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老課本《新國文》修復出版:蔡元培審定、楊絳小學時所用

2021-01-19 澎湃新聞
復原的老課本封面

認識刀槍二字

母為子縫衣

認識粽子哥弟姊妹

農夫插秧

愛同類

線裝、海藍封皮,繁體豎排,版式疏朗,插圖精美,全套17本,淨重9斤。

這是重新修復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影印自191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的民國老課本,第一次印刷的數量都不夠擺進全國書店,就基本售罄。

著名出版人張立憲說:「這套書再版之後,託吳宓之女吳學昭送給楊絳先生。她小時候在北京讀的小學,用的就是這套書,楊絳先生拿到之後,翻開第一頁,不用看書上的文字,朗朗上口,還能背誦。可見,早期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深,過了幾十年,一旦被觸發,馬上就能倒背如流,讓我們非常感動。」

本書的編者莊俞、沈頤、戴克敦、高鳳謙、張元濟都是當時的教育家、出版家,學貫東西的大學者,來給小學生編課本,真的是水準非常之高。這套課本由當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審定,商務印書館出版,此後十幾年間發行量達到七八千萬冊,是世界教科書史上版次最多的一套教材。

老課本結緣

騰衝淘來一箱書審定者竟是教育家蔡元培

民國時期的課本,一共是七個學年,包括四年的初小,三年的高小。張立憲選了其中的兩門課,新國文和新修身,類似現在的語文課和思想品德課,把這七個學年中兩門課的所有的教材全部修復出來。

2009年,張立憲接觸到老課本,源自收藏者鄧康延的一篇稿件,「民國小學老課本,於滄桑百年後愈見純真。老課本的編纂是民間的,無關君王軍閥權貴,崇尚天道倫常自然,有著民族風骨的例證,透著民眾皮膚上的冷暖,不呼口號,不居高臨下,不繁文縟節。」

2008年,鄧康延在騰衝拍攝紀錄片《發現少校》,攝製組放假期間,鄧康延獨自到當地玉石市場閒逛,碰到了老相識杜伯。老人家搬出新近收到的一箱老課本,鄧康延翻了翻,留下幾百元,把書搬回了招待所。

翻一翻,這些東西就不同凡響了。這些老課本,有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之《新國文》、《新修身》,審定者竟是教育家蔡元培,編者莊俞、沈頤、戴克敦、高鳳謙、張元濟,都是學貫東西的大學者。

2009年夏天,老課本的內文,深深震撼了張立憲,他有了接近、親近老課本的衝動。「2010年的第一期《讀庫》,我們做了一個66頁的專題,就叫『老課本』。」

鄧康延在專題中抒發了自己關於老課本的感受,「仁愛、禮義、誠信、情趣、方法、邏輯,家國之源、江山之遠、永恆之義,多在平白明淨的故事情節和寫人狀物之中。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產生敏感。洞徹人心者,人心生光明。」

老課本奇趣

頑童玩彩圖貼張蝴蝶和花配得天衣無縫

要還原百年前的小學課本,難度可以想見。「我每次翻這些書,桌上就會鋪上一層碎碎的紙屑,有一種說法叫『翻乏了』,因為這些紙張已經沒有任何彈性了。」張立憲說,教材是使用率最高的書,何況課本是讓小孩使用的。百年間,老課本肯定有很多經歷,也許有很多次在劫難逃,但都頑強地活下來了,最終,傷痕累累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張立憲修復的第一套老課本是石鷗先生的,《最新國文教科書》。名叫「最新」,實際上是最老的,出版於1904年,中國學堂剛剛推行新學制之後的教科書。106年之後,拿在手裡,張立憲直顫抖。

修復過程中,有的書實在太舊了,張立憲他們一邊掃描,一邊又承擔了針線工的工作,把很多書重新縫好。

不過,教科書上的各種痕跡讓修書人忍俊不禁,那時候的書大部分是黑白的,有人忍不住給上了顏色。一套老課本裡的彩色插圖,蝴蝶和花配得天衣無縫,蝴蝶是小孩子加的,用的彩色貼紙。

有的書頁,則被當年的主人認真留下了批註。「修復中,工作人員突發奇想,乾脆連當年的批註一起保留。」張立憲說,考慮再三,他們最終沒有保留批註,而是決定全新修復。

老課本初小

合群、愛同類 群鳥銜枝築巢 一犬傷足一犬伴

初小課本:凡國民生活上必需之知識,無不詳備

「我們的母語是什麼樣子?這套老課本打開了一扇窗,我們的母語曾經用另外一種方式出現過。」張立憲談道,中國的文字在1912年民國剛剛誕生的時候,有一股勃勃生氣,有正大光明的氣象。我們現在看到的文字,都是在遮遮掩掩,套話、空話、言不由衷居多,要不就是貌似聰明的人說一些抖機靈的話。

在《新國文》初小部分的開篇,有編輯大意的節選:「一、本書以養成共和國民之人格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求合於兒童心理,不為好高騖遠之論。二、本書包含理科及天文地理歷史等科之常識,按照程度分配。三、本書注重立身居家處世,以及重人道愛生物等,以擴國民之德量。四、本書注重實業,以養成獨立自營之能力。並附書信帳簿票據各種文件。凡國民生活上必需之知識,無不詳備。五、本書注重國民科材料,如政治、法律、軍事等俱擇要編入。」

初小課本用語半文半白,每課課文少則幾十字,多則百字,內容含古今中外,文意淺顯生動,且不講大道理,都是小故事,潤物於無聲之中。

《新修身》第三、四冊中,課本題目中有「友愛」、「去爭」、「愛同類」、「節飲食」、「惜時」、「事親」「睦鄰」、「禮貌」、「合群」、「濟貧」、「食禮」等。

「合群」一課是這樣的:「群鳥築巢,或銜樹枝,或銜泥草,一日而巢成。」

「愛同類」一課是:「一犬傷足,臥於地上,一犬見之,守其不去。」

「食禮」一課是:「朱熹曰:凡飲食舉匙必置箸,舉箸必置匙,食已,則置匙箸於案。」

張立憲認為,當年教科書的編者,不是僅僅教這些學生識字,還要教給他們百科知識和基本的價值理念。在那個年代的小學,我們的母語用那樣一種方式,完成了民族文化基因中最基礎的東西,就是所謂的底層數據。有了底層數據之後,這個人無論學天文、地理、學工、學醫、學文都是一樣的。

歷史學者傅國湧先生說過:「小學教科書固然不能為一個民族提供文明的高度,但是它能夠為一個民族提供文明的底線。」

老課本高小

早有「專利」概念教育學生尊重其他人的東西

「一、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義,以養成共和國民之人格。二、表章中華固有之國粹,以啟發國民之愛國心。三、矯正舊有之弊俗,以增進國民之智德。四、詳言國體政體及一切法政常識,以普及參政之能力。五、提倡漢滿蒙回藏五族平等主義,以鞏固統一民國之基礎。六、注重博愛主義,推及待外人愛生物等事,以擴充國民之德量。」

這是《新國文》高小部分編輯大意的節選,張立憲特別指出其第四點,「詳言國體政體及一切法政常識,以普及參政之能力」。我們為什麼一定堅持把高小部分做出來?既難編,修復又難,也不如初小部分這麼賞心悅目,圖文並茂。但是,真正構成一個人基本的價值觀念、基本的知識體系的,是高小部分,為底層數據完成鋪底工作的,也是高小部分。

編到《新國文》高小第六冊,有篇課文名叫《專利》,張立憲很吃驚,課本裡有很多拿到現在也不過時的概念,比如「專利」,教育學生對其他人的東西的尊重,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大國民》則是《新國文》高小最後一冊的最後一課,學生讀完這一課就該畢業了。當時能繼續接受教育的是少數,基本上他們讀完這一課就要走上社會。「凡我少年,苟有意為大國民乎。則亦無恃空言,躬行而實踐之耳。不然者,任人蹂躪,任人宰割,則奴隸之民也。不守法律,不盡義務,則狂暴之民也。奴隸之民多,國必弱;狂暴之民多,國必亂。強弱治亂之原,皆吾民所自取也。嗚呼,可不懼哉?嗚呼,可不勉哉!」

張立憲感嘆,人文啟蒙,在於親情友愛、家國意識;道德規範,在於社會良知、公道人心。不厚古薄今,求古為今用,願百年前的母語能夠繼續溫暖當下的歲月。

(原題為《民國老課本:蔡元培審定楊絳小學所用教材發行量七千萬創世界紀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民國老課本:修復我們曾有的質樸和優美
    從《開明國語課本》到《共和國教科書》,透視六年來的民國老課本熱潮10月9日,秋風送爽的下午,《讀庫》主編「老六」張立憲著一襲黑西裝,亮相北京尤倫斯「修復母語———讀庫·老課本叢書分享會」。其間有讀者問,你修復、再版的感受是什麼「按部就班做下去,就能順理成章活下來。」老六答。 語文讀本在近年來颳起了一陣「民國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在2005年策劃出版「老課本」直至前兩年才獲成功,同類產品相繼湧現。近兩年,如開明出版社的《開明國語課本》、遼寧教育出版社的《國文老課本》、中華書局的《民國經典國語課》等接連出版。
  • 民國學童讀什麼課本 高小學生國文超過現在大學生
    導讀:民國時,何炳棣(歷史學家)就讀於天津私立第一小學,六年級時,老師問宋明兩代亡國為何死難者甚多,何炳埭回答,受朱熹和王陽明的影響。當時的「素質教育」,由此可見一斑。民國時的小學課本,任何一家出版社都可以出,經市場競爭而沉澱下來、普及開去的,不外是幾家,商務實為翹楚。商務印書館的課本,連校訂者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蔡元培、張元濟、高鳳謙。民國時期的學制,4年初級小學(初小)和2年高級小學(高小),合起來稱為完全小學(完小)。
  • 新國文.一:百年老課本《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iPhone/iPad]
    新國文.一是百年前的經典教科書《共和國教科書》中,高等小學「新國文」課本的數位化版本,內容為第一 冊的 30 節,涵蓋世界及本國歷史、法治觀念、名人事跡、記載時事,以及古文經典等內容,評價頗高,適合兒童啟蒙讀物。設計排版在 iPad 上閱讀能獲得最佳體驗。
  • 民國初中國文課本再現江湖(圖)
    1926年的一冊國文教材。  此次展示的老教材是一本「初中國文選讀」課本,經歷近90年的歲月,這冊課本已經有些殘破,封面被粘補得幾乎看不出原來的模樣。課本是老式線裝書,需要從右向左翻看,課文內容也是豎式排版。
  • 小學生為何喜歡民國的語文課本
    這套顏體字排印,淡墨著畫,一課一圖的教材,是民國初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館長張元濟親自擔任校訂。自1917年問世後的十年裡,總發行量達到七千多萬冊。1912年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針「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新式的國文課本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在此後的五年裡,僅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兩家,就出版了整整12套。
  • 清末初等小學國文教授書的編輯與旨趣
    近些年關於老課本的史料挖掘與思想解讀的文章並不鮮見。老課本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治文學、歷史者必須關注的面向。但是檢索文章發現,研究老課本只見老課本,教授書卻不多見。筆者在常熟市圖書館古籍特藏室偶然發現一冊教授書,全名為《初等小學國文教授書》(第一冊),書的第一頁有「學部第一次編纂初等小學國文教授書 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學部圖書局印行」字樣。封底版權頁寫明「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印刷 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出版 定價銀元一角三分 編纂兼印刷者 學部編譯圖書局 總發行所 學部編譯圖書局」。
  • 國民與國文 | 楊國華
    如果不是老課本的原因,我其實極想講這篇文章。先說說我和老課本的淵源吧。去年,前年,大前年,對,2016年4月,朋友送我幾頁舊書,紙面黃脆,書脊散爛,小心翼翼接過,細品其文,短小精幹而朗朗上口,語言平實又不失文採,像舊時的語文課本,但肯定不是1949年後的東西。
  • 培養出兩位諾獎得主的西南聯大,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的這兩個感慨,也是我們心裡一直以來的疑惑。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
  • 揭民國出版第一大佬:與蔡元培同學 曾被光緒看中
    揭民國出版第一大佬:與蔡元培同學 曾被光緒看中 2015-01-24 09:15:39來源:半島晨報作者:責任編輯:鮑文玉   張元濟是商務印書館的創始人,大老闆,與蔡元培同學,都是浙江老鄉。
  • 民間另類語文書:《Q版語文》、民國語文課本等
    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Q版語文》和民國語文課本(包括「開明」、「商務」和「世界書局」三個版本)。   無釐頭的爆笑顛覆:《Q版語文》  《Q版語文》並不是語文書,而是搞笑類圖書。有「出版界周星馳」之稱的林長治繼《沙僧日記》後的又一搞笑力作。作者將31篇讀者耳熟能詳的語文經典課文徹底打造成無釐頭爆笑故事,內容詼諧幽默,情節出奇,對白趣怪。
  • 開明書店:20世紀40年代中學國文教材的討論與編纂
    浦江清《論中學國文》在二十年前,小學即用文言,現在的小學課本即全是語體,所以學生到了中學方始接觸文言,論理中學課本,在古文學方面,就不應該再維持二十年前的標準,但現在的教本非但不改低這些教本都是嚴格按照教育部標準編輯的,究其根本還在於當時教育部所規定的國文課程標準。浦江清《論中學國文》在復興高中國文課本內,明明說出本書的編制是依照民國二十二年頒行的課程標準的。原來教育部規定:高中第一年,選用教材以體制為綱,而且注意其特徵作法。第二年以文學源流為綱,讀個時代的代表作品,並且注意其派別及流變。
  • 程怡︱呂思勉先生編寫的小學國文教科書
    父親十二歲到南昌補習了半年新式小學的數學課程,才考入了當時江西省最好的中學。鄉塾與新式學校教育的強烈反差令父親又驚又喜,他說,生理衛生和植物學等課程所教的常識,都是他聞所未聞的。上新式學校,簡直就是從此走進了一個新世界。
  • 舊臺灣小學課本裡的蔣介石:很多"雷人"光環
    資料圖:蔣介石 推薦小學教育是極其重要的。小學課文往往會牢牢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以至影響一生。據光明網消息,大陸知名作家葉永烈最近撰文稱,在臺灣,我很偶然看到蔣介石時代的小學「國文課本」——在大陸叫語文課本。
  • 揭秘:臺灣小學課本裡被「神化」的蔣介石
    推薦小學教育是極其重要的。小學課文往往會牢牢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以至影響一生。據光明網刊載,大陸知名作家葉永烈最近撰文稱,在臺灣,我很偶然看到蔣介石時代的小學「國文課本」——在大陸叫語文課本。幾乎在每一冊國文課本裡,都有頌揚蔣介石總統的課文。
  • 臺灣「語文課本」引進30所大陸中學課堂試點(圖)
    新學期開始,中華書局引進的臺灣高中必修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將進入全國近30所中學試點教學,這是臺灣國學教材第一次走進大陸課堂。  與近年民國小學教材熱一樣,該書一出版就引發關注。出版界人士認為恰逢其會,因為目前國學教育需求依然旺盛,但大陸國學教育大多只停留在經典誦讀層面,不及臺灣那般課程化。
  • 民國的國文教材有多強?看完,感覺自己的寫作水平被耽誤了
    民國時候,上海有位國文老師叫姜建邦,在上海緝槼中學(現上海市市東中學的前身)教書。這所學校是曾國藩的外孫、上海企業家聶雲臺捐地捐資興建。是當時的明星學校,進去讀的非富則貴,老師也是一流的。最初的校長都是請的外國學者 。姜建邦在這裡上課時,發現一些學生上課時打瞌睡,說不定就有民國時的F4。
  • 新版小學語文課本,為什麼還是不盡如人意?
    新京報:常常有類似的討論,說現在的語文教育比不得民國時期,民國舊課本在市面上也很暢銷。對這種現象你怎麼看?江弱水:我不是民國粉,情願活在今天,也不要活在民國時候的北平或者上海,給我拿三百大洋的教授薪水也不幹。可是民國的國文課本我也真有點喜歡,親切、自然,平常生活,平常情感,不一驚一乍,更不弄巧使詐。「小妹妹,學祖母,架眼鏡,頭暈眼昏,不能行走。」
  • 告訴你民國考大學有多難
    不過,當你看到下面這套《民國老試卷》,就不覺得「老腔」有多難了。這套書收錄了民國時期50餘所大學的300套考題,胡適、朱自清、聞一多等大師親自參與命題,比如1942年國立湖南大學的作文題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論」,讀懂了嗎?
  • 《四時讀書樂》:民國中學國文課本的勸學組詩,讀書之樂樂何如?
    民國時期,《四時讀書樂》還被編進了初中國文教科書,為中學生所必讀,可見其在舊時是很有影響的一組詩。《四時讀書樂》是以春夏秋冬四季為題,描繪了在這四個季節讀書的樂趣各有不同,可謂是一組優美的情致高尚的勸學詩。下面,請閱讀全詩:《春》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 幾個想讓小學課本變美點的年輕人做出了不一樣的語文書 CBNweekly
    新課本看上去更像是一本創意繪本:潑墨、拼貼、點畫這類現代設計手法一併出現在新課本裡,而且每篇課文的風格都不一樣。比如在講述網際網路的一課,Google的標識環繞在標題邊,旁邊一頁還有以Google主色設計的信息迷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