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自然界當中有冷血動物和溫血動物之分。而與溫血動物相比冷血動物通常來說都有著同類相殘的習慣,比如說蛇與蛇之間是會互相殘殺,並且把對方當成食物的,也因此人們把殘忍無情的人叫成是冷血動物。但實際上這只是它們的本能而已,與道德情感都沒有什麼關係。
而相對應的,在自然界當中有部分昆蟲其實也存在著同類相食的情況。眾所周知的就是多年以前在《黑貓警長》當中提到的螳螂。雌性的螳螂在交配的過程當中,會分階段把雄性螳螂給吃掉,以此來達成繁衍後代的目的,不得不說也是相當悲壯的繁衍後代的行為。
然而大家對此一定會感到疑惑的是,如果說動物的本能在很大程度上驅動著動物的行為,那麼為什麼雄性螳螂的求生本能沒有讓它逃離雌性螳螂的捕食,而是乖乖地讓對方去吃呢?難不成它們也能理解一些所謂的情感,而做到為愛犧牲的程度?其實答案沒有那麼複雜。
我們都知道繁衍的本能和生存的本能是任何生命都會遵循的本能,而這些本能不是任何的動物能夠輕而易舉去克制住的,即便我們人類已經有了自己的意識已經發展出了文明,但是卻在很大程度上依舊受著本能的驅使。而螳螂相食事實上就是依靠本能驅動的。
在動物的諸多本能當中,生存本能以及繁衍後代的本能具有非常高的優先級,這是一個物種為了保持自己物種能夠不斷的存活下去所進化出來的。因此雄性螳螂雖然也知道與雌性螳螂進行交配會有非常大的危險,但是它們受到了繁衍本能的驅使,不得不涉險交配。而雌性螳螂之所以捕食雄螳螂,主要也是為了填飽肚子,從而攝取足夠的營養。
不過大家或許依舊會感到不解的事,那麼為什麼明知道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脅,雄性螳螂卻沒有任何的反抗呢?乖乖的就被雌螳螂給吃掉了。其實雄性螳螂並不是沒有反抗而是打不過。可能大家都會感到奇怪,因為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說,雄性往往都要有著比雌性更強健的體魄。
然而在螳螂這種物種身上,雌性螳螂卻往往在體型和戰鬥力上都比雄性螳螂更加強大。因此即便在交配過程當中,雄性螳螂受到了攻擊,會進行掙扎或是逃跑,但是奈何在體力上的差異使得它們根本就不可能逃脫得了雌性螳螂的追捕以及和獵殺,也因此它們只能夠接受被捕食的命運了。
而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的一點是,其實雌性螳螂吃掉雄性並不只是為了繁衍後代,多數情況下或許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已。因為科學家們發現那些已經吃飽的雌性螳螂是不會捕殺雄性螳螂的,只有在飢餓狀態下它們才會吃掉雄性螳螂。也就是說對於雄性螳螂來說,被吃掉其實並不是一個必然的交配的代價。
而對於一些雄性螳螂來說,最為悲哀的應該就是既沒有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而且還被白白吃掉了。而科學家們也是因為發現了這個現象,才得知了螳螂之間相食的這一特徵。看來從今以後我們要重新正視螳螂之間那悲壯的愛情故事了,一切都不過是本能驅使所導致的。
那麼對於雄性螳螂來說,它們是否能夠做到在不被吃掉的情況下完成交配呢?或許有人覺得只要找那些事先吃飽的雌性螳螂交配就好了。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對於雄性螳螂來說,被吃掉只是早晚的事情,絕大多數都會死在交配的過程當中。這主要是因為它們有著極為旺盛的繁衍本能。
與人類不同的是,自然界裡很多的物種都有著極為嚴格的交配期限制,也就是說不是它們想什麼時候交配就什麼時候交配,而一旦交配期來了的時候,即便它們不想交配也必須要交配。而一旦雄性螳螂進入到交配期之後,它們便會儘可能多的尋找雌性螳螂,為自己留下後代。
也就是說它們在。與第1隻雌性螳螂交配完之後,會馬不停蹄地尋找第2隻,然後再繼續尋找下一隻。而哪怕這隻螳螂能夠僥倖遇到一隻吃飽的雌性螳螂,接下來或許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總而言之,只要雄性螳螂沒有被吃掉,它就會繼續尋找雌性螳螂,而每一次的尋找都是在冒死赴約。
那麼雌性螳螂有沒有可能通過吃其它的東西來獲取營養呢?畢竟每一次都吃掉自己的交配對象,實在是有些過於浪費了。其實我們通過觀察一下螳螂巨大的卵鞘,就可以知道其實雌性螳螂選擇同類相食也是不得已的舉動,畢竟實在是需要太多的營養了。或許一隻雌性螳螂要吃掉幾隻雄性螳螂,才足夠養育一隻螳螂後代。
而在進化的過程當中,雌性螳螂也是因為如此才變得比雄性螳螂更大隻,為的就是能夠更加有效的捕食雄性螳螂。而與之相反的是雄性螳螂往往會在進化過程當中變得小隻,主要原因是小隻的雄性螳螂在交配後會成為對方的食物,從而養育自己的後代;而大型的則因為能夠掙脫雌性螳螂的捕食,從而無法讓對方獲得足夠的營養,它們的後代也就因此難以存活了。
而且在繁殖這個過程當中,雌性螳螂其實往往是掌握的主導權的。對於它來說生存本能與繁衍本能都非常重要,所以它需要既能完成交配也能夠獲取實物,那麼自然就不會去找那些體型大的螳螂了,因為它們根本就不會成為自己的能量來源,而小隻的就容易下手了。
不得不說,自然界的選擇過程的確是非常的奇妙,而且環環相扣。而我們人類能夠有幸不斷淨化,並且逐漸擺脫自然本能所帶來的一些不得已的代價,也算是極大的幸運了。希望我們人類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也要懂得敬畏自然,並且尊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