還有孩子最近的食慾、精神狀況以及睡眠時間等…家中是否有其他成員也有同樣的狀況?敘述的越仔細,就越能幫助醫生正確診斷及治療。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