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魏蔚)1月7日,快手大數據研究院與快手非遺學院聯合發布《2020快手非遺生態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1372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其中1321項出現在快手內容中,覆蓋面超過96%。
根據報告,快手上的60後更愛拍抖空竹,70後更愛拍滄州武術,80後更愛記錄武當武術,90後和00後則更愛記錄少林功夫。民間舞蹈類的非遺短視頻方面,00後更愛拍英歌,90後更愛拍龍舞,80後更愛拍腰鼓,70後則更愛拍秧歌。最愛發布糖塑視頻的群體是新一線城市的70後和80後。
2020年8月,快手聯合國家京劇院、湖北省京劇院推出《京劇的夏天》專題欄目,2小時的直播,總觀看量近800萬,點讚量超560萬。快手用戶最愛發布的非遺戲劇類型還有秦腔、越調、黃梅戲、豫劇、亂彈、二人臺、川劇、越劇、晉劇等。
以崑曲為例,在所有年齡段的快手用戶中,00後的發布偏好度是最高的,其次是90後。音樂類非遺中,「琵琶」更受90後、00後作者喜愛,而70後、80後作者更愛記錄「古琴」;美術類非遺中,90後、00後更愛發布「面人」相關短視頻,60後、70後更愛發布「金石篆刻」相關短視頻。
在非遺變現方面,嗩吶演奏家陳力寶在快手開設了「百鳥朝鳳」吹奏教學課程,上過這門課的用戶超過1000人,他還在快手賣出超過1萬把嗩吶。
報告顯示,快手非遺相關課程作者中,80後最多,其次是70後和90後;一線城市老師售出的非遺課程最多。幾代人都偏好開設曲藝、傳統美術類非遺課程;相較而言,60後、70後用戶開設傳統體育類非遺課程的偏好度更高,90後、00後用戶開設美食類非遺課程的偏好度更高。數據顯示,在各等級城市的快手非遺課程作者中,三線城市作者收入佔比最高,達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