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形成至少四類適合野生動物生存的環境

2021-01-10 東方網

  你有沒有想過,在上海這片鋼筋水泥森林裡,也會出現這樣的畫面:兩隻小禿鷲逗留一周多,吸引了大批觀鳥愛好者;遷徙路過的鳳頭鸊鷉留在上海,帶著雛鳥在水裡遊泳;還有貉和狐狸等在近郊小區進出。野生動物專家表示,上海已培育養護出至少四類適宜野生動物生存的環境,包括東灘溼地、橫沙溼地等濱海溼地在內的近自然棲息地;人為幹擾較少的次生棲息地,如松江天馬山、佘山等次生林地;大型郊野公園等可控的半人工環境,如崇明東平國家森林公園等;郊區綠地林帶等半人工環境等。

  一月內連續三次觀察到禿鷲

  前年年底和去年年初,上海有3次觀測到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禿鷲的記錄,距離上一次觀測記錄竟時隔150多年。2015年12月底,一名觀鳥愛好者在世紀公園上空發現一隻黑色巨鳥,拍下照片後經多方確認為大型猛禽禿鷲。就在之後三天,浦東宣橋地區的居民救助了一隻成年禿鷲,送到上海野生動物園暫養;又過了半個月,有人在崇明東灘一帶發現兩隻未成年禿鷲,它們逗留一周多,吸引大批愛鳥人士前去觀察。

  據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工作人員介紹,禿鷲在中國境內主要繁殖在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青海、甘肅等地,在西藏南部、華中、華東等地區只有零星出現。專家稱,上海一個月內連續三次觀察到禿鷲極為難得。

  禿鷲偶爾出現,並不能證明上海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另兩種鳥類習性的變化,或許能顯示上海生態吸引力的增強。俗稱「浪裏白」的鳳頭鸊鷉,在上海屬於131種冬候鳥之一。每年都有一些鳳頭鸊鷉飛到上海過冬,不少觀鳥者近年來在東灘溼地發現成年鳳頭鸊鷉帶著雛鳥在遊泳。據專家分析,有可能少量的成年鳳頭鸊鷉已改變習性,成為新的上海「常住居民」。另一種是白鷺,在上海屬於52種夏候鳥中的一種。每年四五月份,會飛到上海,在樹林中集群築巢生蛋。近年來,整個冬天都有一定數量白鷺在上海過冬。

  人工方法增加生物多樣性

  兩年前,家住閔行區燕南園的居民曾向媒體爆料,稱自家小區內近來出現貉群。小區監控探頭也曾拍到夜裡成群的貉排隊進入小區,到河道裡吃魚,快天亮時又排隊出小區的鏡頭。這個小區綠化覆蓋率很高,綠化面積9萬多平方米。除貉之外,小區內還有黃鼠狼、狐狸、錦雞、獾等野生動物。

  俗稱水鹿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獐,近年也回歸了。獐曾是上海「土著」,在松江廣富林遺址中就有獐的骸骨。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上世紀初獐在上海絕跡。8年前,松江區農委、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一起組成「獐重引入種群擴繁技術和野化技術研究」項目組,從浙江舟山群島引進17隻獐在上海野外林地放養。放養的獐生活在松江區葉榭鎮黃浦江邊一塊約100畝的涵養林裡,這裡林地保護良好,初步構成了獐生活所需的植被多樣性環境。

相關焦點

  • 上海已形成至少四類野生動物生存環境 遷徙鳥類開始常駐
    原標題: 遷徙鳥類開始常駐,小區裡動物排隊「遊街」,上海已形成至少四類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留在了上海,帶著雛鳥在水裡遊泳;還有貉和狐狸在近郊小區裡進進出出,列隊行走,被監控探頭拍下。而野生動物專家表示,上海已培育養護出至少四類適宜野生動物生存的環境,包括東灘溼地、橫沙溼地、松江天馬山、佘山以及幾大森林公園和郊區綠地林帶等等。
  • 上海動物園今年已收容野生動物60種241隻 它們生存現狀如何?
    世界環境日前夕,上海鐵路運輸檢察院第三檢察部環資辦案組部分成員會同上海鐵路運輸法院、上海市林業局、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事務中心走訪了上海最大的野生動物「收容所」——承擔上海市90%左右收容救護任務的上海動物園,實地探訪這些曾經「罰沒動物們」的生存現狀。
  • 上海動物園收容981隻野生動物 承擔上海九成動物收容救護任務
    豹貓生活區的環境仿佛野外森林,豹貓看起來似家貓,但一張開嘴便露出尖尖的獠牙。飼養員說,豹貓生活在亞洲低海拔森林中,性情兇猛,以野兔、鼠、小鹿、鳥為食,不適合家養。今年8月底,松江區野生動物保護站送來一隻豹貓,原來是被家養的,後來主人不想養了,便將它送到野保部門,最終被上海動物園收容。還有一隻被收容的藪貓,是公安部門、綠化市容部門等在聯合執法中查處的。
  • 上海動物園收容981隻野生動物 今年數量為歷年最多
    上海動物園動物繁育保護科負責人介紹,以前收容較多的是兩棲爬行類和鳥類,現在有不少狐狸、貉、貂等,甚至還出現豹貓、藪貓等兇猛動物,其中既有市民撿到送來的,也有執法機關罰沒的珍稀動物。八成收容動物生活在動物園據悉,超過80%的收容動物都生活在園裡,它們大多不具備城市野外生存的能力。
  • 野生藪貓成居家萌寵?上海動物園今年收容981隻野生動物,史上數量最多
    豹貓生活區的環境仿佛野外森林,正在小木屋裡打盹的豹貓,看起來類似家貓,但一張開嘴便露出一排尖尖的獠牙,一臉兇相。飼養員說,豹貓生活在亞洲低海拔的森林中,它們性情兇猛,以野兔、鼠、小鹿、鳥為食,並不適合家養。今年8月底,松江區野生動物保護站送來一隻豹貓,據說它原來被人飼養在家裡,後來不想再要了便將它送到野保部門,最終被上海動物園收容。
  • 上海多個小區現野生動物
    而對一座城市來說,它們的棲息,或者回歸,無疑是生態環境最直觀的指示劑。近年來,人們發現上海城市地區陸續出現螢火蟲、狗獾、貉、刺蝟等野生動物,這被認為是城市生態恢復的表徵,卻也暴露出人類與自然相處時的無所適從。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看似一對矛盾,歸根結底是人與自然的博弈、共生,能不能找到一條合理的出路?上海正在探索。
  • 甘肅省野生動物生存環境明顯改善
    &nbsp&nbsp&nbsp&nbsp種群數量不斷增長壯大&nbsp&nbsp&nbsp&nbsp中國甘肅網7月31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7月30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分組審議了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
  • 動物版「流浪地球」成現實——城市建設與野生動物生存的對峙
    人們開始有精力關注於周邊事物,認為有責任為其他生物創造和諧、安穩的生存環境,讓它們也能正常的生存、繁衍......很多人通常會認為,野生動物是在野外環境下生長繁殖的動物,在繁華喧鬧的城市中並不常見。但你是否想過,當我們的生活、居住條件更加優越、便捷的時候,一些長久居住於城市中的野生動物卻正在失去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被惡劣的環境逼到無處可去。人類發展與動物生存是否衝突,城市中的人與野生動物之間應建立一種怎樣的關係?這值得探討。
  • 地球生存了至少800萬年的動物,被譽為「活化石」和「國寶」。
    是政府實施大熊貓等瀕危野生動物遷地保護工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我國乃至全球知名的集大熊貓科研繁育、保護教育、教育旅遊、熊貓文化建設為一體的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機構。
  • 上海野生動物園為保動物野生天性 開展"動物丰容"計劃
    原標題:換季將入冬,野生動物園裡掌管動物口糧的飼料間裡發生了啥  飼料間裡的工作,是一項動物科學,遠遠不僅是讓動物填飽肚子、實現生存這麼簡單。這幾年,上海野生動物園正在進行一項「動物丰容」計劃,通過構建和改變圈養動物的生活環境,使動物表現出近似野外生活狀態下的正常行為,保持野生天性和身心健康。
  • 禁止非法交易,上海已下線涉野生動物經營店鋪16547家
    【來源:澎湃新聞】疫情以來,上海累計下線涉嫌野生動物經營店鋪16547家;立案查處製售假冒偽劣口罩等案件143件,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40件。 今年「315」期間,上海市市場監管局開展「市場監管局長接熱線」活動。
  • 野生藪貓成居家萌寵?上海動物園今年收容981隻野生動物,史上數量最...
    承擔上海90%左右動物收容救護任務的上海動物園,今年以來收到的野生動物史上最多,達到近千隻。  記者從園方獲悉,截至今年11月20日,共收容動物132種981隻,其中兩爬類61種718隻,鳥類56種218羽,獸類15種45隻。相比之下,去年收容動物的總數是29種328隻,今年的數字已經超過去年兩倍。  「以前收容較多的是蛇、龜等兩棲爬行類動物,還有天鵝、鸚鵡等鳥類,現在有不少狐狸、貉、貂等,甚至還出現豹貓、藪貓等兇猛動物。」
  • 臺灣推出環保主題舞臺劇 聚焦野生動物生存危機
    臺灣推出環保主題舞臺劇 聚焦野生動物生存危機 2017年10月09日 15:23:25  來源:中國臺灣網
  • 走進國家公園 探訪熱帶雨林 | 海南坡鹿種群在仿野生環境下學會覓食與生存
    湯表義介紹,在海南,東方市的氣候較為乾燥,雨水相對較少,此前,鵝炸河旱季缺水甚至斷流的難題,曾長期困擾著海南坡鹿、豹貓、野豬以及不少珍稀鳥類的生存與繁衍;直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政府部門群策群力,從不遠處的海南第二大水庫大廣壩水庫引流至鵝炸河,鵝炸河才有了源源不斷的活水。自此,坡鹿、豹貓、蟒蛇等珍稀野生動物也將河床周邊當成了各自的棲居樂園。
  • 上海一學校工地現狗獾棲息地:已有初步引遷方案|野生動物|市容局|...
    公開資料顯示,狗獾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掘洞而居,夜間行動,被列為上海市市級重點保護動物。目前上海狗獾僅存30隻左右。事發突然,當月,奉賢世外項目停工。兩稿狗獾遷移方案都沒通過2019年4月底,受奉賢區教育局委託,上海自然博物館組織了一批專業人員調查,形成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 上海野生獸類從40餘種減至6種
    東方網2月4日消息:上海自然博物館專家最近對上海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調查顯示,在上海地區少有人關注的角落裡,還有一些野生獸類、兩棲類和爬行動物在苟延殘喘,驚恐萬狀地「生活」,它們生怕人類剝奪其最後生存的領地,前景不妙。
  • 上海鱷龜夜鷺泛濫 已成動物園「霸客」
    原本野生的夜鷺,如今把動物園當成了家。 /採訪對象供圖  晨報記者 鬱文豔  「鱷龜、夜鷺等動物在上海的數量已偏多,為了生態系統健康、平衡,需控制數量。」  上海動物園裡目前就聚集著大量夜鷺,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充足的食物,讓那些原本野生的夜鷺成了動物園圈養的動物,它們把動物園當成了家。而產生的危害之一是,它們棲息的樹上到處是糞便,而夜鷺的糞便是酸性的,大量的糞便對樹木有腐蝕作用。
  • 我國20%野生動物面臨生存危機
    新華網北京4月5日電(記者王立彬)目前我國10%左右的高等植物處於瀕危狀態,20%野生動物面臨生存危機。儘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國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狀況仍然不容樂觀。  這是記者在今天舉行的紀念我國正式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20周年座談會上了解到的信息。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出席了今天的座談會。
  • 葛玉修:野生動物應自然地生存死亡,人類才是「亂入者」
    從青海湖到三江源,再到可可西裡,他記錄了沙化的草原、雪線的上升,更見證了不斷保護修復下,動物種群的增多,以及敬畏自然的復甦。  用鏡頭,記錄它們  「我覺得野生動物和人一樣,需要一個和諧的生存環境,動物用簡單純潔的生命溫暖慰藉著人類的心靈,我們也要善待他們。」
  • 臺灣今年已發現至少15隻鯨豚擱淺死亡
    截至目前,今年全臺已發現至少15隻鯨豚擱淺死亡,包括瓶鼻海豚、柯氏喙鯨及侏儒抹香鯨等種類。綜合聯合新聞網、今日新聞網等臺灣媒體報導,臺「海巡署」中部分署第三岸巡隊龍港機動巡邏站14日上午7時50分接獲民眾通報,在竹南鎮龍鳳漁港南側海岸有1隻鯨豚擱淺。海巡人員抵達後發現,這隻鯨豚體長約2米、寬約0.75米,已死亡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