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看到網上有不少朋友爭論,解放軍歷史上到底出現過多少個軍的番號?迄今為止消失了多少個軍?它們又是何時消失的?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特別是對於那些曾經撤消後來又重建的軍番號,更加是一頭霧水。在大家津津樂道、固執己見之時,作為一個軍事和歷史愛好者,本人仔細查閱了有關軍事資料,諮詢了有關軍隊幹部,基本摸清了那些被撤消番號的部隊和因由。現無償奉獻給大家以做參考。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正規部隊有第一野戰軍、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第四野戰軍、華北野戰軍(準確稱華北軍區野戰部隊)。
建國初五大野戰軍演變為西北軍區、西南軍區、華東軍區、東北軍區、中南軍區、華北軍區等六大軍區。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再擴編為蘭州軍區、新疆軍區、昆明軍區、成都軍區、西藏軍區、南京軍區、濟南軍區、福州軍區、瀋陽軍區、廣州軍區、武漢軍區、北京軍區、內蒙古軍區等13個大軍區(新疆、西藏、內蒙古三軍區當時直屬國防部)。
1985年6月百萬大裁軍時再縮編為蘭州軍區、成都軍區、南京軍區、濟南軍區、瀋陽軍區、廣州軍區、北京軍區等七大軍區。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內戰事減少,解放軍開始逐步進行大規模地裁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兵團建制全部取消,軍一級單位直接隸屬大軍區領導。後來,由於韓戰、越南戰爭、中印戰爭、中蘇關係、臺海關係等因素,又有部分軍恢復了番號。
從建國前夕至2003年最後一次裁軍,人民解放軍先後進行了10次大裁軍,成建制裁減了52個軍的建制。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有相當一部分歷史悠久、功勳卓著、可歌可泣的解放軍英雄部隊消失了。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它們曾經為共和國所建立的歷史功勳。
一、《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摘錄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根據中共中央要求,頒發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其中有以下規定:
(一)關於人民解放軍部隊的分類、稱號及編制:
野戰部隊應實行正規編制,統一稱號,縱隊改稱為軍,師和旅統一稱師,不再稱旅。
野戰部隊編制原則,一般地均採用三三制,特殊地亦得採用軍轄兩師,師(或旅)轄兩團。
(二)關於野戰部隊的規定:
野戰部隊的序列,軍以上設野戰軍和兵團兩級。
野戰軍現時分為四個,以地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兵團共定20個兵團的番號。其次序為:西北為第1至第2兵團;中原為第3至第6兵團;華東為第7至第11兵團;東北為第12至第17兵團;華北為第18至第20兵團。
縱隊現有55個,師(旅)現有168個。各縱隊改稱為軍,師和旅統一稱師後,其番號排列數目增加至70個軍210個師,內中空額,留待今後建立新的軍和師時補足。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對4個野戰軍的番號作了重新規定:西北野戰軍改為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為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為第四野戰軍。
二、各野戰軍所屬兵團及軍番號分配
根據中央軍委的規定,解放軍各野戰軍先後組建了19個兵團,70個軍。其中至今未使用的番號有第11兵團+第16兵團+第17兵團,56軍+57軍+59軍。
1、第一野戰軍/西北軍區:1軍+2軍+3軍+4軍+5軍+6軍+7軍+8軍+9軍+獨立第1軍+獨立第2軍+獨立第3軍=12個軍
第1兵團:1軍+2軍+第6軍+7軍
第2兵團:3軍+4軍+8軍
第22兵團:5軍+9軍+獨立第1軍+獨立第2軍+獨立第3軍
2、第二野戰軍/西南軍區:10軍+11軍+12軍+13軍+14軍+15軍+16軍+17軍+18軍+19軍+58軍=11個軍
第3兵團:10軍+11軍+12軍
第4兵團:13軍+14軍+15軍
第5兵團:16軍+17軍+18軍
第二野戰軍直屬:19軍+58軍
3、第三野戰軍/華東軍區:20軍+21軍+22軍+23軍+24軍+25軍+26軍+27軍+28軍+29軍+30軍+31軍+32軍+33軍+34軍+35軍=16個軍
第7兵團:21軍+22軍+23軍+35軍
第8兵團:24軍+25軍+26軍+34軍
第9兵團:20軍+27軍+30軍+第33軍
第10兵團:28軍+29軍+31軍
華東軍區直屬:32軍(由山東軍區領導)
4、第四野戰軍/東北軍區和中南軍區:38軍+39軍+40軍+41軍+42軍+43軍+44軍+45軍+46軍+47軍+48軍+49軍+50軍+51軍+52軍+53軍+54軍+55軍=18個軍
第12兵團:40軍+45軍+46軍
第13兵團:38軍+47軍+49軍
第14兵團:39軍+41軍+42軍
第15兵團:43軍+44軍+48軍+兩廣縱隊(1950年2月編為珠江軍分區)
第21兵團:52軍+53軍+50軍
第四野戰軍直屬:工兵司令部/第51軍
中南軍區直屬:54軍(1952年10月,第45軍軍部及所屬第134、135師和第44軍130師進行合併,因番號問題兩軍發生爭執,後由周恩來總理提議,原兩軍番號同時取消,取兩軍的尾數「5」與「4」編為第54軍。)
註:1952年4月,原第21兵團兵團部改組為中南軍區荊江分洪工程司令部,由第48軍軍部及第144師、第49軍第145師和原第21兵團第215、第219師合編組成新的第21兵團。1952年11月,新組建的第21兵團縮編為第55軍,直屬中南軍區。
5、華北野戰軍/華北軍區:36軍+37軍+60軍+61軍+62軍+63軍+64軍+65軍+66軍+67軍+68軍+69軍+70軍=13個軍
華北軍區第1兵團/第18兵團:60軍+61軍+62軍
華北軍區第2兵團/第19兵團:63軍+64軍+65軍
華北軍區第3兵團/第20兵團:66軍+67軍+68軍
第23兵團:36軍+37軍;1952年11月第23兵團後縮編為69軍,直屬華北軍區。
華北軍區直屬:第70軍
解放軍1——70個軍番號裡雖然有第56軍、第57軍、第59軍3個番號沒有使用過,但是,加上解放軍西北獨立第1軍、2軍、3軍,同樣是70個軍。
三、解放軍歷史上各軍番號出現的時間
1、1949年2月,解放軍正式實施統一番號,全軍共使用了57個軍番號:
第1軍、第2軍、第3軍、第4軍、◎、第6軍、第7軍、第8軍、◎、第10軍、第11軍、第12軍、第13軍、第14軍、第15軍、第16軍、第17軍、第18軍、◎、第20軍、第21軍、第22軍、第23軍、第24軍、第25軍、第26軍、第27軍、第28軍、第29軍、第30軍、第31軍、第32軍、第33軍、第34軍、第35軍、◎、◎、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44軍、第45軍、第46軍、第47軍、第48軍、第49軍、第50軍、◎、◎、◎、◎、◎、◎、◎、第58軍、◎、第60軍、第61軍、第62軍、第63軍、第64軍、第65軍、第66軍、第67軍、第68軍、第69軍、第70軍。
2、建國前後又使用了10個軍番號:◎5+◎9+◎19+◎36+◎37+◎51+◎52+◎53+◎54+◎55
1949年5月,陝南軍區部隊組成解放軍第19軍,直屬第二野戰軍。
1949年8月,武漢以南賀勝橋、金口國民黨第19兵團張軫部起義後改編為解放軍第51軍,隸屬第四野戰軍工兵司令部建制。
1949年11月,長沙國民黨第1兵團陳明仁部起義後改編為解放軍第52軍和第53軍,隸屬第四野戰軍第21兵團。
1949年12月,新疆國民黨整編第42師趙錫光部起義後改編為解放軍第9軍,隸屬第一野戰軍第22兵團建制。
1950年1月,綏遠國民黨軍董其武部第111軍、新編獨立第7師等部起義後改編為解放軍第36軍和第37軍,隸屬華北野戰軍第23兵團。
1950年2月,新疆民族軍改編為解放軍第5軍,隸屬第一野戰軍第22兵團。
1952年10月,第45軍與第44軍合編為第54軍,隸屬中南軍區。
1952年11月,由第48軍新組建半年的解放軍第21兵團(原第21兵團兵團部改組為中南軍區荊江分洪工程司令部)縮編為第55軍,隸屬中南軍區。
3、西北國民黨起義部隊被改編成第一野戰軍三個西北獨立軍:
1949年9月,駐甘肅省保安部隊及國民黨第120軍第173師起義後,改編為解放軍西北獨立第1軍。
1949年9月,駐寧夏中衛地區國民黨軍第81軍起義後,改編為解放軍西北獨立第2軍。
1949年12月,駐甘肅南部國民黨軍第119軍起義後,改編為解放軍西北獨立第3軍。
四、建國前夕至1985年百萬大裁軍前被撤銷的軍
從建國前夕至1985年百萬大裁軍前,解放軍先後進行了7次大裁軍,成建制裁減了40個軍的建制。
1、1949年5月,第69軍番號撤銷,所轄第206師及第207師一部組成華北軍區獨立第25師,第205師及第207師一部組成華北軍區獨立第206師;
2、1949年5月,第8軍奉命與綏蒙軍區合併為綏遠軍區(現為內蒙古軍區),歸華北軍區建制,番號撤消。所屬第22師、第23師改為獨立步兵師。
3、1949年9月,第58軍番號撤銷,軍部機關與河南軍區機關合併,所屬第172師調歸湖北軍區改稱獨立4師,第173師、第174師撥歸河南軍區建制。
4、1949年11月,第70軍番號撤銷,所轄210師調歸第67軍改稱201師,第209師改編為華北軍區獨立第207師,第207師機關編入華北軍區特種兵司令部;
5、1949年11月,西北獨立軍第1軍番號撤銷,縮編為西北獨立第1師調歸第62軍;
6、1950年1月,第30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成華東海軍,所屬第88、第89、第90師分別調歸第26、第20、第27軍建制;
7、1950年1月,第35軍番號撤銷,軍部及軍屬炮兵團改編成華東海軍,所屬第103、第104、第105師分別兼衢州軍分區、紹興軍分區和杭州警備區;
8、1950年5月,西北獨立第3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調歸西北軍區;
9、1950年9月,第51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為中南軍區空軍領導機關,所屬部隊與湖北軍區合併,第211師兼黃岡軍分區,第212師兼大冶軍分區;
10、1950年11月,第29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為軍委鐵道公安司令部,第85、第87師調歸福建軍區建制,第86師調歸空軍;
11、1950年11月,第32軍番號撤銷,軍機關大部充實重建的第8兵團兵團部,第94師調歸第27軍建制,第95師調歸軍委空軍組建空14師,第96師調歸福建軍區建制;
12、1950年11月,第33軍番號撤銷,改編成華東公安部隊兼淞滬警備司令部,所屬第97、98、99、100師依次改編為公安第14、15、16、17師;
13、1950年11月,第34軍番號撤銷,一部組建華東軍區航空處,軍機關及其餘部隊改編為華東公安第13師。
14、1950年12月,西北獨立第2軍番號撤銷,縮編為寧夏軍區獨立第1師;
15、1951年9月,第52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歸21兵團直轄;
16、1951年9月,第53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歸21兵團直轄;
17、1951年10月,第7軍番號撤銷,軍部一部充實第一高級步兵學校,另一部與西北軍區航空處合併組成西北軍區空軍司令部。(1950年11 月,第7軍第20、第21 師奉命分別開赴濟南、錦西改編為炮兵部隊,軍部僅轄第19 師;1952 年8月,第7軍第19 師改編為空軍第16 師。)
18、1952年1月,第49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為空軍第3軍軍部,所屬第145師編入第21兵團,第146師調歸廣西軍區,第147師改編為公安第12師;
19、1952年2月,第18軍番號撤銷,改編成西藏軍區;
20、1952年2月,第36軍番號撤銷,軍部與第37軍軍部一起調歸中央財委編為建築工程部;第107師與第37軍第110師合編為第107師,直屬第23兵團領導;第106師、第108師編為建築工程部隊。
21、1952年2月,第37軍番號撤銷,軍部與第36軍軍部一起調歸中央財委編為建築工程部;第110師與第36軍第107師合編為第107師,直屬第23兵團兵團領導;第109師、第111師編為建築工程部隊。
22、1952年3月,第17軍番號撤銷,軍部兼貴州軍區安順軍分區,所屬第49師兼興仁軍分區、第50師兼鎮遠軍分區、第51師兼都均軍分區;
23、1952年3月,第48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為新第21兵團兵團部(原第21兵團兵團部改組為解放軍中南軍區荊江分洪工程司令部),第142師改編為公安第11師,第143師調歸中南軍區荊江分洪工程部隊司令部,第144師調歸第21兵團。同年11月,第21兵團改編為第55軍;
24、1952年4月,第10軍番號撤銷,軍部和第30師調歸華東海軍(軍部演變為北海艦隊),第28師調歸第23兵團第69軍,第184師調歸裝甲兵和華北軍區。
25、1952年6月,第3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為西北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後為蘭州軍區空軍指揮部),第7師、第9師合編為第1軍第7師,第9師師部改編為解放軍炮兵第15師師部,第8師與第1軍第2師合編,第8師師部改編為華北空軍第27驅逐師師部。
26、1952年7月,第19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成陝西軍區,所屬第55師調歸西北軍區,第57師改編成解放軍石油工程部隊第1師。
27、1952年7月,第25軍番號撤銷,軍部及第75師師部調歸空軍,第73師調歸第23軍;第74師調歸第24軍,第75師各團調歸江蘇軍區;
28、1952年7月,第61軍番號撤銷,所屬第181師調歸第60軍,第182師、第183師調歸川北軍區;
29、1952年7月,第62軍番號撤銷,改編成西康軍區,所屬部隊改編成公安部隊和西南軍區部隊。
30、1952年9月,第4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成中央軍委城防高射炮兵學校,所屬第10師師部改編為炮兵第10師師部,第10師所屬部隊編入第11師(後整編為新疆軍區步兵第11師),第12師改編為鐵路公安部隊第20師;
31、1952年10月,第44軍番號撤銷,軍部併入中南軍區海軍機關,第130師和第45軍合編為第54軍,第131師調歸海軍青島基地組建海軍航空兵師,第132師調歸第43軍建制。
32、1952年10月,第45軍番號撤銷,第133師調第46軍建制(1969年改為第138師),軍部及第134師、第135師,與第44軍第130師編為第54軍,歸中南軍區領導。
33、1952年10月,第11軍番號撤銷,改編成空軍第5軍(現為空軍昆明指揮所),第182師改編為鐵道兵,第32師調歸第16軍,33師調歸第60軍;
34、1952年11月,第9軍番號撤銷,所屬第25師、第26師、第27師分別改編成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建第7師、農建第8師、農建第9師。
35、1953年3月,第2軍番號撤銷,軍部整編成南疆軍區轄步兵第4師,所屬第5師、第6師整編成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建第1師、農建第2師。
36、1953年5月,第6軍番號撤銷,軍部與西北軍區航空處合編成西北軍區空軍,所屬第16師、第17師改編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建第5師、農建第6師。
37、1954年10月,第5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成新疆哈薩克自治區軍區(後改稱伊犁軍區),所屬第14師、第15師改編為農建第3、4師。(1953年5月第5軍第13師已組建喀什軍分區)
38、1958年2月,第22軍番號撤銷,整編為舟嵊要塞區,轄第64師、第65師。(1951年1月第22軍66師組建空10師和空12師)
39、1961年7月,第15軍整編為空軍空降兵第15軍,隸屬廣州軍區空軍。1993年1月,劃歸軍委空軍直接領導,被稱為「千歲軍」。
40、1961年8月,第43軍番號撤銷,部隊改屬海南軍區。
◎1973年2月,因受「9.13」事件牽連,第17軍再次被撤消番號,所屬部隊調配其它部隊。
以上共撤銷番號40個軍。其中,撤銷合併或者改編為其他陸軍地方部隊的17個軍(69軍+8軍+58軍+70軍+獨1軍+獨3軍+獨2軍+52軍+53軍+18軍+17軍+48軍+61軍+62軍+45軍+22軍+43軍),改編為海軍部隊的4個軍(30軍+35軍+10軍+44軍),改編為空軍部隊的6個軍(51軍+49軍+25軍+11軍+32軍+15軍),改編為公安部隊的3個軍(29軍+33軍+34軍),改編為炮兵部隊的3個軍(4軍+7軍+3軍),改編為經濟建設部隊的7個軍(36軍+37軍+19軍+9軍+2軍+6軍+5軍)。
五、撤銷後又重建的軍
建國後有6個軍經撤消又重建,它們是第69軍、第11軍、第17軍、第19軍、第29軍、第43軍,其中第17軍因受「9.13」事件牽連被撤消番號,未能熬到百萬大裁軍時期。
1、1949年5月,第69軍番號撤銷,所轄第206師及第207師一部組成華北軍區獨立第25師,第205師及第207師一部組成華北軍區獨立第206師。1952年12月,第23兵團(原國民黨綏遠省起義部隊改編)從朝鮮回國後縮編為一個軍並頂替原69軍番號,隸屬華北軍區(後改稱北京軍區)。
2、1950年7月,第11軍撤消,軍部及直屬隊調山東青島組建海軍青島基地(現北海艦隊)。1951年1月,第11軍第31師編入第12軍建制參加抗美援朝;3月,第32師、第33師開赴河北廊坊地區集結,奉命重新組建第11軍。1952年10月,新建第11軍再次撤消,軍部及直屬隊奉命在浙江杭州組建空5軍,第182師改為鐵道兵,第32師、第33師分別調歸第16軍、第60軍建制。1969年11月,在雲南大理重建第11軍,隸屬昆明軍區。
◎1952年3月,第17軍番號撤銷,軍部兼貴州軍區安順軍分區,所屬第49師兼興仁軍分區、第50師兼鎮遠軍分區、第51師兼都均軍分區。1968年8月,在湖北孝感市重建第17軍,隸屬武漢軍區。1973年2月,因受「9.13」事件牽連,第17軍再次被撤消番號,所屬第49師改由武漢軍區直轄。第50師恢復原原河南省軍區獨立第1師建制,第51師恢復原原湖北省軍區獨立師建制。
3、1952年7月,第19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成陝西軍區,所屬第55師調歸西北軍區,第57師改編成解放軍石油工程部隊第1師。1969年12月,在甘肅重建第19軍,隸屬蘭州軍區。
4、1950年11月,第29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為軍委鐵道公安司令部,第85師、第87師調歸福建軍區建制,第86師調歸空軍。1969年,第29軍又以福州軍區部隊在福建重建。
5、1961年8月,第43軍番號撤銷,部隊改屬海南軍區。1968年7月,在廣西桂林重建第43軍,隸屬廣州軍區;1969年10月,新建第43軍移駐河南洛陽,改歸武漢軍區領導。
六、1985年百萬大裁軍被撤消的軍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軍委召開擴大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就是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軍隊進行精簡整編和體制改革。中國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裁減員額一百萬。通過「撤、並、降、交、改、理」,三總部機關處以上機構減少近六分之一,人員精簡一半,11個大軍區合併減少為7個,減少軍級單位31個,師團單位4054個,新組建國防大學、武警部隊,將原35個陸軍軍整編為24個集團軍,撤銷了11個軍番號(第11軍+19軍+29軍+43軍+46軍+50軍+55軍+60軍+ 66軍+68軍+69軍)。
1、昆明軍區第11軍:所屬第31師、第32師改歸成都軍區第14集團軍,第33師撤銷。
2、蘭州軍區第19軍:所屬第55師改歸蘭州軍區第21集團軍,第56師改歸蘭州軍區第47集團軍,第57師撤銷。
3、福州軍區第29軍:所屬第86師改歸南京軍區第31集團軍,第85師、第87師改為南京軍區海防師。
4、武漢軍區第43軍:所屬第127師改歸濟南軍區第54集團軍,第128師改歸濟南軍區第20集團軍,第129師撤銷。
5、濟南軍區第46軍:所屬第137師撤銷,第136師改歸濟南軍區第67集團軍,第138師改歸濟南軍區第26集團軍(1952年11月第46軍原轄第138師調出組建海軍潛艇學校,原屬第45軍133師調入並頂替138師番號)。
6、成都軍區第50軍:所屬第148師被縮編為成都軍區第13集團軍炮兵旅,第149師劃歸13集團軍建制,第150師縮編為13集團軍裝甲旅。
7、廣州軍區第55軍:所屬163師劃歸廣州軍區第42集團軍,第164師劃歸廣州軍區41集團軍,第165師一部分併入廣東武警部隊。
8、南京軍區第60軍:所屬第178師改編為南京軍區第1集團軍炮兵旅,第179師調歸南京軍區第12集團軍建制,第180師恢復第181師番號與坦克10師調歸第l集團軍建制,高炮66師改編為第1集團軍高炮旅。
9、北京軍區第66軍:所屬第196師改歸天津警備區;第197師撤銷,第591團改編為武警河北省總隊3支隊;第198師撤銷,第593團改編為武警交通第2總隊7支隊。
10、瀋陽軍區第68軍:與赤峰守備區(1981年4月成立)合編為新的赤峰守備區(軍級),所屬第202師、203師、204師與原赤峰守備區所轄第4、11、12守備師合編為新的守備師,負責東北地區西南方向防務。1992年12月,赤峰守備區及其所屬部隊全部撤編。
11、北京軍區第69軍:所屬第205師改歸北京軍區第28集團軍,第206師撤消,第207師改歸北京軍區第65集團軍。
七、1998年五十萬大裁軍被撤消的集團軍
1998年9月,瀋陽軍區第64集團軍、北京軍區第28集團軍和濟南軍區第67集團軍被撤消番號和建制,全軍集團軍數量減至21個。
北京軍區第28集團軍:所屬步兵第82師縮編為步兵第82旅調歸北京軍區第63集團軍,步兵第83師改編為山西省陸軍預備役步兵第83師,步兵第205師(原隸第69軍)縮編為旅調歸內蒙古軍區。
瀋陽軍區第64集團軍:所屬步兵第190師調歸第39集團軍,步兵第191師縮編為遼寧省軍區步兵第191旅,步兵第192師改編為遼寧省陸軍預備役步兵第192師。
濟南軍區第67集團軍:所屬摩步第199師、步兵第200師、裝甲第8師分別縮編為摩步旅、步兵旅、裝甲旅調歸濟南軍區第26集團軍,步兵第136師與開封陸軍預備役師合併改為河南省陸軍預備役第136師。
八、2003年二十萬大裁軍被撤消的集團軍
2003年10月,「二十萬大裁軍」時,北京軍區第24集團軍、第63集團軍和瀋陽軍區第23集團軍被撤消番號和建制,全軍集團軍數量減至18個。
北京軍區第24集團軍:所屬步兵第70師縮編為步兵第70旅、摩步第72旅(原第66軍196師/天津警備區所屬)、裝甲第1師調歸第65集團軍,炮兵旅、高炮旅亦縮編撤併。
北京軍區第63集團軍:所屬步兵第82旅(原第28集團軍步兵第82師縮編調入)、188摩步旅及裝甲旅調歸北京軍區第27集團軍建制,坦克旅、炮兵旅、高炮旅亦縮編撤併。(1996年第63集團軍步兵第187師已改為武警第187機動師)
瀋陽軍區第23集團軍:所屬步兵第69師、摩步第68旅調歸第16集團軍建制,步兵第67旅縮編為步兵第69師207團,裝甲旅縮編為69師裝甲團,炮兵旅、高炮旅、守備第5師亦縮編撤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