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奭學:在臺灣,學生學習英語是佔用很多時間的。在中學時,英文跟數學是最重要的兩門課,國文都還不算是重要的課。
關於漢語、漢字、國學等相關問題的討論很久沒有那麼熱鬧過了。2013年以來,從繁簡體字之爭到臺灣國學教材引進大陸,從「保衛漢字」的吶喊到電視臺一時湧現各種漢語知識型節目,從降低高考英語分數比重到語文教育被指僵化,媒介和民間的討論幾乎沒有停過。空前的熱鬧討論常常意味著空前的焦慮,漢字、漢語、國學真的遭遇嚴重危機了嗎?在危機面前,我們又有什麼方法,可以為傳統文化尋一條出路?
臺灣,一直被認為保存了較好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文傳統寫作方式。那麼臺灣人自己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對此,時代周報記者專訪了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奭學,請他講解英語與國學在臺灣的真實情況,及其折射的東西方文化。
在臺灣,很多課會被英語佔用
時代周報:在臺灣,英語教育是從什麼年齡開始的?
李奭學:像我們那個時代,也就是四五十歲年齡的人,英文教育是從小學畢業,也就是初一開始的,現在就比較早了,小學三年級就開始了。我們那時候資源沒這麼好,所以從初中一年級才開始,但要是家裡條件好可以送到私立學校去讀書,在私立學校就可以較早地接受英語教育。
時代周報:英語教育在臺灣的學校裡是什麼樣的地位?
李奭學:在臺灣,學生學習英語是佔用很多時間的。在中學時,英文跟數學是最重要的兩門課,國文都還不算是重要的課。在考試制度下,大家都覺得國文自己讀就會了,數學要推算,英文也不是說自己讀就會了。特別是我們那個時代,「升學主義」是第一位的,體育課、音樂課都不見了,儘管課表上都排著這些課,但都挪給了數學老師、英文老師,所以他們佔用了很多時間。
即使在現在也是這樣,現在學生升學的通道已經順暢了很多,但英語和數學還是佔用很多時間。我看我小孩的課表,英文的比重還是很大的,其他課還是會被英文或數學佔用,特別是到考試前,很多其他課都會被拿來給英文或數學用,臺北尤其嚴重。
我聽這兩天電視的新聞,講大陸有些地方英語(在考試中的)比重想要下降,激烈一些的省份如江蘇想要取消掉英語考試,是嗎?如果真就是新聞講的那樣,我覺得是有點太超過了。
時代周報:為什麼會覺得太過了呢?英文對人生有什麼影響呢?
李奭學:是英文對人生的影響?還是英文教育對人生的影響?這兩者是很不一樣的。可能大陸太大了,而臺灣只是一個小島。臺灣現在的國民教育,也就是基本教育是12年,是從今年才開始的,讀英文至少得讀到高中三年級結束。我們那個時代只要讀到國中結束。這樣看來,英文在基本教育裡佔用的時間是非常長的。
一是看英文教育本身對人生的影響,這又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類人怎麼讀也讀不會,越讀越痛恨英文:一類人一讀就會,越讀越有趣也越喜歡。在任何社會都有這兩種人,臺灣有大陸也有。
二是英文對人生的影響,只是考試的工具呢,還是說對生命來講是有用的?我想這是毫無疑問的,以目前的狀況來講是非常肯定的。不管你喜歡英文還是不喜歡英文,但只要是英文程度好,對你一定是有好處的,對在臺灣的人來講是這樣的,對在大陸的人來講也是這樣的。臺灣是一個小島,資源有限,必須依靠四面八方來的訊息,同時需要把自己製造的東西往外面送,所以貿易對臺灣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英文對做生意的人來講就非常要緊了。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英語確實只是工具而已,英文不會是對象。即使是我,我也只是在寫《英語詞源》時才把它當作研究的對象。話說回來,其實把英文當作工具,對有些人來講是可以的,在使用英文方面是會發揮很好,但是把英文當作研究對象的話,更得力,好處會更多,因為對它的了解會更大,使用的範圍就會更大。
對大多數人來講,真的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吧,考完試了,搞不好就不用了。比如說你考到中文系去了,你對中文有興趣了,可能很快就把英文給忘了。對我來講,英文就不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了,比如常常在我看英文書的時候,跟某個詞彙、某個句型相關的外文就會全跑到腦袋裡來了,儘管現在我不再研究詞源也不研究英語的歷史,但這些相關的外文還是常常跑到我腦袋裡面來,它們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讀國文基本是為了修學分」
時代周報:那「國學」呢?國學在臺灣的學校教育中又處於怎樣的位置呢?
李奭學:它真的只有考試上面的作用。
時代周報:最近有一套臺灣的國學教材引入大陸的中學,引起很大的關注。現在大陸人能去臺灣自由行,不少人都會講感受到臺灣人的彬彬有禮,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孔孟之學很豐,如此之類。這和國學教育有關係嗎?
李奭學:我覺得這是一個錯誤的印象。當然,臺灣在國學方面讀得確實比較多,但你說的那個印象我覺得是個錯誤的印象,只能說臺灣社會所使用的中文在很大程度上還保留著1949年以前中文的表達方式。
近年來兩岸交流很多了,我觀察到,現在有5%-10%的人使用的是大陸式的語言。大陸強調比較通俗的語言,比較粗。我跟大陸人接觸後的感覺是:大陸的語言和臺灣的語言差別是非常大的。這有歷史的因素,比如大陸在進行「文化大革命」時,臺灣在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國學教育是否那麼重要,見仁見智,有些家庭覺得重要,有些家庭覺得沒什麼,在學校裡面它只是被當作一種升學的工具。像我們讀書時,國文的比重非常大,高到125分,英語才100分,所以國文好的人佔很大優勢,但現在沒有這麼重了。現實是如果你要生存,要生活,但又不當國文老師的話,我想對很多人來講,英文可能更重要。
在臺灣,我們那時候有很多人想要出國念書的,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種風氣,至少在十年前還是一種風氣。現在可能要好一點,因為臺灣教育已經處於一種完整的狀態,很多人都不大願意出去念書了,反而是我們這邊的教育部門鼓勵學生出去讀書,那百分之六七十的學生都是往英語系國家去的。在這種狀況下,英語當然比國語來得重要。
即使在臺灣本土也是這個樣子,比如我女兒現在在讀藝術史研究所,但可以說我女兒是沾英語口語的光才考進去的:她在美國長大,回臺後念的是英文系,她的英語非常順,非常自然。考研究所都有口試,有的所如果用英語跟考官作答是會加分的。就我所知,在所有學生中只有我女兒能從頭到尾用非常流暢的美式英語跟考官對答如流,她筆試只是考過而已,但在口試中佔了太大便宜。從這一點上,你就可以看出英語在臺灣的作用有多大。
還比如,有的學校規定,老師若全程用英語授課的話,課時費會增加;若有英文著作出版或英文論文發表,那優勢就更大了。這樣看來,就語言來講,國文是讀書過程中不得不讀的,國學就要看有沒有興趣了。
現在的國文教育也沒有我們那時那麼強,我上大二國文時,老師給我們上的都是校勘學、版本學。所以過去跟現在,臺灣的國學也是很不一樣的。學習主要也看有沒有心,有心的人在看國文或國學的時候,就會記得比較牢,能出口成章。國文在升學的教育裡處於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在不升學的時候,它幾乎就沒有地位,儘管你還是要讀國文,但大部分時候只是為了修到學分。
註:李奭學,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獲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先後任職於臺灣師範大學、輔仁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等,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外文學關係、宗教與文學的跨學科研究、中國翻譯史和現代文學,對東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