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館藏12萬多件動物標本,科研人員講解標本製作——
還原動物生前最美樣子是項技術活
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工程師黃成亮進行標本打理
第一個由中國人命名,也是唯一以廣西地名來命名的珍稀鳥類弄崗穗鶥
華南虎
白頭葉猴
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太陽鳥
金斑喙鳳蝶
■南寧晚報記者凌劍伊 實習生馬敬楠
形態各異的鳥兒停歇在枝頭,讓人心生歡喜;蟒蛇纏繞在林間;華南虎、孔雀、巨蜥、白頭葉猴在林中或散步或捕食……步入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生物標本館,像是走進了野生動物王國,充滿了夢幻。12萬多件(號)館藏標本,每種動物都以它最好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讓它們回到它生前最美的樣子,這是我們製作標本的基本法則。」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黃成亮如是說。
長期野外採集所得 每件標本背後都有故事
脊椎動物標本展廳裡,孔雀拖著長長的尾裙「顧盼生輝」。鳥兒顏色依舊豔麗,這是畫筆難以復原的。無論是華南虎還是太陽鳥的標本,均是惟妙惟肖。
「這裡沒有模型,全都是真實的野生動物標本。」黃成亮說,這些動物全部都是真實標本,是生物標本館科技人員通過長期野外考察研究和採集而來的,其中,有相當大部分的標本來源是來自瑤山和弄崗的野生動物監測,具有較高的科普價值,這也是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最大的驕傲。
每一件動物標本背後就是一個物種的故事。老虎列為全球十大瀕危物種之首,而華南特有種——華南虎又是虎中最為瀕危的亞種。2002年,國家林業局根據蹤跡調查估計,野生華南虎數量僅有18~22隻。專家們認為,南嶺可能是我們發現華南虎的最後一個區域,但近年來,沒人能夠提供足夠的證據證明它的野外存在。如今,野生華南虎在自然界已難覓蹤影,因此,館藏的華南虎標本價值極其珍貴。隔了40年的時光,這隻華南虎看上去依舊毛色發亮,如若不是跟其他動物存放在一起,難免要畏懼三分。
白頭葉猴媽媽胸前「懸掛」著一隻棕色小猴子,「這隻小猴子是白頭葉猴嗎?為啥它跟『媽媽』不像?」記者好奇地問道。黃成亮說,「其實,它們生前就是一對真正的母子。小時候白頭葉猴並不『白頭』,成年後才演化成白頭的樣子。」
重在還原真實特徵 是個難度極高的技術活
製作一件標本難度大不大?在黃成亮看來,製作標本的過程就是在復原生命,任何一個細節都容不得馬虎。生前什麼樣,標本製作後就呈現什麼樣。「頭骨和皮毛是真的,其他都是填充物,皮張內部塗抹一些特殊物質進行除蟲防腐處理。」
黃成亮說,標本作為研究領域,其觀賞性放在第二位。「比如孔雀,我們是把孔雀的特徵還原出來,作為標本,價值以分類依據為主。比如,40年前採集到的標本和之後採到的標本,與一兩百年前的相比,觀察其毛色、其他特徵有沒有變異,是科研人員需要研究的方向。」
「標本製作其實是一件枯燥、又苦又髒的細緻活,一天到晚,就在標本館裡與這些動物標本待著,沒人聊天,只能跟這些『動物』聊。有時候,動物已經死了好多天,已經發臭了,但因是珍稀物種,還是要將其進行處理,做好保存。」黃成亮透露,自1986年從事標本製作至今,經過他的手處理的標本就多達數千件,其中不乏珍稀物種。大到上百斤重的華南虎,小到十幾克的太陽鳥,每件標本製作,短則一兩個月,多則長達半年,其辛苦可想而知。
「像華南虎標本,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製作的,由於體量較大,要翻動,要處理其內臟,這需要好幾名工作人員一起齊上陣,連續工作好幾個月。比如,太陽鳥,由於其爪十分小巧,只能使用放大鏡來配合工作。」黃成亮說,標本製作周期約為一個月,然後慢慢等待動物自然乾燥,一般不添加任何物理幹預,不需要消毒和浸泡,一般不採用福馬林,處理皮的藥水是標本館技術員自己的配方藥水。
保證標本「千年不腐」 每個細節都馬虎不得
好的標本製作可以保持一兩百年不腐,在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最古老的標本距今也有近70年歷史了,那是上世紀50年代採集到的一件昆蟲標本。而要保證館內十幾萬件標本「千年不腐」,製作環節的每一項工作都馬虎不得。
黃成亮介紹,製作一件動物標本,要前後經歷剝皮、防腐、製作假體、填充、縫合、整形、上色等十多個步驟。在黃成亮看來,最難的就是整形,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整形就是要把動物還原,還原活著的形態,如果要把標本形態做得更完美逼真,那就需要製作者耐心細緻,通過長期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特徵,並根據各種動物的生態特徵整理出適合於它在生活中的姿態,切不能過分地藝術誇張。可藉助動物圖譜,把標本形象做得生動活潑,千姿百態,以使標本的形象酷似生活在大自然的環境之中。這樣才算是完成一件好的作品。」
「復原動物的表情難度極高,因為標本裡沒有骨骼。做標本需要把動物身體所有的肉、骨頭掏空,只剩一張皮。」黃成亮說,如果表皮不小心弄破,就需要慢慢修補,這時候放大鏡要派上用場了。
黃成亮說,製作生物標本的意義,在於做生物形態研究和分類鑑定都離不開生物標本。這些標本記錄了生物的進化規律和進化譜系,由低等生物向高等生物的發展,總趨勢不斷進化發展著。要了解這些規律就要依靠生物標本的幫助,去解開和研究生物進化過程,從而找到答案。展廳裡展出的生物標本,就是把自然死去的生物做成標本,讓它「復活」,展示給大眾觀賞和研究。
■相關連結
廣西最大標本館
據統計,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生物標本館是廣西最大的標本館,館藏脊椎動物、昆蟲、大型真菌等標本12萬多件(號),其中昆蟲標本11萬多件(號),脊椎動物標本1萬多件(號),標本藏量居廣西之首。目前已擁有蝴蝶展廳、昆蟲展廳、脊椎動物及大型真菌展廳等幾大展廳,總面積1000多平方米。
廣西崑蟲種類繁多,所採集標本已定名的有2600種,其中,含有6個新屬45個新種的模式標本,受到國內外昆蟲分類專家的重視。昆蟲標本展廳展出的種類多為較高價值的種類,其中,賈彩臂金龜、叉犀金龜、烏桕大蠶蛾等均屬於國家二級保護的珍稀瀕危物種。
館藏兩棲類動物約有50多種,爬行類動物100多種,鳥類400多種,獸類80多種。具有廣西代表性的動物標本種類有蜂猴、白頭葉猴、黑葉猴、東黑冠長臂猿、鱷蜥,還有最新發現的世界新種——弄崗穗鶥,世界新亞種——白額山鷓鴣(瑤山亞種),絕跡後重新發現的海南虎斑鳽。
另外,蝴蝶展廳是目前廣西蝴蝶種類最多的展廳,共有10科、92屬、140種、139亞種,該展廳有已被國際瀕危動物委員會及我國列為一級保護動物的金斑喙鳳蝶。為了推廣科普和培養青少年熱愛大自然的興趣,展廳於日前展示了歷年來野外考察採集到的標本。
館內部分重要標本
1.華南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廣西(可惜目前找不到了)
2.白頭葉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廣西
3.弄崗穗鶥:最新發現的世界品種,廣西特有,第一個由中國人命名的鳥類
4.鱷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廣西等地
5.金斑喙鳳蝶: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廣西
■溫馨提醒
周一至周五上班時間,標本館均免費對外開放,如有需要可以電話諮詢:0771-3212553
地址:南寧市大嶺路98號
本版圖片均為南寧晚報記者宋延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