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遍布全國的吃貓地下產業鏈
糧、肉的投入產出比例,決定了幾千年來,貓一直沒有成為經濟動物被利用,其根本是沒有人能夠從中獲利。
因此,所有戶外的貓都成為他們的目標———貓販做的是無本買賣。
暴利之下,是捉貓、收貓、運貓、販貓、吃貓,等等這一系列利益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都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監管,甚甚至可以說是處於監管的真空地帶。
而吃貓產業鏈的背後,凸顯的則是食品安全法與動物保護法的尷尬。更為尷尬的是,我國至今沒有對食用貓肉、狗肉出出臺相關的檢疫標準,而貓肉卻早已成為食客們大快朵頤的食材
法治周末記者 溫泉 發自上海
8月6日凌晨1時15分,上海市瞿溪路東口樹叢中。一束手電筒的燈光亮起,被光芒籠罩的一隻白色小貓還沒來得及搞清突如其來的光亮中藏著什麼名堂,便被收入網中,難以掙脫。
前後幾秒,捉貓成功。
由此,一條收貓、運貓、賣貓、買貓、吃貓的完整產業鏈條漸次展開。
《法治周末》記者調查發現,這是一條遍布全國、南北合作、組織嚴密的吃貓產業鏈。
鏈條的終端,除了傳說中的「水煮活貓」、「龍虎鬥」,還有相當部分的貓肉被當做兔肉端上了餐桌。
8月6日零時45分至5時
捉貓人的「貓舞」
夜,上海。
黃浦江兩岸五光十色的耀眼霓虹,許多都已熄滅,大多數人都已進入夢鄉。然而,就在他們熟睡的時候,另外一場「戰爭」正在拉開帷幕。
8月6日零時45分至5時,《法治周末》暗訪記者隨捉貓人,親眼目睹了其捉貓的全過程。
零時45分,來自武漢的大李和來自安徽的小張,騎著兩輛舊自行車,自豫園附近光啟路出發,沿復興東路向西南方向行進。
這是他們的裝備———二人各拿一隻手電筒,車筐中放著蛇皮袋,車上別著捕貓網,後座上掛著誘貓籠。
胡同裡,一隻在街邊行走的小貓進入了大李的視線。大李將自行車向前騎了一小段後停下,小張馬上會意。
小貓的前方,停著一輛轎車。大李將網拿在身後走向車頭,小張從貓身後靠近。察覺到動靜,小貓迅速竄至車下。這時,小張從車旁大踏步跑過,3秒鐘,小貓落入在車頭方向等待的大李的網中。大李將網懸空旋轉了幾周,網口鎖緊。
捉貓人首戰告捷。
捉貓的「學問」不止於此。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大境中學門口,《法治周末》記者驚訝地目睹了捉貓人的一段「貓舞」。
在大境中學門口,樹叢中的小貓被發現。記者以為大李、小張二人會重複先前的策略,沒想到,小張開始對著小貓,用手臂來回交叉做著各種姿勢,腳底搓著地板,儼然一套舞蹈動作。記者還沒看清楚名堂,小貓便落入大李的網中。
後經《法治周末》記者詢問,小張得意地介紹,這段「貓舞」是他受「貓王」麥可·傑克遜舞蹈的啟發自創的。「手舞」是為了吸引小貓的注意力,腳底弄出聲音是為了掩蓋在小貓身後靠近的大李的聲音。這樣,大李就能迅速將其捕獲。
捉貓還有一樣工具,就是誘貓籠———一個鐵籠子裡吊著一隻活麻雀。
發現貓後,大李將籠子放在離貓不遠的地方,撥動麻雀翅膀下的皮膚,麻雀發出叫聲,大李遠離貓籠等候。沒過一分鐘,貓便落入圈套。進入籠中吃麻雀時,籠子的門立即合上。
二人告訴記者,這些方法也並非通用,捉貓人各自有一套方法。
4個多小時的時間,暗訪記者隨捉貓人幾乎轉遍了西南方向陸家浜路和肇家浜路以南、漕溪北路以東、中山南二路以北、斜土路沿線的住宅小區。
這些小區無一例外都有守門人或者守望崗,但是,捉貓人在小區裡來去自由,如入無人之地。守門人或在睡覺,即使醒著,也都對深夜騎自行車進入小區的二人視而不見。一位收垃圾的老太太甚至為大李、小張指路:「去那邊抓,那邊貓多!」
其中有一次,捉貓地點就在夜晚巡邏的警車旁邊,但捉貓人安然捉貓,然後離去,並未受到任何阻撓甚至詢問。
記者問大李:「你們不怕警察嗎?」大李笑笑說,「警察看見了也沒事,最多讓把捉的貓放了。大多也就問問,說兩句。」
將近5時,大李、小張二人準備收工。這晚他們收穫了20多隻貓。
4個多小時中,為了減輕重量,他們曾經分3次將貓藏於路邊樹叢中。之後沿路返回取貓時,有一個藏貓點二人差點沒想起來,且二人又順路抓了幾隻。這些貓被分裝在9個蛇皮袋中。
3斤以下的小貓,大李、小張二人一般都不捉,捉到也會放掉。
小張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有些懷孕的貓身體比較弱,蛇皮袋中氧氣少,早上回來的時候發現有的貓已經死掉。
大李、小張二人這天的收穫並不算多。兩人津津樂道的是前兩天,一晚上抓了34隻,最多的時候,大李曾經一個人一晚上抓了20隻左右。
他們說這並不算多,同行中有一些人是騎摩託車捉的,他們跑得更遠、捉得更多。騎自行車的話,每人每天平均也就捉10隻左右,騎摩託車捉的數量要翻番。
大李儼然就是一個上海的活地圖。他告訴記者,捉貓的難點就在於對路的熟悉程度,上海市區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路他都非常熟悉。市區的貓算少的,相比較而言,郊區的貓更多、更好捉,路也相對簡單。
8月6日5時30分左右
「這樣的收貓點不知有多少」
5時30分左右,《法治周末》暗訪記者隨捉貓人返回其住處———光啟路148弄。大李500元租了一間七八平方米的房子,小張住老闆的房子,不用付房租。同住於此的還有另外兩個同行。
大李、小張二人的老闆便是上海大名鼎鼎的貓販———張振安。
張振安的家亦在弄堂深處的二層小閣樓上。
光啟路緊鄰上海城隍廟和豫園附近的繁華商業區,許多國際國內名牌、老字號都聚集於此。
沿商業區街道向南走,就到了148弄。這裡沿街都是小吃店、小賣鋪、水果店等,雖與商業區相鄰,但是這裡的消費水平顯然要低幾個檔次。
弄堂裡的人們陸續起床了,路上漸漸有了行人。
衝涼過後,大李、小張和另外兩個同行一起,將晚上捉來的貓放進3個扁平狀的用竹釘的貓籠裡,一個籠子可以放20隻貓。
弄堂口是一條狹長的通道,將弄堂的大門關上,便形成了將貓從蛇皮袋倒騰到竹籠裡的絕好空間和屏障。
竹籠的一角有一個缺口,蛇皮袋口對準缺口,袋裡的貓便被放到籠子中。放夠20隻貓後,竹籠的缺口用相同大小的竹條釘成的「補丁」蓋上,之後釘幾個釘子,貓就無法逃脫了。
在裝貓的過程中,還是有兩隻小貓從袋子裡逃脫,從門縫奪命而逃。「像這樣逃走的貓,我們就很難再捉住了。」
6時30分,一輛牌號為滬EC9466的江淮JAC康玲貨車開到光啟路148弄門口,捉貓人將3籠貓抬上貨車車鬥運走,老闆娘在一旁記帳。
大李告訴記者,每隻貓老闆付給他們14元。
光啟路148弄只是一個收貓點,在上海「這樣的收貓點不知有多少」。
到下一個凌晨之前,大李、小張二人要把昨晚的覺補回來,然後起來打打牌,又該出工了。
8月7日夜,光啟路148弄。
元老級貓販張振安
大李告訴記者,捉來的貓先是被幾個中老闆收購,然後再加四五元錢賣給大老闆,大老闆統一賣給廣東。之前上海一共有4個比較大的貓販,後來都被老闆張振安「統一」了。
8月7日晚,記者來到張振安位於弄堂深處二層閣樓的家中。這是一間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可以看出其生活要比捉貓人殷實一些。
張振安對自己的生意顯然非常自信。他告訴記者,自己做貓生意有30年了,手下有40人到50人。他強調:「全上海四五十個。」張振安稱,全國的同行,60%到70%的人他都認識。並得意地說:「全國啊!不容易!」
《法治周末》記者以談生意為由,提出「買」張振安的貨。但張振安對這筆生意並不十分熱衷。他告訴記者,他收的包括浙江、江蘇等地的貓大多賣到廣東,這種生意往來是長期的。廣東的貨不能少,他不會為了一時的一兩筆比較好的生意而得罪了「廣東的朋友」。大李曾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廣東有兩個比較大的老闆麥吉(音)和阿中(音),常年買貓。
「現在是淡季,按平均每人能抓10隻貓來算,每天能有400到500隻貓,大概兩天發一車。」張振安介紹,高峰的時候一天能有1200隻,這些貓被分裝在60個籠子裡,用大型貨車運往廣東。
這樣的生意非常穩定,可以說是「旱澇保收」。
據張振安講,做貓生意利潤浮動比較大。比如,連著下好幾天雨,就很難捉到貓,貓的價格一下就上去了。現在是淡季,貓的價格就比較低,沒人要貓的話就賠了。
「廣東有幾個老闆都是放好幾萬元的定金在我這裡的。」張振安說。這樣一來,廣東那邊能夠保證價格低的時候不會給得太低,價格高的時候他也不會抬得太高。
但是,張振安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如果價格能上去,他可以從別的地方調,「只要有價格,要多少有多少」。
有貓友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張振安自1982年開始捉貓,是這一行當裡的元老級人物。張振安也對自己在行業裡的地位非常得意,「打官司我第一個,上電視我第一個」。
在張振安眼裡,動物保護主義者是不可理解的,甚至有些傻。
上海的很多公園和住宅區裡,都有一些阿姨在餵貓,甚至自己捨不得吃給貓吃。張振安覺得,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在替自己養貓。
張振安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廣東的貓不光來自上海,但「上海的貨是最好的」。因為上海人的生活質量比其他地方高,很多人餵貓,貓吃的食物也比較好。因此,上海的貓看起來小,但是肉多。「不像蘇北的貓,看起來大,沒東西。」而且上海貓的皮毛也亮。
「上海人口多,老房子也多。老房裡有老鼠,上海人又愛養貓。所以上海的貓是抓不完的。」張振安說,「像蘇州、無錫,我派一幫人過去,一個星期就抓完了。」
暗訪記者表示「想要貓肉的貨」。張振安說要算下成本,如果自己不能做的話,可以「介紹江蘇的兩個朋友」。
張振安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現在是淡季,上海沒有殺貓的,吃貓的旺季是天冷的時候,在9月份以後。但是江蘇可以加工。
談起貓生意,張振安絲毫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與販賣其他任何器物沒有什麼不同。記者注意到,張振安的家裡養了一隻博美寵物狗,其妻將狗視同寶貝。
每天少則能捉四五百隻貓,多則千餘只貓,這麼多的貓從何而來?據記者調查發現,上海的老房子老鼠多,所以上海人養貓多;其次,貓的繁殖能力強,主人養不了那麼多往往會丟棄;近年來上海的老房子多被拆遷,許多人便不養貓了;此外,上海有很多人在餵養流浪貓,使其存活較為容易。
貓販聲稱抓的都是流浪貓,但是據《法治周末》記者調查來看,未必都是這樣。因為捉貓的地點主要在住宅小區裡,只要是在街上溜達的貓,他們就抓。經常有人丟了貓之後去找貓販子找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