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本圖畫書,讓小孩笑,成人也笑」| 對話彭懿

2020-12-03 新京報書評周刊

「彭懿」這個名字,對關注過兒童文學、圖畫書的人來說,一定是熟悉的。但想要清晰明了地介紹他卻仍然是個難題,因為可以掛在這個名字之前的頭銜實在太多——

他是國內重要的兒童幻想文學作家,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始了創作的高峰期;他是最早在中國介紹和研究圖畫書閱讀的人之一,十三年前出版的《圖畫書:閱讀與經典》對中國圖畫書推廣所產生的作用,怎樣講都不為過;他翻譯的圖畫書有幾百本之多,涵蓋了日本和歐美的諸多經典作品;從《怪物爸爸》到《巴夭人的孩子》《馴鹿人的孩子》,再到即將面世的《我用32個屁打敗了睡魔怪》,他創作的十幾本圖畫書也在近幾年陸續出版;而在所有這些之前,他是學習昆蟲學的理科生。

作為記者,去採訪彭懿之前,準備工作都有些無從下手。因為,哪怕只看他的十幾本圖畫書,也會產生一些困惑:這些故事,有些是溫情而有著浪漫的想像的,有些是活潑搞笑的,還有些是通過攝影實現的紀實。也許是思維的局限或慣性,對一位作家、一位學者,我們已經習慣於將他的創作風格或研究方向做出最簡單的概括,哪怕採訪的結果是撕去片面的標籤,在開始也需要先貼上一個。但面對彭懿,這個方法是失效的。

好在見到他本人之後,就疑惑不再,好像一切都找到了答案。彭懿身材很高,腰板挺直,不看資料很難猜出他的年齡,這兩年,他去蒙古的極寒之地尋找馴鹿人,又到冬天的北疆拍攝雪景,彭懿說自己「特別強健」,不怕冷;他講話時還帶著來自東北老家的口音,思維敏捷又豪爽,記者每次提問總是剛說出一個話頭,就馬上被他接了過去。他旺盛的精力,對新事物的敏感與熱情,哪怕只是相處一個小時,也能充分地感知到。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兒童文學開始了興盛期,到近十年圖畫書出版的熱潮,風起雲湧的三十年裡,彭懿可能不是最暢銷、名氣最大的作家,卻往往是引入新的概念,創造出新形式的人。借著新書《我用32個屁打敗了睡魔怪》將要上市的機會,書評周刊的記者採訪了彭懿,聽他講述自己的創作,以及對國內原創童書的觀點和評價。

彭懿,文學博士,多年來遊走於幻想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既是作家、學者,也是一名攝影師和電影製作人。著有《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典》《世界兒童文學:閱讀與經典》等理論專著,《我撿到一條噴火龍》《藍耳朵》《靈狐少年》等長篇幻想小說及《怪物爸爸》《巴夭人的孩子》《螢火蟲女孩》等原創圖畫書。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李妍

「我不喜歡那種糖葫蘆式的結構」

新京報:從今年1月到現在,你接連出了《山楂村和狗獾村》《守林大熊》《我用32個屁打敗了睡魔怪》這三本圖畫書?

彭懿:對,其實我出的圖畫書不算多,以前我一直寫長篇幻想小說,圖畫書算上《我用32個屁打敗了睡魔怪》,這些年一共只有15本。圖畫書不像寫小說,我一個人在家裡寫,然後交給一個編輯他審完給你提意見,然後再終審就結束了。圖畫書我寫出來之後要找到一個畫家,這就很難,然後我們要成立一個團隊,不斷地要見面、要討論,大家一遍一遍改。我的每本圖畫書打磨三年、四年都有的,時間最長的一本《怪物爸爸》花了整整七年。

《我用32個屁打敗了睡魔怪》作者:彭懿繪者:田宇版本:接力出版社 2019年3月

新京報:你這幾年出版的作品,圖畫書佔了絕大部分,這是有意的轉向嗎?

彭懿:2015年出版了最後一本長篇幻想小說《靈狐少年》,後來我就決定不再寫長篇了。因為現在有很多人的作品是一種「糖葫蘆結構」,他們自己會說是「系列」,設定一個人名,一個班級,用一個個小故事合成一本書,這其實是一種簡單、討巧的創作。我寫長篇不是這樣,我寫的更像電影,從頭到底一氣呵成,充滿懸念。讀者可以一口氣讀完,但是我一口氣寫成就要寫七八個月,所以我覺得特別累,寫完之後也很難聽到讀者的意見,後來就不寫了。另外,圖畫書給我提供了更多嘗試的可能,我可以變換很多創作的方法,所以現在把精力都放在圖畫書上。

新京報:現在好像市場上那種糖葫蘆似的系列故事很受歡迎。

彭懿:因為它閱讀起來非常輕鬆。但我不會創作這種類型的書,我會寫得更少,一年兩三本圖畫書足夠了,要寫一本好一本。我更多的精力還是要放在創作好書上。好書做起來比較難,特別是圖畫書,像《我用32個屁打敗了睡魔怪》算很快的,也用了半年多,畫了九稿。

《靈狐少年》

作者: 彭懿版本: 晨光出版社 2015年5月

新京報:你的圖畫書也有很多融入了幻想的元素,和寫長篇幻想小說相比,兩者的差別在哪些地方?

彭懿:對,因為我是幻想小說作家。相比於童話,幻想小說是給更大一些的孩子看的文學樣式。幻想小說有不同樣式,第一種,很多小說在現實和幻想之間有一扇門和通道,像《哈利·波特》,開頭寫他在姨夫家裡遭受欺凌,這是現實的,後來他收到霍格沃茨的信,又到車站站臺,就進入了幻想世界;再像《納尼亞傳奇》,是有一個壁櫥,鑽進壁櫥就到了另一個世界。還有一種樣式,就像《魔戒》,那個世界跟我們是永遠隔絕的。第三種就是我常用的,幻想的事情一下子就出現了,沒有那道門,日常的魔法就在我們身邊發生,這種最容易讓人相信,圖畫書比較薄,我一般會採取這種樣式,不需要很多鋪墊。

《仙女花開》文、攝影:彭懿繪:索焱版本:接力出版社 2018年4月

跟其他作家的不同在於,我也是一個研究者,所以我創作時會更多地考慮結構特徵。比如《仙女花開》,我用了一個民間故事的軀殼,民間故事有很多特徵——幾乎沒有心理描寫,沒有血腥場面,甚至沒有地名人物。但是我最後的結尾是開放的,不是民間故事那樣「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新京報:你在之前的採訪裡說過,你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天賦型的作家,更講究技巧多一些?

彭懿:我覺得有些作家是天生的。而我就得去學習,總結研究。但我覺得走到現在,即便到這個年齡,我還是有激情,想寫出好書,不想「生產」。所以我不喜歡那種糖葫蘆式的結構,因為這等於就是在生產,像做磚頭一樣,一排一排非常壯觀,但每部作品全是一樣的。我受不了,作家不能做這件事情,我必須變化。在那種故事裡,前後情節沒有關係,你也看不出人物的成長。我寫的每部幻想小說,其實都是成長小說,圖畫書呢,因為它短,所以它凝固的是成長的瞬間。

彭懿

圖畫書它有自己的特點,因為讀圖畫書的孩子那麼小,故事不能有閃回,不能有回憶,一般很少用倒敘,他看不懂、理解不了,所以作家要知道這些特點。中國現在出了很多圖畫書,幾千本,但是很多書就是見光死,你出了就出了,出了就沒了,也沒人知道。前兩天我看到有一位年輕的畫家,我從來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在簡介裡寫,已經出了六本圖畫書。這是我覺得最可怕的事情,書出來並不是成功,要真正能留下來才是。

新京報:但不是每一位畫家都願意用很長時間打磨一本圖畫書吧?

彭懿:所以我很少跟那種耐不得寂寞的人合作,我一開始就會判斷出來。我跟九兒合作《妖怪山》,跟李海燕合作《螢火蟲女孩》系列,開始都花了好幾年的時間,這不是誰都能堅持的,有的人能接受,有的人不能接受,一開始就要考量好。所以我覺得做圖畫書,一個是執著,一個是熱愛,真的是要特別地熱愛。但一位畫家能有五本這樣的書的話,其實就很了不起,後來這幾本書賣得都非常好,都重印了幾次,她們的版稅也不少了,所以如果堅持,還是可以生活得很好。

「國內原創圖畫書,變多了也變好了」

新京報:比起以前,這幾年國內原創的圖畫書開始多起來了。

彭懿:變多了,也變得好了,而且這幾年好像有個特點,就是原創有的時候賣得比引進版還要好,開始被接受了。好多年前我在日本的時候,他們就說,日本的本土的圖畫書要比引進版賣的好,現在我覺得我們有這個傾向。

《螢火蟲女孩》《山楂村和狗獾村》《守林大熊》

作者:彭懿

繪者:李海燕

版本: 接力出版社 2017年6月-2019年1月

新京報:您當年出《圖畫書:閱讀與經典》的時候,應該是國內最早在倡導圖畫書的人之一。

彭懿:是這樣,我1988年去日本留學,就接觸到了圖畫書,那時候在中國根本不可能出圖畫書,一本書那麼貴那麼厚,根本沒人會買。後來1999年,我有一個機會去大阪國際兒童文學館做研究員,我在那個時候收集了所有的資料,帶回來之後就開始研究,然後在2006年出版了這本《圖畫書:閱讀與經典》。

那本書的體例和樣式都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到現在應該賣了幾十萬冊,每年都印好幾次。當時我想的就是怎麼能給家長寫一本實用的書,百科全書式的,讓他們能照著這本書來選書、買書。我做了一個評價體系,每本書得過安徒生獎或者什麼什麼獎,入選了什麼推薦目錄,比如紐約公共圖書館百本推薦書單,這都是我一個一個查出來的,現在你看我們出版的圖畫書都這麼做,實際上是當時我創造出來的。這本書出來之後,很多出版社也照著書中的目錄來買版權,它讓我們圖畫書的起點站得非常高,之後幾年我們引進的圖畫書都是經典,但現在引進的書就參差不齊了,有些很差。

新京報:因為參與進來的出版機構也有點太多了。

彭懿:現在很多的公司都進到圖畫書出版的市場,甚至有的時候去談版權財大氣粗,說「你有多少書,全買」。

《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典》

作者:彭懿

版本: 接力出版社 2012年12月

此為《圖畫書:閱讀與經典》的修訂再版版本

新京報:《圖畫書:閱讀與經典》是給家長、出版人推薦了一批經典書,現在新的圖畫書越來越多,你會怎麼建議大家去挑選和判斷這些新書?

彭懿:這個我沒有做過。因為現在閱讀推廣人或者民間的閱讀推廣組織非常多,家長買書也比較理智,現在家長們都是很聰明的,在選書的時候都是會看很多評論、評價的。當然他們也會批評,覺得一本書很差就口誅筆伐,比如說一本書三觀不正,很多家長就不舒服,對不對?他們的批評傳播也很廣,對圖畫書提出很多意見,反過來也對我們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京報:說起批評,好像有一些觀點認為,像《格林童話》這樣的經典童書,其中的一些元素已經不是很符合現代的三觀,不是那麼適合孩子讀。你曾經對《格林童話》做過研究,覺得現在兒童讀物越來越豐富,《格林童話》會漸漸淡出兒童閱讀的市場嗎?

彭懿:它不會。我覺得格林童話是一個源泉,因為它是民間故事,是文學最原初的一種樣態,它的文字非常的簡練,而且這些故事代代相傳,極其吸引人。我們之所以說它有恐怖的東西,因為它是來自於民間,民間文學的特點就是有那種東西。比如把手指頭伸進去,手指就斷掉了,但是民間故事不會描寫他怎麼疼的,也不會描寫流血的場面。

彭懿

我覺得只是在閱讀上需要一些篩選和改寫,民間故事絕對有它的魅力,所以格林童話應該是代代相傳的,只是我們怎麼去把握。你在網上一搜,《格林童話》大概有上千個品種,你怎麼選擇?比如你給一個幼兒講本該是大孩子看的《格林童話全集》就不行,要給他們看篩去很多東西的改編本。那如果你讀的是獲得凱迪克獎的《白雪公主》的圖畫書,很大的開本,非常的美,你讀完永遠不會忘記那個女孩子。還有像我最喜歡的童話作家安房直子,她從格林童話中吸取了很多東西,我就很喜歡。

「我能想出32個屁,就很偉大了」

新京報:你好像是一個對新的事物特別敏感,特別有熱情的人?

彭懿:是這樣。另外我是學理科的,我對技術也感興趣。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學習,這對我而言很重要。我創作,翻譯,還攝影,研究性質的書就出過13本,而且我的職業也換過好多,我覺得我的特點就是永不停止。《我用32個屁打敗了睡魔怪》中有一個情節,就是小孩做夢,每天晚上睡魔怪來抓他,他每次都跑得太慢被抓住,他就想,我要是穿上一雙球鞋,是不是就跑得快了?他也不知道這有沒有用,但我寫了一句話,其實是我人生的一個總結:「不試又怎麼能知道!」他就穿著球鞋睡覺,結果那天晚上跑得飛快。

《我用32個屁打敗了睡魔怪》對我來說就算是一個挑戰,我想寫荒誕搞笑的童話,想挑戰屎尿屁的主題,可是屎尿屁的問題在哪裡?太髒了,畫面怎麼呈現?最後總而言之做成了,和我合作的畫家田宇特別優秀,他也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人,畫得好玩極了。

新京報:你出了幾本攝影圖畫書《巴夭人的孩子》、《馴鹿人的孩子》,還有攝影和繪畫結合的《仙女花開》,這些形式都很特別,你是拍攝之後想到這些內容可以做成圖畫書的嗎?

彭懿:是拍攝之前就想做。我以前在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當過五年導演,攝影應該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之後出過好幾本攝影集,配上文字,賣得也很好,但那時候我還沒有想過創作圖畫書。我開始做圖畫書之後,就突然間想,可不可以創造出來一種特別的攝影圖畫書?

《巴夭人的孩子》

作者: 彭懿 版本: 明天出版社 2016年1月

然後我去拍了《巴夭人的孩子》,當時的想法是,書只要能出版,就是一種肯定,可沒想到書出來後賣到14萬冊,很多媽媽跟我說,孩子特別喜歡《巴夭人的孩子》。我想,是攝影圖畫書有它特別的魅力,如果是去畫巴夭人的孩子,你畫得再好再生動,讀者看的時候也知道你是畫出來的;再像《馴鹿人的孩子》,那些人生活在零下52℃,和鹿生活在一起,沒有地種,沒有水果吃,什麼都沒有,只是講,沒人相信,那我拍出來給你看,就有不一樣的力量。

攝影圖畫書這個形式,我沒有見別人做過,不敢說國外就一定沒有這樣的書,但我沒有借鑑誰。有一些人不承認這樣的書是圖畫書,但我不在意,我覺得我們能出版這樣一本書,它就是一種樣式,它存在著,我就覺得很滿足。

新京報:現在攝影在你的生活中佔據了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

彭懿:我每年有大半年都在外面跑!前一段時間我在新疆拍下雪,拍白樺林,可惜一直不下雪,以後還要去。今年7月份我要去義大利拍多洛米蒂山,10月份去英國拍一片迷幻的樹林,我在西班牙也找到一片樹林,也拍了幾十天,就在那裡等霧,等光。這些題材都在那兒,就好像自己有個抽屜似的,有時突然受到一點啟發,就可能創造出來一本特別的書。

新京報:你接下來的作品還有什麼樣的嘗試?

彭懿:我一直想嘗試但又最難寫的,是荒誕童話。有一套書《晴天有時下豬》,畫家叫矢玉四郎,他寫得非常荒誕,但又符合邏輯。你看了就會覺得,這麼荒誕搞笑,他怎麼能想出來。我想往這條路上走,但特別難,因為我不是那種天才。

《我用32個屁打敗了睡魔怪》內頁插圖

《我用32個屁打敗了睡魔怪》就是一本腦洞大開的爆笑荒誕的圖畫書,之後我還會和畫家田宇合作一本圖畫書,同樣是這個風格。我們想做成一本鬧劇,讓孩子充分釋放他的天性。總給孩子讀溫情的圖畫書當然也可以,但有的時候需要這樣搞笑的書,我覺得這才是最貼近孩子天性的。我想做出一本圖畫書,每一頁都讓人笑,不只是小孩笑,成人也笑。

新京報:國內原創的圖畫書,這種搞笑風格的確實很少,溫情傳統還是佔據了主流。

彭懿:因為它特別難。我們的圖畫書多是傳統、禮義、教育的,所以我一直想嘗試。國外經典的圖畫書有很多這種風格,真的是沒法超越。比如關於屎尿屁的,《是誰嗯嗯在我頭上》就特別好,我第一次給小孩講那本書,他笑得不行。還有宮西達也的《好餓的小蛇》,特別簡單,但我想一輩子也沒想出來,人家就想出來了。

《我用32個屁打敗了睡魔怪》內頁插圖

這種故事太難想了,所以我覺得我能想出「32個屁」,就很了不起很偉大了(笑)。而且田宇畫得很精彩,屎尿屁的問題是容易髒,但他把屁畫得像煙花一樣,非常絢爛,變成一個狂歡,特別好玩。我在現場給孩子講這個故事,孩子會笑得滾到地上。我覺得,一本圖畫書讓人享受了這樣一段閱讀時光不就夠了嗎?故事的魅力是最重要的。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妍;編輯:楊司奇、走走;校對:薛京寧。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書友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一起來讀本圖畫書
    《父母必讀》雜誌編輯部的辦公室裡常年堆積著成山的圖畫書,有時候,我們會感嘆:怎麼能有這麼多好看的圖畫書!有的讓人不自覺地傻笑,有的能瞬間戳中淚點,讓人淚滿面。在一本本優質的圖畫書中,我們看到了無限的可能性。同時引起我們強烈的好奇心,想知道這些圖畫書創作者是怎樣創作出有各種可能性的圖畫書的?
  • 「14隻老鼠」繪本之父日本圖畫書作家巖村和朗來華
    「14隻老鼠」繪本之父日本圖畫書作家巖村和朗來華     日本著名圖畫書作家巖村和朗   中新網北京9月14日電 (記者 應妮)「14隻老鼠」繪本之父——日本著名圖畫書作家巖村和朗來中國了!  巖村和朗1939年出生於日本東京,著有「14隻老鼠」「7隻老鼠」「小猴子坦坦」「青蛙小弟青蛙小妹」「兩隻小兔」等圖畫書。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法、韓、意等15種文字,並多次榮獲各種大獎。
  • 民間故事如何進行圖畫書再造?
    所謂「改編」是英語rewrite的翻譯語,它是指將民間文學、成人文學中具有童話和兒童文學因素的成人文學作品、所謂大眾文學等,根據兒童文學的定義和條件改編而成的文學。根據現代兒童文學的定義和條件,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改編,是傳統文化實現圖畫書轉化的必經之路。放眼世    界圖畫書創作譜系,民間故事、童謠向來是圖畫書創作的「源頭活水」。
  • 從頭到尾閱讀一本圖畫書
    從頭到尾閱讀一本圖畫書    比如,大衛·麥基(David McKee)的《花格子大象艾瑪》(Elmer,1989)的封面上是一隻花格子的大象,「咦,大象不都是灰色的嗎?世界上怎麼會有彩色的大象?」一下就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艾瑪是一頭五彩繽紛的大象。
  • 如何讓一個失去笑聲的孩子笑出來——《不會笑的孩子》
    ——亞米契斯《愛的教育》所有的童書都是寫給未成年的大人看的。這本也不例外。成人讀完全書只需一兩個小時,但是得到的收穫卻會高於參加其他任何社會活動。很慶幸還有這樣一群童書作者的存在,他們是大人和小孩間的傳話筒,幫大人成長的更像一個大人,孩子成長的更像一個孩子。《不會笑的孩子》主要講的是一個叫藍藍的女孩子在貝茜的幫助下重新找回笑聲的故事。
  • 童書·新書書單|圖畫書為什麼重要
    如對莫裡斯·桑達克的三次對話前後跨越23年,成為了記錄插畫家口述個人歷史最珍貴的資料。通過活潑的對話紀實和全彩插頁,展示了這些插畫家的成長經歷、藝術心路歷程,也記錄了他們在作品之外的喜怒哀樂。此次出版《金子美鈴童謠集》為其詩歌精選集,對她的500多首童謠進行了精選、編排,共分3冊:《我和小鳥和鈴鐺》《星星和蒲公英》《向著明亮那方》,包含186首童謠。
  • ...紅帽,圖畫書,天演論,羅大裡,中國,爸爸,大人們,洋蔥頭,長頸鹿...
    推薦理由:  《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用適合孩子閱讀的圖畫書形式,把中國傳統智慧和現代生活方式結合起來,揭示了自然界的魅力和農業的趣味。書中用精美的圖畫呈現出城市裡孩子不常見到的農村生活勞動場景,喚起孩子心中至真至美的感受,同時啟發孩子們知曉,無論生活如何變化,我們應該關注農業農村,關注純粹的自然,關注我們衣食的最初來源。
  • 中國原創童書《不要和青蛙跳繩》用幻想「治癒」
    《不要和青蛙跳繩》是彭懿和童書插畫家九兒合作推出的原創圖畫書新作。本書講述了小男孩殼殼在自己心愛的跳棋被媽媽扔掉後,通過天馬行空的幻想來舒緩自己憤怒的負面情緒,並在一個人的幻想遊戲中獲得成長的力量,再一次發現自己對媽媽的愛。  本書通過奇妙的幻想細緻入微地展現了孩子豐富、敏感而又堅強的內心世界,幫助家長更好地讀懂孩子、理解孩子。
  • 三歲的孩子可以讀的三種類型的圖畫書
    因此,我認為繪本中的第一大類就是圖畫故事書。圖畫故事書《暴雪》圖畫故事書的主體是圖畫,圖畫來主導敘事,插畫對於故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文字幾乎與圖畫同等重要---這麼說有點兒「委婉」地表達文字弱於圖畫的作用。即使沒有一個文字,圖畫也照樣可以說「故事」。其實我是認可圖畫書最主要的還是「故事」,雖然這個故事可以完全不用語言文字來呈現。
  • 童書·新書書單|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
    這本畫冊展示了桑達克在各個領域的作品,從圖畫書、商業海報,到戲劇設計,包括那些稀有的、至今未發表的研究稿,以及著名的《野獸國》的最初畫稿,這些畫作能夠幫我們全面了解桑達克的創作歷程。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桑達克「圖畫書三部曲」(《野獸國》《午夜廚房》《在那遙遠的地方》)中唯一沒有引進過的《午夜廚房》中文簡體字版也於近日出版。
  • 74歲圖畫書大師巖村和朗:我畫的小老鼠永遠長不大
    巖村和朗  1939年出生於日本東京,世界著名圖畫書大師。1970年作為圖畫書作家羽翼初露。之後,離開東京入住山村,以在大自然中的親身體驗為基礎來創作圖畫書。著有「14隻老鼠」「7隻老鼠」「小猴子坦坦」「青蛙小弟青蛙小妹」「兩隻小兔」《一個紅蘋果》等系列圖畫書。
  • 12本「孩子一看就笑」的繪本
    最喜歡看孩子們笑了。對我而言,孩子的笑是春日暖風,能融雪化海。平日會設法逗家中孩兒笑。1歲的弟弟很好逗,舉高高或者咯吱吱,就笑得不能自已。5歲的姐姐笑點就高了些,考慮到我也無法再將她舉高高,只能換個方式逗她,譬如,讀些好笑的繪本。老母親是不是潛力無限?看,古有唐玄宗為博得貴妃一笑,不惜「一騎紅塵妃子笑」。
  • 大開腦洞的嬰幼兒圖畫書,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鞏孺萍 曾創作過《打瞌睡的小孩》《「沒想到」嬰兒創意繪本》等諸多頗受孩子喜愛作品的鞏孺萍,新近和著名圖畫書畫家王祖民合作出版了《大象在哪兒拉便便
  • 一本頗具經典的知識類圖畫書 --《我看見一隻鳥》導讀
    二、繪本信息書名:我看見一隻鳥文圖:(臺)劉伯樂出版社:明天出版社適讀年齡:3-8歲本書特色:一本幫助孩子認識各種美麗鳥類,一本讓孩子回歸自然、愛上自然的科普圖畫書。獎項:2013年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首獎作品三、繪本導讀【封面】繪本解析:2013年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我看見一隻鳥》榮獲「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首獎」;《很慢很慢的蝸牛
  • 《別讓太陽掉下來》:一本原創圖畫書的誕生
    童書無國界,啟發於童真,創作於童趣,感染到孩童,一本優秀圖畫書的成長曆程離不開兒童性和自身特色。緣起,來自孩子的童真童趣第一次聽郭振媛老師聊起這個故事——一群小動物為了要阻止太陽掉下來們如何各顯神通時,故事的童真童趣一下子就打動了我。後來得知這個故事來源於作者的親身經歷。
  • 圖畫書《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用布藝風格講故事
    從左到右是北京服裝學院講師劉琦、作者張寧和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 鍾欣 攝中新網北京6月13日電 (記者 應妮)王小波的雜文名作《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影響了許多人,但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它會被改編成兒童圖畫書,讓我們可以放心地為孩子們講述這個獨特的
  • 不乖的小孩在想什麼
    原創 李珈儀 讀庫▼世界上多的是寫給乖小孩的書,還有更多教小孩怎麼變乖的書。事實上家長都知道,挑食、搗亂、撒謊、厭學、左耳進右耳出……在長大成熟之前,似乎不乖才是小孩的常態。小孩的心思和情緒沒有開關,可不會任由大人掌控。
  •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改編成了圖畫書,會好看嗎?
    近十年紅紅火火的兒童圖畫書市場上,引進版權的國外作品始終佔據主導地位。國內原創兒童圖畫書雖然在增加,但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是極少數。無論是讀者還是作者、編輯,都想看到更多優秀原創兒童圖畫書的出現,但同時也始終在一些問題中徘徊:原創兒童圖畫書的薄弱之處在哪裡?什麼是中國故事和中國形式在圖畫書中合適的表達方式?怎樣才能創作出受歡迎的原創兒童圖畫書?
  • 【潞河附屬 與書同行】我喜愛的一套書《笑貓日記》 ——四(2)班範沐晨讀書分享
    大家好,我是潞河中學附屬學校四(2)班的範沐晨。明朝大臣董其昌曾經說過:「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今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最嚴重的時候,我們不能去上學,爸爸媽媽不能去工作,我們更沒辦法「行萬裡路」。但是,我們可以在書的海洋裡遨遊,「讀萬卷書」,學知識,長見識。期間,我讀了一些書,今天就把我喜愛的一套分享給大家,它的名字是《笑貓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