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玩醫生遊戲,幫孩子「療愈」看病恐懼感【玩具測評】

2021-01-14 ToyReport玩具報告


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一篇角色扮演類玩具的測評報告,主題是孩子們在低幼階段很容易接觸到的一類職業——醫生,運用玩具內自帶的道具來扮演打針、聽心跳、測體溫等。


關於角色扮演和戲劇遊戲對孩子的重要意義,我們之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點擊閱讀《顛覆你認知的「過家家」,跟你一起看懂遊戲 尊重孩子》。


本期TR親子測評員藉助玩具,不僅帶孩子開展了職業認知遊戲,還在孩子扮演小醫生的機會中,有效的緩解了孩子在打疫苗過後的恐懼心理。


測評玩具名稱:費雪 新小醫生套裝

小測評員信息女 5歲10個月

小測評員家長ellie


長按二維碼進入平臺閱讀該期更多測評報告



從外包裝上面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到裡面的各種器械玩具,但是盒子裡面並沒有說明書,連各種器械的名稱都沒有,而其中的耳鏡相對比較冷門,我在過去都沒有接觸過,沒辦法,只能是上百度找了。

最原始的機械設計,不需要使用電池,不會有任何的聲光電效果費雪的玩具一般都是中規中矩,這套也不例外,套裝整體顏色上並不算鮮豔,塑料的質感比較厚實,沒有異味,邊角圓潤沒有毛刺。裡面還配有一個收納的急救袋,剪裁縫紉都很好,這個設計還是很貼心的。


我跟隊友都是玩樂中學習的貫徹者,拿到這套機械式醫生套裝,第一件事情就是給娃科普一下各種工具的工作原理,讓娃了解各種工具的應用,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於是我們翻出家裡的各種跟醫生相關的繪本,讓爸爸熟悉一下教材,然後開玩。
藍色+白色的配色,由軸帶、導管和氣囊三部分組成,通過按壓氣囊可以推動軸帶上的指針轉動,簡單還原了真實血壓計的部分設計原理,是個非常好的科普素材。這套玩具從顏色、外觀等方面都不算出色,血壓計也一樣,從外觀上看並不起眼,所以小陽一開始對於這個外觀醜萌的血壓計並沒有什麼興趣。可是當我一拿出小陽最愛的《手電筒裡看世界裡面-醫生》這本書,娃的興趣一下就提上來了:「原來書裡一直看的纏在手臂上的就是這個東西啊」接下來就開始歪樓,對應著手上的玩具套裝找書上面對應的醫療器械,這個是創可貼、這個是聽診器,這個姐姐吃多了要打針,孩子對這套玩具的興趣就這樣被提起來了。然後理科爸爸開始跟孩子簡單講解氣壓推動指針運動、慣性等物理現象,一邊玩一邊講解,娃更加容易理解。

因為小陽對於不按壓氣囊以後,指針還在繼續轉動這個點表示了疑問,所以接下來爸爸又拿出家裡的小汽車,輔助講解了慣性的原理。可惜沒辦法將黃色的指針盒子從袖套上拆下來,所以我們也沒辦法進一步給孩子解釋氣體是怎麼推動指針轉動的,只能是以後找到合適的機會再解釋了。外觀上來看跟實際的聽診器比較相似,小陽一眼就看出來是聽診器。但是聽音部分的耳件設計太大了,連大人都顯大,更不要說小孩子,戴起來並不舒服。另外,連接拾音和聽音兩個部分的導管比較硬,也不夠長,用力一點就會將整個聽診器從耳朵上拽下來。這兩點綜合起來,導致小陽在耳朵上帶了幾次後就不肯再帶了,玩的時候基本都是掛在脖子上。

組成聽診器的部件比較多,我們是配合科普繪本來講解的,繪本裡面有詳細的零部件拆解和用途說明,可以幫助孩子更加深入地理解聽診器的設計原理和使用。等有時間的時候,還用繪本套裝裡面的各種小部件,自己動手做一個聽診器,加深理解。

知道了聽診器傳遞聲音的的基本原理後,我們就跟小陽一起回憶之前去找醫生奶奶看病的過程,讓她知道在當聽筒在身體前面時是在聽心跳聲,在背部時是在聽肺部的聲音,所以當醫生聽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配合不能動來動去,不然醫生聽不清就會影響判斷病情。小陽聽完後,第一時間就用來聽爸爸的心跳聲了,她說,咚咚咚的,她都聽到了。針管透明,活塞芯杆的下面有彈簧,因此在推動活塞芯杆的時候會產生反推力,手感上跟真實的注射器有點類似。因為注射器拆不開,所以我們先讓小陽感受彈簧的彈性,然後拿出一根彈簧,輔助講解彈簧以及彈性的原理。然後結合科普套裝,給娃講解了怎麼將藥水通過注射器/打點滴,注射到人體血管,人體吸收藥性打敗病菌的過程。最後我們還擴展開去,說到我們去社區醫院打預防針,是為了產生對抗病毒的抗體。現在外面有新冠病毒所以我們外出要帶好口罩,但是等科學家們研究出疫苗,我們去打一針,外出就可以不用帶口罩,還能繼續上學了,所以注射器其實是保護我們的好朋友。配合著繪本,小陽聽得很認真,聽完以後還說,雖然打針會痛痛,但是以後她再也不怕打針了,因為我們大家都是好朋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加直觀地讓孩子理解我們為什麼要打預防針,讓孩子可以跳出打針讓她很痛的框框,從醫生、防疫的角度感受和看待打針這件事情,降低對打針的恐懼心裡。這也是醫生類角色扮演遊戲的重要意義。額溫槍很簡單好玩,上面有37.0℃、38℃、38.9℃三個體溫結果,每按一下,結果就會改變一次。因為小陽很不喜歡貼退熱貼,一貼就下意識要撕掉,所以我們還通過額溫槍,配合著《我們的身體》這本書擴展開去,跟孩子講解了人體發燒、使用退熱貼進行物理降溫的原理。也希望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將過去的一些行為扭轉過來。最後的是手環一樣的繃帶,和中間有一個洞洞的的耳鏡,這兩樣都沒有什麼機械原理,但是娃很喜歡從耳鏡中間的孔往外看,裝作是在看望遠鏡。


我問小陽,你是要當小醫生呢還是小病人啊?娃很堅定地說,她是大醫生!小陽先將玩偶娃娃抱起來,然後自言自語地說,「娃娃跟我說她不舒服了,我來給她看看到底是什麼問題」,然後就像模像樣地給娃娃聽心跳、測體溫、量血壓。最終診斷的結果是,娃娃生病了,需要打針吃藥。她一邊打針一邊對娃娃說:「我給你吹吹,吹吹就不會痛痛了,等會還要吃點藥,雖然有點苦但是吃了藥才好得快,乖乖寶寶,不怕怕啊。我也知道打針痛,可是沒辦法啊,確實痛了你就哭一下好了,媽媽不會笑你的」。聽聽這口吻,這語氣,可不就是以前我們哄她吃藥時候的說辭麼。所以說,大人平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我們的言行舉動會直接影響到孩子。


疫情期間我們基本都是在家裡陪玩,如果是正常時候,孩子還可以跟小夥伴一起玩過家家遊戲,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和衝突,促進社交能力的發展。此外,角色扮演需要孩子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想像出一定的場景並嘗試不同角色,在代入不同角色的過程中建立同理心。對於醫療類的角色扮演來說,更可以幫助孩子緩和對打針吃藥等治療手段的恐懼心理。可謂是好處多多。這套醫生套裝整體來看是是中規中矩,從外觀到設計都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有的家庭追求星光電,甚至會認為它太過於單調。但是在我來看,這類機械式的玩具可以讓孩子從日常的生活和玩樂中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物理常識,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不會覺得是負擔,而是一種樂趣。收納方面,這套玩具提供了一個小巧的醫療袋用於收納,而且袋口還有魔術貼,防止裡面的東西掉出來,這點上確實想的非常周到。


這套玩具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沒有說明書、聽診器的導管太硬太短、聽音部分太大這些細節性問題。另外,如果將套裝裡面比較冷門的耳鏡改成跟牙齒治療相關或者其他更加常見的器材,那就更好了。



相關焦點

  • 醫院讓孩子坐小火車排隊看病 讓孩子在遊樂中忘記對醫生了恐懼
    家長們都是非常認可醫院這樣的做法,在醫院等待的時候可以先帶小孩子坐著小火車,同時熟悉一下醫院的環境,覺得這個醫院很有親和力,對於醫生和護士也沒什麼抗拒性,感覺自己不是來看病的,好像是帶孩子一起在逛遊樂園。
  • 2-3歲的孩子適合玩哪些玩具?
    我們常說,孩子越玩越聰明。很多爸爸媽媽都會給孩子購買一些益智類的玩具。的確,玩具和遊戲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不過前提是,玩具要適合孩子的年齡和發展特點。所以我們先來看看,2歲的孩子在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能力等方面有什麼樣的特點,再來給大家推薦適齡的玩具。
  • 「卡通醫生」讓孩子不怕看病打針
    東方網11月2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醫生醫生,我家小孩發燒了!」上海市兒童醫院急診的一間診室裡,爸爸急匆匆抱著雙頰泛紅,額頭冒汗的寶寶來看病。卡通水木娃娃醫生和護士為寶寶量體溫、聽心跳、打針餵藥。
  • 寶寶扮醫生給玩具看病,看病的人排起長隊,看到隊伍後笑噴了
    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都有自己的一個小世界,所以他們喜歡玩起過家家,在過家家這個遊戲裡,我們的小寶寶,他可能是醫生,可能是老師,也可能是她的小家裡面的爸爸媽媽。他們通過角色的扮演來增強自己對生活的了解,也通過這種遊戲增進家裡人和孩子的關係,這樣的話,可以讓家長走進孩子的心靈,也可以幫助家長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 超精緻的過家家玩具,醫生套裝、工具套裝,寶寶情商長几斤
    所以呢,熊寶媽真的特別想知道有啥辦法能消除熊寶對打預防針這事的恐懼感。後來,學心理學的同事告訴我,簡單呀,和他一起玩醫生護士過家家的遊戲就好了呀。Really?至於效果嘛,哈哈哈哈,反正玩了幾天,我們讓熊寶當醫生當護士,給我和熊寶爸看病打針,他居然對要去打預防針這事不那麼牴觸了,只是怯怯地說:等下次我去打完預防針,回來再給爸爸媽媽打針,好麼?
  • 電子音樂類玩具,巧思拓展玩法和孩子玩出快樂音樂玩具測評
    #前情提要:轉變思路,給予孩子適當的啟發,試著讓孩子引導我們融入遊戲吧,點擊(這裡)了解這款釣魚遊戲玩具。 Hi,大家晚上好。願疫情早日結束,我們都健康。
  • 扮演醫生、護士遊戲,讓孩子對醫院不再恐懼
    02、通過扮演醫生、護士的遊戲,改變了小軍對醫院的認識回家後,爸爸媽媽意識到,小軍被這次在醫院的經歷嚇到了。為了讓小軍了解到醫院的作用,醫生叔叔、護士阿姨的工作職責,小軍的爸爸媽媽決定,和小軍一起玩一個遊戲,扮演醫生、護士的遊戲。遊戲開始前,小軍的爸爸媽媽買了一套醫療箱玩具,裡面有聽診器、小電筒、注射器、輸液器、創可貼、小棉籤、藥瓶等。
  • 孩子有恐懼感,或是攻擊性被壓抑
    這時的攻擊性行為,並不是純粹的攻擊,而是孩子想擁有更大的空間,想展示自己更多的力量,或想表現和他人間的彼此獨立,或是表達自己的獨立感和重要性。但這種複雜的情感,他以前沒有經歷過,也不知道怎麼描述,更不知道如何去掌控。孩子的內心十分敏感,就容易對身邊的事情或聲音產生高度敏感,並通過他害怕和恐懼的狀態呈現出來。
  • 3-6歲學前期給孩子玩這四類玩具,進入小學不發愁
    動物認知麻麻可根據自家寶寶的年齡特點,所能理解的程度,讓孩子對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常見的小動物,利用玩具、繪本和親眼所見去觀察、了解和認識。通過玩具模型和繪本介紹,不僅認識了這些小動物,更重要的是認識了動物的特點,學會關愛小動物,熱愛大自然。水果認知玩具水果模型樣子格外逼真,玩多多平臺上有很多,寶寶可以玩開水果店的遊戲。
  • 【玩具測評】EVA拼裝玩具:鍛鍊孩子動手能力、協調性,增加親子互動...
    第七期玩具測評報告來啦~  玩具,是寶寶成長中的重頭戲,0-6歲正是刺激兒童腦部發育的最佳階段,關乎寶寶的身心愉悅,關乎寶寶的智力開發,所以選擇一款優質玩具,真的很重要!這個玩具的材質很輕,一點味道都沒有,很環保。在玩的過程中可以鍛鍊小朋友的動手能力,手指的協調性,專注力,還有跟家長的互動性,是一款很不錯的親子玩具。 剩下的邊角料也不會浪費喔,可可拿翻鬥車來玩汽車運輸遊戲,也玩得很開心。
  • 3-4歲面臨入園適應,會玩的孩子更受歡迎,哪些玩具不能缺?
    家裡玩具再少,也別缺這5樣,很益智2-3歲是孩子智力快速成長期,這5類玩具不能少,你給孩子買齊沒?今天,我們再來盤點一下適合3-4歲孩子玩的玩具和遊戲。這些玩具有的可以在網上買,有的可以自己做,重點不在於玩具有多貴,而是能否促進孩子認知、語言、社交、動作技能等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3-4歲是孩子入園的年齡。
  • 你的孩子還在玩這些玩具嗎 看看下面這幾個玩具,別給孩子玩了!
    在娃娃的成長過程中玩具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玩具不僅能幫助娃娃的休閒娛樂,還能發揮一定的智育作用,很多家長都希望娃娃能通過玩具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好玩具對嬰兒有積極的作用,但在選擇玩具時,父母必須認真小心。有些玩具可能會傷害嬰兒,為了嬰兒的健康發展,父母必須提高警惕意識。央視曝光的網紅玩具是如何傷害孩子的?
  • 「家·課堂」微課第38期 | 小遊戲大作用——讓孩子在遊戲中療愈
    本期內容簡介一、學習就是一個兒童遊戲【案例-站在柳樹爸爸頭上跳舞的孩子】1、和孩子一起玩耍其實不僅僅是做做遊戲,讓孩子開心而已,這對孩子發展想像力、學習各種技能、培養探索精神等等都大有意義,最重要的是這是我們和孩子親密接觸的好機會。
  • 在家就能玩的簡單親子遊戲,爸爸媽媽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現在幼兒教育提倡「寓教於樂」,會玩的孩子更聰明,今天就來推薦幾款在家就能陪娃玩的簡單小遊戲。捉迷藏:兩個人就能玩。媽媽先藏起來,孩子找。然後調換角色,孩子藏,媽媽找。一開始藏要找相對容易被找到的地方藏,孩子容易找到,就能增加他自信心,等孩子熟悉遊戲規則,就可以藏得深一點了。能三人一起玩更好,爸爸媽媽不在,爺爺奶奶也能帶著玩,簡單歡樂的小遊戲。蘿蔔蹲:建議三人以上一起玩。「爸爸蹲,爸爸蹲,爸爸蹲完,XX(孩子遊戲)蹲」,「XX蹲,XX蹲,XX蹲完,媽媽蹲」。
  • 和孩子在一起沒有任何的互動,給個玩具自己就去玩手機了
    家庭英語啟蒙& 繪本帶讀聯繫魚媽」寶媽提問:和孩子在一起沒有任何的互動,給個玩具自己就去玩手機了,這樣對嗎?該怎麼辦?現在很多是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很多問題,最主要的是就是缺少溝通魚媽回覆:你好,我是魚媽。和孩子在一起沒有任何的互動,給個玩具自己就去玩手機了,這樣對嗎?該怎麼辦?這樣不對。
  • 想讓寶寶更聰明,抓住孩子三個大腦發育重要階段,陪孩子玩遊戲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別孩子在有意識的時候就會特別的愛玩遊戲,1到2歲的孩子是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一定要抓緊孩子的發育時間多陪孩子玩遊戲。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裡,並附有改造它的時間。父母和孩子一起玩遊戲不但可以增進和孩子之間的感情,還可以讓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學到東西,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有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 日本視為「垃圾玩具」跳跳杆,在中國仍有一席之地,別讓孩子玩了
    這個玩具在幾十年前,火遍了日本,你在日本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孩子在玩這款玩具,跳跳杆的彈跳力,幫孩子解放天性,就像是飛起來一樣!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玩了?跳跳杆也在那段時間,成為了「國民玩具」,可以說是火遍了日本,這股玩具風很快刮到了國內,成為國內國外兒童大人們的新寵!
  • 三歲前的孩子不能玩這種玩具,醫生說對眼睛傷害太大了
    在治療過程中,醫生說每年都會遇到不少因為眼睛受傷害的孩子,其中玩具搶是所有玩具傷害中的主要原兇,因為年齡小孩子不能熟悉的把握玩具的使用方法,而且也不知道其危害性,因此常常是肆無忌憚的在玩耍,到頭來眼外傷是數不勝數,從不建議三歲內的孩子去玩。玩具槍的危害為了安全起見,不建議三歲以內的孩子玩玩具槍,尤其是高逼格的玩具槍,孩子們可能因玩不好帶來傷害。
  • 2-3歲是孩子智力快速成長期,這5類玩具不能少,你給孩子買齊沒?
    1、拼圖、匹配類玩具孩子2歲後,認知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可以開始玩一些需要思考的認知類遊戲。其中最經典的就是拼圖和匹配類遊戲。2-3歲的孩子通常可以完成3-4片的拼圖。我們可以給孩子選擇他比較熟悉和喜歡的主題,比如動物、水果、交通工具等,選擇材質比較厚實,安全、無毒的大塊拼圖。如果孩子拼圖玩得比較少,可以挑選帶提示圖案的拼圖。
  • 致90後童年:和娃一起玩簡單有趣的遊戲,這類玩具益處多多
    致90後童年:和娃一起玩簡單有趣的遊戲,這類玩具益處多多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玩具是必不可少的,一般男孩都喜歡玩具車和槍類的,女孩子則喜歡漂亮的小娃娃,毛絨絨的大狗熊等。後來生了二寶,日子變得特別忙碌,沒空陪大寶玩積木的時候,他也開始學會自己玩了。現在居然能領著弟弟一起擺積木啦,看到他們哥倆一起開開心心的擺積木,真的是感到特別幸福。積木是媽媽們必須為孩子必須準備的一款玩具。因為不分男孩女孩從小都喜歡自己動手,可以培養出他們擺積木的習慣。讓孩子玩積木可以培養他們很多能力,益處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