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現代民歌40年:這段思想起,直唱得人心醉

2020-12-05 煙臺大眾網

    站在選秀節目風起雲湧、嘻哈說唱與廣場舞音樂大行其道的今時今日回望臺灣現代民歌泛黃的依稀背影,並不是為了複製那不可能重現的純真年代,而是為了理解並傳承現代民歌運動中最為寶貴的原創精神和人文情懷,並希圖作用於如今略顯浮躁的流行音樂行業。

    齊豫《橄欖樹》專輯封面

  「唱一段思想起(流傳於臺灣省南部恆春半島地區的民謠),唱一段唐山謠,走不盡的坎坷路,恰如祖先的步履……」近日,在由廣西師大出版社「理想國」主辦的「那些留在心底的旋律——臺灣民歌40年系列放映交流」活動中,一首質樸卻銳利的《月琴》,仿佛將人們的思緒重新牽引回那個純真而夢幻的年代。

  與《月琴》同樣蕩人心腑的,還有《橄欖樹》《龍的傳人》《外婆的澎湖灣》《恰似你的溫柔》《蘭花草》《秋蟬》《雨中即景》《木棉道》等一系列人們耳熟能詳的歌曲。它們或清新質樸,或雄壯渾厚,或憂鬱傷感,抑或嬉皮可愛,卻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臺灣現代民歌。

  40年前,半路出家的歌者楊弦在臺北中山堂演唱了《鄉愁四韻》《民歌手》等幾首迥異於西洋歌曲和臺灣國語流行曲的原創歌曲,正式拉開臺灣現代民歌運動的序幕。此後,脫胎自民歌時代的臺灣新流行音樂日漸風靡華人世界,影響深遠。

  40年後,2015年,從臺北、高雄、臺中到北京、上海、武漢、廣州,一場場為臺灣現代民歌慶祝生日的活動相繼舉行。其中,6月5日和6日晚在臺北小巨蛋舉辦的「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成為紀念活動的最高潮。

    站在選秀節目風起雲湧、嘻哈說唱與廣場舞音樂大行其道的今時今日回望臺灣現代民歌泛黃的依稀背影,並不是為了複製那不可能重現的純真年代,而是為了理解並傳承現代民歌運動中最為寶貴的原創精神和人文情懷,並希圖作用於如今略顯浮躁的流行音樂行業。

    李建復《龍的傳人》專輯封面

  發軔:「給我一張鏗鏗的吉他」

  被稱作「民歌之母」的臺灣廣播人陶曉清至今還記得,現代民歌運動興起之前的臺灣樂壇是什麼樣子的:「上世紀60年代的歌唱比賽,幾乎每個參賽者都會唱《我們是一支美國樂隊》這樣的西洋歌曲,甚至連改編都很少。除了西洋音樂,臺灣原創歌曲的主題多為燈紅酒綠、浪子心聲、酒廊怨婦。」

  正是在如此不堪的大環境中,一個本是音樂門外漢的臺灣大學生物學碩士楊弦,無心插柳般地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的序幕。1975年6月6日,楊弦和好友胡德夫發起了一場「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打響了臺灣現代民歌「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在這場演唱會中,楊弦演唱了8首改編自余光中《白玉苦瓜》詩集的原創民歌,引起轟動。這些歌曲清新自然,又極具民族情懷和尋根色彩,與之前老上海味道十足的國語流行曲形成了鮮明對比。「年輕人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從此引發了音樂界乃至全社會的共鳴。

  在楊弦舉辦石破天驚的演唱會之前一年半的1973年底,淡江文理學院畢業生李雙澤就結識了胡德夫,兩人立志努力「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在之後的幾年間,李雙澤接連創作了《美麗島》《少年中國》等頗具鋒芒的歌曲。1976年,在淡江大學的一次西洋歌曲演唱會上,李雙澤舉著一瓶可口可樂上臺發問:「無論歐洲美國還是臺灣,喝的都是可口可樂、聽的都是洋文歌,請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李雙澤的吶喊激起了臺灣社會的討論:「我們的歌」是什麼?「我們」又是誰?

  1977年9月,李雙澤在淡水為救一個美國少年而溺水身亡,這個激情四溢又才華橫溢的歌者,只得就此將推廣現代民歌的大旗交到友人和後輩手裡。2005年,比李雙澤年少一歲的胡德夫終於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匆匆》,在雄渾的歌聲中祭奠早已逝去的李雙澤。《匆匆》的唱片封面上寫著「音蕩的靈魂,回家的旅程」兩行字,秉承當年與李雙澤的誓言,胡德夫至今仍在歌唱。

  作為現代民歌的重要推手之一,陶曉清在自己主持的廣播節目《熱門音樂》中大力推介年輕人原創的民歌,獲得始料未及的熱烈反響。隨後她家的客廳也成為名噪一時的「民歌客廳」,楊弦、吳楚楚、胡德夫、蘇來以及之後的羅大佑、李宗盛、蔡琴等年輕人,都聚集到這裡談理想、搞創作。

    那麼,究竟什麼是「臺灣現代民歌」?陶曉清下了一個很寬泛的定義:「只要唱歌的人是發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臺的歌者又能和臺下的人坐在一起享受音樂,他們唱的就是民歌。」而音樂研究者公路則更為明確地指出:「現代民歌是指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在臺灣年輕知識分子尤其是學生中興起的一種自己作詞作曲,並用木吉他自彈自唱的音樂形式。」

    潘安邦《外婆的澎湖灣》專輯封面

  高峰:「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楊弦和李雙澤開啟了臺灣現代民歌的序幕,卻並未成為這個時代的風雲人物。幾乎與李雙澤溺亡同時,楊弦奔赴美國,從此遠離樂壇。然而所幸的是,商業觸覺敏銳的唱片公司發現了民歌的巨大商機。1977年,新格唱片開始舉辦金韻獎活動,並推出一系列「由這一代年輕人的心聲所譜成的唱片」;翌年,海山唱片開始舉辦民謠風比賽。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齊豫、蔡琴、李建復、蘇來、葉佳修、王海玲、包美聖、黃韻玲等優秀的學生歌者和創作者相繼湧現,《橄欖樹》《龍的傳人》《踏著夕陽歸去》《捉泥鰍》《雨中即景》《散場電影》等名作也先後誕生。

  與楊弦、李雙澤、胡德夫相比,這批年輕人唱作的歌曲更加清新悅耳,少了幾分家國情懷,卻多了幾分陽春白雪。也正因此,他們獲得了遠遠超過先行者的聽眾群。由這批年輕人所開創的新時代,就是所謂的「校園歌曲時代」。樂評人李皖認為,校園歌曲這種在唱片公司與大眾媒體主導之下的商業運作機制,與一般流行歌曲的生產和傳播其實並無二致,所不同的主要在於歌曲表現形式、訴求以及歌手的非專業身份方面。

  1978年,21歲的齊豫獲得第二屆金韻獎冠軍,被評委李泰祥看中。比賽結束後,李泰祥邀請齊豫到工作室,讓她試唱自己創作的歌曲《橄欖樹》。齊豫的演唱仿如天籟之音,令李泰祥目瞪口呆。從此,一個臺大歷史系大四學生的命運,與一位曾經落魄的古典音樂家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而《橄欖樹》更成為臺灣現代民歌的「聖曲」。

  同一年,李建復首唱《龍的傳人》時,還是淡江大學大二的學生。這首歌曲一經發表,便傳唱整個臺灣,蟬聯20多周歌曲榜冠軍。《龍的傳人》詞曲作者侯德健沒有受過任何正統音樂教育,創作這首或許是華人世界傳唱度最高的歌曲時,他只有22歲。後來,他又在《歸去來兮》《歌詞1983》等歌曲中繼續著自己對民族與國家的追問。

  1979年,在一次民謠風比賽中,評委梁弘志忽然聽到一個低沉而執著的嗓子在演唱自己創作的《恰似你的溫柔》。他抬頭一看,站在臺上的是一個戴著大眼鏡、不修邊幅的女學生。梁弘志立即打電話給唱片公司,將這首傳世名作交給那個女生演唱。後來人們才知道,女生的名字叫蔡琴……

  臺灣校園歌曲時代的故事還有很多,至今追憶起來,仍是令人唏噓。如果沒有校園歌曲,很多人的命運將會發生改變——也許李泰祥還掙扎在古典音樂邊緣,羅大佑真的去當了醫生,李宗盛依然在搬瓦斯罐,齊豫已經畢業嫁人,而我們也無法聆聽到那麼多美妙動人的旋律。

  餘音:「你知道我所有的心情」

  任何運動都有潮起潮落,臺灣現代民歌也不例外。1981年,蔡琴、蘇來和李建復聯合推出《天水樂集》專輯,成為現代民歌時代的絕唱;次年,羅大佑的《之乎者也》專輯橫空出世,為華語流行音樂立下高聳的分界碑;又過去一年,蘇芮推出搖滾風格濃烈的《搭錯車》原聲專輯,引爆樂壇。自此之後,校園歌手們或偃旗息鼓,或轉入更突出製作和錄音室的唱片生產之路,民間競唱的傳統漸漸沒落,都市流行曲風迅速興起。「於是,在商業文化、傳媒產業、西方潮流和世界一體化的共謀下,臺灣樂壇進入了現代流行音樂時代。」李皖評價道。

  在李建複眼中,現代民歌時代的終結有其必然性。「民歌興盛的時候,正值臺灣經濟騰飛,人們生活一片光明,這與民歌陽春白雪的風格高度一致。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社會上出現了很多不公平的現象,導致社會矛盾激化,人們開始對羅大佑、蘇芮們鋒芒畢露的歌曲更有共鳴。」

  臺灣現代民歌運動雖然偃旗息鼓,但民歌的精神卻並未在新的時代消弭。民歌手大多同時具備演唱與創作能力,這為臺灣日後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奠定了豐厚的人才基礎;同時,民歌手們關心時事、頗具文學性的創作風格,也使之後的流行音樂創作呈現出更多的風貌。羅大佑、李宗盛、李壽全、童安格、黃韻玲、馬兆駿、陳昇等現代民歌時代的「小字輩」,日後紛紛成長為統領臺灣樂壇的一代棟梁。

  被譽為「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的羅大佑曾是現代民歌運動的一員,他早期創作的《閃亮的日子》《風兒你在輕輕地吹》帶有明顯的民歌風格。儘管在首張專輯《之乎者也》中,羅大佑以「風花雪月之,譁啦啦啦乎」這樣的歌詞嘲諷著太過陽春白雪的校園歌曲,但他的創作風格卻從未徹底遠離民歌,《童年》《光陰的故事》《戀曲1980》等名曲,概莫如是。

  比羅大佑更加接近民歌根源的,則是李宗盛。這位總是眯著眼睛微笑的親切「小李」,最為擅長的就是「口白式」唱腔,無論早年的《生命中的精靈》《愛的代價》,還是近作《給自己的歌》 《山丘》,這些明顯脫胎於民歌自由創作模式的詞曲創作,隨興而發,隨意而為,自然天成,完美彌合了傳統民歌與現代流行音樂之間的鴻溝。

  現代民歌的影響不僅限於臺灣,隨後也波及至整個華語流行樂壇。上世紀80年代初,王潔實、謝莉斯、成方圓等翻唱了《鄉間小路》《踏浪》《橄欖樹》《童年》等一批臺灣校園歌曲,成為大陸民眾通過公開渠道接觸流行音樂的開端。在這些歌曲的滋養下,張廣天、黃金剛、洪啟、萬曉利、高曉松、張楚、許巍、樸樹等不同類型和風格的大陸民謠創作者相繼步入樂壇。

  今天看來,「鄉愁」無疑是臺灣現代民歌至關重要的主題,它訴說著現代化進程中的鄉土意識,表達著創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期許。直到40年後的今天,臺灣原創流行音樂依然沒有抹去「鄉愁」的印跡。陶曉清之子、臺灣樂評人馬世芳認為,現代詩的氣質深刻影響著臺灣現代民歌的創作,音樂人們懷抱著對造句鍊字的執著,極其在乎文學與音樂的融合:「而這正是目前華語流行樂壇較弱的方面。當年民歌時代播下的種子、開出的花,如今正在鞭策新一代創作者通過全新的方式去延續這脈血液。」

相關焦點

  • 臺灣民歌四十年: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同年,楊弦出版《中國現代民歌集》,引發激烈的批評和論爭。   「有人說,楊弦的歌既不中國,也不現代,更不是民歌,幾乎就只有一個『集』字是對的。」臺灣著名廣播人馬世芳對這段往事的描述十分生動。學院派們質問:「這種既非口耳相傳、又未經歷史淘汰,由少數人製作演唱的歌曲是否能稱作民歌?」儘管後來民謠、新樂府等各種替代名稱紛紛提出,人們還是習慣用「民歌」來稱呼這一新音種。
  • 《40首民歌大聯唱》,好不容易才找到的!收藏起來慢慢聽!
    《40首民歌聯唱》是中國唱片總公司從1986年開始推出的系列專輯,第一盒面市之後,總銷量就超過了四百萬盒。可以說,這張唱片新潮的電聲樂伴奏、新式的編曲配器、風格迥異的聲音、別具一格的演唱,老少鹹宜雅俗共賞風靡一時。這個系列盒帶的熱銷,更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無論是年紀大小都很快地喜歡上了以聯唱的形式加上特別的編配串燒而成的中國各地民歌。包括演唱者,都是那個時代紅極一時的大腕,如李玲玉、屠洪剛等。
  • 「北原山貓」:臺灣原住民歌星多
    2000年,臺灣第11屆金曲獎最佳男歌手獎頒給卑南人陳建年,而陳的音樂風格是與流行樂壇主流音樂相異的原住民音樂風格;最佳新人獎頒給紀曉君(陳建年的外甥女),臺灣原住民音樂復興達到巔峰狀態。 萬沙浪是原住民歌手中,以原住民曲風立足流行樂壇的第一人。《風從哪裡來》、《娜魯娃情歌》在當時的轟動程度不亞於現在的張惠妹。
  • 商南的民歌
    由此可見:一首歌就是一部史詩,一段曲就是一幅畫卷,一個音符就是一則動人的故事;經過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的天才創造,又經過千百年時間的錘鍊與打磨,這些民歌每一首都是像寶石一樣的藝術珍品,是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民歌直接表達人民的心聲,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
  • 滾石唱片40年傳奇剪影:與「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的那些事
    1981年的臺灣樂壇,段鍾潭、段鍾沂這對熱愛音樂的兄弟和吳楚楚、彭國華一起創辦了臺灣第一家本土唱片公司。在這張專輯的文案中,羅大佑這樣寫道:「這一趟音樂的路,走得好辛苦。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嚴肅與通俗間,我幾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過來的,因為前面沒有足跡可循。」不同於當時臺灣流行歌曲的吉他彈唱風格,這張唱片以鮮明的搖滾風和犀利的歌詞,大膽反映社會現實生活。
  • 裕固族民歌唱響海外
    自小過著放牧唱歌生活長大的薩爾,2002年大學畢業後雖然走進了都市,但對於裕固族民歌卻還是依依不捨。裕固族民歌內容豐富,曲調優美,節奏明快,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我忘記了故鄉的時候,故鄉的語言我不會忘;當我忘記了故鄉語言的時候,故鄉的歌曲我不會忘。」這是裕固族的一句俗話,薩爾從小就常常聽長輩說到。
  • 黃河的聲音《九曲》 讓民歌帶我們回家
    現在時代已經變了,我就想著,就曾經存在過的這些民間音樂呢,在今天,在我們這一代,或者說更年輕的這一代創作者身上還有多少痕跡,或者說它在起著怎樣的作用。 黃河本身也有九曲,正好我們九個現代歌手,來各自演唱他生命中,他生長曆程當中,經歷裡面的,這些地方上給他留下印象的,或者說留下記憶的這種民間的聲音。
  • 臺灣鹽雕與現代藝術結盟 山羊頭骨喻人類發展(圖)
    臺灣藝術家劉世芬採用臺鹽製作的鹽雕山羊頭骨,喻意人類及人類思想的發展。圖片來源:臺灣《旺報》 中新網12月3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臺鹽鹽雕與現代藝術的結盟再創新局。臺灣藝術家劉世芬以「穆勒氏花園羊走迷」作品,參與國際性裝置藝術盛會。她採用臺鹽製作的鹽雕山羊頭骨,喻意人類及人類思想的發展。
  • 著眼現代與創新 臺灣畫家劉國松發揚光大中國畫
    被譽為「現代水墨畫之父」的劉國松年已八旬,一生倡導「中國畫的現代化」。3月21日,臺灣水墨名家劉國松「創作大展——八十回眸」,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共展出其1949年至2011年間創作的150餘件重要作品,包括「太空畫」「西藏系列」、「九寨溝系列」等系列的代表作,是其藝術作品最集中、最大規模的一次展示。  發布會上,說到自己多年來的創作心境,劉國松幾度哽咽。
  • 民歌聯唱200首
    001 採茶舞曲【浙江民歌調】李玲玉002 回娘家【河北民歌】張彤003 編花籃【河南民歌】俞淑琴004 崔咚崔【湖北民歌】周友金005 姑蘇風光【江蘇民歌】趙莉006 斑鳩調【江西民歌】屠洪剛007 崖畔上開花【陝西民歌】李玲玉008 蘑菇頭號【浙江民歌】周友金009 趕小海【雲南民歌】趙莉010 放馬山歌【雲南民歌
  • 歌自磧口來 ——記國家一級演員、山西民歌傳承者陳有平
    他,就是國家一級演員,山西民歌的傳承者陳有平。  「民歌要唱到心坎上」,這是陳有平經常說的一句話。要演唱好一首作品,首先要充分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包括作品的發源地、此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語言和音樂風格。每首歌曲背後都有其鮮為人知的故事,在演唱作品時,要仔細推敲人物的內心世界、設定人物的性格,然後設定這首歌曲所需的聲音性格。這才能做到神似、形似、聲似,才能使作品真正唱到人的心坎裡。
  • 向民歌尋源,用方言歌唱:五年來中國流行音樂概覽之三
    按:這是李皖「五年來中國流行音樂概覽」第三篇,是對流行音樂中民歌化、方言化趨勢的觀察。這兩股潮流,三十年來,漸成熱潮,並最終在近五年來蔚為大觀。五年概覽,這一維度不可不察。向民歌尋源,用方言歌唱——二〇一三至二〇一七年中國流行音樂概覽之三文 | 李皖(《讀書》2019年4期新刊)一、向民歌尋源由於關注傳統,一些歌手、樂隊、團體、組織向民歌尋源。近三十年來,這一舉動從零星發端,漸漸匯聚成潮流,場面極其宏大,堪稱波瀾壯闊。
  • 1961年,劉三姐家鄉「歌墟」搭建了一個演唱平臺,唱起了民歌
    你還記得歌劇「年年是歌節,歌聲唱得月兒圓」………中的這兩個詞嗎?劉三姐家鄉「歌墟」真的唱響了勞動人民的心聲。廣西,這個國家南部的美麗風景,早就被稱為「歌海」,劉三姐是著名的山嶽歌手。侗族人民擅長唱歌和跳舞,這在文學和歷史書籍中都有描述,根據廣西柳江縣,「少婦於春時三五為伴,採芳拾翠於山間水湄,歌唱為樂,少男亦三五為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和,竟日乃已,以衣帶相遺贈,謂之結同年。」的記錄侗族「歌墟」是一項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群眾性文學活動。為了讓勞動群眾在節間有一個更加愉快的休息,前後的人民公社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歌墟會」活動,搭建歌臺,唱民歌。
  • 系列談之十:孫中山先生國家統一思想與祖國寶島臺灣的密切關係
    日本1895年4月17日迫使清政府籤訂的《馬關條約》強行割佔臺灣,中山先生領導的興中會更直接提出「恢復臺灣,鞏固中華」,中山先生本人後來也一再重申「恢復臺灣」。  中山先生領導革命運動的第一次起義,1895年10月26日的廣州起義,即發生在臺灣被日本以武力全部佔領的第五天。同年,中山先生派興中會成員楊心如到臺灣宣傳革命思想,發動革命力量。
  • 走近臺灣「高山族」
    ● 歷時2年多,本刊「走進56個民族家庭」大型採訪活動在中國寶島劃上圓滿句號;  ● 大陸記者第一次走進臺灣腹地、走進深山土著;  ● 本刊記者帶你走近「高山族」,一個有12個成員的大家庭;一個崇拜毒蛇的民族,一個喜歡光腳板的民族,一個在傳統與現代衝突下的民族……  走近臺灣「高山族」  □ 本刊特派記者 施曉亮 邱長海
  • 臺灣的洞簫考級曲目——一級!
    高山青歌曲原唱:張茜西歌曲《高山青》創作於1949年,為電影《阿里山風雲》主題曲,首唱者為該片女主角張茜西。歌曲作曲者為《阿里山風雲》的導演之一張徹,作詞者為鄧禹平和周藍萍。歌曲在1984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奚秀蘭演唱後,在中國內地開始廣為傳唱。
  • 紀念王洛賓誕辰作品音樂會 呈現經典西部民歌
    《達坂城的姑娘》:即興編譯  《達坂城的姑娘》是王洛賓在蘭州整理編曲的第一首維吾爾族民歌,也是現代中國第一首漢語譯配的維吾爾民歌。不過當時的王洛賓還沒見過達坂城的姑娘,也沒見過趕馬車的維吾爾人。1938年,王洛賓所在的抗戰劇團在新疆組織聯歡會,聯歡會上一個維吾爾族司機唱了一首簡短的歌。
  •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鬼斧神工 令人心醉
    此外,北觀處亦委由新空間自2008年即開始每年針對女王頭頸部施行3D掃描工作,並成功複製原尺寸之女王頭,未來將持續針對女王頭進行巖石風化監測,並提供監測歷史資料作為研究與教學用途。    另先前豪大雨造成野柳地質公園第三區岬頂步道末端一小段步道受損部分,屬生態保護區,對目前園區遊憩環境並無影響,請民眾可放心前往園區參觀。
  • 戰鬥民族好聽的俄羅斯民歌,響徹人的心扉,唱出生命的永恆美好
    接著,知青楊阿姨、吳阿姨、孫阿姨和另外幾個阿姨站起來,她們穿著黃軍裝神氣極了:「歌聲輕輕飄蕩,在黃昏水面上,牧場上的工廠已發出聲響,呵,茂密地山楂樹,白花開滿枝頭……」歡快的樂曲和著歌聲,一曲終了又起一曲,唱到高潮時,幾個調皮的知青還用筷子擊打著飯盆手舞足蹈。從那時起,我似懂非懂地知道了俄羅斯民歌,知道了《山楂樹》、《小路》、《青年團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