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8月19日電 題:化石「迷」王軍有:是「化石文化傳播使者」也是「藥罐子」館長
作者 陳峰
「我一聽說哪裡有新的化石,立刻就背上包坐火車或飛機到達化石現場。因為我等不及,化石怕風化也等不及。」談及發掘化石經常奔波於各地的日常,化石「迷」王軍有脫口而出。
圖為王軍有介紹魚龍化石。 陳峰 攝
王軍有是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館長,也是內蒙古化石研究團隊的負責人之一,從事化石的發掘、研究、保護工作已有20餘年。
圖為王軍有(左四)與外國專家團隊合影。受訪者供圖
王軍有告訴記者,自己是在工作中與化石結緣的。「以前自己也是『門外漢』,但自從接觸了化石以後,就愛上了化石,對研究更是欲罷不能。通過對化石的研究,可以研究當時的古地理、古氣候、古環境,探究遠古生物的演變,化石的奧秘是無窮盡的。」
家裡與化石有關的書籍從「零」增長到「放不下」,說走就走的研究也從每年幾次增長到每月數次。不僅如此,就連今年自家孩子高考報志願,化石「迷」王軍有也推薦孩子學習與生物相關的專業。
圖為王軍有進行化石研究。受訪者供圖
但事實上,從事化石保護工作是特別辛苦的,他們往往需要風餐露宿連續在野外工作近半個月。內蒙古二連浩特市被外界譽為「恐龍之鄉」,「但在這個地區,夏季白天的溫度都在40度左右,有時候曬得皮膚都爆裂了,用手一撮整塊皮都會掉下來。」王軍有說道。
由於發掘工作壓力大、強度高,有一次王軍有眼疾舊病復發、視力突降,醫生讓他住院治療21天(一個療程),他只在醫院待了3天就帶了一大箱子藥返回了化石埋藏地。為此,單位的同事都戲稱他為「藥罐子」館長。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些年王軍有及其團隊在化石研究方面成績斐然。王軍有參與發掘的「二連巨盜龍」引起了世界矚目,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7年世界十大自然科學發現之一,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和全球八大著名化石之一,對中國古生物界研究鳥類起源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王軍有個人也榮獲過中國古生物化石基金會授予的「非凡貢獻人物」、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授予的「化石文化傳播使者」等稱號。
圖為王軍有(圖左三)進行化石挖掘清理工作。 陳峰 攝
除了發掘,在化石文化傳播方面,王軍有還致力於做化石的保護和科普工作。在二連浩特市國土資源局工作期間,承接當地恐龍博物館建設、地質公園提檔升級等工作,通過豐富的化石標本和化石原地埋藏地展示,讓真正的恐龍化石躍然於大眾眼前。
此外,王軍有還在如今的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開設了科普教室,把深奧的古生物知識轉化成易懂的的科普知識,每年為3萬人次的中小學生進行免費科普。
「研究古生物更重要的是研究生命的進化和演化,甚至可以做到以古鑑今,提高人類對自我發展的認識,喚起人們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王軍有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