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發改委日前公布《北京市幼兒園收費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從9月1日起,北京公辦幼兒園取消贊助費,同時上調幼兒園住宿費、保教費等。長期以來,進幼兒園難早已成為家長們頭疼不已的老大難問題。那麼同樣重視孩子學前教育的臺灣,是否也跟我們有著一樣的困惑呢?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幼教老師必須大學畢業
幼兒園在臺灣叫做幼稚園。臺灣的第一所幼稚園開辦於1897年臺南關帝廟,比開辦於武漢的大陸第一所幼兒園早8年。招收20名縣參事子弟、富豪子弟。3年後,因為人員、經費等問題而關閉。關帝廟幼稚園停辦後,同年在臺北成立了臺北幼稚園,不過,該園到1906年也因人員與經費等困難而停辦。兩年後的1908年,私立臺北幼稚園誕生了,該園經營到1944年才因二次大戰而停辦。
在很長一段時期,臺灣幼稚園的教材教法,都是從大陸移植的。臺灣幼兒教育的真正繁盛,發生在1981年公布《幼兒教育法》後,三十年來,臺灣不斷引進西方先進理念,幼兒教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99年,臺灣約有4059家幼稚園。其中20家「國立」幼稚園、919家「市立」幼稚園,2425家私立幼稚園,690家縣立幼稚園、5家「省立」幼稚園。2007年底,全臺幼託園所的數量發展驚人,幼稚園加上託兒所約有7000多家,其中私立、公立幼託園所的比例約為6比4。目前,根據統計,公立幼稚園和私立幼稚園,並駕齊驅,各約佔50%。
在臺灣,幼稚園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孩子的入園年齡都是4歲到6歲入小學前,還有一種幼幼班,專門接收3歲的幼兒。幼稚園的收託方式幾乎全是日託,最晚給孩子留到晚上8點;全託的都是私立託託所。
幼稚園的編組分班是根據幼兒的實際年齡和智力分為大班和小班。每班十幾個孩子。每所園均設園長1人,每個班兩位教師,以女性為多。擔任園長者需經過考核合格才能上任。
各幼稚園都有自己的辦學理念,雖然略有區分,但基本都以尊重幼兒自立自發能力、開放式教學、靜態與動態活動平衡為主的辦園方式。
臺灣幼師素質較高,學歷要求必須是大學本科、師範學院幼教系畢業,並通過統一考試,取得幼師資格。
臺灣幼兒教育方式生動活潑,模式可謂百花齊放,主要有主題教學、蒙特梭利教學、瑞吉歐方案教學等,世界各地的教學模式在臺灣都兼容並包,每個幼稚園都可根據自己的師資力量辦出各自的特色。
幼稚園沒有贊助費
10年前,臺灣小孩想進公立幼稚園比上大學還難,在招生期辦理登記後,還得排隊抽籤;時至今日,受到少子化衝擊及私立幼稚園的強勢競爭,公立幼稚園的招生壓力日益嚴峻,許多公立幼稚園每年甚至招不滿兩個班的學生。基隆市立過港幼稚園園長吳徹娥說,兩年前基隆公立幼稚園曾出現過一個班僅有8名學生的窘境,迫使基隆市開始縮減公幼班級並裁減教師。
目前,排隊抽籤才能進入公立幼稚園的現象已不復存在。公立幼稚園收費相對比較便宜,每學期依各縣市教育局視當地生活條件規定,學費平均每月負擔約3000至8000新臺幣,約合625元至1600元人民幣。
臺灣幼稚園沒有贊助費。一般來說,臺灣私立幼稚園通常比公立的要好,不論設備還是教學設計上,所以私立幼稚園收費相對會比較高,最貴的每月2萬新臺幣,合人民幣4000元左右。幼稚園的收費標準,從市、鎮、鄉逐級遞減,越是大城市的幼稚園,收費越高昂。
每個幼兒家庭都會收到當局派發的幼兒教育券,可以用來抵扣部分託幼費用,幼稚園將所收幼兒教育券匯集後,向當局兌換現金。
臺灣的私立幼稚園多設有班車,負責每天接送幼兒。臺灣對幼兒有專門的立法,對幼兒上、下學的交通安全等都有詳細的規定,每個幼稚園都必須為幼兒辦理兒童平安保險。
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比如輕度智障、患自閉症的孩子,臺灣採取零拒絕方式。也就是說幼稚園不可以拒收。所以有的幼稚園設有「支持班」,專門輔導學習力較差的孩子。
臺灣把學前教育視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沒有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範疇。從立法教育目標上看,「教育幼兒在智能、情緒、社會以及身體上均能充分發展,成為一個全兒童」這樣的全人教育思想是臺灣幼稚園的教育目標。
幼稚園不設英語課程
臺灣立法規範,幼稚園不能全英語、雙語教學,不能將英語列為科目教學,以免影響幼兒未來的人格發展。幼教界認為3至6歲是人生關鍵期,幼兒教育不僅為小學作準備,更重要的是為一生發展奠定基礎。強調孩子可塑性大,有著自身發展規律,要尊重生命成長規律。
臺灣規定,幼稚園課程只有健康、語文、嘗試、遊戲、工作、音樂6大領域,其中語文課程只有漢語。同時,幼稚園中有隻講授英文的老師或聘請不具備幼教專業的外籍教師也是不可以的。至於合格幼教老師將英語融入其它課程當中,將英文當成活動之一,臺灣有關部門則不表示反對。臺「教育部」人士認為,如果老師教一句英語問候語,或是教唱一首英語兒歌,讓兒童拓展視野則並無不可。
幼稚園或託託所開設英語課程,在臺灣一直有爭議。贊成的多持「語言學習要從幼兒開始」的觀點,這句話也常被業者拿來當廣告用。目前以反對佔上風,反對理由主要有:增加幼兒學習負擔,幼兒時期學英語的成效並無定論,幼兒語言教育應以母語與國語教學為重,外語師資良莠不齊與管理問題,增加家長經濟負擔等等。臺灣教育界許多人士認為,語言學習最好由近到遠,先學好母語再學英語。幼兒越早學習英文,也越早有挫折感,反而提早排斥英文。臺北師院辛曼玲教授根據研究指出,外語並不是越早學越好,幼兒如果先把母語學好,未來再學外語時可以運用原來的經驗,反而又快又好。
臺北市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林佩蓉教授也認為,老師對學生進行衛生、人格、人際關係等方面的教育,都還是要用母語。如果把小孩送去純英語學校,禁止說中文,兒童情緒和心情都將受到負面影響。
感恩教育是重點
近年來,臺灣人口出生率逐漸降低,少子化傾向日益嚴重。許多孩子表現得越來越自私、冷漠。看到這種現狀,臺灣幼教界許多有識之士認為,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已迫在眉睫。受這一觀點影響,許多幼兒教師都把讓幼兒學會感恩當成自己的使命。
許多幼稚園的感恩教育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黎明「國小」附屬幼稚園,採取為幼兒樹立學習榜樣的做法,教孩子感恩。通常,臺灣的幼兒一個班有兩個教師和一個志工媽媽,志工媽媽一般由孩子家長擔任。
臺灣幼稚園的教學方法各有特色。在新佳美幼稚園,老師在每個班級的室內外都布置了十幾個活動角落,每班教師利用各角落活動來配合教育主題,並稱之為「開放性角落教學」。布置的活動角落有大積木角、沙池角、木工角、水角、美術角、縫工角、黑板角、裝扮角、傀儡角、音樂角、泥工角、圖書角、益智角、科學角、玩具角等等。孩子們一到幼稚園,就能夠依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角落活動,當孩子們在各個角落愉快地活動時,老師就注意觀察孩子的玩耍,及時了解孩子的需求及角落裡的情景氣氛,然後給予一點適當的啟發,引導孩子玩得更豐富,更具有創造性,並經常為孩子們收集和增添角落裡的材料。
老師們認為,角落教學採用模仿式可以為孩子與老師帶來極大的快樂與成就感,同時,孩子的遊戲原本具有不分化、綜合的特性,因此這種自然整合的學習方式,使本來說話、社交、認知等有困難的孩子能自然地加入學習活動,從而使「問題」獲得改善,使幼兒身心得以平衡發展。新佳美幼稚園很重視兒童戲劇的排練。
本報特約記者 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