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在上海這片鋼筋水泥森林裡,也會出現這樣的畫面:兩隻小禿鷲逗留一周多,吸引了大批觀鳥愛好者;遷徙路過的鳳頭鸊鷉留在上海,帶著雛鳥在水裡遊泳;還有貉和狐狸等在近郊小區進出。野生動物專家表示,上海已培育養護出至少四類適宜野生動物生存的環境,包括東灘溼地、橫沙溼地等濱海溼地在內的近自然棲息地;人為幹擾較少的次生棲息地,如松江天馬山、佘山等次生林地;大型郊野公園等可控的半人工環境,如崇明東平國家森林公園等;郊區綠地林帶等半人工環境等。
一月內連續三次觀察到禿鷲
前年年底和去年年初,上海有3次觀測到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禿鷲的記錄,距離上一次觀測記錄竟時隔150多年。2015年12月底,一名觀鳥愛好者在世紀公園上空發現一隻黑色巨鳥,拍下照片後經多方確認為大型猛禽禿鷲。就在之後三天,浦東宣橋地區的居民救助了一隻成年禿鷲,送到上海野生動物園暫養;又過了半個月,有人在崇明東灘一帶發現兩隻未成年禿鷲,它們逗留一周多,吸引大批愛鳥人士前去觀察。
據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工作人員介紹,禿鷲在中國境內主要繁殖在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青海、甘肅等地,在西藏南部、華中、華東等地區只有零星出現。專家稱,上海一個月內連續三次觀察到禿鷲極為難得。
禿鷲偶爾出現,並不能證明上海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另兩種鳥類習性的變化,或許能顯示上海生態吸引力的增強。俗稱「浪裏白」的鳳頭鸊鷉,在上海屬於131種冬候鳥之一。每年都有一些鳳頭鸊鷉飛到上海過冬,不少觀鳥者近年來在東灘溼地發現成年鳳頭鸊鷉帶著雛鳥在遊泳。據專家分析,有可能少量的成年鳳頭鸊鷉已改變習性,成為新的上海「常住居民」。另一種是白鷺,在上海屬於52種夏候鳥中的一種。每年四五月份,會飛到上海,在樹林中集群築巢生蛋。近年來,整個冬天都有一定數量白鷺在上海過冬。
人工方法增加生物多樣性
兩年前,家住閔行區燕南園的居民曾向媒體爆料,稱自家小區內近來出現貉群。小區監控探頭也曾拍到夜裡成群的貉排隊進入小區,到河道裡吃魚,快天亮時又排隊出小區的鏡頭。這個小區綠化覆蓋率很高,綠化面積9萬多平方米。除貉之外,小區內還有黃鼠狼、狐狸、錦雞、獾等野生動物。
俗稱水鹿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獐,近年也回歸了。獐曾是上海「土著」,在松江廣富林遺址中就有獐的骸骨。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上世紀初獐在上海絕跡。8年前,松江區農委、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一起組成「獐重引入種群擴繁技術和野化技術研究」項目組,從浙江舟山群島引進17隻獐在上海野外林地放養。放養的獐生活在松江區葉榭鎮黃浦江邊一塊約100畝的涵養林裡,這裡林地保護良好,初步構成了獐生活所需的植被多樣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