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北京疫情鬆動不少,槍槍邀請自己的老母親北上團聚。
老母親到家稍作休整,就問:想吃點啥?
槍槍一秒沒猶豫:餄餎面(甘肅土話有叫 huo luo的,山西一帶叫he luo)。土豆豆腐臊子一點綠葉菜做成湯,滾燙的油潑上紅豔豔的辣椒,活好的麵團放到「床子」裡壓出規整如白玉一樣的麵條。一碗麵吸溜下肚,槍槍只覺通體舒坦,幸福得想嘆息。
對一個甘肅人來說,或者再具體一點,對一個甘肅隴東人來說,對餄餎面的迷戀,就如呼吸一樣自然。
01在甘肅隴東,婚喪嫁娶趕集上會,無面不成席
甘肅人愛麵食,愛得天經地義明目張胆。
牛肉麵臊子麵炸醬麵酸湯麵漿水面油潑麵拉條子燴麵……沒辦法,甘肅河西走廊一帶是中國種植小麥最早的地方,千年風雨奠定了小麥的「王者地位」。
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碗麵,對隴東人來說,這碗面就是餄餎面。
這餄餎面,絕不是上了臺面的吃食。過去隴東人一生的大事,婚喪嫁娶趕集上會(土話叫「過事」),一定要支起湯鍋,讓客人吃上這碗面,無面不成席。
整個席面最熱鬧的地方,就是壓餄餎面的地方。一個大鐵鍋裡熬著油汪汪的湯,另一個大鐵鍋上,架著一人高的」床子「(壓餄餎面的工具)。壓面是個體力活,一般都是一身蠻勁的小夥子來幹。揉面的、壓面的、撈麵的配合緊密,幾分鐘十幾碗面就出鍋了。
在過去,每家「過事」都要請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來幫忙,土話裡叫「代勞」。「代勞」中做餄餎面的,必是方圓幾裡的好手,為了「過事」當天不掉鏈子,她們提前一天就開始備料了。因為餄餎面的水平,可能決定席面的水平。餄餎面不好吃,行情(xing qing,土話裡意為隨份子)的人對席面的評價肯定不會高。
客人行完情,過事主家的人就會熱情地迎上來,招呼你先去吃麵(土話叫「喝湯」)。吃麵也有講究,一碗紅豔豔油汪汪的湯,配著一碗長長勁勁的面。要把面過到湯裡去,面吃完了繼續加面,換面不換湯。吃麵的桌上,鹽、醋、油潑辣子等調味一應俱全,醃韭菜、醃辣椒、拌蘿蔔絲、拌豆芽、拌黃瓜等小菜擺得賞心悅目。
席面上吃麵,真有某種平等。在一碗麵前,大家都忘記了身份坐著蹲著站著,只顧著與面搏鬥。
多年以來,槍槍一直覺得「過事」的餄餎最好吃,想多吃幾碗。這種感受日後在博主@反褲衩陣地那裡找到了共鳴:
「去鄉下掃墓,碰到一家人結婚辦流水席。我們這邊婚席是吃米粉,農家自己炒的紅油肉丁榨菜臊子,新殺的豬白水煮了只取瘦肉切成大厚片和香菇同燉,來客人了就用豆芽湯燙熱米粉澆上滿滿的肉臊、又鋪上香菇瘦肉,再淋大骨湯,撒上蔥花——我實在太想吃了,於是去這個陌生人婚宴隨了份子,吃了兩碗粉才走。」微博@反褲衩陣地「過事」的餄餎其實有點油、有點鹹,裡面的「蛋蛋」(土豆、豆腐、肉塊等)也不多,但槍槍就是很喜歡。
02蕎面餄餎,槍槍的最愛
南方吃麵,講究「聽戲聽腔,吃麵吃湯」,看重湯和澆頭,面如何反倒退居其次。
北方人吃麵,更重視面能做出什麼花來。
餄餎面可以全用白面,但槍槍最喜歡蕎面裡摻點白面的蕎面餄餎。蕎面來自蕎麥,蕎麥是一種雜糧。相比白面,蕎面口感相對粗糙。
餄餎面的面,不能軟,軟了就不筋道。活面時,要用燒開的水(加少許鹽)燙麵。燙的時候慢慢倒水,慢慢用擀麵杖攪邊燙邊拌,水倒得差不多了,用手來來回回地往前揉麵團,直揉得麵團光滑有韌性。醒面十幾分鐘後,再拿出來稍揉幾下,切成大小適中的幾份,揉成圓柱體。
至於餄餎面的湯,槍槍最喜歡蘿蔔丁、豆腐丁、羊肉丁做成的羊肉臊子湯。土豆丁、豬肉丁、黃花菜丁、雞蛋花也是湯裡常客。但無論是什麼湯,最好都有紅油蓋頂,同時刺激視覺和味覺。餄餎面也可幹拌,葷臊子和素臊子皆可。吃餄餎面時,最好有一些小菜。最常見的餄餎面伴侶是醃韭菜和醃辣椒。
槍槍上初中時瘋狂長身體,飯量奇大,每天中午可以吃一大碗帶湯餄餎,一大碗幹拌餄餎,吃完就去午睡,初中畢業後體重達到了巔峰的125斤!
03餄餎面神器——「床子」
製作餄餎面,最不能缺的就是壓制餄餎面的機器——「床子」。韓劇《愛的迫降》裡,玄彬為孫藝珍壓面的機器,就是我們所說的床子。
點擊播放 GIF 0.0M
使用時將餄餎床子放到鍋上,把和好的麵團放進底部裝有圓形網眼的腔堂內,運用槓桿原理,以人力壓長槓,帶動木塞擠壓麵團,麵條直接漏入鍋中的沸水裡。現在的床子,圓形網眼都是可拆卸的,有粗有細。
早先的床子大多都是木頭做的,立起來有一人那麼高。有的大床子,一人壓是不可能的,需要至少兩個人同時使勁。有的大床子還是集體財產,誰家要做就傳到誰家。
現在的床子,早已進化成更適宜小家庭使用的體型。有不需要架到鍋頭,憑空就可壓面,但對臂力要求較高的;
也有體型中等,但相對省力的。最省力的當然還是電動床子,據說現在很多餄餎麵館子用的都是電動床子。
槍槍的老母親給槍槍寄了一個小床子,寫完這篇,槍槍就要去做餄!餎!面!了!你最喜歡家鄉的哪碗面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哦!
文 | 王槍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