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揭曉!來重溫下那些改變世界的諾獎女科學家—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或富裕,或貧寒,儘管出生的背景不同,但她們卻同樣摘得了科學領域的最高桂冠。

從1901年到2017年,女性共獲得諾貝爾獎49次,獲獎者48位。其中,有17人共18次獲得諾貝爾獎科學領域的獎項——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12次、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兩次、諾貝爾獎化學獎4次。

她們通過個人的貢獻改變與影響著這個世界,激發著更多的有志女性投身科研事業。

在2018年諾貝爾獎開啟之際,本網對改變世界的這17位女性科學家的經歷和她們取得的成就進行了梳理,以饗讀者。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在迄今為止214位諾貝爾獎生理或醫學獎得主中,有12人是女性。佔比5.6%。

1. 格蒂·特蕾莎·科裡(Gerty Theresa Cori)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女性。她與丈夫卡爾·斐迪南·科裡(Carl Ferdinand Cori)共同分享了1947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一半獎金,原因是「發現糖原催化轉化過程」。

格蒂出生於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現屬於捷克共和國)的布拉格。1920年,她獲得布拉格德國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同年年末與同學卡爾結婚。兩人在1922年前往美國紐約布法羅市進行代謝機制方面的研究,但作為一名女性,格蒂被聘用時的待遇比丈夫差得多。兩人1931年轉到華盛頓大學,均獲得了該校提供的職位。格蒂在1947年成為生物化學授,同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格蒂和卡爾對人體如何利用能量很感興趣。1929年,他們描述了「科裡循環」——這是新陳代謝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運用肌肉時會形成乳酸,然後乳酸會在肝臟中轉化為糖原。反過來,糖原又被轉化為葡萄糖,然後被肌肉細胞吸收。科裡夫婦繼續研究糖原如何分解成葡萄糖,他們在1938年到1939年間找到了引發分解的酶,並利用這一過程在試管中生成了糖原。

2. 羅莎琳·薩斯曼·耶洛(Rosalyn Yalow)因「開發肽類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獲得1977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一半獎金。當年,法國科學家羅歇·吉耶曼(Roger Guillemin) 和波蘭科學家安傑伊·維克託·沙利(Andrew V. Schally)因「大腦中肽激素分泌的相關發現」獲得另一半獎金。

羅莎琳是一個有些倔強、固執的孩子。她的父母曾想讓她成為一名女教師,但最終她成了一名物理學家,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羅莎琳在美國紐約長大並在那裡生活。她的父母出身寒微,但這並不能阻止羅莎琳和哥哥亞歷山大努力爭取更大的成就。羅莎琳在學前班之前就開始閱讀。七年級的化學老師引起了她對科學的興趣,大學期間,她喜歡核物理。

羅莎琳是一位核物理學家。她與醫生所羅門·伯森(Solomon Berson)一起開發了放射免疫測定法(RIA)。RIA可用於測量身體中微小物質濃度,如血液中的荷爾蒙。羅莎琳和所羅門通過向病人的血液中注射放射性碘來追蹤胰島素。這種方法非常精確,他們證明了2型糖尿病是由於身體對胰島素的無效使用引起的。以前,人們認為這種疾病是由缺乏胰島素引起的。

3.在12位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女性中,芭芭拉·麥克林託克(Barabara McClintock)是唯一獨攬該獎的女性。芭芭拉因為「發現可移動的遺傳因子」而在1983年獲得該獎。

芭芭拉在美國康乃狄克州和紐約州長大,家庭經濟窘迫,她對研究的興趣也因此遭到了懷疑。家人認為結婚對她來說更為重要。儘管如此,在父親的支持下,芭芭拉1919年到康奈爾大學農業學院學習,研究是她的興趣所在。為此,她選擇將畢生精力用於研究,一生未婚。她很害羞,但卻具有雄心,她意識到了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尤其是作為其他女性的榜樣而言。

生物體的許多特性是由遺傳決定的,也就是說,是由其基因決定的,這些基因儲存在細胞核內的染色體中。芭芭拉研究了玉米的遺傳特性,如玉米籽粒的不同顏色。她研究了這些特性是如何代代相傳的,並將其與植物染色體的變化聯繫起來。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芭芭拉證明了遺傳因子有時會改變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從而導致附近的基因變得活躍或不活躍。

4.麗塔·萊維·蒙塔爾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因「發現生長因子」,與美國科學家斯坦利·科恩(Stanley Cohen)共同分享了1986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麗塔出生於義大利都靈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父親是電氣工程師和數學家,母親是藝術家。受瑞典作家塞爾瑪·拉格洛芙(Selma Lagerlof)著作的啟發,她曾想過當一名作家,但最終決定在都靈大學學習醫學。1946年,麗塔受邀到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工作,一呆便是30年,最終回到義大利住在羅馬。她生前在政治上很活躍。麗塔在103歲時去世,是壽命最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人類是從可分裂並形成新細胞的單一細胞發展而來的。這些新細胞會進一步分裂和繁殖。漸漸地,具有不同功能的不同類型的細胞就形成了。麗塔讓人們了解了這一過程如何發生。1952年,她成功從小鼠腫瘤中分離出一種物質,該物質會讓雞胚胎中的神經系統發育旺盛。這些發現現在被稱為生長因子,它讓人們對諸如畸形、老年痴呆、傷口延遲癒合和腫瘤疾病等醫學問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5.格特魯德·B·埃利恩(Gertrude B. Elion)與英國科學家詹姆斯·布萊克(James W. Black)和美國醫生喬治·希欽斯(George H. Hitchings)共同分享了1988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原因是他們「發現藥物治療的重要原理」。

格特魯德出生於美國紐約。青少年時期,她看到外祖父因癌症死亡,便決定用一生時間抗擊癌症。她曾在亨特學院和紐約大學學習化學,但作為一名女性,她很難找到工作。二戰期間,由於許多男性參加了戰爭,出現了化學家供不應求的局面,格特魯德因而得以在實驗室裡工作。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她轉至寶來·惠康實驗室(現為葛蘭素史克公司),此後一直在那裡工作。

格特魯德的研究革新了新藥開發和整個醫學領域。在此之前,藥物主要是由天然物質製成的。20世紀50年代,格特魯德和希欽斯(George Hitchings)一起開發了一種基於生物化學和疾病知識的系統的藥物生產方法。兩人最早製作的一批藥物目的是治療白血病,並幫助許多患病兒童存活下來。他們發明的其他藥物還被用於對抗瘧疾、感染和痛風,以及幫助器官移植。

6.克裡斯蒂安娜·尼斯萊因-福爾哈德(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與愛德華·路易斯(Edward B. Lewis)和艾瑞克·威斯喬斯(Eric F. Wieschaus)共同分享了1995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獎原因是「對早期胚胎發育遺傳控制的相關發現」。

克裡斯蒂安娜出生在德國海羅斯伯格,是一個大家庭的五個孩子之一。她的父親是建築師,父母對藝術和音樂均感興趣。福爾哈德在12歲時就決定把生物學當作畢生職業。她在法蘭克福歌德大學學習生物學,後來到圖賓根大學學習生物化學,隨後在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攻讀研究生。此後她在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並在1984年回到圖賓根的馬普研究所。

在更高級的生物體中,當受精卵分裂並形成新細胞時,生命就開始了,反過來,新細胞也會分裂。最初這些細胞看起來是一樣的,但隨著時間推移,它們開始改變。例如,一些細胞會構成心臟,一些會形成神經通路,還有一些會形成頭髮。基因對這一過程進行調節。福爾哈德和艾瑞克研究了果蠅的發育,在1980年前後,他們對引導細胞形成新果蠅的15個基因做了成功鑑定並對其進行了分類。

7.琳達·巴克(Linda B. Buck)與理察·阿克塞爾(Richard Axel)共同獲得2004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原因是「發現氣味受體和嗅覺系統的組織」。

琳達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母親對謎題的興趣和父親的聰明才智為她後來對科學的興趣播下了種子。琳達能夠自由地追隨自己的興趣,並學會了獨立和批判性地思考。在華盛頓大學學習免疫學課程時,她受到吸引攻讀了生物學。1975年獲得微生物學學士學位後,琳達到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學習,並在1980年獲得免疫學博士學位。此後,她轉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與阿克塞爾合作。

琳達與阿克塞爾從1991年開始合作,他們發現了位於鼻腔內嗅覺神經元中數百種氣味傳感器的DNA編碼。每種受體都是一種蛋白質,當氣味附著在受體上時,蛋白質就會發生變化。這使得電信號被傳送到大腦。不同氣味傳感器之間的細微差別意味著某種氣味會導致特定受體釋放出信號。氣味是由許多不同的物質組成的,人們會把來自不同受體的不同信號解釋為特定的氣味。

8.弗朗索瓦絲•巴雷-辛努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與呂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一半獎金,原因是「他們發現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當年的另一半獎金歸屬哈拉爾德·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因其「發現了導致宮頸癌的人乳頭瘤病毒」。

弗朗索瓦絲熱愛大自然,在假期裡,她喜歡在家鄉法國巴黎的公園裡觀察動植物。據弗朗索瓦絲說,她能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純屬偶然。她出身貧寒,被迫選擇歷時最短、學費最低的教育。弗朗索瓦絲一開始以志願者身份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並於1975年獲得博士學位。她關於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研究工作經常是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的。

逆轉錄病毒是一種由核糖核酸構成基因組,且其基因可以整合到宿主細胞DNA中的病毒。1983年,弗朗索瓦絲和蒙塔尼在攻擊淋巴細胞(對人體免疫系統非常重要的一種血細胞)的腫大的淋巴腺患者體內發現了一種逆轉錄病毒。這種逆轉錄病毒後來被稱為HIV,它被證明是導致愛滋病(AIDS)的原因。這一發現對徹底改善愛滋病患者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

9.伊莉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H. Blackburn)與卡羅爾·格萊德(Carol W. Greider)和傑克·紹斯塔克(Jack W. Szostak)共同分享了2009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原因是他們「發現了染色體如何受到端粒和端粒酶的保護」。

布萊克本出生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雙親都是醫生,她很早就對動物和自然界產生了興趣。她後來到墨爾本大學學習生物化學,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在那裡遇到了未來的丈夫。夫婦兩人後來轉到美國耶魯大學,最後轉到加利福尼亞大學工作。布萊克本對科學研究的倫理意義很感興趣,並為規範該領域的規定的制定做出了貢獻。

生物體的基因儲存在DNA分子中,DNA分子存在於細胞核內的染色體中。當細胞分裂時,其染色體完全複製且未被破壞非常重要。染色體的每一端都有一個「頂」(即端粒)保護著它。1980年,布萊克本發現端粒具有特定的DNA。1982年,她和紹斯塔克進一步證明DNA可防止染色體被破壞。布萊克本和格萊德在1984年發現了端粒酶,這種酶可以產生端粒的DNA。

10.卡羅爾·格萊德(Carol W. Greider)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她的父母都是學者,但母親在卡羅爾7歲時就去世了,這使她從小就很獨立。格萊德一開始在學校的日子並不好過,但一位熱心的老師引起了她對生物學的興趣。她於1987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師從伊莉莎白·布萊克本,並與布萊克本共同獲得諾貝爾獎。格雷德後來轉到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工作。

在布萊克本和紹斯塔克發現端粒有一種特殊的DNA可以防止染色體被破壞之後,格萊德和布萊克本在1984年也發現了端粒酶,這種酶可以產生端粒的DNA。

11.梅-布裡特·莫澤(May-Britt Moser)與丈夫愛德華·莫澤(Edvard I. Moser)共同分享了2014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一半獎金,另一半獎金歸屬約翰·奧基夫(John OKeefe),原因是他們「發現了構成大腦中定位系統的細胞」。

梅-布裡特出生於挪威福斯納瓦格。她在奧斯陸大學學習心理學,並在那裡結識了丈夫愛德華。她1995年從該校獲得神經生理學博士學位。此後夫婦二人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工作一段時間後,轉到了挪威科技大學。梅-布裡特是該校神經科學教授與神經計算中心主任。

知道自己在哪裡以及如何找到去其他地方的路對人類和動物都至關重要。2005年,梅-布裡特和愛德華發現了一種對確定靠近大腦中心區域的海馬體的位置非常重要的一種細胞。他們發現,當老鼠經過空間中六邊形網格中的某些點時,形成導航坐標系統的神經細胞會被激活。此後,他們展示了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合作。

12.屠呦呦因「發現針對瘧疾的一種新療法」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一半獎金。另一半獎金獲得者為威廉·C·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和大村智(Satoshi ōmura),原因是他們「發現了由蛔蟲寄生蟲引起的感染」。

屠呦呦是浙江寧波人,曾在北京大學學習。從1965年以來,她一直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現在她是那裡的首席科學家。

許多嚴重傳染病是由昆蟲傳播的寄生蟲引起的。瘧疾是由引起嚴重發燒的單細胞寄生蟲引起的。傳統中藥利用甜艾來治療發燒。20世紀70年代,屠呦呦在研究了傳統草藥後,成功提取出一種抑制瘧疾寄生蟲的物質——青蒿素。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藥物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得以生存並改善了他們的健康。

物理學

在1901年至2017年期間,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了111次,獲獎人次207次。其中,約翰·巴丁(John Bardeen)在1956年和1972年兩次獲得該獎。因此,共有206人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這期間,女性僅兩次獲得該獎項。

1.瑪麗·居裡(Marie Curie)和皮埃爾·居裡(Pierre Curie)分享了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獎金,原因是「他們通過對亨利·貝克勒爾教授發現的輻射現象進行聯合研究」,做出了卓越的成果;另一半獎金由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獲得,以表彰其「發現自發性放射」。

瑪麗·多夫斯卡出生在波蘭華沙一個強烈擁護教育的教師家庭。後來,她轉到巴黎做研究,在那裡遇到了她的丈夫和在放射性領域並肩研究的戰友皮埃爾·居裡。夫婦兩人分享了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皮埃爾在1906年去世,瑪麗繼續推動著兩人的事業並成為第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一戰期間,瑪麗組織了移動X光服務組。兩人的女兒伊雷娜與丈夫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後來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1896年亨利·貝克勒爾發現放射性,激發了瑪麗和皮埃爾·居裡進一步研究這一現象。他們檢查了許多物質和礦物質以尋找放射性跡象。他們發現瀝青鈾礦比鈾更具放射性,便認為它肯定含有其他放射性物質。他們設法從中提取出兩種此前未知的元素,釙和鐳,它們都比鈾的放射性更強。

2.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 Mayer)和漢斯·延森(J. Hans D. Jensen)獲得了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獎金,以表彰他們「對核殼層結構的相關發現」。另一半由耶諾·帕爾·維格納(Eugene Paul Wigner)獲得,原因是他「對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論的貢獻,特別是通過發現和應用基本對稱原理」。

格佩特-梅耶出生在德國卡託維茨。她的父親是哥廷根大學的一名教授,格佩特-梅耶1930年也在那裡獲得博士學位。結婚後,格佩特-梅耶移居美國,但那裡的規定禁止她和丈夫在同一所大學工作。於是,她輾轉在幾所大學之間工作,並在二戰期間參與了美國原子彈項目。格佩特-梅耶後來成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

根據現代物理學,原子是由原子核組成的,原子核由核子——質子和中子——組成,並被分布在殼層中擁有固定數量的電子包圍著。很明顯,原子核中與完整電子殼對應的核子數特別穩定。1949年,格佩特-梅耶和延森開發了一個模型,核子在不同能級的殼層中分布。該模型反映了他們核子在圍繞自身軸和原子核中心旋轉。

諾貝爾化學獎

從1901年到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獎109次,獲獎人次178次。其中,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獲得兩次該獎,因為共有177名諾貝爾和化學獎得主。在這中間,女性共4次獲得這一獎項。

1.在目前為止獲得諾貝爾獎的48為女性中,瑪麗·居裡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在居裡夫婦首次發現放射性元素釙和鐳後,瑪麗繼續研究它們的性質。1910年,她成功將鐳製成了一種純金屬,這無疑證明了這種新元素的存在。她還記錄了放射性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在科學實驗和醫學領域,放射性化合物都成為重要的輻射源,在醫學領域它被用於治療腫瘤。

2.伊雷娜·約裡奧-居裡(Irène Joliot-Curie)和丈夫弗雷德裡克·約裡奧(Frederic Joliot)共同分享193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合成的新放射性元素」。

伊雷娜出生於法國巴黎,父母親分別是皮埃爾·居裡和瑪麗·居裡。一世戰期間,她和母親一起工作,提供移動X光設備。戰後,她在巴黎大學繼續學習,隨後在父母創辦的研究所工作。在那裡,她與弗雷德裡克合作,完成了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兩人於1926年結婚。這對夫婦在政治上很活躍,致力於對抗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

放射性物質的輻射成為研究原子的重要工具。1934年,當伊雷娜和弗雷德裡克用α粒子(氦原子核)轟擊薄鋁片時發現了一種新的輻射,它在被稱為「雲室」的儀器中留下了痕跡。兩人發現,來自鋁的輻射甚至在輻射源被移除後仍在繼續。這是因為鋁原子被轉化為磷的放射性同位素。這意味著在歷史上第一次人為地製造了放射性元素。

3.多羅西·克勞富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一人獨攬了196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原因是她「通過X射線技術確定了重要生化物質的結構」。

霍奇金在孩提時代收到了一本包含晶體實驗的化學書,她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從此開始。儘管霍奇金在英國牛津大學學習並以優異成績畢業,但作為一名女性,她很難找到工作。現代分子生物學先驅、劍橋大學的J.D.伯納爾給了她一個機會。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霍奇金1934年再次回到牛津大學,她的職業生涯都在那裡度過,並在分子生物學領域取得了許多輝煌的發現。

當x射線通過晶體結構時,其形成的圖案可被捕捉為照片影像,用來確定晶體的結構。在20世紀30年代,這種方法被用於繪製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的分子。大量的X射線衍射圖像、廣泛的計算和精確的分析幫助霍奇金在1946年成功確定了青黴素的結構,在1956年確定了所有維生素中結構最複雜的維生素B12的結構。

4.阿達·約納什(Ada E. Yonath)與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託馬斯·施泰茨(Thomas A. Steitz)共同分享了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原因是他們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

約納什出生於以色列耶路撒冷。她的父母移民自波蘭,儘管父親是一名猶太學者,但她的家庭卻不得不通過經營雜貨店謀生。在父親去世後,約納什的家人搬到了特拉維夫。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學習化學後,她在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獲得了博士學位,並在那裡做研究員。除了在那裡工作之外,約納什還為若干所歐美大學工作。

生物體的重要功能是由細胞核糖體中產生的大型複雜蛋白質分子管理的。在那裡,來自「信使RNA」的遺傳信息被轉化成胺基酸鏈,然後構建蛋白質。20世紀70年代,約納什開始了一個項目,並在2000年與其他研究人員成功利用X射線晶體學繪製了由數十萬原子組成的核糖體的結構。這具有廣泛的用途,例如在抗生素生產中就非常重要。

(馮維維譯)

文章來源:https://www.nobelprize.org/women-who-changed-the-world/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有話說
    阿爾特:也曾與諾獎失之交臂 但繼三位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之後,年輕的科學家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繼續著探索。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FDA)批准了PSI-7977(索非布韋,sofosbuvir)聯合病毒唑用於C型肝炎的治療,最終攻克了對C型肝炎的治療難題。 然而,阿爾特的諾獎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與之失之交臂。
  • 諾獎解讀 | 她們給世界帶來希望:一把神奇的手術刀或許能讓人類...
    圖片來源 諾貝爾獎官網(下同)   【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傍晚,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埃馬紐爾·沙爾龐捷和詹妮弗·杜德納兩位女科學家   「我對於立陶宛科學家Virginijus Siksnys沒有一起獲獎感到有些意外,因為在2018年,他與今年兩位諾獎得主共同獲得了卡夫裡科學獎。」劉佳表示。當時,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微生物遺傳學家索裡克表示,在CRISPR領域,Siksnys作為該技術的開創者之一而廣為人知。   提到CRISPR-Cas9的發展,華裔科學家張鋒是個繞不開的名字。
  • 西北大學校友付巧妹入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剛剛公示了
    從中國科協網得知,經審委員會評審,2020年度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獲獎名單正式發布。西北大學地質系校友,付巧妹入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
  • 唐都醫院楊倩獲「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12月22日,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唐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楊倩教授獲此殊榮。「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等共同設立,旨在表彰獎勵在基礎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取得重大和創新性成果的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激勵廣大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 諾獎典禮鮑勃·迪倫授獎詞:他淘出了詩歌中的金子
    諾獎評委霍拉斯·恩格道爾宣布給鮑勃·迪倫的授獎詞當地時間12月10日下午4:30,2016諾獎頒獎典禮在斯德哥爾摩舉行。在典禮上,諾獎評委霍拉斯·恩格道爾發表了對鮑勃·迪倫的授獎詞。以下為全文:國王和王后陛下、王子殿下、在座女士們和先生們,是什麼帶給了世界文學偉大的轉變?通常是某些人抓住一個簡單的、被忽略的藝術形式(它並不被認為是高深的),並將其改變。
  • 丨搞笑諾獎
    丨搞笑諾獎 2020-09-19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諾獎效應」眾生相:市場貨源缺、翻譯趕進度、書迷追熱點
    文學圈、出版圈、媒體圈——在結果揭曉的那一刻,全球有無數雙眼睛,緊盯官網實時直播,無數雙手,不時刷新著手機信息。2019年10月,2018年度、2019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分別花落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和奧地利劇作家彼得·漢德克。讓我們來看看隨之而來的「閱讀圈諾獎風波」。
  • 英日科學家獲諾貝爾醫學獎 物理學獎將今日揭曉
    原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英日科學家分享 物理學獎將於今日揭曉  國際在線報導(駐歐洲記者塗贇):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昨天公布,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因在幹細胞領域的貢獻共同分享這一獎項。物理學獎定於今天揭曉,到底哪位科學家會獲得這一殊榮?
  • 聽這位研究核醫學的女科學家談談PET對癌症診斷的意義
    但在PET拍攝下,這些病灶就無處遁形了。田梅印象最深的患者是一位29歲的中學教師,來做PET檢查時,體重只有50斤。好幾個月以來,一直使用各種傳統檢查方式,如 CT、超聲、內窺鏡等,都無法確診到底是什麼疾病,醫生最後才想到做PET,「用PET一檢查,大家都嚇壞了,惡性腫瘤早已密密麻麻地擴散到全身。」
  • 張新峰:「諾獎效應」僅是一顆「速效救心丸」?
    文|張新峰  85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開啟了諾獎之旅。北京時間12月7日晚,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大廳,屠呦呦用中文發表題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的演講。10日,她還將出席頒獎典禮,實現中國大陸科學家諾獎零的突破。
  •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陳芳芳教授榮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2021年1月8日,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獲獎名單公示結束,我院陳芳芳教授榮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是吉林大學醫學學科首位獲獎者。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設置旨在表彰獎勵在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家,激勵她們繼續從事科學事業,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更加豐碩的研究成果。
  • 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 因為作品太火?
    北京時間10月8日,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結果揭曉: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此殊榮。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社交網站帳號)9日一大早,#村上春樹繼續陪跑文學獎#衝上了熱搜。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基因剪刀」,張鋒錯失諾獎,三巨頭「恩怨」落幕?
    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45分,備受矚目的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獲獎名單!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病原學研究所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以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A.
  • 日本令和年代首屆芥川獎、直木獎揭曉
    日本令和年代首屆芥川獎、直木獎揭曉 張知依/北京頭條客戶端 2019-07-17 19:29
  • 樂土投資CRISPR醫藥公司創始人榮獲諾獎
    截止發稿(美國東部時間7號上午11點),借著諾獎的東風,該股自開盤已經上漲了近10%,市值達到67.4億美元。對比一下,該領域另外一家著名公司,與諾獎失之交臂的張鋒教授創辦的Editas公司,雖然今天也因為此消息而漲了5%,市值仍然只有18.9億美元,僅有CRISPR醫藥公司的約四分之一。
  • 諾獎典禮鮑勃·迪倫授獎詞:他與蘭波、惠特曼和莎士比亞比肩
    諾獎典禮鮑勃·迪倫授獎詞:他與蘭波、惠特曼和莎士比亞比肩 澎湃新聞記者 瀋河西 編譯 2016-12-11 18:40 來源:澎湃新聞
  • 2015年經濟諾獎得主評今年諾獎:隨機對照實驗方法有局限
    【寫在前面】: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獲獎者為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
  • 金酸莓獎提名揭曉《貓女》榮登「爛片」榜首
    金酸莓獎提名揭曉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盛典下月末即將舉行金酸莓獎提名公布的時間和頒獎時間都提前奧斯卡獎一天舉行,不過它評選的是最爛的影片。由哈裡·貝瑞主演的《貓女》榮幸地獲得本年度7項提名,其中包括最差影片獎,最差女主角獎以及最差配角獎等等。     歷史大片《亞歷山大大帝》獲得6項提名位列第二,它領受了最差影片提名,而主演該片的科林·法瑞爾領取了最差男主角提名,安吉莉娜·茱莉領取了最差女主角提名,奧利弗·斯通則被提名為最差導演。
  • 村上春樹:未獲諾獎,最令人心情沉重的是大家都來安慰我
    2016年是村上春樹第11年獲得諾獎提名,最初的扼腕,屢經消磨,到最後,再看向這個須髭斑駁、華發叢生的67歲老作家,幾乎感受到些許悲壯。 村上春樹作品的譯者林少華曾將村上的「屢戰屢敗」歸咎於批判性與本土性不夠。林少華認為村上的強項在於「追究個人心靈的深度與廣度、追求人性中那些難以言喻的微妙關係。」
  • 2020年,這些熱詞關係你我餐桌安全—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第一次證明冷凍食品等被汙染的物品可以傳染人,但這個機率很低。普通消費者不必害怕購買和製備肉類、海鮮等冷凍食品,處理食品時,消費者要遵循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安全五大要素:保持清潔、生熟分開、徹底煮熟、安全溫度下保存食物、安全的水和食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