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作為我們日常餐桌上最為美味的食材資源之一,相信不喜歡吃的人很少。
但出於對環境汙染及食材安全性的考慮,我們往往都有這樣的一個常識性認知:
海水魚比淡化養殖海水魚安全,淡化養殖海水魚比淡水魚安全。
在海水魚中,深海魚又比淺海魚安全。
這是基於海洋比陸地汙染少,深海比淺海汙染少的感性認知。
換個角度看,魚的生長環境同樣決定著魚的身價。
人們之所以願意花費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錢購買三文魚等深海魚,不僅因為其營養價值比較高,而且更看中其綠色環保無汙染的生長環境。可以放心大膽地生吃,滿足鮮與美的口福。
但是,日前的一則新聞,卻顛覆了資源哥長久以來關於深海魚類代表著綠色環保無汙染的安全性認知。
據報導,我國「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於某公海海域下潛時,在近2000多米的深海裡首次拍攝到海底巨型垃圾場。
這些垃圾只是海洋垃圾的冰山一角。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餐桌上正在準備生吃的這條三文魚剛好是在這樣的環境裡面生長的,你還敢不敢為了滿足口福去生吃呢?
海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被人類汙染
海洋,作為佔地球面積71%的藍色水域,看似浩瀚無垠,容量無限,
也經不起人們肆無忌憚往海洋裡排放著垃圾。
為什麼我們對海洋環境汙染問題越來越感到擔憂?
這是因為20世紀以來,我們人類及其日益發展的技術,給海洋環境和海洋資源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海洋環境遭到的汙染正越來越重。
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是,我們原來認為食材資源最安全環保的地方--海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被人類汙染。
而垃圾,正是海洋最大的汙染源。
說起海洋垃圾,人們印象最深的要數在夏威夷海岸與北美洲海岸之間出現的一個「大太平洋垃圾帶」。
這個垃圾帶由被海水衝積於此的各種漂浮垃圾組成。
這些垃圾是怎麼來的?
與副熱帶環流脫不了干係。通過洋流作用,大量的塑料及太平洋漁業活動產生的廢棄物在這裡聚集。
特別是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這裡創造了兩塊不斷積累的垃圾區。
人們把東、西兩個垃圾區統稱為太平洋垃圾帶。
東垃圾帶位於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之間,科學家估計它的面積是英國國土面積的六倍。
西垃圾帶位於日本以東到夏威夷以西的地方。
太平洋垃圾帶的每個垃圾漩渦都十分巨大,從而聚集了來自全世界的垃圾。
大太平洋垃圾帶」顏色越鮮豔,垃圾集中度越高
據報導,這裡的垃圾多達上千萬噸。
更要命的是,大部分的海洋垃圾,是無法降解的塑料垃圾。
這些塑料垃圾在太陽、風、波浪的作用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分解為微小的塑料顆粒。在生物作用下,它們最終會成為直徑不到5毫米的微塑料,存在數十年。
從1909年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完全人工合成塑料誕生,到現在100多年的時間裡,還沒有一個塑料製品能夠被完全分解掉。
從時間上看,一個塑膠袋的降解,可能需要百年之久。
而現實情況是,我們平時扔掉的塑料垃圾,僅有少量被焚燒。
其它的都去了哪?
除了部分被永久填埋,它們很大一部分都以各種方式最終排入到海洋裡。
那麼,海洋中究竟有多少塑料垃圾?
據統計,全球每年的塑料產量超過3億噸,每年至少800萬噸垃圾通過各種方式進入海洋。
目前,科研人員還無法就塑料垃圾最終的影響範圍得出確切結論。
換句話說,大量的塑料垃圾可能廣泛分布於非垃圾帶的全球海域。
據《皇家學會開放科學》(The Royal Society最新科學研究顯示:塑料已經布滿世界海溝最深處。
據分析數據顯示,在全球20萬次的採樣中,結果80%的海水樣本都發現了塑料顆粒。
換句話說,地球上已經不存在還未受過塑料汙染的海洋生態系統了。
而海水的自淨能力畢竟是是有極限的。
如果汙染物質的濃度和數量超出了環境的自淨和容納能力,便會使海洋環境遭到汙染。
三文魚等深海魚類,還可以放心吃嗎?
海洋垃圾是一個複雜的文化和跨部門的問題,它對全球海洋、沿海環境和人類活動都具有重大影響。
聯合國數據顯示,全球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已達到泛濫的程度,估計已有一億噸塑料垃圾傾倒進了海洋。
這些垃圾中15%停留在海灘上,15%漂浮在水面上,超過70%則直接沉降進入海底。
據估計,每平方千米的區域上,海洋垃圾的密度約為1.3萬到1.8萬個。
研究發現,垃圾帶所在海域的海水都充斥著有毒的化學物和細小的塑料碎片。
在魚類的食物鏈中,我們到知道「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這個道理。
而淤泥就是微生物聚集的地方,同時也是微塑料的富集地。
有研究指出,這些微塑料還可以像海綿一樣吸附海水中的有毒化學物質。
當魚類誤食微塑料,在體內不被消化,而塑料中的毒素,最終會隨著食物鏈進入人體內,如果長期積蓄將會損害神經系統、造血功能,甚至可以致癌。
令人擔憂的是,在一項深海動物研究中發現,有48%的海洋生物體內都含有微塑料。
這意味著,我們餐桌上每兩條深海魚類,就可能有一條體內含有微塑料。
各種垃圾特別是塑料垃圾,從被我們隨手丟棄,到通過各種方面沿著生物鏈再次回到我們的肚子裡,完成了一個完美的循環。
最終,還是應了那句老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