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背後有什麼故事?

2021-01-10 鄉村的特種味道

農村有很多俗語,不僅包含著天氣變化、人生道理,還有很多神話故事,有些讓人一讀就能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有些卻還是需要再多想一想,才能知道它到底是在說什麼。有些農村俗語的背後隱藏著很多的故事。比如「人心不足蛇吞象」,背後的故事是比較有趣的。

它最早見於《山海經》,是由其中的「巴蛇吞象」的故事演變而來的,說的是有一個樵夫上山砍柴的時候看到了一條受傷的蛇,慈悲大發,把它帶到了家裡面治療,這條蛇也很通人性,兩者的感情越來越深。

但是這條蛇卻不是凡間普通的人,而是天上下來歷劫的龍蛇,食量變得越來越大,樵夫負擔不起,無奈兩者分開。蛇與樵夫做了個約定,日後有需要幫助的只需要在洞口跺三腳就好。後來樵夫回家之後娶妻生子,並讓後人經常去看望蛇。

之後國君的公主得了一種怪病,國師說需要用蟒蛇的肝做藥引子,於是國君張貼了告示:救了公主的人會被封為國相,樵夫的後人一看非常欣喜,來到巨蟒的洞口,說出了自己的請求,巨蟒讓它割取了自己的肝臟,樵夫的後人被封為國相;之後皇宮的娘娘又得此怪病,國相再次請求,巨蟒想到曾經樵夫的幫助,還是答應了;再之後太后又得了病,相國想也不想又去挖肝,巨蟒忍無可忍,一口把相國吞下去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裡的象原來是相,但是慢慢的演變成為了大象的象,用來比喻人貪心不足的話,就會被自己的欲望吞噬。被前人用來告誡年輕一輩的人,不要太過於貪心,否則最後也是害人害己,得不償失而已。

(本文由鄉村味道原創,禁止轉載!謝謝~~~)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第二句其實也很經典,很多人不知道
    自古以來,俗語一直都廣泛流傳於我國的民間,儘管其中有一小部分是糟粕,但是大多數流傳至今的俗語,都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從俗語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哲學和自然哲學之間的交織重合。很多俗語,往往能夠一針見血剖析出人性,而今天筆者帶來的,正是一句剖析人性的農村俗語。
  • 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到底什麼意思?老農:碰到了用這三招
    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到底什麼意思?老農:碰到了用這三招生活中常常遇到各類人,當你碰到這『人心不足蛇吞象 』類型的人,你該怎麼辦?「蛇吞象」是辦不到的,它的用意不過是告誡人們不要「人心不足」,而要「知足」,不是有句成語叫「知足常樂」嗎?
  •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某些人過於貪婪、貪心不足,強烈的欲望會導致災禍降臨到自己身上,並把自身毀滅。這句俗語原從成詞「巴蛇吞象」演變而來的,「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經》,其文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 一個人不能貪婪,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告訴你人心險惡
    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高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水平,同時他們生活的角角落落無時無刻都有故事的發生。祖先們從他們周圍的故事中總結出來一定的經驗教訓,廣為流傳。正是他們留下來的俗語,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你知道「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什麼意思嗎?對,一個人的貪心得不到滿足,就會發生蛇吞象之類的事,最後只會被自己的無限欲望所害。
  • 「人心不足蛇吞象」到底講的是什麼故事呢?
    由於加了「人心不足」四個字,所以「蛇吞象」就變成了痴心妄想、不自量力的意思!其實關於蛇吞象可以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字面意思,這個典故是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還有一句是出自戰國楚·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這兩個典故的含義其實是相反的,《山海經》中的蛇,叫巴蛇,身長有800尺,它是可以吞的下大象的,但是大象的骨頭要三年後才能吐出來……《天問》中的蛇屯象,就成了不自量力的意思,一條蛇再大,怎麼可能吞的下大象呢?
  • 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很多人不知道出處,看完漲知識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廣泛流傳在民間的一句俗語。這句話最早的記載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一文中,裡面僅有一句話「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從這句話當中可以看出,巴地也就是我國四川的古稱,巴地的一條大蛇吃了一頭大象,直到三年以後才把大象的骨頭吐出來。
  • 「人心不足蛇吞象」中的「象」並不指大象,那指的是啥?
    我們在日常俗語中形容一個人非常貪婪時經常會用到這句「人心不足蛇吞象」,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其實「人心不足蛇吞象」本意並非如此,而且,這句俗語中的「象」起初並不指的是大象。那麼這句話的本意到底是啥意思呢?那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句俗語的來歷吧!
  • 人心不足蛇吞相
    ●張謹洲  「人心不足蛇吞相」這句俗語,出於一個神話故事。  古時候,有個皇帝得了怪病,終日惶恐不安,總覺得有人要行刺。太醫診斷是膽出了問題,經再三治療,始終不見效。
  • 人心不足蛇吞象,原來竟是這故事!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害。原本是從《山海經》「巴蛇吞象」的典故演化而來,但人們卻更多相信這麼一個傳說:宋仁宗年間,深澤某村,一家母子兩人,母親年邁多病,兒子喚作王妄,三十多歲,沒討上老婆,靠賣柴草維生。
  • 「人心不足蛇吞象」講的其實是這個故事!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 人心不足蛇吞象(宣化上人)
    一九八九年十月十二日於花蓮市人生七十古來稀,先除少年後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一半睡著了。」現在的人懂得長生術,壽命增加很多,古時的人能活到壽命七十是很少的。古時又有人這麼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意思是說:終日忙忙只為飢,得了飽飯又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房中缺少美貌妻;娶下嬌妻並美妾,出入無車少飛機;飛車飛機俱已備,又無官職被人欺;五品四品嫌官小,三品二品也嫌低,一品當朝作宰相,又想南面去登基;一朝登基坐了殿
  •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出自《山海經》,還是一個典故呢?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出自《山海經》,還是一個典故呢?中國有句古話叫「貪心不足蛇吞象」,指的是那些貪心永遠得不到滿足的人,就好像是一隻蛇一樣,明明很小,卻幻想著能夠吞下一隻大象,其實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山海經》,原話是「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大概意思是說,有一種蛇能夠吃下一隻大象,它把大象吞下去之後,三年的時間都沒有消化乾淨,最後只能夠把大象的骨頭吐出來。
  • 「人心不足蛇吞象」······ (薦讀)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害。有一天,王妄到村北去打柴,發現草叢裡有一條七寸多長的花斑蛇,渾身是傷,動彈不得。王妄動了憐憫之心,給他衝洗塗藥,一會功夫,蛇便甦醒了,衝著王妄點頭,以此表達感激之情,於是王妄便把它帶回了家。
  • "人心不足蛇吞象"原來講的是這個故事,漲知識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害。有一天,王妄到村北去打柴,發現草叢裡有一條七寸多長的花斑蛇,渾身是傷,動彈不得。王妄動了憐憫之心,給他衝洗塗藥,一會功夫,蛇便甦醒了,衝著王妄點頭,以此表達感激之情,於是王妄便把它帶回了家。
  • 《無心法師3》人心不足蛇吞象,做人如果不真誠,下場誰也想不到
    無心和他們相識,發生了一系列故事。人心不足蛇吞象,所有的案件發生都是有原因的,不管是所謂的妖還是人。就拿柳玄鵠來說,姐姐對他貼心照顧,無心和朋友幫他治療身體。他卻總是想長生不老,甚至害人,吸取別人的精華為自己續命。他總是在抱怨,抱怨不公平,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從沒有想過自己的問題,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無心也許是活得太久了,並不覺得長生有什麼好的。
  • 「人心不足蛇吞象」原來講的是這個故事,漲知識!
    這個故事原本是來自於《山海經》中「巴蛇吞象」這個典故,但人們好像更願意相信這個故事: 宋仁宗期間,有一條村子,家裡有母子兩人,兒子叫王妄,母親年邁,兒子三十多歲都還沒討上老婆,以砍柴賣草維持生計。 這一天,王妄如同平日一樣來到村子的北邊砍柴,在砍柴的過程中發現一條七寸多長的花斑蛇,但這條蛇渾身是傷,不能動彈。
  • 安家:龔家江家老洋房交易表面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結局卻是惡有惡報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在創作過程中引入了很多真實案例,劇中的很多故事在現實中都有原型,像龔家花園、江家花園、知否小姐等等。這些案例的引入,讓整部劇現實意味更強,劇中人物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同時大反轉的劇情更是讓網友直呼「我猜到了故事的開頭卻沒猜到故事的結尾」。
  • 民間故事:貪心不足蛇吞象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022期,如果喜歡我的民間故事還請動動您的小手給個關注,謝謝!文/小松咱中國有句老話,叫「貪心不足蛇吞象」,意思是在形容一個人過度貪婪,最後遭了報應。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這則民間小故事便與此有關。故事大體講:一個富貴人家,見村裡有人得了寶貝也去照貓畫虎拿寶貝。因為自己太過貪婪,被困寶藏裡,一直未能出來。
  • 粉絲:人心不足蛇吞象!
    粉絲:人心不足蛇吞象!文/號外娛樂之朱娜 圖/網絡最近一段時間韓國的「網紅一哥」鄭萬珠遭遇牢獄之災,因為涉嫌發布虛假誇張廣告,而被韓國檢方求刑6個月。從曾經的網紅一哥成功把自己吃進監獄,真的是非常的唏噓。許多網友都表示:人心不足蛇吞象,自己好好的事業不繼續發展,變成這樣也是活該。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
  • 「人心不足蛇吞象」原來講的是這個故事,漲知識了!
    王妄聽後非常高興,可他畢竟和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大蛇說:「不要緊,我能頂住。」當朝失去了丞相,人們分分尋找,卻又不見蹤影,最後家人判斷可能被大蛇吞了,而「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勸世典故也就此流傳開來。後來不知何時,人們以訛傳訛,把丞相的「相」誤作大象的「象」,於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就一直流傳至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