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旅過遊的朋友應該都在神社、居酒屋或者當地比較有古韻的街頭巷尾見過這樣的雕像:一隻胖胖的迷之生物戴著草帽,表情笑嘻嘻的看上去很喜慶,有一對圓圓的小耳朵,一隻手拿著酒壺另一隻手拿著菸袋或雨傘(神社門口的話可能是拿著念珠),鼓鼓囊囊的大肚子下面有兩顆球狀物擺在雙腳之間,總體看上去給人一種憨態可掬、喜氣洋洋的感覺。這個迷之生物在日本文化中的名字叫「化狸」,也可以簡稱為「狸」和「狸貓」,許多旅遊景點都有小型的化狸擺飾供遊客挑選,跟達摩不倒翁一樣,成為了日本的標誌性紀念品。
化狸在日本妖怪傳說中的地位很高、傳唱度很廣,類似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狐仙」、「黃大仙」。根據日本地域和文化傳承不同,狸(後面都簡稱狸了)的形象、本領稍微有些差異,但大致上差不多都是這樣的:傳說狸是成了精的妖怪,它們擁有變身的本領,可以把樹葉頂在頭上變化成自己需要的形象(一說法力高深的狸不需要樹葉也能變身)。相傳妖狐也有這個本領,但是不如狸厲害(「狐七變,狸八變」),而且妖狐變化是為了害人,而狸變化是為了捉弄人,喜歡看人類被耍得團團轉。從江戶時代末期開始,狸因為具有靈力而在日本某些地區擁有了「神位」,被塑造在寺廟和神社門口。
可能大家都有一個疑問:狸雕像的雙腿之間是什麼東西?很多人以為那是狸隨身攜帶的袋子,但其實那是狸的陰囊,也就是蛋蛋。沒錯,傳說狸有一對巨大的陰囊,號稱「明月之光」,可以伸縮和變形,比如變成大網用來捕魚,變成氣球飛上天,或者惡作劇——整隻狸藏在樹上,等路人經過時故意把陰囊垂下來嚇唬人,甚至還可以化成各種兵器來戰鬥。大家仔細觀察一下,下面這張關於狸的繪畫作品中被狸扛在肩上、拖到身後的並不是布袋或披風,而是巨大化的陰囊。強不強?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文化中的「狸」、「化狸」和「狸貓」,其實指的是同一種動物。大家應該都還有印象,哆啦A夢是貓型機器人,但是由於沒有耳朵(設定中是被老鼠啃掉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狸貓」,所以人們每次把他認錯,哆啦A夢都很生氣地大喊:「我是貓!是貓!才不是狸貓呢!」還有《火影忍者》中封印在我愛羅體內的尾獸——一尾守鶴,設定中也是一隻狸貓。那麼狸和狸貓在日本到底指的是什麼動物呢?答案是: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貉又叫貉子,如果你不認識貉這個字,那麼就請回憶一個成語:一丘之貉。這下應該認識了吧?現實中的貉,是犬科、犬亞科、貉屬的動物,有五個亞種:指名亞種(卡裡寧亞種)、韓國亞種、西南亞種、東北亞種(烏蘇里亞種)、日本亞種。在日本被稱為「狸」和「狸貓」的,就是貉的日本亞種,簡稱日本貉。由於日本的面積非常有限,所以自古以來跟人類聚居地分布重合的貉也不在少數,它們有很多機會跟人類產生交集,但又經常神出鬼沒的,所以才在神話傳說和鄉野怪談中佔據了如此重要的地位。
貉是食域非常廣泛的雜食動物,它們的食譜包括:軟體動物、節肢動物、齧齒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包括鳥蛋)、魚類、腐肉、水果、堅果、漿果、穀物、蔬菜。這份食譜幾乎涵蓋了野生動物們所有的食物範圍,它們還會入侵鄉村和城市周邊,在垃圾堆中尋找食物,是優秀的機會主義者。另外,貉在進食時會分泌大量唾液,來稀釋蟾蜍等有毒動物的皮膚分泌物。
人類使用貉的毛皮來製作衣物的歷史也很悠久,早在19世紀俄羅斯的貉子皮毛貿易就已經很發達了,日本某些地區還會用貉子皮製作鼓面和風箱。最早人們捕獲野生的貉來獲取毛皮,導致野生貉的數量有所下降。二十世紀初,人們開始建立貉子養殖場,專門用來毛皮貿易,可是後來這種養殖場的數量變少了,因為他們發現養殖貉所耗費的食物量(成本)跟飼養狐狸差不多,但後者的毛皮賣得更貴,所以目前來說還是飼養狐狸的養殖場比較多。
從外形上來看,貉的整體形態跟狗狗類似(畢竟是犬科動物),但是在被毛顏色上跟浣熊有些相似,就連英文名字都是Raccoon dog(直譯為浣熊狗),所以很多人分不清浣熊跟貉這兩種動物。但是認真觀察的話還是可以分辨清楚的:浣熊的體型和毛量都比貉要小;浣熊的耳朵比貉要大,貉的耳朵尖要更圓潤一些;浣熊的吻部(口鼻部)更尖更長,而貉的吻部比較圓寬;浣熊的眼斑呈條狀,上下都有白色斑紋,類似先戴了一張白色面具,又在外面套了一條黑色眼罩;而貉的面部是以眼睛為界限,上面顏色淺,下面顏色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