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八王之亂的開端:司馬炎引入外戚平衡朝局,第三勢力登上舞臺

2021-01-09 官場思維

接下來更為關鍵的問題是當晉武帝對功臣和宗室都產生懷疑之後,如何來建立自己可以信任的政治班底,輔佐愚魯的太子司馬衷繼位。

武帝命王恂接替夏侯和其實已經提示了其中的答案:武帝想要重用的人選是外戚。

十月,立皇后楊氏,於是外戚楊氏家族藉此站到西晉政治舞臺的中央:

楊駿,字文長,弘農華陰人也。少以王官為高陸令,驍騎、鎮軍二府司馬。後以父超居重位,自鎮軍將軍遷車騎將軍,封臨晉侯。武帝病癒之後,外戚楊駿地位的迅速上升是鹹寧二年這一不起眼的一年中發生的第二件對於西晉政治走向影響深遠的事件,標誌著外戚作為宗室、功臣之外的第三股勢力在西晉政治中的興起。

武帝將第三種力量引入西晉政治原因在於,晉初功臣、宗室兩股政治勢力曹魏末期皆已成形,作為一位缺乏政治根基的皇帝,武帝並不能夠如意地駕馭尾大不掉的功臣與宗室,由於司馬昭一司馬炎一系人丁單薄,深孚眾望的親弟司馬攸尚是帝位最有力的競爭者,帝系一支內部並沒有能擔負政治責任、拱衛皇權的合適人選。因而要達成「強幹」的政治目標,引入外戚勢力是加強皇權的惟一直接有效的選擇。

由於受到鹹寧二年病危時,朝臣密謀擁立齊王攸事件的刺激,武帝決心改變原有的政治策略,在功臣與宗室之外,以外戚楊氏為核心培植完全忠於自己的政治班底。

但必須要指出的是武帝的這一舉措完全改變了魏晉以來的政治傳統,對於兩晉政治格局演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曹魏或是吸取了東漢外戚專權的政治教訓,「三世立賤」,其後族皆出身卑微,家族無聞,沒有幹預政治的能力。

曹魏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徵是宗室與功臣互相制衡,晉初的政治形勢亦是如此。隨著司馬炎重用外戚楊駿,將其作為第三種力量引入政壇,打破了這一傳統政治格局,建立了宗室、功臣、外戚三方互相角力的權力結構。自此以後,外戚作為一種關鍵性的政治力量成為兩晉政治中的一項傳統。

從整個漢魏時代的背景而論,武帝對於外戚楊氏的信任與重用大約是與當時人們普遍重視外家的社會風氣不無干係。很多學者已經指出在漢魏時代,近代宗法意義上嚴格的父系宗族度尚未成形,外家在觀念上也被視為宗族的一部分,外家撫孤、甥舅關係密切、從母姓、重視同母關係、外家亦稱骨肉等現象相當普遍,在宗族觀念上存在著宗親與外親並重的傾向。

明晰了這一時代背景,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武帝對於外戚楊氏家族如此信任,實際上是將妻族弘農楊氏視為帝系力量的延伸,意欲通過扶植外戚的方式,建立起自己可以信賴的政治班底,從而彌補帝系一支丁單薄的弱點。

在武帝的支持下,楊氏家族在泰始年間便已嶄露頭角,但當時名位尚輕,無法與宗室、功臣的力量相頡頏,在政治上往往被視為賈充的依附者。但在鹹寧二年十二月,以楊駿受封臨晉一事為標誌,外戚楊氏家族的力量在武帝的扶植下迅速崛起。楊駿臨晉侯的冊封在當時便是件頗有爭議的政治事件。

楊駿在魏末官職卑微,事跡無稱。西晉立國之後,在武帝的庇蔭下,楊駿的官位穩步上升,但總體而言,其在此之前的十二年中升遷的速度尚屬平穩。但鹹寧二年臨晉侯的冊封,傳遞出了武帝要重用楊駿的明確信號,同時也激起了朝臣的不滿。

武帝之所以封楊駿為臨晉侯,其主要原因當有二:其一,楊駿出自東漢四世三公的弘農楊氏,楊震之孫楊賜曾在漢末受封臨晉侯,此次武帝恢復楊氏的臨晉舊封,當是懷有崇重弘農楊氏門第,進而抬高楊駿政治地位的目的。

其二,「臨」字有「光大」之義,所謂「臨晉」即是光大晉國。稍晚的一個類似例子是惠帝羊皇后之父羊玄之被封為興晉侯,從中可以注意到西晉外戚封侯時的命名規律。可知武帝封楊駿為臨晉侯,本是「古典」與「今典」俱美的嘉名,寄託了武帝對於外戚楊氏家族的厚望。

據此則透露出一個關鍵的信息:楊駿封侯是晉初政治史中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楊氏家族政治勢力急劇的膨脹兆源於此。

在曹魏政治中,文帝黃初三年詔書明確規定:「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在制度上杜絕了外戚封侯並進而幹政的可能性。

楊駿封侯一事對於當時朝野上下的震動效應在於這改變了曹魏以來形成的政治傳統,使得外戚參政這一絕跡了近一個世紀的現象重新出現。

西晉君臣,大都起自士人家族,其父祖輩與漢末曹魏的政治有著密切的關聯,對於東漢外戚秉政的亂象絕無好感。楊駿封侯一事看似平常,實際上關係到了魏晉兩代政治傳統的關鍵性轉化,具有深遠的影響,而深受漢末清議與曹魏政治傳統影響的西晉官僚階層對於外戚參政懷有深切的惡感,普遍對此加以反對並不足為奇。

但是武帝在任用楊駿一事上表現得相當堅定,絲毫沒有向朝臣讓步的意願,可見武帝本人也將此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舉措來對待,並不願改變將外戚力量引入西晉政治的初衷。

在晉初功臣與宗室兩股政治勢力中,功臣的力量淵源於曹魏政治中的人際網絡,宗室的權勢則伴隨著魏晉嬗代的政治過程逐步成長壯大,皆非武帝所能輕易撼動。而從楊駿的政治履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與曹魏的政治網絡全無瓜葛,在魏晉之際亦默默無聞,楊駿及其家族的權勢與地位完全來自於武帝的賜予。

因此在西晉政治中,楊氏家族並無自身的根基可言,完全是皇帝私人的依附力量,武帝對其可以指揮自如,並可藉此來制衡功臣、宗室兩股力量。楊氏家族地位的上升是武帝強幹弱支,確立皇帝威望的重要舉措。

在武帝看來,楊駿雖屬外家,但在政治上要比對其權力構成威脅的宗室力量更為親近可靠,可以作為帝系力量的重要補充。因此此舉雖然廣受朝臣非議,但武帝卻要運用皇帝的權威將其貫徹到底,不僅是楊駿,其弟楊珧、楊濟一併得到重用,在武帝後期勢傾天下,時人有「三楊」之號。在武帝的支持下,外戚楊氏迅速成長為西晉政治中不可小覷的一股新興勢力。

新的政治勢力的引入,必將引起既得利益者的瘋狂反撲,那麼接下來最為最高統治者的晉武帝將以什麼政治手腕平衡手中的三駕馬車?我們從中能得到什麼啟示?

相關焦點

  • 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中的「八王」結局如何?
    八王之亂是西晉朝的一次皇族內亂,最開始的導火索是帝權與相權(士族)之爭,權後賈南風引宗室力量剷除了士族集團,而在兩方相爭的時候,宗室勢力得到膨脹,反過來吞侵帝權,從而引發了長達十六年的動亂,由於其中最關鍵的藩王有八位。故稱「八王之亂」。
  • 西晉有個皇帝,驕奢淫逸,卻開創十年盛世,但為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這晉朝算得上是歷史上比較混亂的王朝,西晉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都是令人十分震驚。然而在晉朝初期,跟歷史上的其他王朝一樣,也有過一段短暫的太平盛世。司馬炎是西晉初期的皇帝,這個人相當驕奢淫逸,古代所說的後宮佳麗三千,只有他實現了,而且完成超越,司馬炎的後宮可是養了上萬名的美女。而且,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司馬炎居然還發明了一個遊戲,可以讓他最廣泛的恩寵這些美女。
  • 八王之亂中,為何最後勝出的是最不起眼的司馬越?他又因何愁死了
    西晉五十年,有一半時間在戰亂中,其中司馬家族內部廝殺了整整十六年,剩下九年被胡人追殺。可以說,正是司馬家族內的「八王之亂」,親手葬送了祖宗「偷來」的江山,還把北方漢民,推進了幾百年不休的戰火。東海王司馬越是司馬懿的四弟司馬馗的孫子,漢惠帝司馬衷的族叔,是西晉皇室的遠支宗親。按理來說,像他這個身份,本來是沒資格被封王的,那麼司馬越怎麼就封王了?
  • 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是怎樣形成?
    公元266年曹魏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是為晉武帝,西晉建立,中間經歷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公元316年,匈奴大軍攻陷長安,西晉滅亡,國祚51年。公元317年,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為晉元帝,直到公元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立宋國,是為宋武帝,東晉滅亡,國祚104年。其實無論東晉還是西晉,都是非常黑暗的。從晉武帝司馬炎開始,晉朝的奢靡之風就一日甚過一日。司馬炎甚至還支持自己的親戚和大臣石崇鬥富,而且竟然還輸了,可見當時的超綱已經爛到什麼程度。
  • 石虎家族也有「八王之亂」?古代歷史到底有多虐,人心難測
    永曾之誅羯士,亦殲其類。無德不報,斯之謂乎! 閔幼而果銳,季龍撫之如孫。 身長八尺,善謀策,勇力絕人。——《晉書》冉閔是十六國中鼎鼎有名的人物,可是你知道嗎?冉閔和石氏之間的「八王之亂」可是一個小眾歷史,知道的人還真不多。
  • 司馬師的皇帝身份為什麼會成為西晉滅亡的「蝴蝶效應」?
    司馬炎篡魏稱帝後追封司馬師為「晉景帝」,司馬師的子孫則是與皇子待遇相同的世襲藩王,讓司馬師擁有皇帝身份和符合功績的待遇。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司馬師的皇帝身份卻成為西晉滅亡的「蝴蝶效應」。除了政治局面需要年長者主持之外,司馬師傳位給司馬昭還有一個原因是自己沒有親生兒子,繼承人是過繼來的司馬師次子司馬攸,當時年僅十歲。對於司馬師來說,傳位給弟弟和傳位給兒子都是傳給司馬昭。
  • 為了鞏固惠帝的地位,武帝讓外戚和宗室輔政,最終葬送了西晉政權
    齊王攸之死,固然是出於晉武帝防忌之心而被迫害致死。但是,放置於西晉皇權與世家大族矛盾鬥爭的背景下,不難發現武帝為擴張皇權的用心。在平吳後皇權高漲的條件下,世家大族的兩派人物賈充、齊王攸皆被晉武帝剷除。為了防止政治強人的再度出現,他為太子慧設計了由門閥相對衰弱的外戚弘農楊氏和宗師汝南王亮共同輔政的格局。但是,就在他死後不久,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賈后就通過一系列政變奪取了政權。削弱了賈充和齊王攸這兩派的政治勢力後,世家大族勢力相對低迷。與此同時,武帝便想著繼續自己之前的想法:和外戚合作,畢竟之前世家賈充讓他吃了大虧。於是他給予了後族很大的權力,同時他也加大了宗室的軍權。
  • 同樣是結束了列國紛爭的局面,為何西晉沒有像秦隋那樣二世而亡?
    衣冠南渡、大權旁落,西晉其實已經名存實亡,和秦、隋的二世而亡並沒有太大區別。「何不食肉糜」與37年的西晉王朝。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司馬衷卻不合時宜的問了一句「他們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呢?」傳說中的傻皇帝並沒有獨自掌控朝堂的能力,於是西晉王朝大權旁落,暴虐的賈南風把西晉王朝攪的天昏地暗,「八王之亂」也讓僅僅立朝37年的西晉就此滅亡。如果沒有東晉的衣冠南渡,對西晉來說與二代滅亡無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太陽長安那個遠啊?」
  • 東吳實力最強盛的外戚勢力——全氏,是如何崛起,又是如何衰亡的
    在兩漢,尤其是東漢時期,外戚是活躍於政治舞臺上的比較強大的力量。而在三國時期,外戚力量卻有些銷聲匿跡。不過在東吳還是有一支比較強大的外戚勢力——全氏,是東吳第二任皇帝孫亮的妻族。根深蒂固的全氏子弟  在江東集團以及東吳政權中,全氏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家族。
  • 永嘉之亂到底有何過人之處?竟成了亡國滅種的代名詞
    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嘉之亂。那永嘉之亂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呢,且聽分解吧。永嘉之亂發生在西晉時期,此次叛亂直接導致漢人失去了對中原及北方的控制權,接下來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五胡亂華。事情的經過是怎樣的呢,公元306年,那個著名的痴呆皇帝晉惠帝駕崩,傳位給司馬熾,是為懷帝,改元永嘉。因此次事件發生在懷帝時期,故稱永嘉之亂。
  • 自古醜人多作怪,奇醜無比的賈南風,竟能呼風喚雨了十年之久
    可就是這樣一位奇醜無比的女子,卻在朝廷當中呼風喚雨了將近十年之久。她,就是歷史上那位以貌醜、嫉妒心而聞名的「悍後」——晉惠帝妻子賈南風。賈南風畫像賈南風是西晉大臣賈充的兩個女兒之一,生於公元257年。賈南風和妹妹賈褒一起在賈家大院裡待了14年。在公元271年的時候,其父賈充接到皇帝的命令,被委派去長安鎮守。
  • 西晉昏後賈南風:醜女上位記,我很醜但我也不溫柔
    中國歷史上的西晉時期,有著這麼一號人物,蔡東藩曾對號人物作出這樣的評價:蔡東藩:「賈后兇暴未足,繼以淫黷,中冓醜聲,播聞中外,古今有如是之濁穢,而不至亂且亡者,未之聞也。」可見這位女子在後世文人墨客的心中,所留下的印象之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