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三體-小遙
說到地球上最惡劣的環境,除了南極地區之外,就是面積廣闊的沙漠。在我國西北地區,常年被風沙籠罩,大漠孤煙的場景千百年來都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認識這一獨特的自然景觀之外,人們也對沙漠中的植物十分好奇,尤其是這裡的年降水量不足熱帶地區的十分之一,植物們如何生存都成了一個巨大的難題。
沙漠中最常見的樹木除了胡楊樹之外,就屬檉柳最有名。科學家們目前已經發現了20多種檉柳,能夠適應不同的沙漠環境,為了更好的抵禦乾旱,檉柳已經進化出厚厚的角質樹幹,就連葉子都是鱗片狀,看起來十分堅硬,也防止水分大量蒸發。
在耐鹽鹼的優勢之外,檉柳防風沙的能力也十分高超,它們的主根和側根都比較發達,不但可以防止被大風連根拔起,還可以收集飛揚的沙土,形成巨大的檉柳沙包。
沙漠中也不乏低矮的灌木,駱駝刺就是其中之一。人們可能在教科書中看到過它們的身影,這種矮小的植物雖然表面上只有20釐米左右,但是在地層之下,它們的根系十分發達,大部分駱駝刺都有長達20米的根部,並且錯綜複雜,可以儘可能吸收周圍的水分。
除了增加水分累積,駱駝刺還將自己的葉子變得像針一樣,保障光合作用的同時,也減少了被動物啃食的可能性。
最後,沙漠中還有能夠「死而復生」的植物——梭梭。它們往往像一棵小樹一樣,相對來說,枝葉更加鮮嫩,能夠幫助路過的動物補充水分,它們的生存之道在於頑強的根系。
一旦遇到極端乾旱的年份,梭梭往往會選擇犧牲地面上的枝幹,只保留地下根系的碳水分配,看起來就像枯萎而死的樣子,但是只要來年有一丁點的雨水,它們很快就可以煥發生機。
雖然沙漠中有很多生命力頑強的植物,但是科學家們認為,它們不一定都適合被人們廣泛種植。因為這些植物同樣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所以想要治理沙漠化,還需要科學地制定相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