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作為我國油橄欖最佳的適生區域之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引種油橄欖,經歷了引種試驗、推廣發展、蕭條萎縮、產業發展4個階段。
近年來,冕寧縣圍繞「產業扶貧、產業脫貧」的奮鬥目標,以油橄欖產業發展為切入點,通過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的示範帶動作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如今,在冕寧元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的帶領下,全縣引進19個品種進行栽培,經過幾年的試驗研究,篩選出了適應該地自然氣候特點的優良品種,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產業格局。
立足區域優勢 發展油橄欖產業
冕寧元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於2012年3月註冊成立,是集科研、設計、生產、橄欖油系列加工、銷售、服務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榮獲2014-2015年度州級重點龍頭企業;2016年榮獲四川省第三批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四川省質量信譽雙優單位,基地獲州政府、州科技局批准為州級油橄欖產業科技示範園區;2017年5月被省林業廳確定為「雙創示範基地」,同年被命名為四川省第一批重點培育省級現代林業產業示範園區。
記者了解到,冕寧元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香港元升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香港元升集團結合企業自身的轉型發展需求,把企業發展目標定位為油橄欖產業,用5年時間考察了傳統和新興的油橄欖種植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並聘請國內外油橄欖專家多方考察、論證,調取冕寧等地近30年氣象資料,對土壤、水質等環境因子進行了精細檢測。自2010年起,集團在冕寧進行引種和區域試驗,開展油橄欖矮化密植豐產栽培基地建設。
「參照油橄欖原產地、引種地的相關文獻資料與冕寧試驗地對照,雖然光照時數低於國外相關地區,但冕寧縣屬川西南高原氣候區,太陽光輻射比其他地區強,且晝夜溫差大,土壤通透性好。因此,無論是從適生性、氣候條件與之前成功引種油橄欖的基礎數據來評價,都有著油橄欖生長所需的優越自然地理環境。」冕寧元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橄欖油生產的北半球大多數國家,油橄欖一般都是11-12月成熟,待圧榨包裝出口,已是第二年的2-3月份。而在冕寧的油橄欖基地採果時間是當年的9月份,生產新鮮的橄欖油幾乎是北半球最早的,這為橄欖油市場銷售搶到了先機。
2017年10月,公司在第一期日榨20噸鮮果設備的基礎上,著手推進第二加工廠建設,新建廠區1.7萬多平方米, 建成日榨果子60噸的大型生產線2條。截至2018年9月,冕寧元升在冕寧縣宏模鄉的7個村,採用當前國內外最新的矮化密植技術,建設完成連片的高標準科技示範園10700畝,其中已投產的2000畝油橄欖,2018年預計產油達30噸。
發揮技術優勢 保障產品品質
「公司在整個油橄欖產業生產經營當中,非常重視技術支撐,並在該領域遙遙領先,採用國內外最先進的矮化密植豐產園建設技術(矮化密植豐產園區比傳統種植可提前4-5年達到豐產期),根據對油橄欖園土壤及植株營養診斷結果進行營養配方施肥,採用以色列滴灌節水施肥技術和設備,精細控制調整水、肥輸送,使樹體周圍根系均勻地吸收肥料。同時,公司使用先進的榨油設備,採取德國先進的兩段式節水環保新工藝,整個油橄欖生產加工技術國內領先。」冕寧元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公司在有關部門的支持協調下,與國家林科院籤訂了科技合作框架協議,並聘請川農大、省林科院及州、縣從事油橄欖科研生產的專家和技術人員組成了「公司+科技+生產單位」的科技聯盟。
記者了解到,公司技術團隊在冕寧元升油橄欖基地建園初期,全套引進國外技術,並針對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等自然條件差異引起的技術問題展開研究、試驗,集成創新總結出了適合本地情況的生產技術規程。其中,《油橄欖矮化密植豐產栽培技術研究與標準化栽培示範》(成果獲2016年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澳利歐2號(川R-ETS_OE_002_2016)」良種,通過四川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油橄欖矮化密植豐產栽培技術規程》(DB51/T 2413-2017),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2017年10月1日發布實施,是國內首個發布實施的油橄欖矮化密植豐產栽培技術規程。
冕寧元升生產的特級初榨橄欖油品質優良,連續4年獲得中國(廣州)國際食用油及橄欖油產業博覽會金獎。2017年生產的特級初榨橄欖油,獲全球最大規模橄欖油競賽——2018年(2月)洛杉磯特級初榨橄欖油競賽金獎和銅牌各1個。
談及橄欖油的品質,冕寧元升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油橄欖鮮果成熟度根據其果實顏色分為青、黃、紫、黑,當果實顏色由青色轉為黃色達到七成時採摘,出油品質最佳。冕寧元升選擇此時採摘,儘管對產量有一定影響,但卻是生產品質最佳的特級初榨油時機。油橄欖品種搭配照顧了品種間相互授粉,又讓採果期錯開兩周左右,當天採摘的鮮果會在24個小時以內圧榨完成。公司生產的橄欖油經送國家相關部門檢測,各項指標完全達到特級初榨橄欖油標準。
依託模式優勢 鞏固扶貧成效
近年來,冕寧元升通過創新油橄欖產業發展模式,帶動農民致富且效益顯著。
油橄欖產業科技園區生產經營採取「公司+科技+農戶+基地」模式,動員組織農民土地流轉入股,前5年以每畝800元的土地使用資金兌付給農戶,第六年開始按土地入股分紅,利潤分成為:公司佔64%,農戶佔36%(公司承諾若遇自然災害,保底支付農戶每畝1000元),實現了農戶土地分紅和打工「雙收入」。現如今油橄欖產業發展已帶動了宏模鄉7個村的380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
記者了解到,在基地有土地流轉的貧困戶及貧困人口,基地按照貧困人員的勞力情況,優先保障其在基地的工作量及勞務收入。
「農戶以前生產經營的山地只能種玉米,年收入不計任何成本也只在每畝600元左右,通過土地入股後,年戶均增加收入達到5000元左右(在基地務工勞務工資及土地流轉入股補貼)。」冕寧元升相關負責人說,「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由合作社動員農戶土地入股基地,公司為合作社提供技術服務和鮮果保底回收,有效解決了農戶的後顧之憂,鞏固了扶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