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寒從腳下起」。天氣轉涼後,不少人喜歡睡前熱水泡泡腳。但是很多人把泡腳桶玩成了「火鍋」,生薑、枸杞、花椒等都往裡倒,這樣看似養生,但泡得不好後果可能很嚴重。
部分人群不適合泡腳
近日有一位成先生因為睡眠質量變差了,為了安神助眠,給自己準備了一盆「加料」的泡腳水。結果這一泡,差點把一雙腳都「泡沒了」。成先生說:「當時試了水溫感覺還可以,然後把姜粉放到水裡泡,沒想到腳趾卻沒了一個。」
據成先生回憶,當時泡腳的水溫感覺不燙但加料後姜粉對皮膚有火辣辣的刺激感,泡腳後一個小時他的雙腳陸續起水泡、潰瘍,之後在家敷了兩天燙傷膏,結果不但不起作用還把病情耽誤了。原來,成先生患有糖尿病、腎病、慢性腎病五期,還有下肢浮腫,因為長期低蛋白,下肢血管閉塞,在用姜粉且水溫比較高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局部皮膚損傷,加重誘發皮膚感染,出現骨髓炎,導致一個腳趾要截掉。
那麼哪些人不適合泡腳?西安市胸科醫院醫生介紹,靜脈曲張患者的腿部猶如出現了小蚯蚓,這樣的異常需要注意,一旦再進行泡腳,會導致血液淤積加重,促使病症持續變重,對於腿部會造成很大的損傷。對於血壓低的人來說,在泡腳的時候,需要小心謹慎,血壓低再泡腳,會導致大腦面臨供血不足,暈厥可能會悄悄出現。身體面臨嚴重出血的人,例如內臟出血,泡腳會加速血液流動,造成身體組織內部出血加快,帶來的影響更大。
足癬等皮膚病患者也不能泡腳,很多人誤以為泡腳能減輕足癬症狀,其實用熱水泡腳反而可能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對於皮膚已經破潰的傷口,熱水泡腳更是雪上加霜,一定要敞開傷口,乾燥通風。足部患有皰疹、溼疹等疾病的患者也不要用熱水泡腳,一旦將皮膚弄破,很容易造成感染。
正確泡腳記住六個字
醫生還提醒,泡腳有五大誤區。
誤區一:飯前或飯後立即泡腳。其實在吃飽喝足後泡腳並不是放鬆,而是對身體的傷害。由於食物的消化需要一定時間,此時如果用熱水泡腳會影響消化。飯前泡腳也不可取,容易導致低血糖。泡腳最好選在飯後一個小時,而且泡腳的時間不宜過長,半小時為宜,此時才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壓力的作用。
誤區二:泡腳水溫越高越好。人體皮膚有一個耐受度,在接受外部熱量時溫度控制在42℃-45℃為宜。當皮膚接觸近60℃的溫度持續5分鐘以上,會導致「低溫燙傷」。
誤區三:泡腳時間越長越好。很多人喜歡邊看電視邊泡腳,或邊看書邊泡腳,雖看起來很愜意,但是長時間泡腳對身體健康會產生不良影響。一般來說泡腳時間在20~25分鐘即可,或當泡到後背感覺有點潮,額頭微出汗即可。
誤區四:泡腳就用一點點水。要知道,泡腳不是等於洗腳,如果洗腳的話只需要少量的水就可以了。而泡腳水一定要到小腿的位置,這樣才可以刺激到足部跟腳部的穴位,讓泡腳有養生的意義。
誤區五:女性痛經用藥泡腳。很多人以為冬天泡個腳讓身體暖一點也許痛經就能緩解,確實是有一點效果,但是不能隨便在水中加中藥。畢竟引起女性痛經的原因有很多,若不對症非但不能緩解疼痛,反而會加重症狀。
究竟怎樣算是正確泡腳?醫生支招,要牢記「6個字」:適溫、適度、適時。溫度在40℃左右,具體根據個人調節;水量沒過踝關節2-3釐米為佳;時間要在15-20分鐘左右。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