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迷」王軍有:是「化石文化傳播使者」也是「藥罐子」館長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呼和浩特8月19日電 題:化石「迷」王軍有:是「化石文化傳播使者」也是「藥罐子」館長

作者 陳峰

「我一聽說哪裡有新的化石,立刻就背上包坐火車或飛機到達化石現場。因為我等不及,化石怕風化也等不及。」談及發掘化石經常奔波於各地的日常,化石「迷」王軍有脫口而出。

圖為王軍有介紹魚龍化石。 陳峰 攝

王軍有是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館長,也是內蒙古化石研究團隊的負責人之一,從事化石的發掘、研究、保護工作已有20餘年。

圖為王軍有(左四)與外國專家團隊合影。受訪者供圖

王軍有告訴記者,自己是在工作中與化石結緣的。「以前自己也是『門外漢』,但自從接觸了化石以後,就愛上了化石,對研究更是欲罷不能。通過對化石的研究,可以研究當時的古地理、古氣候、古環境,探究遠古生物的演變,化石的奧秘是無窮盡的。」

家裡與化石有關的書籍從「零」增長到「放不下」,說走就走的研究也從每年幾次增長到每月數次。不僅如此,就連今年自家孩子高考報志願,化石「迷」王軍有也推薦孩子學習與生物相關的專業。

圖為王軍有進行化石研究。受訪者供圖

但事實上,從事化石保護工作是特別辛苦的,他們往往需要風餐露宿連續在野外工作近半個月。內蒙古二連浩特市被外界譽為「恐龍之鄉」,「但在這個地區,夏季白天的溫度都在40度左右,有時候曬得皮膚都爆裂了,用手一撮整塊皮都會掉下來。」王軍有說道。

由於發掘工作壓力大、強度高,有一次王軍有眼疾舊病復發、視力突降,醫生讓他住院治療21天(一個療程),他只在醫院待了3天就帶了一大箱子藥返回了化石埋藏地。為此,單位的同事都戲稱他為「藥罐子」館長。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些年王軍有及其團隊在化石研究方面成績斐然。王軍有參與發掘的「二連巨盜龍」引起了世界矚目,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7年世界十大自然科學發現之一,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和全球八大著名化石之一,對中國古生物界研究鳥類起源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王軍有個人也榮獲過中國古生物化石基金會授予的「非凡貢獻人物」、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授予的「化石文化傳播使者」等稱號。

圖為王軍有(圖左三)進行化石挖掘清理工作。 陳峰 攝

除了發掘,在化石文化傳播方面,王軍有還致力於做化石的保護和科普工作。在二連浩特市國土資源局工作期間,承接當地恐龍博物館建設、地質公園提檔升級等工作,通過豐富的化石標本和化石原地埋藏地展示,讓真正的恐龍化石躍然於大眾眼前。

此外,王軍有還在如今的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開設了科普教室,把深奧的古生物知識轉化成易懂的的科普知識,每年為3萬人次的中小學生進行免費科普。

「研究古生物更重要的是研究生命的進化和演化,甚至可以做到以古鑑今,提高人類對自我發展的認識,喚起人們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王軍有說。(完)

相關焦點

  • 講座| 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化石背後的故事
    近日,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博士做客廣州學而優書店,圍繞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年度視覺獎的獲獎圖書《聽化石的故事》,帶領我們走近中國古動物館最具代表性的化石標本,揭秘數億年的化石背後的生物演化歷史,以及關於這些化石不為人知的故事。以下講座內容摘編自現場錄音整理稿,經主辦方和王原本人校核並授權發布。
  • 1萬年前猛獁象化石現身我國東北(圖)
    黑龍江發現完整猛獁象骨骼化石,距今已有1萬多年(CCTV視頻截圖)黑龍江發現完整猛獁象骨骼化石,距今已有1萬多年(CCTV視頻截圖)資料圖片:西伯利亞發現的萬年猛獁乾屍  新華網哈爾濱3月31日電 (記者 梁冬) 中國東北省份黑龍江的兩位村民在採沙時無意發現一批遠古動物化石,包括猛獁象牙、猛獁象門牙、古犀牛角和其他古代動物骨骼化石。
  • 一億五千萬年的文化——狼鰭魚化石
    古生物化石,是指埋藏在地層裡石化了的生物機體、遺蹟和遺物的總稱,經過億萬年的演變,由於冰河運動、地殼變遷等原因,地球生物被埋藏於地下,今天重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就變成了古生物化石。古生物化石從表面看只是石頭而已,但專業領域研究專家會發現,這些化石不僅具有藝術欣賞價值,有利於世人學習並了解萬物造化的奧秘,這些化石也蘊藏著無法估量的的科學文化價值,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研究此件狼鰭魚化石,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補這一時期生物演化重要階段的不少空白。狼鰭魚(LCOPTERA) 產於中國遼西,形成於晚侏羅紀--早白堊紀,距今已有一億四千萬年。
  • 河源發現窩狀恐龍蛋化石,完整化石33枚,修復後將對外展出
    近日,廣東河源發現數窩窩狀恐龍蛋化石,其中完整的恐龍蛋化石共計33枚。9月18日,河源恐龍博物館館長杜衍禮告訴南都記者,目前,這批恐龍蛋化石已被收集館藏,有待修復後在河源恐龍博物館對外展出。杜衍禮介紹,今年5月底,河源市江東新區臨江鎮聯新村一處正在施工的紅砂巖山坡上,被發現疑似零散的恐龍蛋化石。隨後,當地派出所收繳部分恐龍蛋化石及碎片送往河源恐龍博物館。
  • 「恐龍蛋化石之鄉」驚現億萬年前古龜頭化石
    ,今天證實發現白堊紀晚期龜鱉類化石。更奇的是,這一珍貴的古龜頭化石,其實早在12年前已出土並被誤認為是恐龍頭,直至今天才為法國古生物學博士佟海燕揭開謎底,令人驚喜。     在恐龍化石中發現珍貴巨龜頭    「巨龜化石能被發現,全虧了佟博士!」河源市恐龍化石博物館的黃東館長激動地告訴記者。     這位發現古化石的專家是來自法國的古生物學博士佟海燕。
  • 這件蜘蛛化石在高科技面前,露出了馬腳,它竟然是贗品
    而這塊新蜘蛛物種的化石由來,對李館長而言也很有「緣分」,這是他去錦州義縣參加一個考古會議時見到的,會議間隙,李館長去縣裡化石店中閒逛,忽然他發現了一塊特別奇特的化石,不僅外觀十分完整,保存完好,而且形狀特殊,是自己從來沒見過的物種,化石上生物的腿、眼睛和身體都非常巨大,李館長意識到這很有可能是一個重大發現,於是他自掏腰包,不惜高價把這塊化石買了下來。
  • 愛爾蘭地區首次發現恐龍化石
    Scelidosaurus femur化石Theropod tibia化石(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由於特殊的地質,此前研究人員從未在愛爾蘭找到過可信的恐龍化石。然而由國家博物館館長兼古生物學家Mike Simms博士帶領的一支研究團隊,剛剛證實了當地發現的首個、也是唯一一個恐龍骨骼化石。需要指出的是,愛爾蘭並不是一個狩獵者的天堂,因為這座島上不僅見不到蛇,此前也從未發現過任何恐龍化石。但在結合樸茨茅斯大學和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科學家們的專業知識之後,研究團隊最終認定兩塊骨骼碎片來自兩個不同的個體。
  • 即墨挖出麋鹿頭骨化石 形成於10萬年以前(圖)
      化石另一面有兩隻角。   化石一面遍布大小不一的窟窿,像一張令人恐懼的臉譜。   麋鹿俗稱"四不像"。   5月6日上午,即墨市謝女士向記者展示了一塊在馬山附近發現的化石,經專家鑑定,這是一塊麋鹿頭骨化石。
  • 精品賞析-市場上少見的化石之一恐龍牙化石
    通過研究化石,科學家可以逐漸認識遙遠的過去生物的形態、結構、類別,可以推測出億萬年來生物起源、演化、發展的過程,還可以恢復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各個階段地球的生態環境。縱觀近些年來一些拍賣會,不難發現,時有古生物化石現身,且拍賣價格不菲。
  • 英格蘭森德蘭市一位園丁發現了禽龍化石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園丁在整理他家的後花園時發現了大型的恐龍骨骼化石。之後,這位園丁將化石帶到森德蘭博物館和冬季花園(Sunderland Museum and Winter Gardens),在那裡,化石被鑑定為屬於一類長達10米的禽龍類(lguanodon)的尾部骨骼。
  • 回到寒武紀:雲南澄江展出2萬多件古生物化石
    8月10日,位於雲南澄江市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展示了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建在雲南玉溪澄江市境內的澄江化石地遺址上,這個遺址是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
  • 恐龍骨化石一組
    在由海洋環境形成的地層中,比較容易發現動物化石,特別是珊瑚一類的化石。在含煤的地層中,比較容易得到植物化石,在一些由陸地環境形成的地層中難以找到化石,尤其是哺乳動物的化石。所以現存於世的動物化石數量較少。
  • 腎結石吃什麼藥能化石
    腎結石吃什麼藥能化石?首先應對症治療。結石在不同部位,臨床表現也不相同。腎結石多數表現為腎區隱痛不適;輸尿管結石一般無明顯痛感,一旦結石活動,即會出現劇烈疼痛、噁心、二便急迫等現象;膀胱結石表現為下腹部不適、疼痛,常有尿阻。腎結石有哪些症狀?
  • 1300萬年化石報告 屬於某種海豚的原始祖先
    哥倫比亞古生物學家日前發表了一篇關於1300萬年前化石的報告。該化石最初是在2018年發現的,他們認為這可能屬於某種海豚的原始祖先。該化石為塔塔科沙漠可能曾經是海豚、海龜、海牛等祖先的家園這一假設提供了證據。如今,哥倫比亞波哥大的塔塔科沙漠是哥倫比亞第二大沙漠,也是該國最具吸引力的自然美景之一。
  • 加拿大發現8000萬年前滄龍化石
    當代加拿大化石博物館(Canadian Fossil Museum in Modern)科學家稱,此外還挖掘出史前的烏賊及鳥類化石,幫助科學家對8000萬年前加拿大的西部樣貌有了新認識。詹茲克館長(Anita Janzic)認為,這次發現的鳥類化石否定了之前所認為的當時大部分草原地區在深海之下的看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 曲靖魚化石傳奇
    中國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對丁文江的這次調查評述是:「這是丁先生初期工作的最重要者,所得標本化石以及野外記錄等十分豐富。」這些化石裡包含了魚化石,為當時的中國古生物化石研究豐富而難得的樣本。本次考察,丁文江先生第二次到曲靖,也是最後一次。不走近路走遠路,不走平路走山路,通過深入調查,他建立起滇東地層層序,認為雲南曲靖的妙高山(寥廓山)層,是我國當時能稱得上志留紀的唯一地層。
  • 重慶華巖寺佛教藝術館「羌山億年化石展」開展
    北川羌族自治縣觀賞石協會會長苟霖資向華巖寺捐贈了北川羌族古生物海百合莖化石(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重慶華巖寺)重慶華巖寺方丈道堅大和尚,中國民間醫藥博物館、重慶市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館長劉光瑞,北川羌族自治縣觀賞石協會會長、中國觀賞石協會理事、中國工藝品高級雕刻師苟霖資,當代藝術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吳年穀,中央CCTV7賞石教育推薦點、湖南電視臺國際頻道「東方尋寶」欄目綿陽採編中心主任、收藏家劉曉東,以及社會各界奇石愛好者、嘉賓及信眾居士參加開幕式,開幕式由華巖文教基金會理事陳俊好主持。
  • 化石記錄霸王龍和三角龍「殊死搏鬥」的瞬間
    據外媒CNET報導,一塊名為 「決鬥恐龍」的化石將於近期在北卡羅來納州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這塊化石最初是在2006年被發現的,但直到現在也只有少數人看到過。它顯示了一隻霸王龍和一隻三角龍在進行「殊死搏鬥」。
  • 亞洲首次發現,也是在中國首次發現「毒蛇」化石
    據報導: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李永項團隊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山羊寨發現6種蛇類化石,距今大約20-2.2萬年,屬於中、晚更新世;其中的「毒蛇」——亞洲蝮化石,是在亞洲首次被發現,也是在中國首次發現「毒蛇」化石。
  • 化石揭秘紐西蘭南島巨型古企鵝
    中新網8月15日電據紐西蘭天維網報導, 有化石愛好者2018年在紐西蘭南島發現了一個巨大的企鵝化石。最新研究顯示,這隻企鵝的身高足足相當於一個成年人。報導稱,業餘考古學家麗·洛夫2018年在北坎特伯雷的懷帕拉·格林斯蘭化石挖掘區發現了一具已經滅絕的Crossvallia企鵝化石。當地時間2019年8月14日,紐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坎特伯雷博物館陳列出一具生活在6000萬年前的巨星企鵝概念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