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滅蜀之戰中如果是鄧艾與姜維對峙,鍾會繞道陰平結果會如何

2020-12-03 不沉的經遠

在《三國演義》中,當魏軍在劍閣關下受阻,無法突破蜀軍防線時,鄧艾向鍾會提出走陰平小道出漢中德陽亭,然後奇襲成都的計劃。鍾會對此不以為然,態度敷衍,事後還對部下嘲笑鄧艾不懂軍事,只要蜀軍扼守險要,那麼鄧艾就得餓死在路上。

因為演義流傳較廣,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鍾會不重視陰平小路的重要性,如果讓他帶兵去走陰平小路極可能失敗。不過正史上鍾會其實和鄧艾同時注意到了陰平小路的價值。

根據《三國志·王毌丘諸葛鄧鍾傳》記載,當鄧艾從陰平出發,鍾會知道此事以後,他就立刻意識到了抄襲姜維後路這計劃的好處。於是鍾會派遣手下大將田章等人從劍閣西面經小路來到江油城下,和鄧艾匯合。隨即鄧艾命田章為先鋒,一同擊敗諸葛瞻,殺到了成都城下,迫使劉禪投降。

在《三國志》中雖然沒有記載田章這路軍馬的兵力。不過田章在路上擊敗了蜀軍三校。漢代一校是七百人,三校就是兩千一百人。田章可以擊敗三校蜀軍,他的手下起碼也有幾千兵馬。而且鄧艾是精選軍中精銳走陰平小路,田章和他匯合以後可以作為先鋒出戰,可見田章所部的戰鬥力也不錯,同樣可以算是精銳。由此可見,鍾會對於此次行動還是非常用心的。

如果換成鍾會走陰平,那麼就是鄧艾組分攻打劍閣。以鄧艾的能力和魏軍的優勢兵力,牽制姜維不是問題。鍾會在陰平道上遇到的麻煩不會比鄧艾更大。

當然,鍾會可能沒有鄧艾那種身先士卒的勇氣,魏軍的表現可能會差一些。不過正如前面所述,抄襲劍閣後方的道路不止一條,鍾會有著絕對的兵力優勢,完全可以兵分多路,增加迂迴的兵力。而蜀軍主力都在劍閣,因此鍾會同樣可以壓死蜀軍。

相關焦點

  • 魏滅蜀之戰,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鍾會能突破姜維把守的劍閣嗎
    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18萬魏軍兵分三路,由鍾會擔任主帥,攻入漢中,直插劍閣,幸好被姜維利用天險堵住在劍閣,在這個關鍵節點,由鄧艾率領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小道,繞過劍閣,直插成都平原腹地,奪取江油,攻破涪城,兵臨成都,才最終導致了劉禪的投降,蜀漢的滅亡。
  • 魏滅蜀之戰:鍾會不是姜維的對手,為什麼最後魏國還能成功滅蜀?
    導語:公元263年八月,魏國基於三國格局的崩潰決定掀起了大規模滅國戰,並且把首要對象放在了蜀漢身上,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此時蜀漢創始人「劉關張」、諸葛亮等人墳頭上都長草了,只能讓姜維、廖化率軍抵抗魏國的兵鋒。姜維雖然比不上諸葛亮,但是依託有利地形對抗鍾會還是綽綽有餘的。魏滅蜀之戰初期還是比較不錯的,鍾會始終無法突破劍閣,他不是姜維的對手。
  • 魏滅蜀之戰,姜維鍾會鄧艾等都有出色表現,不料最後卻被此人團滅
    於是,在司馬昭的精心籌劃之下,魏滅蜀之戰正式爆發。後來的這場戰爭有一點讓人印象比較深刻,那就是交戰雙方的名將比如說姜維鄧艾鍾會等人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可最終他們卻都被一位此前一直默默無聞的監軍——衛瓘(guàn)所團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衛瓘這位三國後期的神奇人物。
  • 魏滅蜀之戰:終結三國的第一戰
    三,魏軍攻蜀魏滅蜀之戰景元四年(263),司馬昭調集十八萬大軍分三路伐蜀姜維施調虎離山之計,謊稱要繞到諸葛緒後方,攻取雍州。諸葛緒中計,從陰平橋頭撤軍,退兵三十裡。姜維趁機渡過陰平橋頭,與張翼、董厥會合,退守劍閣。諸葛緒聽聞,追趕不及。
  • 魏滅蜀之戰,姜維最後的豪賭
    如果陰平不出問題的話,鍾會只好回去了。魏滅蜀之戰而姜維當權以後覺得這種戰法不能收「厚利」,決心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誘敵深入加以殲滅,所以制定了以漢、樂兩城為核心的作戰計劃結果在敵人的多路進攻和強大的戰鬥力下,漢樂兩城一觸即潰,自己又被敵軍牽制,脫身不得,結果敵軍長驅直入,自己只好死守劍閣。如果當時沒有改變策略,鄧艾哪兒看得到陰平啊?
  • 魏滅蜀之戰,唇亡齒寒的東吳就不知道出兵助蜀?
    上述兩路魏軍設置兩道封鎖線阻擊沓中蜀軍,其兵力共計6萬,超過姜維所部5萬蜀軍;左路軍12萬兵馬,是魏軍主力,由鎮西將軍鍾會[1]率領,直取漢中,並奪佔入蜀軍事要地陽安口(今陝西陽平關)。之前,姜維得知鍾會治兵關中時,出於萬全考慮,曾上書劉禪告警,建議派張翼與廖化率軍加強陽安口和陰平橋頭防務。但劉禪不問大臣反求佔卜,得到「敵終不自致」[2]的結果,壓下姜維奏章未交群臣商議。魏軍大舉伐蜀時,姜維正在沓中屯田。他聞警後立即率軍向東南方向回撤,意圖搶在鍾會之前趕到陽安口,扼住入蜀第一道關口,阻敵進入四川腹地。
  • 魏滅蜀之戰,鍾會遠不是姜維的對手,可惜魏國不止一個鍾會
    第二件事,景耀四年(公元262年),姜維和黃皓翻臉,率軍出屯沓中避禍。按照《華陽國志》的說法,姜維對黃皓起了殺心:「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姜維突然要殺黃皓,罪名是黃皓恣意妄為,擅權欺君。這樣類似的事情陳袛也幹過,沒見姜維對陳袛如何,為什麼黃皓就不能幹呢?
  • 魏滅蜀之戰,蜀漢有十大悍將,為保國家血戰到底,最終殉國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最終由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分別建立了魏、蜀、吳三國。而三國之中,蜀漢是最弱的,所以最早滅亡也可以說是在意料之中。蜀漢亡國之君劉禪,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此間樂,不思蜀」,為後人所嘲笑。但是,後主雖然樂不思蜀,卻不表示蜀漢之中已經沒有了忠義之士。在滅蜀之戰中,有十大悍將,奮起抵抗,用自己生命和鮮血,表達了自己對蜀漢堅定不疑的忠心。
  • 解析三國戰爭:魏滅蜀之戰,本可守住的蜀漢是如何被魏國滅亡的?
    戰爭起因到了三國時代的後期,吳、蜀兩國的政事已經開始下滑,而魏國的司馬家族在剷平曹爽後基本掌握朝中大權,在魏、蜀、吳三國中,國力下滑最快的就是蜀國。在諸葛亮時期,雖然多次伐魏,但並沒有使蜀漢政權產生太大的負擔,相反,諸葛亮這種以攻為守的策略也使魏國數年不敢進攻蜀國。
  • 三國名將鄧艾伐蜀,他偷渡的陰平道在哪裡?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在曹魏集團發起的滅蜀之戰中,徵西將軍鄧艾出盡了風頭。當時,鎮西將軍鍾會率領的大軍在劍閣一帶遭到了姜維的頑強阻擊,進展不順。 此戰中,鄧艾不僅憑著卓越的勇氣、謀略及出色的表現奪得了首功,成了享譽後世的三國名將,此戰也成了永載史冊的中國古代軍隊實施迂迴奇襲的經典戰例。
  •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得意弟子,為何碰上鄧艾總是輸?
    面對損失慘重的魏軍,鍾會甚至有退兵的想法。此時鄧艾認為大軍好不容易攻破漢中城進入益州,願意領1萬精兵走陰平小道進入益州腹地佯攻成都逼迫劍閣大軍回援。隨後鄧艾帶著1萬精兵翻山越嶺,在一張模糊的地圖下奇蹟般地穿越陰平小道進入成都地界。因為無人察覺,鄧艾打著擒賊先擒王的理念快速奔襲成都,結果在綿竹遭遇正在布防的諸葛瞻部隊。
  • 劉禪重用名相之子,棄用名將之後,名門之後的差距就是一國之命運
    鄧艾繞道陰平小道,偷襲成都,其實是個小概率成功的軍事行動。鄧艾大軍實在是太有運氣了。茫茫大山,險惡山道都沒有擋住鄧艾偷襲部隊的前行,唯一的兩處軍事隘口涪城和綿竹又攻克得太容易。特別是綿竹的失守,讓成都徹底的失去了最後的屏障,蜀漢都城完全暴露在鄧艾大軍的兵鋒之下,後主劉禪翻盤無望,群臣徹底的失去了信心,無奈開城投降。
  • 鄧艾滅亡了蜀漢,立下蓋世奇功,為何反被殺?六個狠人要他死
    景耀六年(263),魏國司馬昭派鍾會、鄧艾和諸葛緒三路大軍伐蜀,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穿越七百裡無人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輕鬆拿下江由和綿竹,並在綿竹斬殺諸葛瞻,長驅直入,直逼成都,劉禪大驚,選擇投降,蜀漢滅亡。
  • 三國1120:鄧艾身先士卒翻過摩天嶺,赫然發現一座蜀軍營寨攔路
    鄧艾領兵偷渡陰平。面對摩天嶺的懸崖陡壁,他叫兵士們把兵器捆好,拋下山去。又叫兵士們把繩索結成很多條長繩,每條繩都長几百丈,把繩索的一頭系在懸崖前的樹幹上。準備停當,鄧艾用氈衫裹住身子,沿著長繩,第一個先蕩下去。
  • 《QQ三國》魏蜀吳三國全面解析
    魏蜀吳三國鼎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三國為了各以自己中心建立統一的帝國,努力發展自己力量,禮賢下士,採取各具特色的行政方針政策,魏國「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優勢,統治集團比較穩定,軍事和經濟實力較強,蜀國劉備求賢若渴,諸葛亮的鞠躬盡瘁,事必躬親,為建立大一統帝國出力最大,連年戰爭,勞民傷財。吳國特別重用年輕人周瑜、魯肅、陸遜等,內部較穩定,軍事上無大舉措,但經濟發展迅速。
  • 《三國演義》中十大「虎父無犬子」
    《三國演義》中英雄輩出,他們的後人中才能出眾者亦不在少數,他們或繼父志,一統天下;或承父德,施恩四方;或遺父勇,橫掃寰宇;或得父智,謀定天下。這些虎父虎子們的血脈相承,不僅將家族的榮耀得以傳承,更讓三國的世界增色許多。今天將為大家盤點的便是《三國演義》中的十大虎父無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