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坡鹿。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韋茂金 攝
■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8月30日下午,暑氣漸褪,一抹殘陽斜掛於天際,潺潺流水蜿蜒著從草地穿過,在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鵝炸河管護站遠處匯成了一個小水湖,不時可見三五成群的海南坡鹿從水湖旁的灌木叢裡踱步而出,在草地上追逐嬉戲,或是在湖邊飲水。
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成群的海南坡鹿。呂振 攝
當天,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走進國家公園,探訪熱帶雨林」全媒體採訪團成員來到位於東方市的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鵝炸河管護站,試圖走近這群「雨林精靈」。
圈一片地 給坡鹿一個「家」
和諧的「坡鹿飲水圖」,是採訪團成員在管護站裡通過望遠鏡看到的一幕。
「別看它們啃食草料的樣子很溫順,其實它們很警覺,每吃兩三口就會抬起頭來觀察四周,一有動靜就馬上飛奔遠去。」今年已45歲的湯表義是鵝炸河管護站站長,在這裡工作已24年。正當他向採訪團成員介紹海南坡鹿的習性時,也不知灌木叢裡有什麼動靜,原本正在「優雅」啃草的幾隻坡鹿突然一下子疾走狂奔,即便是遇到數米寬的溝壑或是灌木叢亦能一躍而過,最後分散躲進了不遠處茂密的叢林裡。
順著海南坡鹿的蹄印,湯表義帶著採訪團成員向鵝炸河走去。湯表義介紹,在海南,東方市的氣候較為乾燥,雨水相對較少,此前,鵝炸河旱季缺水甚至斷流的難題,曾長期困擾著海南坡鹿、豹貓、野豬以及不少珍稀鳥類的生存與繁衍;直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政府部門群策群力,從不遠處的海南第二大水庫大廣壩水庫引流至鵝炸河,鵝炸河才有了源源不斷的活水。自此,坡鹿、豹貓、蟒蛇等珍稀野生動物也將河床周邊當成了各自的棲居樂園。
海南坡鹿與大熊貓等同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從外形來看,坡鹿與梅花鹿較為相似,但體型比梅花鹿略小,公鹿都長犄角,但不同於梅花鹿犄角向後彎曲,坡鹿犄角在朝向前彎曲構成眉杈狀之時,還與犄角主枝連成一個大角度的弧形。
數十年前,東方大田周邊的海南坡鹿遭到大量獵殺,再加上人為幹涉生境,海南坡鹿一度瀕臨滅絕,最低谷時,生存數量僅不足百隻。
在大保護區當管護員將近20年的蘇興雄說,幸運的是,20世紀80年代,大田坡鹿保護區就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佔地面積1310公頃,有關部門也在該保護區周邊築起了數十公裡的防護欄杆,並陸續安裝了監控等設備,「大田坡鹿也有了較好的生存安全保障。」
仿野生管護 期待「精靈」回歸自然
在圍欄保護之下,海南坡鹿依舊要面臨不少的「天敵」。「蟒蛇、野狗、豹貓等也會襲擊海南坡鹿。」湯表義介紹,在過去10多年時間裡,至少有近百隻坡鹿遭到蟒蛇絞殺。「客觀來說,海南坡鹿現今生存的這片保護區,在層層防護網及監控設施的保護下,就是一片『生態孤島』。」在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餘法升看來,保護海南坡鹿的意義,並不是讓它們安逸地繁衍到多少數量,而是要讓它們學會適應仿野生的棲居環境,以便再尋找合適的時間與空間,將它們完全放歸自然。
「我們需要人工幹預為它們增加食源,讓它們在仿野生環境下學會覓食與生存的技能,但我們從不主動投食。」湯表義說,每逢雨季,位於保護區裡的一些大型灌木叢就會瘋狂生長,容易吞噬海南坡鹿頗愛食用的象草與柱花草等,為此,管護員及時砍除與清理灌木叢,以便騰出更多的草被,並補種了上千畝的象草和柱花草,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海南坡鹿的「糧食」問題。
在精心的保護下,這一瀕臨滅絕的海島精靈也從最初的不足百隻,至2004年至2005年時已增加到千餘頭。這一數字已超過大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承載量。為此,大田自然保護區除了部分坡鹿分流至白沙邦溪等自然保護區外,也將不少亞成年的坡鹿被野放至猴獼嶺、保梅嶺等毗鄰熱帶雨林的區域。
如今,在東方猴獼嶺、大廣壩周邊,不時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海南坡鹿結伴覓食、飲水,不難判斷,已有較為樂觀數量的海南坡鹿在野外生存下來,且已產下幼崽,健康成長。「回歸野外,回歸自然,那裡才是它們最好的家園。」 餘法升說著。
得益於有力的保護工作,截至目前,除海南坡鹿外,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的野生動物資源已增至266種,其中,獸類36種,鳥類81種,爬行類動物17種,昆蟲類為108種等。這片「生態孤島」的生境也越來越「野生」,海南坡鹿在這片「生態孤島」裡並不孤單。
(海南日報大田9月4日電)
知識延伸>>>
猴獼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4年建立,位於海南省東方市境內,與昌江、樂東交界總面積為12215.3公頃,是一個以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為主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原標題:海南坡鹿種群數量不斷增長,並在仿野生環境下學會覓食與生存 鹿途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