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更為關鍵的問題是當晉武帝對功臣和宗室都產生懷疑之後,如何來建立自己可以信任的政治班底,輔佐愚魯的太子司馬衷繼位。
武帝命王恂接替夏侯和其實已經提示了其中的答案:武帝想要重用的人選是外戚。
十月,立皇后楊氏,於是外戚楊氏家族藉此站到西晉政治舞臺的中央:
楊駿,字文長,弘農華陰人也。少以王官為高陸令,驍騎、鎮軍二府司馬。後以父超居重位,自鎮軍將軍遷車騎將軍,封臨晉侯。武帝病癒之後,外戚楊駿地位的迅速上升是鹹寧二年這一不起眼的一年中發生的第二件對於西晉政治走向影響深遠的事件,標誌著外戚作為宗室、功臣之外的第三股勢力在西晉政治中的興起。
武帝將第三種力量引入西晉政治原因在於,晉初功臣、宗室兩股政治勢力曹魏末期皆已成形,作為一位缺乏政治根基的皇帝,武帝並不能夠如意地駕馭尾大不掉的功臣與宗室,由於司馬昭一司馬炎一系人丁單薄,深孚眾望的親弟司馬攸尚是帝位最有力的競爭者,帝系一支內部並沒有能擔負政治責任、拱衛皇權的合適人選。因而要達成「強幹」的政治目標,引入外戚勢力是加強皇權的惟一直接有效的選擇。
由於受到鹹寧二年病危時,朝臣密謀擁立齊王攸事件的刺激,武帝決心改變原有的政治策略,在功臣與宗室之外,以外戚楊氏為核心培植完全忠於自己的政治班底。
但必須要指出的是武帝的這一舉措完全改變了魏晉以來的政治傳統,對於兩晉政治格局演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曹魏或是吸取了東漢外戚專權的政治教訓,「三世立賤」,其後族皆出身卑微,家族無聞,沒有幹預政治的能力。
曹魏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徵是宗室與功臣互相制衡,晉初的政治形勢亦是如此。隨著司馬炎重用外戚楊駿,將其作為第三種力量引入政壇,打破了這一傳統政治格局,建立了宗室、功臣、外戚三方互相角力的權力結構。自此以後,外戚作為一種關鍵性的政治力量成為兩晉政治中的一項傳統。
從整個漢魏時代的背景而論,武帝對於外戚楊氏的信任與重用大約是與當時人們普遍重視外家的社會風氣不無干係。很多學者已經指出在漢魏時代,近代宗法意義上嚴格的父系宗族度尚未成形,外家在觀念上也被視為宗族的一部分,外家撫孤、甥舅關係密切、從母姓、重視同母關係、外家亦稱骨肉等現象相當普遍,在宗族觀念上存在著宗親與外親並重的傾向。
明晰了這一時代背景,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武帝對於外戚楊氏家族如此信任,實際上是將妻族弘農楊氏視為帝系力量的延伸,意欲通過扶植外戚的方式,建立起自己可以信賴的政治班底,從而彌補帝系一支丁單薄的弱點。
在武帝的支持下,楊氏家族在泰始年間便已嶄露頭角,但當時名位尚輕,無法與宗室、功臣的力量相頡頏,在政治上往往被視為賈充的依附者。但在鹹寧二年十二月,以楊駿受封臨晉一事為標誌,外戚楊氏家族的力量在武帝的扶植下迅速崛起。楊駿臨晉侯的冊封在當時便是件頗有爭議的政治事件。
楊駿在魏末官職卑微,事跡無稱。西晉立國之後,在武帝的庇蔭下,楊駿的官位穩步上升,但總體而言,其在此之前的十二年中升遷的速度尚屬平穩。但鹹寧二年臨晉侯的冊封,傳遞出了武帝要重用楊駿的明確信號,同時也激起了朝臣的不滿。
武帝之所以封楊駿為臨晉侯,其主要原因當有二:其一,楊駿出自東漢四世三公的弘農楊氏,楊震之孫楊賜曾在漢末受封臨晉侯,此次武帝恢復楊氏的臨晉舊封,當是懷有崇重弘農楊氏門第,進而抬高楊駿政治地位的目的。
其二,「臨」字有「光大」之義,所謂「臨晉」即是光大晉國。稍晚的一個類似例子是惠帝羊皇后之父羊玄之被封為興晉侯,從中可以注意到西晉外戚封侯時的命名規律。可知武帝封楊駿為臨晉侯,本是「古典」與「今典」俱美的嘉名,寄託了武帝對於外戚楊氏家族的厚望。
據此則透露出一個關鍵的信息:楊駿封侯是晉初政治史中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楊氏家族政治勢力急劇的膨脹兆源於此。
在曹魏政治中,文帝黃初三年詔書明確規定:「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在制度上杜絕了外戚封侯並進而幹政的可能性。
楊駿封侯一事對於當時朝野上下的震動效應在於這改變了曹魏以來形成的政治傳統,使得外戚參政這一絕跡了近一個世紀的現象重新出現。
西晉君臣,大都起自士人家族,其父祖輩與漢末曹魏的政治有著密切的關聯,對於東漢外戚秉政的亂象絕無好感。楊駿封侯一事看似平常,實際上關係到了魏晉兩代政治傳統的關鍵性轉化,具有深遠的影響,而深受漢末清議與曹魏政治傳統影響的西晉官僚階層對於外戚參政懷有深切的惡感,普遍對此加以反對並不足為奇。
但是武帝在任用楊駿一事上表現得相當堅定,絲毫沒有向朝臣讓步的意願,可見武帝本人也將此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舉措來對待,並不願改變將外戚力量引入西晉政治的初衷。
在晉初功臣與宗室兩股政治勢力中,功臣的力量淵源於曹魏政治中的人際網絡,宗室的權勢則伴隨著魏晉嬗代的政治過程逐步成長壯大,皆非武帝所能輕易撼動。而從楊駿的政治履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與曹魏的政治網絡全無瓜葛,在魏晉之際亦默默無聞,楊駿及其家族的權勢與地位完全來自於武帝的賜予。
因此在西晉政治中,楊氏家族並無自身的根基可言,完全是皇帝私人的依附力量,武帝對其可以指揮自如,並可藉此來制衡功臣、宗室兩股力量。楊氏家族地位的上升是武帝強幹弱支,確立皇帝威望的重要舉措。
在武帝看來,楊駿雖屬外家,但在政治上要比對其權力構成威脅的宗室力量更為親近可靠,可以作為帝系力量的重要補充。因此此舉雖然廣受朝臣非議,但武帝卻要運用皇帝的權威將其貫徹到底,不僅是楊駿,其弟楊珧、楊濟一併得到重用,在武帝後期勢傾天下,時人有「三楊」之號。在武帝的支持下,外戚楊氏迅速成長為西晉政治中不可小覷的一股新興勢力。
新的政治勢力的引入,必將引起既得利益者的瘋狂反撲,那麼接下來最為最高統治者的晉武帝將以什麼政治手腕平衡手中的三駕馬車?我們從中能得到什麼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