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英語課比國文重要

2021-01-20 騰訊網

李奭學:在臺灣,學生學習英語是佔用很多時間的。在中學時,英文跟數學是最重要的兩門課,國文都還不算是重要的課。

關於漢語、漢字、國學等相關問題的討論很久沒有那麼熱鬧過了。2013年以來,從繁簡體字之爭到臺灣國學教材引進大陸,從「保衛漢字」的吶喊到電視臺一時湧現各種漢語知識型節目,從降低高考英語分數比重到語文教育被指僵化,媒介和民間的討論幾乎沒有停過。空前的熱鬧討論常常意味著空前的焦慮,漢字、漢語、國學真的遭遇嚴重危機了嗎?在危機面前,我們又有什麼方法,可以為傳統文化尋一條出路?

臺灣,一直被認為保存了較好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文傳統寫作方式。那麼臺灣人自己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對此,時代周報記者專訪了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奭學,請他講解英語與國學在臺灣的真實情況,及其折射的東西方文化。

在臺灣,很多課會被英語佔用

時代周報:在臺灣,英語教育是從什麼年齡開始的?

李奭學:像我們那個時代,也就是四五十歲年齡的人,英文教育是從小學畢業,也就是初一開始的,現在就比較早了,小學三年級就開始了。我們那時候資源沒這麼好,所以從初中一年級才開始,但要是家裡條件好可以送到私立學校去讀書,在私立學校就可以較早地接受英語教育。

時代周報:英語教育在臺灣的學校裡是什麼樣的地位?

李奭學:在臺灣,學生學習英語是佔用很多時間的。在中學時,英文跟數學是最重要的兩門課,國文都還不算是重要的課。在考試制度下,大家都覺得國文自己讀就會了,數學要推算,英文也不是說自己讀就會了。特別是我們那個時代,「升學主義」是第一位的,體育課、音樂課都不見了,儘管課表上都排著這些課,但都挪給了數學老師、英文老師,所以他們佔用了很多時間。

即使在現在也是這樣,現在學生升學的通道已經順暢了很多,但英語和數學還是佔用很多時間。我看我小孩的課表,英文的比重還是很大的,其他課還是會被英文或數學佔用,特別是到考試前,很多其他課都會被拿來給英文或數學用,臺北尤其嚴重。

我聽這兩天電視的新聞,講大陸有些地方英語(在考試中的)比重想要下降,激烈一些的省份如江蘇想要取消掉英語考試,是嗎?如果真就是新聞講的那樣,我覺得是有點太超過了。

時代周報:為什麼會覺得太過了呢?英文對人生有什麼影響呢?

李奭學:是英文對人生的影響?還是英文教育對人生的影響?這兩者是很不一樣的。可能大陸太大了,而臺灣只是一個小島。臺灣現在的國民教育,也就是基本教育是12年,是從今年才開始的,讀英文至少得讀到高中三年級結束。我們那個時代只要讀到國中結束。這樣看來,英文在基本教育裡佔用的時間是非常長的。

一是看英文教育本身對人生的影響,這又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類人怎麼讀也讀不會,越讀越痛恨英文:一類人一讀就會,越讀越有趣也越喜歡。在任何社會都有這兩種人,臺灣有大陸也有。

二是英文對人生的影響,只是考試的工具呢,還是說對生命來講是有用的?我想這是毫無疑問的,以目前的狀況來講是非常肯定的。不管你喜歡英文還是不喜歡英文,但只要是英文程度好,對你一定是有好處的,對在臺灣的人來講是這樣的,對在大陸的人來講也是這樣的。臺灣是一個小島,資源有限,必須依靠四面八方來的訊息,同時需要把自己製造的東西往外面送,所以貿易對臺灣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英文對做生意的人來講就非常要緊了。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英語確實只是工具而已,英文不會是對象。即使是我,我也只是在寫《英語詞源》時才把它當作研究的對象。話說回來,其實把英文當作工具,對有些人來講是可以的,在使用英文方面是會發揮很好,但是把英文當作研究對象的話,更得力,好處會更多,因為對它的了解會更大,使用的範圍就會更大。

對大多數人來講,真的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吧,考完試了,搞不好就不用了。比如說你考到中文系去了,你對中文有興趣了,可能很快就把英文給忘了。對我來講,英文就不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了,比如常常在我看英文書的時候,跟某個詞彙、某個句型相關的外文就會全跑到腦袋裡來了,儘管現在我不再研究詞源也不研究英語的歷史,但這些相關的外文還是常常跑到我腦袋裡面來,它們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讀國文基本是為了修學分」

時代周報:那「國學」呢?國學在臺灣的學校教育中又處於怎樣的位置呢?

李奭學:它真的只有考試上面的作用。

時代周報:最近有一套臺灣的國學教材引入大陸的中學,引起很大的關注。現在大陸人能去臺灣自由行,不少人都會講感受到臺灣人的彬彬有禮,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孔孟之學很豐,如此之類。這和國學教育有關係嗎?

李奭學:我覺得這是一個錯誤的印象。當然,臺灣在國學方面讀得確實比較多,但你說的那個印象我覺得是個錯誤的印象,只能說臺灣社會所使用的中文在很大程度上還保留著1949年以前中文的表達方式。

近年來兩岸交流很多了,我觀察到,現在有5%-10%的人使用的是大陸式的語言。大陸強調比較通俗的語言,比較粗。我跟大陸人接觸後的感覺是:大陸的語言和臺灣的語言差別是非常大的。這有歷史的因素,比如大陸在進行「文化大革命」時,臺灣在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國學教育是否那麼重要,見仁見智,有些家庭覺得重要,有些家庭覺得沒什麼,在學校裡面它只是被當作一種升學的工具。像我們讀書時,國文的比重非常大,高到125分,英語才100分,所以國文好的人佔很大優勢,但現在沒有這麼重了。現實是如果你要生存,要生活,但又不當國文老師的話,我想對很多人來講,英文可能更重要。

在臺灣,我們那時候有很多人想要出國念書的,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種風氣,至少在十年前還是一種風氣。現在可能要好一點,因為臺灣教育已經處於一種完整的狀態,很多人都不大願意出去念書了,反而是我們這邊的教育部門鼓勵學生出去讀書,那百分之六七十的學生都是往英語系國家去的。在這種狀況下,英語當然比國語來得重要。

即使在臺灣本土也是這個樣子,比如我女兒現在在讀藝術史研究所,但可以說我女兒是沾英語口語的光才考進去的:她在美國長大,回臺後念的是英文系,她的英語非常順,非常自然。考研究所都有口試,有的所如果用英語跟考官作答是會加分的。就我所知,在所有學生中只有我女兒能從頭到尾用非常流暢的美式英語跟考官對答如流,她筆試只是考過而已,但在口試中佔了太大便宜。從這一點上,你就可以看出英語在臺灣的作用有多大。

還比如,有的學校規定,老師若全程用英語授課的話,課時費會增加;若有英文著作出版或英文論文發表,那優勢就更大了。這樣看來,就語言來講,國文是讀書過程中不得不讀的,國學就要看有沒有興趣了。

現在的國文教育也沒有我們那時那麼強,我上大二國文時,老師給我們上的都是校勘學、版本學。所以過去跟現在,臺灣的國學也是很不一樣的。學習主要也看有沒有心,有心的人在看國文或國學的時候,就會記得比較牢,能出口成章。國文在升學的教育裡處於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在不升學的時候,它幾乎就沒有地位,儘管你還是要讀國文,但大部分時候只是為了修到學分。

註:李奭學,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獲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先後任職於臺灣師範大學、輔仁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等,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外文學關係、宗教與文學的跨學科研究、中國翻譯史和現代文學,對東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

相關焦點

  • 臺灣「搶救國文聯盟」呼籲臺當局重視國文教育
    中國臺灣網5月4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搶救國文教育聯盟」4日上午舉行「一則以喜一則以憂」記者會,並表示,國文是所有教育的根本,希望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重新修訂課綱。「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副召集人臺灣陽明大學教授張曉風、前桃園高中教務主任趙寶珠、執行秘書李素真出席。
  • [視頻]兩岸三地 臺灣最不重視國文教育
    進入[中國新聞]>>     CCTV.com消息(中國新聞):臺灣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新近指出,從兩岸三地國文教育的各項比較看,臺灣已成為最不重視國文教育的地方。
  • 臺灣「高考」國文試題的啟示(上)
    去年10月,北京市教委宣布將降低高考英語分值,提高語文分值。有網友以「網上忽聞語文貴,初聞涕淚滿衣裳」來形容。在筆者眼中,教育部門明確提高母語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程度,意味著長期以來備受詬病的語文教育終於突破困境,返璞歸真,走上正道。並且,從高考入手,可謂抓住了根本。
  • 國民與國文 | 楊國華
    這套書,無論初小還是高小,都有《新國文》和《新修身》,編輯初版時在1912年,白話文運動,即五四運動七年後才有,所以還是文言文。入門課通俗淺顯,道理平實,尤其《新修身》,講的都是日常修為,隨著年齡增長,課業亦由淺入深。比如初小部分《新修身》(一)第三冊第一課:「夜間早眠,日間早起」,前面幾冊均是顏體毛筆字,且每課配有插圖,讀來賞心悅目。
  • 《文心》|86年前,一堂國文課
    1934年,民國教育家夏丏尊、葉聖陶先生,用故事的體裁,編寫出了一本他們認為是應時也理想的初中國文課本,陳望道、朱自清先生作了序。課本的名字,就叫《文心》。這兩個字多少會讓我們想起千百年前的文學家劉勰所寫的那部《文心雕龍》,那也是講全體國文知識的書。
  • 程怡︱呂思勉先生編寫的小學國文教科書
    從課文的選編、組織上,我們可以看到編者對國文教育的深刻理解。六冊國文教材共一百六十六課,呂先生自己編寫的課文,竟然有一百二十三篇之多。他為什麼要親自編寫並且用簡淨、流暢的文言文來寫呢?這當然與他對「國文」的定義有關。
  • 清末初等小學國文教授書的編輯與旨趣
    在此之前的國文教材都為民間編纂。《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一冊)共八十課,要求每星期教授四課,除放假外,教授二十星期。編輯凡例寫明「擇用之教材期合於兒童心理髮達之程度,其德育以家庭倫理及學校規則為要使得切身實踐,其智育以日用器物及天然動植物為要使得隨時實驗,其體育則略說遊戲兵操等事以振其尚武精神」。從用語講,教材多取口語,以收「言文一致」的效果。
  • 開明書店:20世紀40年代中學國文教材的討論與編纂
    這次選文專題討論結合當時的課程標準既涉及語言形式層面的討論也有選文內容的討論,對當時中學國文教材存在的問題做了一次較為全面的梳理。蕭滌非首先考察了國文教材中的詩歌。國文教育中詩歌學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學生學習國文,詩歌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 讓英語當第二官方語言 臺學者:難道臺灣被英美殖民過嗎?
    【觀察者網綜合】據臺媒3月15日報導,去年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公布2016年多益測驗的全球成績,臺灣在滿分990分中只拿了534分,排在49個國家與地區中的40名,「行政院長」賴清德表示,希望推動英語成為臺灣「第二官方語言」,接軌國際;但臺灣政大語言所教授何萬順表示,這是一種英語崇拜的模式
  • 秋風:改造國文教育,從廢除拼音開始
    澎湃新聞邀請與會學者之一、弘道書院院長秋風撰稿,描述他心目中的語文教育。3月28日,由上海國學會(籌)、北京弘道書院發起的「2016中國兩岸三地語文教育發展論壇」在上海浦東圖書館舉行。網絡資料差不多每個中國人都學過一門課,而且,大多數人,學了好多年也沒學好,「語文」是也。大家肯定也聽到「漢語」一詞,比如有個面向全球的「漢語水平考試」,報考的人越來越多;大學中文系、歷史系會有「古代漢語」課程。
  • 有斑馬AI課英語系統課相助,我家孩子英語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自從有了孩子後,她就成為全家人的掌上明珠,隨著孩子的長大,我面臨的孩子養育問題也越來越多,學習自然是最重要的。於是我開始和所有的家長一樣瘋狂為孩子找課程學習。我最關注的學科是英語,對於第二語言的學習我認為越早越好。
  • 民國老課本《新國文》修復出版:蔡元培審定、楊絳小學時所用
    張立憲選了其中的兩門課,新國文和新修身,類似現在的語文課和思想品德課,把這七個學年中兩門課的所有的教材全部修復出來。2009年,張立憲接觸到老課本,源自收藏者鄧康延的一篇稿件,「民國小學老課本,於滄桑百年後愈見純真。老課本的編纂是民間的,無關君王軍閥權貴,崇尚天道倫常自然,有著民族風骨的例證,透著民眾皮膚上的冷暖,不呼口號,不居高臨下,不繁文縟節。」
  • 齊樓小學的英語課終於複課了
    英語老師李冰早早來到教室輔導孩子們。在這個距離縣城近百裡的偏遠鄉村小學,空了近2個月的英語課終於重新開課了。站在校園內的縣委第一巡察組組長孫海龍看到眼前的一幕,心裡騰起絲絲欣慰,仿佛看到了61個孩子充滿希望的未來。    時間回到11月5日。    當天,在白馬鎮進行巡察的孫海龍來到齊樓行政村,走訪時聽到兩個村民在交談。
  • 如果中小學不開設英語課,中國人還會學英語嗎?幾乎所剩無幾
    寫在前面:如果中小學不開設英語課,中國人還會學英語嗎?幾乎所剩無幾!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是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這兩個看似截然相反的標籤,可以出現在同一個民族的身上,事實上並不矛盾。因為只要是考試要考的內容,中國人就非常重視。
  • 民國學童讀什麼課本 高小學生國文超過現在大學生
    第一冊第一課——「人」2007年,鄧康延去雲南騰衝拍攝一部關於遠徵軍的紀錄片,在當地的舊市場,偶然發現幾冊泛黃的民國年間小學課本。鄧康延是深圳越眾影視公司的董事長,曾任職《深圳青年》策劃總監、香港《鳳凰周刊》主編。
  • 為什麼斑馬英語等英語啟蒙app比直播課便宜那麼多
    英語跟語文都是靠積累的科目,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可以完成的。所以,從小開始英語教育就變得格外重要。這裡魚 sir 所說的英語教育並非是「學習」,而是「啟蒙」。什麼意思呢?最開始並非讓孩子直接開口說英語,而是可以學會通過磨耳朵等簡單的方式,適應英語的語音語調和節奏,為今後英語學習奠定基礎。這種時候,相比線上少兒英語直播課,錄播課的優勢——便捷,就非常明顯地被凸顯了出來。
  • 淘氣包的英語課
    淘氣包的英語課 淘氣包的英語課 2009-01-19 來源:江西教育出版社
  • 幼兒園英語課怎麼選?性價比超高的魔力耳朵英語網課值得入手
    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時開始安排英語培訓課。不過市場上那麼多機構,幼兒園英語課怎麼選呢?今天給大家安利下魔力耳朵少兒英語網課,這是我給洋洋挑到的性價比超高的英語網課。
  • 線上英語課和線下英語課的對比,孩子學習選哪種好?
    線上英語課和線下英語課的對比,孩子學習選哪種好? 2020年11月11日 10:2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孩子學習英語線上好還是線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