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一篇角色扮演類玩具的測評報告,主題是孩子們在低幼階段很容易接觸到的一類職業——醫生,運用玩具內自帶的道具來扮演打針、聽心跳、測體溫等。
關於角色扮演和戲劇遊戲對孩子的重要意義,我們之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點擊閱讀《顛覆你認知的「過家家」,跟你一起看懂遊戲 尊重孩子》。
本期TR親子測評員藉助玩具,不僅帶孩子開展了職業認知遊戲,還在孩子扮演小醫生的機會中,有效的緩解了孩子在打疫苗過後的恐懼心理。
測評玩具名稱:費雪 新小醫生套裝
小測評員信息:女 5歲10個月
小測評員家長:ellie
長按二維碼進入平臺閱讀該期更多測評報告
從外包裝上面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到裡面的各種器械玩具,但是盒子裡面並沒有說明書,連各種器械的名稱都沒有,而其中的耳鏡相對比較冷門,我在過去都沒有接觸過,沒辦法,只能是上百度找了。
最原始的機械設計,不需要使用電池,不會有任何的聲光電效果費雪的玩具一般都是中規中矩,這套也不例外,套裝整體顏色上並不算鮮豔,塑料的質感比較厚實,沒有異味,邊角圓潤沒有毛刺。裡面還配有一個收納的急救袋,剪裁縫紉都很好,這個設計還是很貼心的。
我跟隊友都是玩樂中學習的貫徹者,拿到這套機械式醫生套裝,第一件事情就是給娃科普一下各種工具的工作原理,讓娃了解各種工具的應用,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於是我們翻出家裡的各種跟醫生相關的繪本,讓爸爸熟悉一下教材,然後開玩。
藍色+白色的配色,由軸帶、導管和氣囊三部分組成,通過按壓氣囊可以推動軸帶上的指針轉動,簡單還原了真實血壓計的部分設計原理,是個非常好的科普素材。這套玩具從顏色、外觀等方面都不算出色,血壓計也一樣,從外觀上看並不起眼,所以小陽一開始對於這個外觀醜萌的血壓計並沒有什麼興趣。可是當我一拿出小陽最愛的《手電筒裡看世界裡面-醫生》這本書,娃的興趣一下就提上來了:「原來書裡一直看的纏在手臂上的就是這個東西啊」接下來就開始歪樓,對應著手上的玩具套裝找書上面對應的醫療器械,這個是創可貼、這個是聽診器,這個姐姐吃多了要打針,孩子對這套玩具的興趣就這樣被提起來了。然後理科爸爸開始跟孩子簡單講解氣壓推動指針運動、慣性等物理現象,一邊玩一邊講解,娃更加容易理解。
因為小陽對於不按壓氣囊以後,指針還在繼續轉動這個點表示了疑問,所以接下來爸爸又拿出家裡的小汽車,輔助講解了慣性的原理。可惜沒辦法將黃色的指針盒子從袖套上拆下來,所以我們也沒辦法進一步給孩子解釋氣體是怎麼推動指針轉動的,只能是以後找到合適的機會再解釋了。外觀上來看跟實際的聽診器比較相似,小陽一眼就看出來是聽診器。但是聽音部分的耳件設計太大了,連大人都顯大,更不要說小孩子,戴起來並不舒服。另外,連接拾音和聽音兩個部分的導管比較硬,也不夠長,用力一點就會將整個聽診器從耳朵上拽下來。這兩點綜合起來,導致小陽在耳朵上帶了幾次後就不肯再帶了,玩的時候基本都是掛在脖子上。
組成聽診器的部件比較多,我們是配合科普繪本來講解的,繪本裡面有詳細的零部件拆解和用途說明,可以幫助孩子更加深入地理解聽診器的設計原理和使用。等有時間的時候,還用繪本套裝裡面的各種小部件,自己動手做一個聽診器,加深理解。
知道了聽診器傳遞聲音的的基本原理後,我們就跟小陽一起回憶之前去找醫生奶奶看病的過程,讓她知道在當聽筒在身體前面時是在聽心跳聲,在背部時是在聽肺部的聲音,所以當醫生聽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配合不能動來動去,不然醫生聽不清就會影響判斷病情。小陽聽完後,第一時間就用來聽爸爸的心跳聲了,她說,咚咚咚的,她都聽到了。針管透明,活塞芯杆的下面有彈簧,因此在推動活塞芯杆的時候會產生反推力,手感上跟真實的注射器有點類似。因為注射器拆不開,所以我們先讓小陽感受彈簧的彈性,然後拿出一根彈簧,輔助講解彈簧以及彈性的原理。然後結合科普套裝,給娃講解了怎麼將藥水通過注射器/打點滴,注射到人體血管,人體吸收藥性打敗病菌的過程。最後我們還擴展開去,說到我們去社區醫院打預防針,是為了產生對抗病毒的抗體。現在外面有新冠病毒所以我們外出要帶好口罩,但是等科學家們研究出疫苗,我們去打一針,外出就可以不用帶口罩,還能繼續上學了,所以注射器其實是保護我們的好朋友。配合著繪本,小陽聽得很認真,聽完以後還說,雖然打針會痛痛,但是以後她再也不怕打針了,因為我們大家都是好朋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加直觀地讓孩子理解我們為什麼要打預防針,讓孩子可以跳出打針讓她很痛的框框,從醫生、防疫的角度感受和看待打針這件事情,降低對打針的恐懼心裡。這也是醫生類角色扮演遊戲的重要意義。額溫槍很簡單好玩,上面有37.0℃、38℃、38.9℃三個體溫結果,每按一下,結果就會改變一次。因為小陽很不喜歡貼退熱貼,一貼就下意識要撕掉,所以我們還通過額溫槍,配合著《我們的身體》這本書擴展開去,跟孩子講解了人體發燒、使用退熱貼進行物理降溫的原理。也希望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將過去的一些行為扭轉過來。最後的是手環一樣的繃帶,和中間有一個洞洞的的耳鏡,這兩樣都沒有什麼機械原理,但是娃很喜歡從耳鏡中間的孔往外看,裝作是在看望遠鏡。
我問小陽,你是要當小醫生呢還是小病人啊?娃很堅定地說,她是大醫生!小陽先將玩偶娃娃抱起來,然後自言自語地說,「娃娃跟我說她不舒服了,我來給她看看到底是什麼問題」,然後就像模像樣地給娃娃聽心跳、測體溫、量血壓。最終診斷的結果是,娃娃生病了,需要打針吃藥。她一邊打針一邊對娃娃說:「我給你吹吹,吹吹就不會痛痛了,等會還要吃點藥,雖然有點苦但是吃了藥才好得快,乖乖寶寶,不怕怕啊。我也知道打針痛,可是沒辦法啊,確實痛了你就哭一下好了,媽媽不會笑你的」。聽聽這口吻,這語氣,可不就是以前我們哄她吃藥時候的說辭麼。所以說,大人平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我們的言行舉動會直接影響到孩子。
疫情期間我們基本都是在家裡陪玩,如果是正常時候,孩子還可以跟小夥伴一起玩過家家遊戲,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和衝突,促進社交能力的發展。此外,角色扮演需要孩子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想像出一定的場景並嘗試不同角色,在代入不同角色的過程中建立同理心。對於醫療類的角色扮演來說,更可以幫助孩子緩和對打針吃藥等治療手段的恐懼心理。可謂是好處多多。這套醫生套裝整體來看是是中規中矩,從外觀到設計都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有的家庭追求星光電,甚至會認為它太過於單調。但是在我來看,這類機械式的玩具可以讓孩子從日常的生活和玩樂中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物理常識,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不會覺得是負擔,而是一種樂趣。收納方面,這套玩具提供了一個小巧的醫療袋用於收納,而且袋口還有魔術貼,防止裡面的東西掉出來,這點上確實想的非常周到。
這套玩具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沒有說明書、聽診器的導管太硬太短、聽音部分太大這些細節性問題。另外,如果將套裝裡面比較冷門的耳鏡改成跟牙齒治療相關或者其他更加常見的器材,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