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館藏12萬多件動物標本-廣西新聞網

2021-01-08 廣西新聞網

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館藏12萬多件動物標本,科研人員講解標本製作——

還原動物生前最美樣子是項技術活

  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工程師黃成亮進行標本打理

  第一個由中國人命名,也是唯一以廣西地名來命名的珍稀鳥類弄崗穗鶥

  華南虎

  白頭葉猴

  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太陽鳥

  金斑喙鳳蝶

■南寧晚報記者凌劍伊 實習生馬敬楠

形態各異的鳥兒停歇在枝頭,讓人心生歡喜;蟒蛇纏繞在林間;華南虎、孔雀、巨蜥、白頭葉猴在林中或散步或捕食……步入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生物標本館,像是走進了野生動物王國,充滿了夢幻。12萬多件(號)館藏標本,每種動物都以它最好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讓它們回到它生前最美的樣子,這是我們製作標本的基本法則。」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黃成亮如是說。

長期野外採集所得 每件標本背後都有故事

脊椎動物標本展廳裡,孔雀拖著長長的尾裙「顧盼生輝」。鳥兒顏色依舊豔麗,這是畫筆難以復原的。無論是華南虎還是太陽鳥的標本,均是惟妙惟肖。

「這裡沒有模型,全都是真實的野生動物標本。」黃成亮說,這些動物全部都是真實標本,是生物標本館科技人員通過長期野外考察研究和採集而來的,其中,有相當大部分的標本來源是來自瑤山和弄崗的野生動物監測,具有較高的科普價值,這也是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最大的驕傲。

每一件動物標本背後就是一個物種的故事。老虎列為全球十大瀕危物種之首,而華南特有種——華南虎又是虎中最為瀕危的亞種。2002年,國家林業局根據蹤跡調查估計,野生華南虎數量僅有18~22隻。專家們認為,南嶺可能是我們發現華南虎的最後一個區域,但近年來,沒人能夠提供足夠的證據證明它的野外存在。如今,野生華南虎在自然界已難覓蹤影,因此,館藏的華南虎標本價值極其珍貴。隔了40年的時光,這隻華南虎看上去依舊毛色發亮,如若不是跟其他動物存放在一起,難免要畏懼三分。

白頭葉猴媽媽胸前「懸掛」著一隻棕色小猴子,「這隻小猴子是白頭葉猴嗎?為啥它跟『媽媽』不像?」記者好奇地問道。黃成亮說,「其實,它們生前就是一對真正的母子。小時候白頭葉猴並不『白頭』,成年後才演化成白頭的樣子。」

重在還原真實特徵 是個難度極高的技術活

製作一件標本難度大不大?在黃成亮看來,製作標本的過程就是在復原生命,任何一個細節都容不得馬虎。生前什麼樣,標本製作後就呈現什麼樣。「頭骨和皮毛是真的,其他都是填充物,皮張內部塗抹一些特殊物質進行除蟲防腐處理。」

黃成亮說,標本作為研究領域,其觀賞性放在第二位。「比如孔雀,我們是把孔雀的特徵還原出來,作為標本,價值以分類依據為主。比如,40年前採集到的標本和之後採到的標本,與一兩百年前的相比,觀察其毛色、其他特徵有沒有變異,是科研人員需要研究的方向。」

「標本製作其實是一件枯燥、又苦又髒的細緻活,一天到晚,就在標本館裡與這些動物標本待著,沒人聊天,只能跟這些『動物』聊。有時候,動物已經死了好多天,已經發臭了,但因是珍稀物種,還是要將其進行處理,做好保存。」黃成亮透露,自1986年從事標本製作至今,經過他的手處理的標本就多達數千件,其中不乏珍稀物種。大到上百斤重的華南虎,小到十幾克的太陽鳥,每件標本製作,短則一兩個月,多則長達半年,其辛苦可想而知。

「像華南虎標本,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製作的,由於體量較大,要翻動,要處理其內臟,這需要好幾名工作人員一起齊上陣,連續工作好幾個月。比如,太陽鳥,由於其爪十分小巧,只能使用放大鏡來配合工作。」黃成亮說,標本製作周期約為一個月,然後慢慢等待動物自然乾燥,一般不添加任何物理幹預,不需要消毒和浸泡,一般不採用福馬林,處理皮的藥水是標本館技術員自己的配方藥水。

保證標本「千年不腐」 每個細節都馬虎不得

好的標本製作可以保持一兩百年不腐,在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最古老的標本距今也有近70年歷史了,那是上世紀50年代採集到的一件昆蟲標本。而要保證館內十幾萬件標本「千年不腐」,製作環節的每一項工作都馬虎不得。

黃成亮介紹,製作一件動物標本,要前後經歷剝皮、防腐、製作假體、填充、縫合、整形、上色等十多個步驟。在黃成亮看來,最難的就是整形,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整形就是要把動物還原,還原活著的形態,如果要把標本形態做得更完美逼真,那就需要製作者耐心細緻,通過長期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特徵,並根據各種動物的生態特徵整理出適合於它在生活中的姿態,切不能過分地藝術誇張。可藉助動物圖譜,把標本形象做得生動活潑,千姿百態,以使標本的形象酷似生活在大自然的環境之中。這樣才算是完成一件好的作品。」

「復原動物的表情難度極高,因為標本裡沒有骨骼。做標本需要把動物身體所有的肉、骨頭掏空,只剩一張皮。」黃成亮說,如果表皮不小心弄破,就需要慢慢修補,這時候放大鏡要派上用場了。

黃成亮說,製作生物標本的意義,在於做生物形態研究和分類鑑定都離不開生物標本。這些標本記錄了生物的進化規律和進化譜系,由低等生物向高等生物的發展,總趨勢不斷進化發展著。要了解這些規律就要依靠生物標本的幫助,去解開和研究生物進化過程,從而找到答案。展廳裡展出的生物標本,就是把自然死去的生物做成標本,讓它「復活」,展示給大眾觀賞和研究。

■相關連結

廣西最大標本館

據統計,廣西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生物標本館是廣西最大的標本館,館藏脊椎動物、昆蟲、大型真菌等標本12萬多件(號),其中昆蟲標本11萬多件(號),脊椎動物標本1萬多件(號),標本藏量居廣西之首。目前已擁有蝴蝶展廳、昆蟲展廳、脊椎動物及大型真菌展廳等幾大展廳,總面積1000多平方米。

廣西崑蟲種類繁多,所採集標本已定名的有2600種,其中,含有6個新屬45個新種的模式標本,受到國內外昆蟲分類專家的重視。昆蟲標本展廳展出的種類多為較高價值的種類,其中,賈彩臂金龜、叉犀金龜、烏桕大蠶蛾等均屬於國家二級保護的珍稀瀕危物種。

館藏兩棲類動物約有50多種,爬行類動物100多種,鳥類400多種,獸類80多種。具有廣西代表性的動物標本種類有蜂猴、白頭葉猴、黑葉猴、東黑冠長臂猿、鱷蜥,還有最新發現的世界新種——弄崗穗鶥,世界新亞種——白額山鷓鴣(瑤山亞種),絕跡後重新發現的海南虎斑鳽。

另外,蝴蝶展廳是目前廣西蝴蝶種類最多的展廳,共有10科、92屬、140種、139亞種,該展廳有已被國際瀕危動物委員會及我國列為一級保護動物的金斑喙鳳蝶。為了推廣科普和培養青少年熱愛大自然的興趣,展廳於日前展示了歷年來野外考察採集到的標本。

館內部分重要標本

1.華南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廣西(可惜目前找不到了)

2.白頭葉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廣西

3.弄崗穗鶥:最新發現的世界品種,廣西特有,第一個由中國人命名的鳥類

4.鱷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廣西等地

5.金斑喙鳳蝶: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廣西

■溫馨提醒

周一至周五上班時間,標本館均免費對外開放,如有需要可以電話諮詢:0771-3212553

地址:南寧市大嶺路98號

本版圖片均為南寧晚報記者宋延康攝

相關焦點

  • 手足口病疫苗預計明年上市 需要自費注射兩次(圖)-廣西新聞網
    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預防手足口病宣傳資料圖片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張若凡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批准了全球首個腸道病毒71型疫苗的生產註冊申請。該疫苗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自主研發,廣西承擔了該疫苗的臨床研究工作。研究結果顯示,該疫苗安全性較好,對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保護率可達97.3%今年前十月全區報告17萬餘病例有寶寶的家庭對手足口病都不陌生,這病常常在幼兒園等地方扎堆,時有重症甚至死亡病例出現,讓不少家長聞之色變。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2018年度廣西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1.熱帶多抗優質高產玉米新品種桂單0810的創製及其應用主要完成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廣西兆和種業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員:文仁來、何雪銀、何 懿、田樹雲、滕輝升、蘇月貴、何靜丹、黃開健、程偉東、王豔婷2.廣西龍眼種質資源評價及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應用主要完成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 全國十大毒蛇廣西佔了9種 廣西人工養蛇數量最多-廣西新聞網
    廣西新聞網記者 馮耀華蛇的種類很多,可你知道在我們廣西,蛇的數量、種類如何?廣西蛇有什麼特點呢?這些知識你都了解嗎?蛇年到來之際,記者特地採訪了專門研究蛇類的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潘紅平。潘教授告訴記者,廣西蛇無論品種還是養殖的數量,都堪稱全國之最,對蛇的研究,廣西也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生物資源目錄發布 逾735萬份數據形成完整...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生物資源目錄發布 逾735萬份數據形成完整系統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字體:大 中 小】
  • 高清:華麗巨蚊再度現身廣西 捕食其它蚊子的幼蟲-廣西新聞網
    廣西檢驗檢疫局南寧機場辦事處採集的華麗巨蚊。廣西檢驗檢疫局南寧機場辦事處供圖 這蚊子吃蚊子 請留它一條生路 華麗巨蚊再度現身廣西,不侵擾人畜,能捕食其它蚊子的幼蟲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南寧訊 (記者王春楠)你見過體長達3釐米、體表泛著金屬質感的大蚊子嗎?近日,廣西檢驗檢疫局南寧機場辦事處首次採集到一種巨大蚊幼蟲,並成功將其孵化。
  • 廣西農科院玉米所集中展示34個項目選育玉米新品種
    廣西新聞網南寧7月9日訊(通訊員 關妮納)近日,在廣西農科院新品種新技術展示區的玉米地裡,廣西農科院玉米所研究員程偉東伸出自己的手臂跟玉米棒子比了起來,「你們看,快趕上我的小手臂這麼粗了。」他一邊比一邊展示給前來觀摩的經銷商們。
  • 臺灣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到廣西考察推介 共促產業發展
    臺灣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到廣西考察推介 共促產業發展 2019年11月15日 10:0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黎耀基一行與梧州學院相關負責人開展生物醫藥產學研合作交流座談(圖片來源:廣西梧州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11月15日訊 日前,臺灣清華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榮譽教授黎耀基一行到廣西梧州市及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進行考察
  • 2021廣西科學院招聘廣西近海海洋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1人公告
    根據《關於廣西科學院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廳發﹝2020﹞46號)《廣西科學院招聘工作人員暫行規定(桂科院人字﹝2016﹞35號》精神,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結合本院發展需要,決定公開招聘廣西近海海洋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1名。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一、招聘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貫徹公開、公平、公正、競爭、擇優的原則。
  • 廣西查獲38隻玳瑁標本 玳瑁長什麼樣 是玄武龜嗎
    近日,廣西橫江邊境檢查站查獲疑似玳瑁標本38隻,查扣涉案運輸貨車1輛。7月25日,有關部門鑑定該批可疑標本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玳瑁,單個案值從2000元至3萬元不等。  查獲的玳瑁標本  日前,廣西防城港市公安邊防支隊橫江邊境檢查站執勤官兵,對一輛從東興開往南寧的物流車進行例行檢查時,在車廂深處發現有2個巨大木箱,與其他快件格格不入
  • 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魚類博物館
    水生所淡水魚類博物館一角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魚類分類學研究是在伍獻文教授領導下開始的,經過3代人的艱苦努力,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科研群體;建立和完善了目前亞洲規模最大通過幾十年的工作,已經收藏了大量的水生生物標本以及相應的科學積累。  淡水魚類博物館,館藏魚類標本40餘萬號,1800餘種,其中模式標本230多種,國外魚類標本600餘種。不論是在館藏標本的數量上,還是在種類上,都目前亞洲最大的魚類標本館。館藏標本的來源涵蓋我國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收藏了一大批鄰近國家的魚類標本。
  • 廣西34個玉米新品種集體亮相
    涵蓋普通玉米、甜玉米、糯玉米及甜糯玉米等種類,將向全國推廣「桂單902」「桂甜糯527」「壯玉1743」「天貴糯932」……春種夏收,隨著夏季的到來,在廣西農科院新品種新技術展示區、武鳴區伊嶺巖和馬山縣古寨鄉平立村試驗基地,幾十個新品種玉米個個籽粒飽滿
  • 5萬餘件館藏標本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將迎來第500萬名觀眾
    5萬餘件館藏標本讓博物館底子更實藏品作為博物館一切業務活動的基礎,對其進行管理、保護無疑是博物館長遠發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館藏標本52468件,基本涵蓋各地質時期各大門類化石,包括「貴州海生爬行動物群」「遼西熱河生物群」「山東山旺動物群」「甘肅臨夏哺乳動物群」等國內著名生物群化石,「淮南生物群」「藍田生物群」「巢湖龍動物群」「皖南恐龍動物群」等安徽特色生物群化石。其中,「巢湖龍動物群」化石作為全球範圍內最早期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的代表,由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的科研團隊自主發掘與採集,唯一系統化收藏。
  • 「我正在震中地區直播……」廣西新聞網在災情報導中踐行「四力」
    &nbsp&nbsp&nbsp&nbsp廣西新聞網南寧10月13日訊(記者 廖志榮)北流5.2級地震發生後,在災情還不明朗,震中狀況還不了解的情況下,在廣大群眾還普遍處在不安與焦慮等情緒之時,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旗下的廣西新聞網快速反應、高效調度,組成全媒體報導組並派出記者連夜趕到震中,成為首家進入北流震中進行採訪報導的自治區級媒體,努力在突發事件中砥礪初心使命
  • 廣西將規範放生活動 巴西龜等殺氣大就別放生了-廣西新聞網
    廣西發布地方標準《水生動物增殖放流技術規程》(徵求意見稿),專家提醒 有些動物殺氣大 莫將放生變殺生 巴西龜、錦鯉、清道夫、淡水白鯧、福壽螺、雀鱔、食人鯧、羅非魚等物種,均不宜放生>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王春楠 邕江沿岸經常聚有放生的群眾。
  • 廣西第二批公車拍賣成交681萬元 最高溢價950%-廣西新聞網
    廣西第二批公車拍賣成交681萬元平均溢價68.99%,最高溢價950%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南寧訊(記者 杜蔚濤)5月12日中午,廣西第二批區直機關公務用車拍賣落槌,總成交額681.84萬元,平均溢價68.99%。
  • 桂林發現珍稀昆蟲陽彩臂金龜 世界最長昆蟲在柳州-廣西新聞網
    網絡圖片廣西新聞網-南國今報記者 王劍前不久,桂林興安一村民撿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陽彩臂金龜,引發各界關注。這種曾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珍稀昆蟲,其現身處離柳州市並不太遠,會不會在柳州也能找到它的蹤跡呢?記者從林業部門獲悉,世界上已知的最長昆蟲——中國巨竹節蟲,就是在柳州境內發現的。不過,柳州暫未發現陽彩臂金龜。
  • 廣西發展綠色富硒沃柑調查:優質柑橘 勇闖新路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蘇超光 文/圖 8月的南寧驕陽似火。這裡種植的柑橘品種叫沃柑,面積1000多畝,目前總投入超過1500萬元。 這是廣西目前最大的富硒沃柑標準化種植基地,也是目前最大的沃柑無病毒育苗基地。而大手筆打造這兩個基地的,是廣西鳴鳴果業有限公司。 許多人會問:沃柑究竟是什麼柑?有什麼優勢?是什麼原因讓鳴鳴果業捨得如此大投入?
  • 科學家在廣西發現6條瀕危珍稀兩棲動物版納魚螈
    版納魚螈是世界瀕危珍稀兩棲動物,蚓螈目唯一代表物種,1991年列入廣西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名錄,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和雲南少數地區,數量極為稀少。從2004年開始,玉林師院化生系副主任李桂芬副教授和她所帶領的桂東南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和利用研究所人員,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北流市找到這一珍稀物種。
  • 出租屋變身「動物園」 東興查獲大批野生動物(圖)-廣西新聞網
    出租屋變身「動物園」東興邊防派出所查獲大批野生動物,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查獲現場,不少野生動物被關在籠子裡。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訊(記者 王建偉 通訊員 何秋紅 文/圖)5月16日,廣西東興邊防派出所在東興市北侖大道某出租房內,查獲冠斑犀鳥等野生動物一大批,抓獲犯罪嫌疑人1名。當天上午10時許,該所民警在轄區北侖大道某出租屋內,發現大量不同種類的野生動物,隨即將屋內人員當場控制,封鎖現場,並立即聯繫東興市森林公安局前來處理。
  • 「植物界熊貓」元寶山冷杉回歸 後人或見開花結果-廣西新聞網
    丁濤攝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張文卉在融水苗族自治縣元寶山山頂上,800多株被譽為「植物界熊貓」的元寶山冷杉在靜靜生長著。植物學家們發現,一些成年冷杉慢慢老去並枯萎後,冷杉樹苗卻很難成長。為了保護這一特殊物種,2016年開始,嘗試冷杉幼苗人工繁育野外回歸,擴大種群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