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浩蕩五千年間,農耕文化源遠流長。蓄養家畜家禽,歷來是東方農耕文明不可或缺的附屬傳統。
然而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農民蓄養禽畜這一傳統卻遭受到意想不到的衝擊。國民生活區的文明美觀,是國家規範管理中的重要一環,蓄養牲畜的髒亂自然需要得到整治,但民生現狀卻與專家學術產生了矛盾。
針對這一問題,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有他的理解:"農村不讓養豬牛羊,現在農民連自己養點雞鴨鵝都不允許了,這明顯是矯枉過正,這樣是影響民生的"。
養殖牲畜危及環境?
近些年來,隨著美化農村環境的國家戰略大行其道,學術界的不少專家對農戶提出了質疑,觀點認為農戶們的許多日常行為是造成城鄉交界與鄉鎮農村環境汙染的根源所在。
一時間,輿論譁然,逢年過節的禮花鞭炮影響大氣、清明年關的祭祖上墳亦是對環境的汙染;如今連蓄養牲畜,都是要被禁止的,那豈不是連農戶們每日生火造飯也是危害環境的?
在無數專家對三農問題和美化農村的問題上紙上談兵時,卻忽略了最核心的關鍵所在——民生。
溫鐵軍教授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分析,不失理智;他認為,農村的整體生態環境有著其獨到的優勢,廣大農民群眾在自家院塘蓄養些雞鴨走禽,這種小規模養殖行為對整體環境的破壞無傷大雅,甚至可以說微乎其微。
至於說廣大鄉鎮歷來的祭祖上墳與燃放鞭炮對大氣的破壞,更是無法和重工業廢氣排放相提並論,在農戶身上狠抓廢氣問題,而不將目光聚集在工業廢氣上,可以說是捨本逐末,故而在環境問題上因家畜養殖而對農民群體大加問責是不合理的。
蓄養家畜不可或缺
中華文化的根源、七億農民安身立命之本,即是數千年間祚延不斷的農耕文化;而東方農耕文化,簡單說,便是小農經濟。
農田耕作,自然是農耕文化的核心,是小農經濟的基礎;但蓄養家禽家畜,也絕對是小農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提遙不可及的夏商時代,據可考記載,中國自從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便推行的小農經濟,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可以這樣說,小農經濟,就是由農田耕作與禽畜蓄養這兩部分組成。不說科技水平極端落後的上古中古,即便是在近代,牛馬等大型牲畜也是耕作中的主要勞動力,雞鴨家禽也是改善飲食條件的重要農產品。
即便如今是現代社會,大型牲畜在許多機械化農業不發達的地區仍是重要的耕地勞力,小型家禽也仍是迎賓待客和日常餐飲中的重要食料。
陸遊詩中"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便是對中華先人在農耕文化中的養殖行為的生動表述,不再蓄養家禽家畜,農耕文化豈能不失色,失其本真。
農耕文化傳統淵源,流傳千年至今,農民們蓄養家禽家畜已然不單單是為了生活所需,它亦成為了廣大農民們的一種滿足精神空寂的生活娛樂方式。
嫋嫋炊煙,雞犬相聞,所謂鄉野之樂,便是如此吧。如果陡然打壓或禁止蓄養家禽家畜,農民群體勢必久久不能適應,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
畢竟,與其把禽畜蓄養看成是農戶們的生活習慣,不如說它是長久以來根植在中國農民血脈中的傳統。
小農經濟的重要基石
說過傳統,接下來再從經濟角度上來看蓄養禽畜的問題。中國經濟現狀極為可觀,一日千裡,雖然大小城市裡頻繁上演著萬丈高樓平地起,但在許多相對落後地區,仍然有著巨量的農民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原始又傳統。
可在經濟重心地區資本膨脹的同時,許多鄉鎮農民的生活水平仍舊遠落後於城市居民。
作為糧食大國,中國有著近七億的巨量農民,農民群眾在中國人口比例中,牢牢佔據著半壁江山。農民數量龐大,農作物的經濟效益與經濟價值卻逐年下降,在這樣的現狀下,農民們養殖家禽家畜補貼家用,無可厚非。
國情真切,廣大農民群體對家禽家畜的依賴性不可忽視。不少貧困地區,蓄養禽畜已經成為了許多農戶們的重要經濟來源。禁養家禽家畜,無論是否是貧困地區,農戶們的基礎生活都將受到損害,這無異於在妨礙國家保障民生的重要戰略。
改善民生才是真
事實上,國家對農村民生和農村生態環境是看在眼裡的,早在去年,中國政府就推出較完備的調整廣大農村蓄養家禽家畜的政策法規。
國家站在縱觀全局的高度上,在民生問題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之間兩相權衡,一方面針對蓄養禽畜並不施加全面禁令,另一方面在全國範圍內劃定出各地的各級"禁養區",如保護水源地、風景名勝區、和城鎮居民區等。
上述政策中,在禁養區,對蓄養家禽牲畜明令嚴打,亦對已然違規建成的大小養殖場予以拆除處分,並給予個體農戶合理的經濟補償。
然而國家的這一政策在向地方推行時。卻被部分地方政府過分解讀,出現強行禁養、強拆養殖場等行為,對民生大事簡單敷衍,瞞上欺下。
也正因如此,以溫鐵軍教授為代表的,部分對中國農業的民生現狀有著清醒認知的學者與政府工作者才踴躍而起,為中國農民的切身權益奮起而爭,因為農民蓄養雞鴨鵝,已經不單單是簡單的養殖業問題,而是以小見大,足以影響整體民生的重要問題。
說到底,想要美化農村環境,徹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還需要從民生這一根本角度出發。有效保障民生,阻止農村人口流失,才是農業發展的可取之道。
中國泱泱,億萬農民生生不息,正是這基數龐大到世界各國都不能企及的中國農民支撐著中國的農業根基。
改善農村,除了從長計議並無他法;妄圖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則必受其亂,在保障民生不受動搖的基礎上,調整長遠戰略,做到改變每一個農民對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的認知,才能真正達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目的。一昧糾結於農民養殖雞鴨鵝,不免失了格局,亦是取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