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 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化石背後的故事

2020-12-04 澎湃新聞
近日,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博士做客廣州學而優書店,圍繞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年度視覺獎的獲獎圖書《聽化石的故事》,帶領我們走近中國古動物館最具代表性的化石標本,揭秘數億年的化石背後的生物演化歷史,以及關於這些化石不為人知的故事。以下講座內容摘編自現場錄音整理稿,經主辦方和王原本人校核並授權發布。

化石是古生物學研究的載體,也是古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它既觸手可及、生動形象,又年代久遠、充滿神秘。在每一件化石的背後都隱藏著無數驚心動魄的故事,同時也留下了許多可以發揮想像的空間。對於化石的研究最能激發我們的好奇心、想像力和探索精神。化石是解讀生命和地球演化的鑰匙。通過研究遠古生命的化石,與現在的生命形態相對照,並且參考二者中間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我們就能夠追溯到生命最初的起源和演化的線索。

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講座現場

先驅楊氏魚:總鰭魚真的是四足動物的祖先?

先驅楊氏魚是原始的肉鰭魚類,屬名以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楊鍾健先生而命名。現在世界上的肉鰭魚是一個很小的類群,只包括兩種空棘魚和六種肺魚。但在三四億年前,肉鰭魚是脊椎動物一個重要的大門類。這條魚全身一共10釐米長,有一個2釐米多長的小頭,在中國古動物館展出的高50多釐米的是它放大20倍的蠟質頭骨模型。

中國古動物館先驅楊氏魚模型

先驅楊氏魚化石的研究者是張彌曼女士,她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也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2018年,憑藉對楊氏魚的重要研究,張彌曼榮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上世紀80年代初,「連續磨片制蠟模法」是CT技術出現之前學術界廣受推崇的研究方法,是可以顯示化石內部結構的先進技術。當時正在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進修的張彌曼運用該方法對楊氏魚的頭骨化石進行了復原。

張彌曼在瑞典實驗室製作楊氏魚的頭骨放大蜡質模型

通過對放大模型的研究,張彌曼判定楊氏魚口腔中沒有內鼻孔。這一發現在當時全世界的地質學界和古生物學界引起了極大震動。因為總鰭魚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四足動物的祖先,但是四足動物是用肺進行呼吸的,因此四足動物的祖先必須要有與外鼻孔相通的內鼻孔,這樣才能使外面的空氣順利地進入肺部,保證動物對氧氣的需要。張彌曼否定了扇鰭魚類(總鰭魚亞綱)有內鼻孔的傳統看法,也就從根本上動搖了扇鰭魚類是四足動物祖先的地位。後來的研究發現,原始的四足型動物——肯氏魚和東生魚等,才是四足動物的最近祖先。

拉蒂邁魚:為何它被稱為「活化石」?

拉蒂邁魚是20世紀極具戲劇性的科學發現之一。1938年12月23日,博物館館員馬喬裡·拉蒂邁(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在南非的東倫敦海港發現漁民打撈上一條奇怪的魚,它的魚鰭具有肉質的柄,與她過去見過的魚都不一樣,然後她就繪製了草圖寄給了正在外度假的博物館魚類學家詹姆斯·史密斯(J. L. B. Smith)教授。教授一眼就辨認出它與早已滅絕的空棘魚化石長得幾乎一模一樣,所以它是典型的「活化石」。「活化石」有兩層含義:首先是「活」,即現在還生活在地球上;然後是「化石」,代表了一種非常古老的形態,經過漫長的時間仍然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它的祖先在幾億年前就長這個樣子。空棘魚屬於肉鰭魚類,最早的化石見於距今4.1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地層,過去認為它們到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就已經滅絕了,卻不曾想會突然現身在南非。為了紀念拉蒂邁小姐的重大貢獻,這條魚被命名為拉蒂邁魚。

深海中的拉蒂邁魚

拉蒂邁魚有8個魚鰭(2個背鰭,1對胸鰭,1對腹鰭,1個臀鰭和1個尾鰭)。除第1背鰭外,其餘7個鰭均為肉質的鰭。中國古動物館的講解員們會在介紹它的時候開玩笑地說:吃一般魚的時候,魚鰭上沒什麼肉,用嘴嘬一下就扔了;但如果吃的是拉蒂邁魚,吃魚鰭的時候就有吃雞腿的感覺了(雖然它的肉並不好吃,不然漁民也不會對其視而不見)。在它的1對胸鰭和1對腹鰭內部發育有骨骼,這其中便體現了進化的過程。進化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結構的改變,如果拉蒂邁魚長了3對肉質魚鰭,現在我們看到的四足動物極有可能就是六足動物,我們人類可能會多出一對手臂。其實人類就是超級改進版的魚,人類是從魚演化來來的:我們用胸鰭翻動書頁,用腹鰭四處走動。當然人類的演化史還可以繼續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地球上出現的第一個細胞。

中國古動物館展出的拉蒂邁魚標本

中國已知有6-7條來自非洲的拉蒂邁魚標本,中國古動物館展出的是其中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一條。這件標本是葛摩政府於1981年3月贈送給我國的。當初葛摩的首腦來中國訪問,說「我們是一個非洲國家,物產比較貧乏,沒有什麼可以送給你們當禮物的,要不送你們一條拉蒂邁魚吧」,結果就送給了中國5條拉蒂邁魚,分散在中國的不同地方。拉蒂邁魚生活在海底200米深的地方,成年個體可以活到80-100歲。它在海底的時候身上發著藍光,死去之後到了博物館的標本館就變成黃色了。

祿豐龍:為何它被稱為「中國第一龍」?

我國發行的世界首枚印有恐龍的郵票

祿豐龍的全稱是「許氏祿豐龍」,大概身高有2米多高,全長5米多長,屬於早期蜥腳型類恐龍。1958年,中國郵政總局發行了一套三枚古生物紀念郵票,其中一枚就是許氏祿豐龍的骨架和復原圖,而這枚郵票也是全世界公開發行的第一枚恐龍郵票。它的研究者是前文所提到的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楊鍾健先生。之所以被稱為「中國第一龍」,首先是因為它是中國已知時代最早的恐龍,它生活在距今2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體型比晚期的蜥腳類恐龍小,能夠兩足行走。它們可能生活在湖岸或沼澤地區,以植物為食。

1941年祿豐龍在重慶的組架現場

其次,祿豐龍也是由中國人自主發現、發掘、研究和裝架展出的第一個恐龍。1938年,地質學家卞美年在雲南祿豐發現了一隻恐龍的部分骨架,次年楊鍾健組織了對該恐龍的正式發掘。這具祿豐龍骨架是我國保存極其完整的恐龍骨架之一,70%以上都來自於當時發現的同一個體的原始化石。在它之前中國發現的恐龍化石大多都是零散的骨骼,難以組合成同一個體的完整骨架。1941年,楊鍾健將其研究命名為許氏祿豐龍,屬名「祿豐」指的是化石產地雲南省祿豐縣;種名「許氏」獻給他在德國求學時期的一位古生物學老師許耐(Friedrich von Huene)教授。當時展出的時候,也是日寇對重慶進行大轟炸最猛烈的時候,但是我國的科學家依然還在辛苦地工作,研究、命名了那條恐龍。雖然國家遭受了侵略,但是我們的人民在精神上沒有屈服,而是還要繼續奮鬥。

《中國龍,從撼地巨人到飛羽精靈》的英國恐龍特展海報

關於祿豐龍還有一段趣聞。2017年的時候,我國在英國的諾丁漢自歷史博物館然舉辦了《中國龍,從撼地巨人到飛羽精靈》的恐龍特展,其中包括了馬門溪龍、祿豐龍、中華盜龍、巨盜龍、中華龍鳥、小盜龍和寐龍等「明星恐龍」。當特展將要結束的時候,英國那邊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請求:能不能把其中一條恐龍模型作為國禮留下來?絕大多數的英國小朋友選擇了長相兇悍的中華盜龍,這一下驚動了我國的外交部。因為中華盜龍的中文名中含有「強盜」的字眼,而且它的拉丁學名Sinraptor中的「sin」在英文中是「罪惡」的意思,所以覺得不太合適。最後我們就提議將作為「中國第一龍」的祿豐龍贈送給英國。

小盜龍:恐龍是什麼顏色的?

電影《侏羅紀世界》中,有一種聰明而兇猛的恐龍——迅猛龍(其實稱它的另一個名字「伶盜龍」也許更恰當些),它屬於馳龍類恐龍。我國也有一種非常著名的馳龍類恐龍——小盜龍。小盜龍生活在1億多年前,體長不足一米,是世界已知最小的非鳥恐龍之一。在我國發現了三個種:即趙氏小盜龍、顧氏小盜龍和漢卿小盜龍,化石均產自遼寧西部。顧氏小盜龍入選了我國人教版的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本《飛向藍天的恐龍》,它的前後肢都具有與鳥類一樣的片狀飛羽,當兩對翅膀張開時,便能夠做滑翔式的飛行,所以它被稱為「四翅恐龍」或「恐龍中的雙翼滑行機」。一些早期古鳥類的後肢也經常具有飛羽,但無疑增加了全身的重量,飛起來也不方便,於是演化到後來的鳥類後肢的羽毛都退化了,只留下保溫用的羽毛,飛行全都靠前翼。但恐龍和早期古鳥類這種「四翼」的演化過渡狀態,正好與人類開始學習飛行時所建造的「雙翼滑翔機」(其實也是四翼)是相似的。看來恐龍學飛行和人類學飛行的途徑可謂不謀而合!

顧氏小盜龍化石(來源:中國古動物館)

小盜龍還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非常寶貴的信息。過去我們復原恐龍的外觀時主要靠想像,因為恐龍的顏色信息沒有保存下來。但是,2012年的時候,我國的科學家在小盜龍的羽毛化石中發現了色素體。色素體是細胞裡的一種細胞器,不同形態、類型的色素體可以帶給細胞不同的顏色。當科學家把發現的小盜龍的色素體與現代羽毛中的色素體比較後,就可以推斷出小盜龍羽毛的顏色是帶有金屬光澤的藍黑色。隨後在小盜龍的胃容物中又發現了鳥類和魚的殘骸,也就據此可以推斷出它的食性。

顧氏小盜龍復原圖(2012年)

翼龍:它真的是「會飛的恐龍」嗎?

距今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翼龍成為地球上最早會飛的脊椎動物,比鳥類早8000萬年飛上藍天。許多人愛把翼龍稱為「會飛的恐龍」,但其實翼龍並不是恐龍,因為它們與恐龍擁有不同的骨骼形態。翼龍的骨骼形態很特別,最顯著的區別在於翅膀。翼龍的前肢骨骼和伸長的第四根手指支撐了一對皮膜狀的「翅膀」,正是靠著這副翼膜,翼龍才能翱翔藍天,所以翼龍也被戲稱為是「用無名指統治天空」。這與恐龍的飛行結構完全不一樣,因為恐龍和鳥類一樣都是用羽毛飛行的。但是,翼龍可以看作是恐龍的近親,它們都屬於雙孔類爬行動物中的主龍類。現在還有一些活在地球上的爬行動物也屬於主龍類,最典型的是鱷魚和鳥類。所以翼龍可以說是恐龍的近親。

中國最早命名的翼龍——準噶爾翼龍(1964年命名)

在人們的印象中也有一種動物是靠著翼膜來飛的——蝙蝠。但是蝙蝠和翼龍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蝙蝠是哺乳動物(胎生、哺乳),而翼龍和恐龍一樣是爬行動物(卵生),但是依然不能否認翼龍與鳥類、蝙蝠作為脊椎動物徵服藍天的三次演化的重要意義:飛上藍天就意味著極大地拓展了脊椎動物的生存領域。上述三類會飛的脊椎動物也為人類提供了一個關於「演化之偉力」的範例: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只需重複找到相似的答案即可,而並不需要找到完全相同的答案。

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年度視覺獎《聽化石的故事》(2018年5月出版,科學普及出版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探秘古魚、追尋恐龍,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見證38億年生命...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這是一場舉辦地點特別對的新書發布會。8月17日下午,中國古動物館,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探秘古魚王國》《追尋中國恐龍》在此舉辦新書發布會。
  • 中國古動物館攜手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打造給孩子的官方首套百科繪本
    本網訊  8月17日,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探秘古魚王國》《追尋中國恐龍》新書線上發布會在中國古動物館隆重舉辦,本場活動由青少年博物館公共教育推廣人朋朋哥哥主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審讀專家代表盧靜博士,中國科技館原館長、北京市科協副主席王渝生,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及本書作者張平
  • 探秘中國古動物館:那些不可思議的遠古生物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周忠和說:「追尋生命的起源與過程,最好的依據無疑是化石。世界上第一條魚海口魚(模型),亞洲最大的恐龍馬門溪龍,被寫進小學語文課本的黃河象,以及帶羽毛的恐龍,十分珍貴罕見的活化石拉蒂邁魚……這些化石背後正是生命故事的演繹。
  • 中國古動物館展出90件珍貴標本,原來4萬年前古人已開始穿鞋
    這件被稱為「北京人」的頭蓋骨化石,由於確立了「直立人」在人類演化歷史中的地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也自此肇始。90年後,為紀念古脊椎所走過的歷程,科學家們從研究所收藏的24萬件標本中精心挑選出90件,舉辦「90周年紀念展(1929—2019)」特展,在中國古動物館展出。
  • 套中套,小盜龍化石中發現新蜥蜴物種—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提供的小盜龍吞食蜥蜴概念圖(作者為Doyle Trankina) 本報訊(見習記者任芳言)一億多年前的動物化石裡能找到什麼近日,科學家在一塊來自中國遼寧的趙氏小盜龍(Microraptor zhaoianus)標本中,發現了一隻保存極佳的蜥蜴——這隻蜥蜴還是新物種,此前從未被發現過。相關研究於北京時間7月11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小盜龍是世界上最小的肉食性恐龍之一,此前已有人在不同的化石標本中發現胃容物。
  • 探秘中國古動物館 那些不可思議的遠古生物
    拉蒂邁魚、海口魚、七鰓鰻、初始全頜魚、夢幻鬼魚……這些看上去既「專業」又「通俗」的古魚以及它們的故事,正出自於中國古動物館寫給孩子們的首套兒童百科繪本,由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探秘古魚王國》。就在本月,這套名為「不可思議的遠古生物」少兒科普繪本叢書中的兩冊舉行了新書發布會——除了《探秘古魚王國》,還有一本是《追尋中國恐龍》。為了講述脊椎動物的演化史,中國古動物館按照脊椎動物的分類和演化順序,將這套繪本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五個分冊,每個分冊之中,都會介紹對應類別中最有代表性的十幾種古動物。
  • 2020中國古動物館元旦開放時間(開館時間+閉館時間)
    慶元旦,迎新年!中國古動物館2020年01月01日(星期三)正常開館。歡迎大家前來參觀!  中國古動物館元旦開館時間:上午9:00開館  中國古動物館元旦閉館時間:16:00停止售票,16:30閉館。
  • 5月24日上午9:30,帶你雲遊中國古動物館
    5月24日上午9:30-11:30,中國古動物館館長帶你暢遊脊椎動物演化四億年,愛吃雞的盧老師帶你體驗VR技術觸碰遠古生命
  • 鴨嘴龍標本「回歸」古動物館
    本報訊(記者王潤)「棘鼻青島龍」一種因為頭上長有管棘而舉世聞名的鴨嘴龍,其標本在經歷了各國巡展之後,首次來到國內博物館展出,並將被永久陳列在中國古動物館裡。  這種頭上長棘的鴨嘴龍產於中國山東萊陽市金崗口,生活於距今約75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
  • 本周六,「網紅科學家」帶您雲探索中國恐龍的奧秘
    為了給愛好者們帶來全新的科普體驗,本周六,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網紅科學家」盧靜,將聯手「小朋友們最喜歡的講解員」——北京自然博物館講解員高源,帶大家線上開啟探索之旅,認識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古生物明星們,揭示古爬行動物、古哺乳動物的化石奧秘。
  • 化石「迷」王軍有:是「化石文化傳播使者」也是「藥罐子」館長
    中新網呼和浩特8月19日電 題:化石「迷」王軍有:是「化石文化傳播使者」也是「藥罐子」館長作者 陳峰「我一聽說哪裡有新的化石,立刻就背上包坐火車或飛機到達化石現場。因為我等不及,化石怕風化也等不及。」談及發掘化石經常奔波於各地的日常,化石「迷」王軍有脫口而出。
  • 諸城暴龍:中國白堊紀的最強暴君
    ——《琵琶行》白居易 如果你一直在關注中國古動物館的「每天一條中國龍」活動,一定能發現到今天就是最後一隻恐龍——也是本活動壓軸的中國恐龍與大家見面的日子。興不興奮?激不激動?別急,還有一點非常有趣:它是中生代恐龍帝國在中國最後登場的恐龍之一。本活動介紹的49種中國恐龍,是按照屬名的拼音順序排序的,沒想到這最後推介的恐龍,竟然真是最後「登場」的。巧不巧合?
  • 「恐龍蛋化石之鄉」驚現億萬年前古龜頭化石
    ,今天證實發現白堊紀晚期龜鱉類化石。更奇的是,這一珍貴的古龜頭化石,其實早在12年前已出土並被誤認為是恐龍頭,直至今天才為法國古生物學博士佟海燕揭開謎底,令人驚喜。     在恐龍化石中發現珍貴巨龜頭    「巨龜化石能被發現,全虧了佟博士!」河源市恐龍化石博物館的黃東館長激動地告訴記者。     這位發現古化石的專家是來自法國的古生物學博士佟海燕。
  • 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這裡曾是一片動物的天堂
    ,講述著生命進化的故事:千奇百怪的食草動物骨骼展示了物種高度的多樣性,兇猛敏捷的食肉動物雕塑般凝固在巖石中,與它們的獵物沉積在一起,共同歸於天地,告訴世人這裡曾是一片動物的天堂,氣候和環境的巨變使它們走向絕滅,形成了這些彌足珍貴的哺乳動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