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一種現象,叫做:性食同類。
意思是說,當雌性和雄性進行交配後,部分雌性會將雄性吃掉,之後獨自繁衍生息。
其實自然界中不只是存在著性食同類的現象,還有一些生物,雄性在完成交配後,會快速衰老死亡,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一些物種中,雄性在完成交配後會快速衰老死亡呢?如果是這樣,那麼等到下一次繁衍季節時,該物種還有足夠數量的雄性,來完成交配嗎?
性食同類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性食同類為什麼會發生?
1984年,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目的是為了觀察母螳螂為什麼在交配時,會吃掉雄性。
為了保證實驗的數據準確,科學家們嚴格按照科學實驗的標準,即:控制變量法,和設置對照組。
科學家把螳螂分成三組,為了保證數據準確,科學家在每一組內都設置了至少60多隻的螳螂,其中有公有母。
在第一組中,科學家給所有的母螳螂提供了足夠多的食物,之後讓它們和雄螳螂完成交配。
在第二組中,科學家讓母螳螂吃的半飽,然後再去讓它們和雄螳螂完成交配。
第三組中,科學家選擇讓所有母螳螂都餓肚子,然後讓它們和雄螳螂交配。
結果顯示,在第一組中,幾乎所有的雄螳螂都安全地離開了;第二組中,母螳螂試圖捕食公螳螂,但有一部分公螳螂躲開了。而第三組的母螳螂都無心交配,只想把對方吃掉。
由此可見,公螳螂對於母螳螂而言不僅是「伴侶」,還是食物。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母螳螂不是每天都能吃飽飯,因此當它們面對送上門的公螳螂時,會試圖捕食對方,但如果自己剛剛吃飽,那麼母螳螂將會放過對方。
之所以母螳螂能夠成功捕食公螳螂,是因為公螳螂的體型較小,母螳螂有體型優勢。
從性食同類的角度去分析,雄性之所以會在交配時死亡,是因為它們相對於雌性而言即是交配者,也是獵物。
交配後即死亡
還有一種生物,即使雌性不捕獵它們,它們也會在交配後不久死亡。比如:寬足袋鼩。
研究證明,寬足袋鼩的雄性在交配季節來臨時,會不吃不喝抓住一切機會進行交配,它們甚至能瘋狂交配14個小時,之後雄性寬足袋鼩會逐漸初學,免疫系統衰竭,毛髮開始脫落,以至於最後雙目失明,但即使到最後,它們仍想著交配,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雄性的寬足袋鼩壽命只有一年,在完成交配後就會死去,研究表明,寬足袋鼩的瘋狂交配,可能與體內過高的睪酮有關,這種物質可以提高雄性的交配能力,但有著嚴重的副作用,比如雙目失明。
不過,雄性的死也能夠讓更多雌性以及子孫後代活下去,這是因為寬足袋鼩以小昆蟲為食,而它們的後代並不像馬以及羊一樣,一出生就能自動覓食,而是需要母親在育兒袋裡撫養,因此母親需要進食大量的昆蟲。
我們知道,單位面積內提供的總能量是有限的,而你吃掉一部分能量之後,我就只好餓肚子。比如:一塊土地上種植的稻子數量是有限的,如果我將所有的稻子都吃光,而你就只能餓肚子了。
寬足袋鼩也是一樣,由於雌性在懷孕、哺育期需要大量能量,而多數雄性的死亡,可以節省大量能量,因此可以有更多的雌性以及後代生存下來,也就是說,雄性個體的死亡換來了整個種群的繁榮。
我們知道,自然選擇並不會選擇個體,而是種群,因此交配後即死亡的基因,會在整個種群中代代相傳。
雄性死亡後,還有足夠多的雄性交配嗎?
其實,我們忘記了一件事情,大多數動物都是一夫多妻制度,比如:雞,在雞養殖場,農場主為了追求效益,一般會養大量母雞,只養少數公雞。
由於一夫多妻制度,因此,即使數量很少的公雞,也能讓整個種群的雞受精。也就是說,在自然環境下,延續種群數量的並不是雄性,而是雌性。
如果雌性在完成交配後即死亡,那麼這個種群可能會在未來某一天滅絕。
總結
其實自然演化中並不排斥死亡,有時甚至會主動迎接死亡。比如:如果能讓種群更好的繁衍,那麼即使犧牲雄性的生命,自然選擇也不在乎,這個基因也會代代相傳。
但如果不能讓種群更好的繁衍,比如雌性在完成交配後即死亡,那麼雌性體內的受精卵還未孵化出幼崽,該種群可能已經在自然選擇中被滅絕了。
由此可見,對延續種群有利的基因,不管好壞都會被保留;但對延續種群有害的基因,一定會被自然選擇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