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學童讀什麼課本 高小學生國文超過現在大學生

2021-01-10 鳳凰江蘇

導讀:民國時,何炳棣(歷史學家)就讀於天津私立第一小學,六年級時,老師問宋明兩代亡國為何死難者甚多,何炳埭回答,受朱熹和王陽明的影響。當時的「素質教育」,由此可見一斑。

《初等小學圖畫教科書》插圖。

《共和國教科書·新修身》第八冊第十七課《自由》。 

孩子的事,永遠是大事。

從2004年崔健的《一無所有》入選深圳中學課本選讀本以來,有關教材的爭議不斷被推上風口浪尖。

「《狼牙山五壯士》的淡出是否會導致學生對歷史的遺忘」;「《出師表》傳達了『愚忠』該被拉下馬」;「金庸取代魯迅是對過去的遺忘」;「芙蓉姐姐也上了課本」;「網路遊戲成為教材講授」……

網絡一搜,諸如此類的標題比比皆是。

爭吵聲中,一則有插圖的小學課文則顯得有些「另類」。

圖為黑白色:一孩手在糖罐裡,面有淚痕,其母微笑,一手指瓶,似在教導。上有幾行黑字:瓶中有果。兒伸手入瓶,取之滿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貪多,則拳可出矣。」

一個貪吃的小孩躍然紙上,可愛得叫人歡喜。一句「汝勿貪多」,孩提記取,可免手痛心急,長大當官,當是好官。

這是一冊民國時期的課本。課本為商務印書館印製,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6月初版。

第一冊第一課——「人」

2007年,鄧康延去雲南騰衝拍攝一部關於遠徵軍的紀錄片,在當地的舊市場,偶然發現幾冊泛黃的民國年間小學課本。

鄧康延是深圳越眾影視公司的董事長,曾任職《深圳青年》策劃總監、香港《鳳凰周刊》主編。

民國時的小學課本,任何一家出版社都可以出,經市場競爭而沉澱下來、普及開去的,不外是幾家,商務實為翹楚。

商務印書館的課本,連校訂者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蔡元培、張元濟、高鳳謙。

民國時期的學制,4年初級小學(初小)和2年高級小學(高小),合起來稱為完全小學(完小)。

鄧康延買下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大都為幾行大字加上一個相關的插圖,圖文並茂,讀來甚為有趣。第一冊第一課學習的是一個「人」字,課文配有插圖,畫的是一家老少7口人。

鄧康延提供的幾篇——

第一冊第29課:「天初晚,月光明,窗前遠望,月在東方」——文字簡潔,讀起來朗朗上口。

第三冊第8課:「種桑數畝,春日發芽,芽漸大而成葉。農家婦女,攜剪刀與筐,同往採桑,以為飼蠶之用」——教導自然規律,寓教於樂。

越往後,文字量增加,難度也開始變大。加上當時處於社會變革期,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相關領域的文章大量涉及。

第八冊第47課,題目為《世界強國》,開頭便說:「世界強國,鹹推英、俄、法、德、美、日。」下文上百字介紹這些強國,狀如寫人,栩栩如生,插圖為一張世界地圖。聯想當時國情,讓人不勝唏噓。

《共和國教科書·新修身》第四冊第一課:「貓捕鼠,犬守門,各司其事。人無職業,不如貓犬」——一十八字,道出生命的莊重,讓孩子從小就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值得一提的是,課本還有幾張為加厚的彩色插圖。鄧康延說,彩色為天然礦物材料,加上製版精細,近百年後依然鮮豔。

不呼口號,不居高臨下,不繁文縟節

民國時期,初小為合班上課,高小則男女有別,分而教之。

民國三年(1914年)出版的《女子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這套只針對女生的《國文》課本共6冊,每冊40課,共240課,內容無所不包。

傳統文化約佔20%,包括《禮記》、《左傳》、《孟子》節選以及歷代名家詩文。讓人驚奇的是,西方文化也佔不少,如《魯濱孫》、《英民之特性》、《盲女》等等。

其中,《盲女》分上、下兩課,講述了美國「喪明失聰」的殘疾女孩兒罕倫(即海倫·凱勒)自強自立、學有所成的感人故事。

課文分幾類,道德——《習勞》、《和睦》、《自立》、《誠實》等;自然——《獅》、《鷹》、《稻》等;物理——《熱》、《火山》、《利用天然力》等;政治——《民族之演進》、《社會》、《政體》等;經濟——《賦稅》、《國債》、《資本》等;宗教——《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等。

此外,編者特別注意到女生的特點,《裁縫》、《烹飪》、《儉妝飾》、《良妻》、《嬰兒之保育》、《教子》、《看護婦》……專為女生編撰。

有人驚嘆,百年前,一個高小畢業生掌握的知識結構,今日連大學生都不見得人人瞭然,讓人汗顏。

民國時,何炳棣(歷史學家)就讀於天津私立第一小學,六年級時,老師問宋明兩代亡國為何死難者甚多,何炳埭回答,受朱熹和王陽明的影響。

當時的「素質教育」,由此可見一斑。

鄧康延說:「民國年間,兵荒馬亂,人心卻淡定。上有信念,下有常識,小學課本集二者於一身。老課本的編著是民間的,無關君王軍閥權貴,透著民眾皮膚上的冷暖,不呼口號,不居高臨下,不繁文縟節。仁愛、禮義、誠信、情趣、方法、邏輯,家國之源、江山之遠、永恆之義,多在平白明淨的故事之中。」

最能證明一切的是,這套《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8冊)出版後一印再印,10年之間,銷售達七八千萬冊之多。

相關焦點

  • 小學生為何喜歡民國的語文課本
    由葉聖陶主文、豐子愷插畫的《開明國語課本》意象優美,對現在的小學生吸引力絲毫不減。現在上海市江灣中心小學讀二年級的蔡亮,盯著右下方一臉懵懂的永兒肖像咯咯直笑。書頁在她手中輕快地翻動,《語文》課本反被拋在了一邊。「如果拿現今的課本與此讀本相比較,知道了什麼才是孩子喜歡的書籍課本。」「這本書孩子看了幾頁後,甚是喜歡。這更讓我們家長明白好書籍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目前海外的許多華人家庭和臺灣地區,還以此書來教育孩子。」
  • 民國老課本《新國文》修復出版:蔡元培審定、楊絳小學時所用
    這是重新修復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影印自191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的民國老課本,第一次印刷的數量都不夠擺進全國書店,就基本售罄。著名出版人張立憲說:「這套書再版之後,託吳宓之女吳學昭送給楊絳先生。她小時候在北京讀的小學,用的就是這套書,楊絳先生拿到之後,翻開第一頁,不用看書上的文字,朗朗上口,還能背誦。
  • 民國初中國文課本再現江湖(圖)
    本報訊 (記者李莉)在日前舉行的27中校園讀書節活動中,學校展示了老校友捐贈的孔德學校1926年的一冊國文  此次展示的老教材是一本「初中國文選讀」課本,經歷近90年的歲月,這冊課本已經有些殘破,封面被粘補得幾乎看不出原來的模樣。課本是老式線裝書,需要從右向左翻看,課文內容也是豎式排版。
  • 民國老課本:修復我們曾有的質樸和優美
    其間有讀者問,你修復、再版的感受是什麼「按部就班做下去,就能順理成章活下來。」老六答。 語文讀本在近年來颳起了一陣「民國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在2005年策劃出版「老課本」直至前兩年才獲成功,同類產品相繼湧現。近兩年,如開明出版社的《開明國語課本》、遼寧教育出版社的《國文老課本》、中華書局的《民國經典國語課》等接連出版。
  • 新國文.一:百年老課本《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iPhone/iPad]
    新國文.一是百年前的經典教科書《共和國教科書》中,高等小學「新國文」課本的數位化版本,內容為第一 冊的 30 節,涵蓋世界及本國歷史、法治觀念、名人事跡、記載時事,以及古文經典等內容,評價頗高,適合兒童啟蒙讀物。設計排版在 iPad 上閱讀能獲得最佳體驗。
  • 培養出兩位諾獎得主的西南聯大,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的這兩個感慨,也是我們心裡一直以來的疑惑。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
  • 國民與國文 | 楊國華
    及後多方搜求,想集齊這套書,無果,但終於知道這是民國初期的語文課本,蔡元培等人於1912年編著。朋友送我的那幾頁是初小部分《新國文》第四冊的散佚殘餘。自此,我倍力搜求老課本,但緣淺福薄,後只收入民國五年初版的《中華商業白話尺牘》,及光緒二十九年七月首版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下)》。再後來,不知怎樣得知讀庫出了那套民國課本,遂購入,偶讀之。
  • 民國的國文教材有多強?看完,感覺自己的寫作水平被耽誤了
    那過去一百年,中國學生最喜歡讀什麼 書呢?也是有榜單的。民國時候,上海有位國文老師叫姜建邦,在上海緝槼中學(現上海市市東中學的前身)教書。這所學校是曾國藩的外孫、上海企業家聶雲臺捐地捐資興建。是當時的明星學校,進去讀的非富則貴,老師也是一流的。最初的校長都是請的外國學者 。姜建邦在這裡上課時,發現一些學生上課時打瞌睡,說不定就有民國時的F4。
  • 舊臺灣小學課本裡的蔣介石:很多"雷人"光環
    據光明網消息,大陸知名作家葉永烈最近撰文稱,在臺灣,我很偶然看到蔣介石時代的小學「國文課本」——在大陸叫語文課本。幾乎在每一冊「國文課本」裡,都有頌揚蔣介石的課文。今天看來,這些課文早已落滿歷史的灰塵,但是透過這些課文,卻形象地勾勒出在蔣介石的「威權時代」,臺灣的小學生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 《四時讀書樂》:民國中學國文課本的勸學組詩,讀書之樂樂何如?
    近日,筆者讀了一本書,書名為《愛上閱讀》,書中的第一篇文章題目便是:讀書之樂樂何如——介紹翁森《四時讀書樂》。筆者和大多數的詩詞愛好者一樣,喜愛讀楚辭、唐詩、宋詞等等,但是還真的沒有讀過翁森作的這首《四時讀書樂》組詩,並且,對於這位翁森先生可謂是毫無了解,但是,在仔細閱讀完這組勸學組詩後,不禁大為佩服。先來簡單介紹一下作者,翁森(1255—1326年),字秀卿,號一瓢,浙江仙居人,屬於生活在宋元更替的時代。
  • 《文心》|86年前,一堂國文課
    留有油墨味的課本,授課的老師,換了一輪又一輪,到現在很多的小朋友,已經在網課上,在iPad裡學習語文了。雖是時代更易,到底有什麼該是不變的。86年前的一部語文課本和我們說,不變的,是「文心」。1934年,民國教育家夏丏尊、葉聖陶先生,用故事的體裁,編寫出了一本他們認為是應時也理想的初中國文課本,陳望道、朱自清先生作了序。課本的名字,就叫《文心》。
  • 清末初等小學國文教授書的編輯與旨趣
    近些年關於老課本的史料挖掘與思想解讀的文章並不鮮見。老課本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治文學、歷史者必須關注的面向。但是檢索文章發現,研究老課本只見老課本,教授書卻不多見。這當然與發行量和保存有密切關係,一般而言,教科書較為常見,教授書則難尋,現今關於清末、民國國文教科書的相關材料在北京、上海較為多見,其他地方雖有留存,但總體感覺史料獲取有一些困難,因此便不好下判斷。所謂教授書,即今天周知的教學參考書。今人閱讀那一時期的老課本,若是參閱教授書,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線索發現。
  • 開明書店:20世紀40年代中學國文教材的討論與編纂
    浦江清在《論中學國文》中指出了當時國文教材選文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教本內容太深,而高中教本尤其顯著。當時的高中課本幾乎都是文言文,他說:「我在數年以前,即有這樣一個觀念:現在的高中國文教本太深,取來做為大學教本也可以,或者還太深。到了現在,我的意思還是如此。」
  • 程怡︱呂思勉先生編寫的小學國文教科書
    正因為古文難通,又不能全然不通,所以呂先生主張初小的兒童 「均宜改用通俗文」做教材,同時統一用「國語」來教,而高小以上程度的國文課則應該肄習「普通文 」,上古文的學習,就有待於高等學堂及大學堂了。在第一冊的「察理」上下篇中,呂先生以菸草的發明與哥倫布讓雞蛋豎立在桌子上的故事為例,告訴學童,不要因為少見多怪而做出可笑的事情;也不要因為已司空見慣,就把別人的大發現、大發明看得稀鬆平常,轉而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在第一冊教科書裡,他還以「盲魚」為例,說人的頭腦是用來思考的,懶得思考的人,就像那種在暗無天日的巨壑中視覺完全退化了的魚,被強者吞噬是早晚的事情!
  • 臺灣學者:英語課比國文重要
    在中學時,英文跟數學是最重要的兩門課,國文都還不算是重要的課。在考試制度下,大家都覺得國文自己讀就會了,數學要推算,英文也不是說自己讀就會了。特別是我們那個時代,「升學主義」是第一位的,體育課、音樂課都不見了,儘管課表上都排著這些課,但都挪給了數學老師、英文老師,所以他們佔用了很多時間。即使在現在也是這樣,現在學生升學的通道已經順暢了很多,但英語和數學還是佔用很多時間。
  • 秋風:改造國文教育,從廢除拼音開始
    但自古以來,中國的民族就相當繁多,這套文字本來也不只是漢族使用,而為皇權治下之所有民族所通用,是中國這個國家之內通用的交流符號體系,是國家之文,今日之漢族有什麼資格獨佔這套文字體系之名?另一方面,現在把這套語言文字體系稱為「漢語」,也就將其降格為「多」中之一,那麼在語言文字體系中,維護中國政治一統的文字之「一」是什麼?
  • [視頻]兩岸三地 臺灣最不重視國文教育
    進入[中國新聞]>>     CCTV.com消息(中國新聞):臺灣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新近指出,從兩岸三地國文教育的各項比較看,臺灣已成為最不重視國文教育的地方。
  • 揭秘:臺灣小學課本裡被「神化」的蔣介石
    據光明網刊載,大陸知名作家葉永烈最近撰文稱,在臺灣,我很偶然看到蔣介石時代的小學「國文課本」——在大陸叫語文課本。幾乎在每一冊國文課本裡,都有頌揚蔣介石總統的課文。今天看來,這些課文早已落滿歷史的灰塵,但是透過這些課文,卻形象地勾勒出在蔣介石的「威權時代」,臺灣的小學生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 腦筋急轉彎:什麼動物最怕水?小學生知道,答案小學課本就有
    現在泛指一些不能用通常的思路來回答的的智力問答題。腦筋急轉彎分類比較廣泛:有益智類,搞笑類,數學類,成人類等。腦筋急轉彎是種娛樂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大眾化的文字遊戲,大家一起來猜一猜吧!一道題10分,滿分是100分哦!腦筋急轉彎:什麼動物最怕水?小學生知道,答案小學課本就有第一題是:一個人在床上唱歌,為什麼唱著唱著就翻了個身?
  • 同樣是炫富,小學生和大學生有什麼不同?喵星人:關我什麼事?
    同樣是炫富,小學生和大學生有什麼不同?喵星人:關我什麼事?現實生活中,誰的朋友圈沒有幾個炫富的人呢?奢侈品包包、國外度假、法式大餐等等,都是人們選擇炫富的一種方式。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也加入了炫富的行列,無論是小學生還是大學生,他們都有自己各自炫富的方式,一起來看看,他們炫富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呢?讓人不解的是,喵星人似乎躺槍了:關我什麼事?小學生炫富的方式,和他們的年齡還是很匹配的,雖然有點早熟,但是炫富的方式還是透露著透稚。當你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會不會想起小學時的自己,感覺有了X塊錢自己就是土豪了,就膨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