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動物馴化人類
在生物學上,不只是人類馴化了動物,動物也馴化了人類。
在遠古時期,人類並不從事農業種植和牲畜養殖,而是在野外採集果實,挖掘根莖再加上打獵。這一段時期被古生物學家稱之為:原始的富裕社會。為此人類學家薩林斯還寫了一本書,名字就叫做《原始的富裕社會》。
他認為,石器時代是人類最早的富裕社會,雖然那時候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也沒有現代化工具和科學技術能夠被人類使用。
但是在那個時期,人類很少遭受飢餓,幾乎沒有大型流行疾病。它們每天只需要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就能獲得一天所需的能量來源。多餘的時間它們就會社交,享受生活。
人類學家薩林斯對比了石器時代的人們每天勞作時間,和現在人每天的勞作時間,結果發現石器時代的人的工作量遠遠小於今天;工作時間也遠遠低於現在。
但自從人類馴化了牲畜之後,人類既要照顧牲畜幼崽,讓它們免遭食肉動物的攻擊;還要為它們採集食物,讓它們免受飢餓。而人類自己卻要每天勞作,付出的時間比採集和狩獵更多。
雖然牲畜能夠為人類提供能量,但是人口增加之後必然又依賴更多的牲畜,所以人類要為它們開墾出足夠的土地,要為它們修建更為牢固的籬笆。
在人類的照顧下,豬、牛、羊等家禽數量超過了任何野生動物的數量。而如果沒有人類的照顧,僅憑這些動物自身,無論如何也不會發展到如此規模。
所以,從某方面來講,不僅是人類馴化了動物,也是動物馴化了人類。
動物馴化動物
除了動物馴化人類之外,也有很多動物馴化了動物,比如:牙籤鳥與鱷魚。
鱷魚雖然兇猛可怕,但是當牙籤鳥飛來時,它們仍舊會乖乖地張開嘴巴任由牙籤鳥在嘴巴中走來走去。而牙籤鳥也非常霸氣,雖然它們體型不大,其貌不揚,但它們會在鱷魚閉上嘴巴時,輕輕敲下鱷魚的嘴巴,讓鱷魚放它們出來。
鱷魚與牙籤鳥的關係,就是生物學中典型的共生關係,也就是說:我們生活在一起不僅對對方沒有壞處,反而有利於雙方的生存。
當然,也有人懷疑說,牙籤鳥雖然小,但也是能量,鱷魚在飢餓狀態下為什麼不吃掉牙籤鳥補充體力呢?
關於這個原因,是因為牙籤鳥和鱷魚都懂得「一報還一報」的生存策略。
一報還一報是指你如何對待我,我就如何對待你。如果鱷魚在牙籤鳥為自己剔牙時選擇吞掉它們,那麼牙籤鳥會迅速做出反應,從此不再和鱷魚打交道。而鱷魚將會因為牙齒中的微生物過多,而導致牙齒發炎、甚至出現鬆動、掉落。
反之,如果鱷魚在下一輪中選擇了對牙籤鳥友好,那麼牙籤鳥也會選擇對鱷魚友好。這就是一報還一報的生存策略。
在自然界中有非常多的生存策略,比如:一直對別人友好的策略(利他主義);一直背叛別人的策略(利己主義),科學家們曾經徵集了很多生存策略,並用電腦程式模擬出了不同策略的生存概率,發現選擇一報還一報策略的生物生存率最高。
正是因為一報還一報的生存策略,所以動物之間才會出現共生關係,而共生關係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動物馴化了另一種動物。
動物馴化微生物
在南美洲熱帶叢林中,生活著一種螞蟻:切葉蟻。它們會將植物葉片切成小片帶回到蟻穴中,但奇怪的是它們並不吃植物樹葉,而是將這些樹葉餵給蟻穴中的真菌,這些真菌長大之後會長出子實體蘑菇,切葉蟻就是用這些蘑菇來餵食幼蟲。
哥本哈根大學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切葉蟻不僅養殖真菌,還馴化了真菌。它們發現螞蟻養殖的真菌擁有多倍體的染色體,有5-7套染色體。
在自然環境下,多倍體生物可以讓果實發育的更大,更迅速。但多倍體生物會很導致生物出現不孕不育,也就是說自然環境下它們無法通過有性繁殖後代。
總結
之所以動物會馴化其他生物,其實是因為自然界中的能量流動。在生物學中,能量的流動是有方向的,但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是捕食與被捕食之間的關係,也有很多屬於共生、偏生、寄生等關係,而馴化一般發生在共生之間。只有人類是個例外,人類馴化的動物大多數是捕食與被捕食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