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民國時,何炳棣(歷史學家)就讀於天津私立第一小學,六年級時,老師問宋明兩代亡國為何死難者甚多,何炳埭回答,受朱熹和王陽明的影響。當時的「素質教育」,由此可見一斑。
《初等小學圖畫教科書》插圖。
《共和國教科書·新修身》第八冊第十七課《自由》。
孩子的事,永遠是大事。
從2004年崔健的《一無所有》入選深圳中學課本選讀本以來,有關教材的爭議不斷被推上風口浪尖。
「《狼牙山五壯士》的淡出是否會導致學生對歷史的遺忘」;「《出師表》傳達了『愚忠』該被拉下馬」;「金庸取代魯迅是對過去的遺忘」;「芙蓉姐姐也上了課本」;「網路遊戲成為教材講授」……
網絡一搜,諸如此類的標題比比皆是。
爭吵聲中,一則有插圖的小學課文則顯得有些「另類」。
圖為黑白色:一孩手在糖罐裡,面有淚痕,其母微笑,一手指瓶,似在教導。上有幾行黑字:瓶中有果。兒伸手入瓶,取之滿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貪多,則拳可出矣。」
一個貪吃的小孩躍然紙上,可愛得叫人歡喜。一句「汝勿貪多」,孩提記取,可免手痛心急,長大當官,當是好官。
這是一冊民國時期的課本。課本為商務印書館印製,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6月初版。
第一冊第一課——「人」
2007年,鄧康延去雲南騰衝拍攝一部關於遠徵軍的紀錄片,在當地的舊市場,偶然發現幾冊泛黃的民國年間小學課本。
鄧康延是深圳越眾影視公司的董事長,曾任職《深圳青年》策劃總監、香港《鳳凰周刊》主編。
民國時的小學課本,任何一家出版社都可以出,經市場競爭而沉澱下來、普及開去的,不外是幾家,商務實為翹楚。
商務印書館的課本,連校訂者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蔡元培、張元濟、高鳳謙。
民國時期的學制,4年初級小學(初小)和2年高級小學(高小),合起來稱為完全小學(完小)。
鄧康延買下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大都為幾行大字加上一個相關的插圖,圖文並茂,讀來甚為有趣。第一冊第一課學習的是一個「人」字,課文配有插圖,畫的是一家老少7口人。
鄧康延提供的幾篇——
第一冊第29課:「天初晚,月光明,窗前遠望,月在東方」——文字簡潔,讀起來朗朗上口。
第三冊第8課:「種桑數畝,春日發芽,芽漸大而成葉。農家婦女,攜剪刀與筐,同往採桑,以為飼蠶之用」——教導自然規律,寓教於樂。
越往後,文字量增加,難度也開始變大。加上當時處於社會變革期,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相關領域的文章大量涉及。
第八冊第47課,題目為《世界強國》,開頭便說:「世界強國,鹹推英、俄、法、德、美、日。」下文上百字介紹這些強國,狀如寫人,栩栩如生,插圖為一張世界地圖。聯想當時國情,讓人不勝唏噓。
《共和國教科書·新修身》第四冊第一課:「貓捕鼠,犬守門,各司其事。人無職業,不如貓犬」——一十八字,道出生命的莊重,讓孩子從小就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值得一提的是,課本還有幾張為加厚的彩色插圖。鄧康延說,彩色為天然礦物材料,加上製版精細,近百年後依然鮮豔。
不呼口號,不居高臨下,不繁文縟節
民國時期,初小為合班上課,高小則男女有別,分而教之。
民國三年(1914年)出版的《女子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這套只針對女生的《國文》課本共6冊,每冊40課,共240課,內容無所不包。
傳統文化約佔20%,包括《禮記》、《左傳》、《孟子》節選以及歷代名家詩文。讓人驚奇的是,西方文化也佔不少,如《魯濱孫》、《英民之特性》、《盲女》等等。
其中,《盲女》分上、下兩課,講述了美國「喪明失聰」的殘疾女孩兒罕倫(即海倫·凱勒)自強自立、學有所成的感人故事。
課文分幾類,道德——《習勞》、《和睦》、《自立》、《誠實》等;自然——《獅》、《鷹》、《稻》等;物理——《熱》、《火山》、《利用天然力》等;政治——《民族之演進》、《社會》、《政體》等;經濟——《賦稅》、《國債》、《資本》等;宗教——《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等。
此外,編者特別注意到女生的特點,《裁縫》、《烹飪》、《儉妝飾》、《良妻》、《嬰兒之保育》、《教子》、《看護婦》……專為女生編撰。
有人驚嘆,百年前,一個高小畢業生掌握的知識結構,今日連大學生都不見得人人瞭然,讓人汗顏。
民國時,何炳棣(歷史學家)就讀於天津私立第一小學,六年級時,老師問宋明兩代亡國為何死難者甚多,何炳埭回答,受朱熹和王陽明的影響。
當時的「素質教育」,由此可見一斑。
鄧康延說:「民國年間,兵荒馬亂,人心卻淡定。上有信念,下有常識,小學課本集二者於一身。老課本的編著是民間的,無關君王軍閥權貴,透著民眾皮膚上的冷暖,不呼口號,不居高臨下,不繁文縟節。仁愛、禮義、誠信、情趣、方法、邏輯,家國之源、江山之遠、永恆之義,多在平白明淨的故事之中。」
最能證明一切的是,這套《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8冊)出版後一印再印,10年之間,銷售達七八千萬冊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