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規範漢字表》楷體字字形標準研製」和「中國教科書專用...

2021-01-0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6年10月26日,國家語委「十二五」科研項目「《通用規範漢字表》楷體字字形標準研製」和「中國教科書專用字體研究與設計」專家鑑定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兩個項目分別由北京師範大學和中國文字字體設計與研究中心、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承擔。

  鑑定專家組由首都師範大學葉培貴教授、北京語言大學羅衛東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徐軼副編審、鄭碼公司鄭瓏董事長,以及北京師範大學鄧寶劍教授、李洪智教授、齊元濤教授組成。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基礎教育二司派員出席鑑定會。

  專家組分別聽取了兩個項目組的研製情況匯報,審閱了《通用規範漢字表楷體字字形標準的研製原則》《通用規範漢字表8105規範楷體字字形設計字表》等相關資料,觀看了系統演示,並進行了認真質詢,一致同意兩個項目結項。專家組認為,「《通用規範漢字表》楷體字字形標準研製」項目組所提交的楷體字字形標準及其附件,是建立在先進的字形資料庫的基礎上,有充分的理論依據,合乎字理和楷體字的書寫規則,並經過了廣泛的調查,符合社會應用及中小學教學的實際。所制定的楷體字字形標準原則為楷體字字形規範提出了科學的準則,也對基礎教育中楷體字的教學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中國教科書專用字體研究與設計」的字庫設計以現用楷體為基礎,完整收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8105個漢字,與《通用規範漢字表楷體字字形標準》相銜接,對我國基礎教育教科書所用字體進行了探索,其成果對優化我國教材出版用字具有積極意義。項目組所提交的字體設計體現了《通用規範漢字表楷體字字形標準的研製原則》的規定,字體結構端正平穩,筆形設計和諧統一,符合項目的總體要求。

相關焦點

  • 解密通用規範漢字表:為女性預留女旁和草頭字
    醞釀多年的《通用規範漢字表》終於對外公示。為什麼要制定字表?字表中的漢字是如何篩選出來的?怎樣規範地使用漢字?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對主要設在北京師範大學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後期研製工作組進行了獨家專訪,揭開字表中8300個通用規範漢字背後的「秘密」。
  • 《通用規範漢字表》正式發布 繁體字未能被恢復
    原標題:《通用規範漢字表》正式發布 喆堃等45個異體字轉正 《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為「哲」的異體字。《通用規範漢字表》規定該字可用于姓氏人名。 昨天,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通用規範漢字表》經國務院正式發布。國人起名愛用的「喆」「堃」「犇」「淼」等45個異體字「轉正」成規範漢字,一些人辦理登機牌時需要用「?」
  • 專家:研製"通用規範漢字表"時曾想恢復幾個繁體字
    王寧師從我國著名語言學家陸宗達先生,是「漢字構形學」與「書寫漢字學」的首創者,在漢字標準化、規範化方面做出過突出貢獻,國務院2013年6月發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就是她領銜研製的。年近80的她在日常教學科研之餘,特別關注著漢字和漢字文化的命運。王寧說自己對漢字和漢字文化感情很深,看不得歪曲、褻瀆漢字的現象。這既是專業使然,也與她的一段特殊的經歷有關。
  • 通用漢字少了500字 45個異體字「轉正」
    □變化  通用漢字少了500字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張浩明介紹,此次經國務院印發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共收字8105個,分為三級。一級字表為常用字表,收字3500個,主要滿足基礎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也可以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識字標準。二級字表收字3000個,常用度僅次於一級字。
  • 公安部將啟用「姓名用字字庫」 45個異體字恢復為規範字
    原標題:公安部將啟用「姓名用字字庫」 45個異體字恢復為規範字  教育部上午宣布:研製了10年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正式公布。專家介紹,此次字表的制定,收集了18個省市的戶籍調查資料,許多大家喜愛的人名用字都在新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轉正,例如「喆」、「堃」等。以往一些人辦理登機牌時需要用「?」
  • 教育部官員稱中小學語文將接軌規範漢字表
    本報訊(記者李琦) 昨天,教育部公示《通用規範漢字表》,並從今日起至8月31日公開徵求意見。《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將根據這個表進行改動和更正。同時,中小學語文教學課標將據此進行跟進接軌,對學生考試不會有負面影響。  在公開徵求意見期間,公眾可通過電子郵件、信函和傳真等方式提出意見和建議。
  • 通用規範漢字表(2013版)
    關注藍字[小拆五筆教程]↑不錯過最新內容  《通用規範漢字表》共收字8105個,分為三級。
  • 新漢字表解決了簡繁、異體、字形、字表屬性等問題
    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 李宇明介紹情況 攝影/中國網 楊佳教育部2009年第12次新聞發布會於8月12日上午在教育部北樓二層報告廳舉行,向新聞界介紹《通用規範漢字表[中國網現場直播]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說,字表涉及問題眾多,具有很強的學術性、社會性和政策性,研製難度很大。解決的重大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簡繁問題。字表研製過程中,對繁體字恢復和類推簡化問題,曾進行過反覆的研討。
  • 一部解讀《通用規範漢字表》的字典【2】
    原標題:一部解讀《通用規範漢字表》的字典 普希金像  連結 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10卷集《普希金全集》,是全面譯介普希金藝術成就的作品全集,不僅包括普希金所創作的抒情詩
  • 網友自創漢字惡搞整形 「修正」英文字母(圖)
    意味具有非同尋常的審美和思考能力網友惡搞「英文字母新寫法」新快報9月2日報導 彈「琴」還能不能有「王」壓陣,「親」朋是不是還會勾著腳站在一起……從公布以來就備受各方爭議的教育部《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8月31日結束了全部意見徵集。44個漢字最終能否保住「真身」還是必須「整形」?
  • 介紹2018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發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漢字應用水平測試人數突破3萬,比上年增長近五成。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人數46萬,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二、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  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成果豐碩。隆重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宣傳普及漢語拼音的歷史貢獻和時代價值。紀念《通用規範漢字表》公布5周年,推動字表推廣應用。
  • 韓國的「天下無敵」,只有在漢字中才能實現
    在清算日本殖民統治的背景下,漢字詞和漢字都被看作是「日本殖民統治的殘影」,只有專用韓文才能體現清除日本統治的遺毒。這一點在1946年由美國佔領軍當局頒布的《小學教育要綱》中體現得非常明確,其中對漢語教育的目的論述如下:「由於本民族長期在漢字文化圈,中國歷史的環境影響下,對中國文化有盲從的現象,有必要正確了解中國文化,重新認識本民族文化,從而純化發展本民族文化。」
  • 漢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紐帶
    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源頭和中華文化根脈。目前出土的甲骨文獻大多是晚商王室於佔卜活動中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記述文辭,反映了當時社會語言生活的一個方面。其實,殷商時期已有筆墨之用和典冊之制,文字在社會治理、文化生活等各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 個別漢字書寫筆順將調整:「火」字寫法引熱議
    還有博友專門查閱了漢字筆順規範,淺顏ever :「我本來是不信的,查了一下漢字筆順規範,發現還真是……」當然也有博友淡定地表示,這已不是新改的筆順,至少有15年了,Asa很好勿念說:「我小學就改了啊,手機筆畫輸入法一直是這樣的……火的寫法確實這樣更符合中國書法的習慣。方的寫法也一直都是這樣的,就像『力』和『刀』一樣,確實這麼寫好看!」
  • 媒體街頭採訪漢字書寫 九成人不會寫腌臢、烤麩
    這次隨機調查再次驗證了本報連續推出的應對「漢字危機」系列報導所提及的現象——「失寫症」正在蔓延。  漢字是中華文明傳承和發展最主要的工具和載體,漢字深深體現出東方文明特有的思維和文化。重視漢字書寫訓練,是中國幾千年的教育傳統。「語言文字是人類最為重要的交流工具以及信息載體,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的標誌,是促進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 教育部 國家語委關於印發《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
    加強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制訂和修訂工作。重點制訂和完善漢字字形及屬性、普通話語音、地名、科技術語、外國人名地名譯寫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及評測認證標準;研究制訂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範標準和國際漢語教育中的語言文字規範標準;主導中國語言文字國際標準的制訂。加強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特別是國際標準研製人才的培養。(四)語言資料庫和語料庫建設。
  • 中國文化的圖騰-漢字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中,文字的演變,更確切地說漢字形態的演變更能如實地反映出中國的文華脈絡。從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體一路走來,無數個鮮活的人物。這一脈,就是中華文化。在橫豎撇捺鉤提點裡可以看到中國文華對形意的重視,由夜觀天象、仰觀俯察到內聖外王、天人合一!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是中國40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漢字注音符號,它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的缺點是沒有採用國際通行的拉丁字母形式,也沒有採用音素拼寫法,所以字母拼寫與實際讀音仍未切合。 那麼漢字注音字母是如何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