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實力最強盛的外戚勢力——全氏,是如何崛起,又是如何衰亡的

2021-01-08 網易

2020-12-31 18:50:51 來源: 插畫師的三國夢

舉報

  

  在兩漢,尤其是東漢時期,外戚是活躍於政治舞臺上的比較強大的力量。而在三國時期,外戚力量卻有些銷聲匿跡。不過在東吳還是有一支比較強大的外戚勢力——全氏,是東吳第二任皇帝孫亮的妻族。孫亮並沒有親政的機會,全氏卻成為東吳實力最強盛的外戚勢力。那麼全氏是怎樣崛起的,又是怎樣衰亡的呢?

  

根深蒂固的全氏子弟

  在江東集團以及東吳政權中,全氏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家族。全氏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人物是全柔,是揚州吳郡錢塘縣人。全柔在漢靈帝時期被舉為孝廉,後來被州牧闢為別駕從事。說明全氏在當時有相當的政治影響力。在孫策進入江東之後,全柔馬上起兵依附孫策,算是江東集團的元勳之一;後來全柔還做過車騎將軍(孫權)長史,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程度和後世名氣不符的人物。

  

  全柔的兒子全琮更是東吳的重要人物。全琮與陸遜、朱然取得過「石亭之戰」的大捷;在東吳位至右大司馬、左軍師,可以說是東吳軍隊方面首屈一指的人物之一(左大司馬、右軍師是朱然);全琮本人還是孫權的女婿,妻子是孫權與「皇后」(有實無名)步練師的大女兒孫魯班。全琮在東吳的風頭可謂是一時無兩。

  

  孫亮的皇后全夫人,以及全夫人的父親全尚,與全琮沒有直接的親屬關係。但與全琮至少是同族的關係。按《三國志集解》中的說法,全尚是全琮的侄子。換句話說全夫人是全琮的侄孫女。而孫亮與全夫人之間的結合,也與孫魯班有很大的干係。

  

  孫權執政後期有一次影響巨大的政治事件——「二宮之爭」,孫魯班是這場黨爭當中的重要人物。「二宮之爭」簡單來說是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鬥爭。孫和的母親琅琊王夫人與孫魯班有矛盾,於是孫魯班一直詆毀琅琊王夫人與孫和,另外給自己找別的靠山。孫和的對手孫霸當然是一個;潘夫人、孫亮母子也是孫魯班靠攏的對象。

  

  潘夫人是孫權的寵妃,在《拾遺記》中的說法是「江東絕色」;孫亮是孫權的小兒子,老來得子非常受疼愛。從孫權賜死孫霸的情況來看,孫霸似乎並不受寵,只是制衡孫和的工具人而已。於是孫魯班將寶押在孫亮上。她以夫家的侄孫女全夫人(有一種說法名字為全惠解)嫁給了自己的弟弟孫亮,「亮遂為嗣。」可見孫魯班對孫亮上位起到的作用。

  

  全氏一門在東吳本來就是軍事豪族,儘管全琮去世,他的後代在軍中也有相當的地位;全夫人作為太子孫亮的妃子,背後有長公主孫魯班的支持;另外全尚的妻子還是東吳宗室孫峻的姐姐,孫峻是孫權指定的五大託孤大臣之一。可以說全氏在東吳根深蒂固、盤根錯節,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

  

全氏外戚的崛起和衰亡

  孫權去世後孫亮順利即位,但是他手中並沒有權力,權力在諸葛恪、孫峻、呂據、滕胤(另外一個託孤大臣孫弘被諸葛恪、孫峻所殺)的手中。在沒有真正控制朝政的時候,外戚的權勢的來源其實是皇權的延伸。而孫亮這個小皇帝根本沒有權重,全尚等外戚的權重當然也就無從說起。

  

  而後孫峻殺死諸葛恪(史料上有兩種說法,一是孫亮授意,一是孫亮不知情,小編傾向於後者),控制東吳朝政;孫峻去世之後,其堂弟孫綝控制朝政;滕胤、呂據與孫綝爭鬥失敗,呂據在江北自殺(當時呂據正在北伐),滕胤被孫綝攻滅。至此孫權策劃的五大託孤大臣全部身死,反而是孫綝這個名單之外的人選成為權臣。

  

  直到這個時候,全氏的勢力才擁有興起的機會。全尚代替滕胤成為太常、衛將軍,關鍵的是擁有錄尚書事的權力。等於說孫綝、全尚共同執政,不過孫綝的權重恐怕是要更大一些。那麼孫綝為什麼會分權給全尚呢?小編認為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孫綝執政名不正言不順,他希望拉攏盟友支持。全尚是孫亮的老丈人,也是孫綝的堂姐夫;第二、孫亮的年紀越來越大,在政治上的權重越來越高,全尚就是他布置的棋子,孫綝被迫接受。

  

  至此全氏作為外戚終於有了一定的規模,全氏子弟手握兵權、宿衛宮廷,「自吳興,外戚貴盛莫及。」在孫綝控制朝政的情況下,全氏外戚反而成為孫亮的嫡系力量。不過全氏衰亡的過程也非常迅速。

  

  在東吳權臣當道的同時,曹魏內部也出現軒然大波,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引起淮南地區的大規模兵變。揚州都督諸葛誕與東吳聯合反叛司馬氏,東吳派出援軍接應諸葛誕,文欽、唐諮、全端、全懌等人率領三萬大軍抵達壽春,受到司馬昭的包圍;朱異等人率領五萬大軍支援壽春,但是因為缺糧撤退,被孫綝斬殺。朱異是東吳名將,孫綝擅殺大將的舉動導致他的名望受到打擊。

  

  於是孫亮聯合孫魯班、全尚策劃發動兵變除掉孫綝。孫亮讓全尚的兒子全紀傳遞消息,特意囑咐全紀不要讓他的母親,也就是孫綝的堂姐知曉。沒想到全尚還是把消息洩露給妻子,全尚妻子又告訴堂弟孫綝。於是孫綝先下手為強,反而攻滅全尚等人,廢黜孫魯班。全氏家族遭遇大變,帶領宗族渡過江北投奔曹魏;在壽春還有全端、全懌、全靜等全氏子弟,也出城向司馬昭投降。至此全氏外戚復歸衰亡。

  

小結

  在三國時期外戚的力量並不強盛,多為輔政大臣的舞臺。全尚以外戚的身份幹政,全氏宗親貴重一時,在三國時期也是比較特別的存在。不過全氏的失敗也十分迅速,政治上的失敗讓全尚遭受滅頂之災;軍事上的失敗讓包括全琮一支的全氏勢力遭到慘重的削弱。

  

  而在政變失敗之後,孫亮被孫綝廢黜,孫休被扶植為東吳的第三任皇帝。全氏的靠山可以說是徹底崩塌,徹底失去外戚的身份。孫亮的地位尚且不能保全,何況是失去全尚以及全端等人的全氏殘餘勢力。全尚家眷先被流放到零陵郡,而後被孫綝追殺。曾經顯赫一時的全氏外戚就徹底崩塌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努爾哈赤的心腹大患——葉赫部,是如何從強盛走向毀滅的
    葉赫部的強盛在當時,各個部落都比較弱小,要想生存得仰仗統治自己的巨人——大明帝國的鼻息。一開始,扈倫四部的強者並不是葉赫部,而是哈達部。由於哈達部的貝勒王忠對明朝俯首帖耳,得到了明朝的支持,軍事實力逐漸壯大,得以控制了其餘三部,「東夷自海西、建州一百八十二衛、二十所、五十六站,皆聽其約束。」
  • 西晉八王之亂的開端:司馬炎引入外戚平衡朝局,第三勢力登上舞臺
    接下來更為關鍵的問題是當晉武帝對功臣和宗室都產生懷疑之後,如何來建立自己可以信任的政治班底,輔佐愚魯的太子司馬衷繼位。武帝命王恂接替夏侯和其實已經提示了其中的答案:武帝想要重用的人選是外戚。十月,立皇后楊氏,於是外戚楊氏家族藉此站到西晉政治舞臺的中央:楊駿,字文長,弘農華陰人也。少以王官為高陸令,驍騎、鎮軍二府司馬。
  • 外戚時代:衛、霍兩大家族,如何影響漢朝70年?
    衛、霍兩家因此成為西漢武、昭、宣三朝最著名、最有權勢的外戚。今天的故事,就從這裡講起。1漢武帝劉徹娶了青梅竹馬的表姐陳阿嬌,後立為皇后。在歷史上留下「金屋藏嬌」的成語,卻沒有留下一兒半女。劉徹的姐姐平陽公主,比弟弟還焦急。她平時閒著沒事,特地選了十多名良家美女,百般調教,飾以盛裝,準備獻給他的弟弟。
  • 漢武帝最忌諱的外戚專權,還是成了漢朝衰落的原因
    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對危機時期的西漢政權不利 漢武帝登基之後,經過了文、景二帝恢復社會經濟發展的努力之後,西漢王朝的內部政局已經穩定,特別是經濟實力上來了,人們也就內心沒有什麼不好的想法,整個社會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 為了鞏固惠帝的地位,武帝讓外戚和宗室輔政,最終葬送了西晉政權
    為了防止政治強人的再度出現,他為太子慧設計了由門閥相對衰弱的外戚弘農楊氏和宗師汝南王亮共同輔政的格局。但是,就在他死後不久,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賈后就通過一系列政變奪取了政權。削弱了賈充和齊王攸這兩派的政治勢力後,世家大族勢力相對低迷。與此同時,武帝便想著繼續自己之前的想法:和外戚合作,畢竟之前世家賈充讓他吃了大虧。於是他給予了後族很大的權力,同時他也加大了宗室的軍權。
  • 蜀漢的興衰,劉備鼎盛時期勢力有多大,又是如何喪失取天下時機的
    劉備作為魏蜀吳三國之中起步最晚、起步最低的一個,直到「赤壁之戰」後才擁有了一片根基之地,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劉備未必沒有奪取天下的機會,然而事實上這種機會卻是稍縱即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後,蜀漢勢力達到巔峰,初步具備了爭奪天下的機會。
  • 弓馬震雄師——三國演義東吳第一猛將太史慈
    在《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的基調下,相對於主角蜀漢勢力、反派曹魏勢力,東吳勢力僅僅作為配角存在,作者對於東吳的筆墨也遠及不上蜀、魏,將很多東吳的故事一筆帶過,甚至蜀漢滅亡到東吳滅亡這十七年的時間僅僅用一回描寫便草草收尾。但是東吳仍然有人閃爍著璀璨的光芒,太史慈正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 漢末梟雄:宮廷爭鬥,看皇帝、外戚、宦官、朝臣四方如何勾心鬥角
    當權的外戚或宦官希望新立一個年幼無知的小皇帝,以便繼續控制朝政。外戚梁冀毒死九歲的漢質帝,立十五歲的劉志為帝,是為漢桓帝。劉志小時生性放蕩與宦官張讓有斷袖之情,後被太后梁妠發現,梁太后和梁翼則利用張讓監視桓帝,桓帝因而對梁氏不滿,就想方設法的誅滅梁氏。延熹二年與宦官單超等合謀誅滅梁氏,政權由是落入宦官之手。
  • 東吳證券維持中國長城買入評級:飛騰崛起帶來估值彈性 主體業務...
    原標題:東吳證券維持中國長城買入評級:飛騰崛起帶來估值彈性,主體業務奠定堅實基本盤,目標價27.33元   東吳證券01月04日發布研報稱
  • 海賊王:海軍,四皇,七武海三大勢力分析。
    海軍作為海賊王正義勢力的一方,勢力肯定是不能弱小,從三大勢力的綜合實力,無疑海軍是最強大的,無論兵力還是財力。先說最高戰鬥力,怪物級別實力三大將就已經是很強悍了,赤犬單挑四皇無壓力!
  •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盛的三個王朝
    說到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我們就不得不來說說秦朝、唐朝和漢朝這三個朝代了,首先是秦朝,秦朝雖然時間不長,但是人們對秦朝的第一印象也是強大來形容的,秦朝幾乎完全是憑藉著自己的武力橫掃了六國,將分裂了幾百年的中華大地統一,秦朝的軍隊不僅滅了六國,還北上驅逐匈奴、南滅百越,可以說在當時秦軍就是打遍海內無敵手的存在
  • 戰國七雄:曾力壓秦國的霸主,「東帝」齊國的崛起與衰亡之路
    桓公:「易牙如何?」管仲:「易牙烹其子討好君主,沒有人性。這種人不可接近。」桓公:「豎刁如何?」管仲:「豎刁閹割自己伺候君主,不通人情。這種人不可親近。」桓公:「開方如何?」管仲:「開方背棄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情。況且他本來是千乘之封的太子,能棄千乘之封,其欲望必然超過千乘。應當遠離這種人,若重用必定亂國。」桓公:「鮑叔牙如何?」管仲:「鮑叔牙為人清廉純正,是個真正的君子。
  • 如何評價《黑暗騎士崛起》?
    今天託北影節的福,又進電影院看了一次《黑暗騎士崛起》,有了些和以往不太一樣的想法,忍不住說出來分享下~以下均為個人想法。《黑暗騎士崛起》在敘事上有明顯的不足,比如過多過於直白的剖析臺詞,作為電影,確實比不過《黑暗騎士》。
  • 汶萊:因華人而崛起的龐大帝國,如何淪落成彈丸之地?
    ▲汶萊所在的加裡曼丹島,現在被三個國家瓜分,而汶萊是三國中最小的,也是島外再無其他領土的國家  那麼,汶萊是如何衰敗至此?這個曾經的「汶萊帝國」又為何會從一個龐然大物淪落成袖珍小國呢?東南亞地區的勢力平衡再一次被打破,馬六甲地區憑藉貿易樞紐地位,迅速崛起,並在15世紀初成為東南亞的霸主,弱小的汶萊隨之又換了主人。馬六甲蘇丹王朝不僅以武力統治了汶萊,更大力推廣伊斯蘭文化,也是在這一階段,古汶萊逐漸穆斯林化。
  • 東吳大學最有名的是法律系
    為什麼選擇臺灣東吳大學?小偉:我是學法律的,我在大陸就學這個。我們學校跟東吳大學有合作,所以我就來了。你好網:你覺得這所學校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氛圍怎麼樣?(跟大陸的學校比起來有什麼不同?)因為東吳是今年第一年開放陸生(學位生),所以還沒成立,但是有一些陸生同學已經在開始籌備了。你好網:你們學校的學生周末一般都怎麼過?小偉:我周末一般會參加一些活動,或者去旅遊吧。你好網:如果有朋友想來臺灣東吳大學讀書,你會建議他們做哪些準備呢?
  • 東吳國士凌統:三國復仇者,年輕喪父,如何獨立接掌家業
    不過,凌操加入東吳孫家,是在第2代掌門孫策任內的事情。十個東吳人,九個重義氣,當然也不例外。他在史書上被評價為,有俠士之風,打仗很優秀,治理地方也盡心盡力,讓盜賊宵小不敢猖狂,深受軍民百姓的愛戴。然而,東吳人還有一個毛病,十個東吳人,九個衝第一,孫堅是這樣過世的,沒想到凌操也步上他的後塵。
  • 蜀漢、東吳各自佔據天險,為何卻都在短時間內走向了滅亡?
    在三方的發展過程中,曹魏一直積極提拔人才、屯田養兵,為將來一統天下而積攢勢力。蜀漢一方不思發展,反而連年發動北伐戰爭,致使國家在戰爭上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東吳一方與蜀漢類似,不但在後期窮兵黷武,還一直陷於內戰之中,嚴重阻礙了國家的發展。總的來說,蜀吳兩方皆算亡於窮兵黷武。
  • 蘇州大學,只是獲得了東吳大學部分專業,並非東吳大學繼承人
    蘇州大學雖然宣傳東吳大學是其前身,實際情況差距很大。東吳大學事實上是一所教會學校。源頭是美國衛理公會於1879年,在蘇州創辦了博習書院。後來,以博習書院為基礎組建的東吳大學,是一所私立大學,而且很快發展成多個院系,但是整體實力並不強,在當時全國範圍內來講也不屬於一線高校,而且他當時比較有名的是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