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教授:農民自己養點雞鴨鵝都不允許了,這樣是影響民生的

2020-12-07 知行路上話歷史

中國文明浩蕩五千年間,農耕文化源遠流長。蓄養家畜家禽,歷來是東方農耕文明不可或缺的附屬傳統。

然而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農民蓄養禽畜這一傳統卻遭受到意想不到的衝擊。國民生活區的文明美觀,是國家規範管理中的重要一環,蓄養牲畜的髒亂自然需要得到整治,但民生現狀卻與專家學術產生了矛盾。

針對這一問題,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有他的理解:"農村不讓養豬牛羊,現在農民連自己養點雞鴨鵝都不允許了,這明顯是矯枉過正,這樣是影響民生的"。

養殖牲畜危及環境?

近些年來,隨著美化農村環境的國家戰略大行其道,學術界的不少專家對農戶提出了質疑,觀點認為農戶們的許多日常行為是造成城鄉交界與鄉鎮農村環境汙染的根源所在。

一時間,輿論譁然,逢年過節的禮花鞭炮影響大氣、清明年關的祭祖上墳亦是對環境的汙染;如今連蓄養牲畜,都是要被禁止的,那豈不是連農戶們每日生火造飯也是危害環境的?

在無數專家對三農問題和美化農村的問題上紙上談兵時,卻忽略了最核心的關鍵所在——民生。

溫鐵軍教授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分析,不失理智;他認為,農村的整體生態環境有著其獨到的優勢,廣大農民群眾在自家院塘蓄養些雞鴨走禽,這種小規模養殖行為對整體環境的破壞無傷大雅,甚至可以說微乎其微。

至於說廣大鄉鎮歷來的祭祖上墳與燃放鞭炮對大氣的破壞,更是無法和重工業廢氣排放相提並論,在農戶身上狠抓廢氣問題,而不將目光聚集在工業廢氣上,可以說是捨本逐末,故而在環境問題上因家畜養殖而對農民群體大加問責是不合理的。

蓄養家畜不可或缺

中華文化的根源、七億農民安身立命之本,即是數千年間祚延不斷的農耕文化;而東方農耕文化,簡單說,便是小農經濟

農田耕作,自然是農耕文化的核心,是小農經濟的基礎;但蓄養家禽家畜,也絕對是小農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提遙不可及的夏商時代,據可考記載,中國自從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便推行的小農經濟,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可以這樣說,小農經濟,就是由農田耕作與禽畜蓄養這兩部分組成。不說科技水平極端落後的上古中古,即便是在近代,牛馬等大型牲畜也是耕作中的主要勞動力,雞鴨家禽也是改善飲食條件的重要農產品

即便如今是現代社會,大型牲畜在許多機械化農業不發達的地區仍是重要的耕地勞力,小型家禽也仍是迎賓待客和日常餐飲中的重要食料。

陸遊詩中"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便是對中華先人在農耕文化中的養殖行為的生動表述,不再蓄養家禽家畜,農耕文化豈能不失色,失其本真。

農耕文化傳統淵源,流傳千年至今,農民們蓄養家禽家畜已然不單單是為了生活所需,它亦成為了廣大農民們的一種滿足精神空寂的生活娛樂方式。

嫋嫋炊煙,雞犬相聞,所謂鄉野之樂,便是如此吧。如果陡然打壓或禁止蓄養家禽家畜,農民群體勢必久久不能適應,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

畢竟,與其把禽畜蓄養看成是農戶們的生活習慣,不如說它是長久以來根植在中國農民血脈中的傳統。

小農經濟的重要基石

說過傳統,接下來再從經濟角度上來看蓄養禽畜的問題。中國經濟現狀極為可觀,一日千裡,雖然大小城市裡頻繁上演著萬丈高樓平地起,但在許多相對落後地區,仍然有著巨量的農民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原始又傳統。

可在經濟重心地區資本膨脹的同時,許多鄉鎮農民的生活水平仍舊遠落後於城市居民。

作為糧食大國,中國有著近七億的巨量農民,農民群眾在中國人口比例中,牢牢佔據著半壁江山。農民數量龐大,農作物的經濟效益與經濟價值卻逐年下降,在這樣的現狀下,農民們養殖家禽家畜補貼家用,無可厚非。

國情真切,廣大農民群體對家禽家畜的依賴性不可忽視。不少貧困地區,蓄養禽畜已經成為了許多農戶們的重要經濟來源。禁養家禽家畜,無論是否是貧困地區,農戶們的基礎生活都將受到損害,這無異於在妨礙國家保障民生的重要戰略。

改善民生才是真

事實上,國家對農村民生和農村生態環境是看在眼裡的,早在去年,中國政府就推出較完備的調整廣大農村蓄養家禽家畜的政策法規。

國家站在縱觀全局的高度上,在民生問題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之間兩相權衡,一方面針對蓄養禽畜並不施加全面禁令,另一方面在全國範圍內劃定出各地的各級"禁養區",如保護水源地、風景名勝區、和城鎮居民區等。

上述政策中,在禁養區,對蓄養家禽牲畜明令嚴打,亦對已然違規建成的大小養殖場予以拆除處分,並給予個體農戶合理的經濟補償。

然而國家的這一政策在向地方推行時。卻被部分地方政府過分解讀,出現強行禁養、強拆養殖場等行為,對民生大事簡單敷衍,瞞上欺下。

也正因如此,以溫鐵軍教授為代表的,部分對中國農業的民生現狀有著清醒認知的學者與政府工作者才踴躍而起,為中國農民的切身權益奮起而爭,因為農民蓄養雞鴨鵝,已經不單單是簡單的養殖業問題,而是以小見大,足以影響整體民生的重要問題。

說到底,想要美化農村環境,徹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還需要從民生這一根本角度出發。有效保障民生,阻止農村人口流失,才是農業發展的可取之道。

中國泱泱,億萬農民生生不息,正是這基數龐大到世界各國都不能企及的中國農民支撐著中國的農業根基。

改善農村,除了從長計議並無他法;妄圖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則必受其亂,在保障民生不受動搖的基礎上,調整長遠戰略,做到改變每一個農民對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的認知,才能真正達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目的。一昧糾結於農民養殖雞鴨鵝,不免失了格局,亦是取禍之道。

相關焦點

  • 專家溫鐵軍:農民自己養點雞鴨鵝都不被允許了,這是影響民生
    現在很多人年輕的時候在城市裡奔波打拼,到了年紀大了退休的時候就想回到農村,種點蔬菜,養點雞鴨,過一過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在日常的餐桌上,人們也更加傾向於選擇親自開車去農村購買農民種植的蔬果和餵養養的雞鴨鵝。即便這些食品的價格要比超市中的食品貴上一半。因為這些農民自己種植的蔬菜不使用化肥,養的雞鴨鵝不用肥料飼養,吃的都是五穀,肉質鮮美也讓人吃的放心。
  • 溫鐵軍:農民自己養點雞鴨鵝都不允許了,這樣是影響民生的
    三農專家溫鐵軍曾經針對部分地區禁止農民養點雞鴨鵝都不被允許了的現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樣是影響民生的行為,更加會影響老百姓的生活的,而這種觀點,也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認同。
  • 農民養雞鴨鵝汙染環境?專家溫鐵軍怒了:這樣是影響民生的
    農村的生活在很多人眼中就像「世外桃源」一樣,山青水綠花草環繞,養一群雞鴨鵝,三五好友到來時用來招待,不亦樂乎!但是現在連養雞鴨鵝都被指出是汙染環境的存在,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怒了:農民在自家養寫雞鴨鵝都不允許了,這樣的行為會影響民生的。
  • 人大教授溫鐵軍:農民連養點雞鴨鵝都不被允許了,這是影響民生
    近年來,因為我國的畜牧業的汙染對於環境造成了汙染,並且對人民的生活產生了一定的汙染,在2019年的時候,國家就發布了農村的禁養令。對於很多的農民來說,這個消息不亞于晴天霹靂,畢竟有很多人都是依靠在街上賣點小菜維持生活。
  • 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禁止農民養殖雞鴨鵝豬牛羊,民生必受影響!
    眾所周知,溫鐵軍教授是我國真正的三農問題專家。切合實際解讀三農問題,關心農民民生。近日,針對農村地區在禁養豬、牛、羊等大型牲畜後,禁養雞鴨鵝的現象做出分析和解讀。溫鐵軍教授認為,這對農民民生造成了嚴重影響。
  • 人大教授溫鐵軍:聽說有農村不讓農民養雞鴨鵝,這明顯是過了
    今日,看到人民大學農業農村學院院長溫鐵軍先生的一個視頻,他在視頻中提到:「原來農村說不讓養豬牛羊,現在很多地方甚至還變本加厲,連雞鴨鵝都不讓養,這明顯是矯枉過正了。」他還表示:「農村人自己在家利用優勢條件,在家門口的小池塘養個鴨子,在自家田地裡養點雞,弄點雞蛋鴨蛋改善生活或者增加收入,這不是很好嗎?如果這樣也不行,那勢必會極大影響民生。」
  • 農村養點雞鴨也不行了?專家稱會汙染環境,溫鐵軍:禁止很不合理
    但農村卻不同,全都是純天然的有機蔬菜,家禽也都是自己家裡放養的,特別美味,所以城裡人都嚮往農村生活。可是不知從何時開始,農村裡也多了很多「規矩」,不能隨便蓋房子,不能隨意開荒種地,甚至農村人想在自己家裡養點雞鴨鵝等家禽也都被禁止了,其理由是會汙染環境。
  • 農村不要養雞鴨?三農專家:要是農民沒有收入,影響民生
    主要農產品只有糧食一項產量佔世界的比重與人口比重是一致的,其它的都是過剩的。現在中國是因為袁隆平爺爺的雜交水稻,從而讓中國不再免受糧食的缺少挨餓了,但是中國仍然是需要每年進口大量的糧食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很多中國自己種的糧食都是給雞鴨等養殖動物去吃,實在是太浪費糧食了。
  • 養殖雞鴨鵝破壞環境?專家提議禁養,溫鐵軍教授:這樣影響民生
    對於很多生活在農村的人來說,一年養幾隻鴨子、幾隻家禽已經非常普遍,這樣做的原因無非就是農民覺得自己養的這些家禽比外面的那些賣的要放心。而且自己養還能節省一些這一方面的開支。有些老人養的多,過年的時候幾個孩子都分幾個,花在食物上的錢幾乎就差豬肉和魚了。
  • 多地出現奇葩規定:禁止農民散養雞鴨鵝!專家:汙染有那麼嚴重嗎
    原因在於有些地區為了迎合鄉村振興戰略,治理鄉村環境,比如江浙一帶有些地區開始禁止養殖,而廣東有些地區則是禁止散養,只允許圈養。這個措施讓很多村民都感到無法理解,認為這樣就不再是小時候的農村了,一些村民也無法適應。對此,國內著名的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針對這一狀況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 禁養又出新規?農民散養雞鴨鵝被禁?專家:雞犬相聞才是農村氣息
    前些年不讓燒地鍋,鍋都都封住了,農民家不讓燒柴,燒煤。全部改成電來取暖,做飯。後來漸漸的老家散養的雞,鴨,鵝,豬也都開始實施禁養了,說是有礙環保工作的進行,最近更是連屋邊的空地也不準種爬蔓類蔬菜瓜果,據說是影響新農村建設……」
  • 柴火飯,土雞鴨鵝,難道要成為想念?農民:環境好了,付出多了
    導讀:農民燒火做飯,養幾隻雞鴨鵝影響到環保,不知道結論出自那位?每每看到這樣的問題,我作為一個農民,心裡是五味雜陳說不出來那種感覺,這樣的結論我也不知道出自哪位,但我可以確定的是,這樣說的人肯定不是農民,因為農民了解農村,因為農民知道怎麼生活,而說這些結論的人只是滿足自己的所謂的存在感吧。農民燒火做飯,做了幾千年,也吃了幾千年,從上古時期到如今21世紀,農民燒火做飯天經地義。
  • 雞、鴨、鵝及其他
    雞的黃金時代應該是在被人們徹底家養之後和大規模養雞場化飼養之前,那時候誰家不養一小群雞,放任在屋前屋後的草地上啄食蟲子,吃點雜糧,除了領頭報曉的老公雞外,其餘個個都被養成了豐腴圓潤的肥雞。彼時的偷雞賊也令人羨慕,雖然可能遭女主人的竹掃帚痛打,但一旦得手之後,那隻肥雞無論是蒸是煮,是炒是爆,都能流出一厚層金黃的雞油來,其肉質之鮮嫩多汁堪比山脂海膏。
  • 雞鴨鵝同樣是家禽,為啥農村養雞鴨的很多,養鵝的卻很少
    說起家禽,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雞鴨了,而且現在雞鴨的做法也五花八門,僅雞的做法就不下幾十上百種,鴨的做法雖然不如雞多,卻也相差無幾。雞鴨有這麼多的做法,養殖規模自然也非常壯觀,讓人奇怪的是,我們經常能聽說大規模養雞養鴨,卻很少聽說養鵝的,雞鴨鵝同樣是家禽,為啥養鵝的這麼少呢?
  • 養殖小知識:雞是白天下蛋,為何鴨是晚上下蛋?鵝啥時候下蛋?
    而鵝雖然比較漂亮,但是具有攻擊性,老輩人還說「與人不和,勸人養鵝」。而且鵝一年產蛋量非常少,所以農村裡養鵝的很少,近兩年已經看不到有人養鵝了。很多人都明白公雞是半夜打鳴,而母雞則是在白天下蛋。那為何鴨是晚上下蛋?鵝又是在什麼時候下蛋呢?(1)母雞普遍都是在白天下蛋農民都喜歡養雞,特別是母雞。因為母雞會產蛋啊,這樣家裡人就有雞蛋可吃了。
  • 有趣的甲骨文,發現了「雞」,但是「鴨」和「鵝」哪裡去了?
    欣賞拜讀甲骨文字的時候,突然發現,在已經解讀的大約1500到1600個甲骨文字中,能找到甲骨文的「雞」字,但是卻怎麼也找不到「鴨」和「鵝」這兩個字對應的甲骨文字。按說到了夏商時期,家畜和家禽應該很普遍的被蓄養了!不錯,傳統的六畜:雞、狗、豬、馬、牛、羊,在甲骨文中都能找到明確的甲骨文字,也就是說,在夏商時期,家禽和家畜的蓄養確實很普遍。
  • 父輩們兒時的農村,村村鴨鵝叫戶戶有雞窩,如今的家禽哪去了?
    現在的農村水域,像河流溝渠,鴨鵝已經不多了,不像過去在父輩們的記憶裡,兒時的農村,村村鴨鵝叫戶戶有雞窩了,那時雞鴨鵝是農村農民普遍餵養的家禽,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平日裡為了吃蛋,逢年過節可以吃肉!正所謂「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說明鴨子在過去農村是多麼普遍,而「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更說明,農民好客和誠意,自己養的家禽就是過節或是招待客人的,而現如今的農村小河裡,沒有那些鴨鵝戲水的景象了,只有流水,而且魚蝦鱉蟹也少了許多!說到過去農村裡,農民總是要養家禽的,而家禽當然是數雞了,因為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雞的國家,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 農村喜歡雞鴨鵝一起養,這種混養模式有何好處?漲知識了
    在農村,農民朋友們都喜歡養一些雞,鴨,鵝等,平時下蛋,改善夥食,逢年過節,有親戚朋友來家時還可以殺雞鴨鵝來招待客人。我們都知道,養殖場要麼是只養雞,要麼是只養鴨或者鵝,但是在農村可不一樣,雞鴨鵝都是一塊養的,常常可以看到雞鴨鵝一起覓食,為什麼會這樣呢?
  • 萍鄉:「女漢子」300多隻鴨鵝銷售難 大家都來幫一把(圖)
    >報導:「我們村裡有位單親婦女,她是脫貧路上的『女漢子』,她不等不靠,學會了養殖技術,餵養的200多隻老鴨、100多隻鵝,長勢良好,可是,每天要消耗很多食料,我們犯愁了,所以急需將這幾百隻鴨鵝出售,請大家都來幫一把!」
  • 同樣都是家禽,原來雞、鴨、鵝的口感相差的這麼明顯!
    ,畢竟為了好吃,但是最近有的人說雞肉、鴨肉、鵝肉的營養價值相差很多,真的是這樣的嗎?你完全能看得出來,這些美味都是因為這些動物是越小越好吃的,基本上是這樣的,但是這真的跟這個有關係嗎?要是小編說的話,小編自己就能判斷,除了麻雀,小編還是都吃過的,確實是這樣的,這些東西,越往下走,味道越美味,如果你們不相信的話,完全可以去嘗試一下,去生活中體驗一下,畢竟在生活中,相比雞、鴨、鵝來說,鴿子和麻雀吃起來是非常有趣的,這點,如果你了解的話,肯定是清楚的,尤其是鴿子肉,吃這些東西都是很美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