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文明起源地區的考古發現證實,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古人在狩獵謀生時,發現史前的狗比其他動物更善於交際,不那麼兇猛,性情好,聽話,於是開始了漫長的馴犬過程。
狗被認為是人類最親密的動物「朋友」。但是人類什麼時候開始養狗的?美國科學家利用考古方法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狗可能早在14000年前就被人類馴化。
堪薩斯大學考古學家達西·默裡認為,只有當人類開始埋葬他們的「密友」時,才是狗馴化的真正跡象。莫裡在研究了大量考古文獻後發現,除南極洲外,所有大陸都發現了50多處早期人類「狗葬」遺址。他的研究結果表明,已知最早的「狗葬」發生在14000年前的今天的德國。莫裡還發現,一萬多年來,「狗葬」在世界各地的做法不同。除了允許狗單獨埋葬或與狗一起埋葬外,一些地方還流行帶著狗埋葬死人。在今天的以色列,甚至有巨大的古代「狗墓地」,在那裡,1000多隻狗被埋葬在一個墳墓裡。但在馴養之初,狗並沒有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儀式性埋葬的對象。
中國人何時開始養狗?
中國人什麼時候養狗?可以說,距今約1萬年前的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遺址出土的狗,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家畜。此次發掘由北京大學考古系李伯謙教授進行。證據主要是狗的左下巴。它的牙齒長79.40毫米,比狼小得多。
發現最早馴養的狗有多重要?讓我們看看徐水縣以南幾百公裡處人們發現了什麼。河南省舞陽縣境內有嘉湖遺址。大約9000年前,這裡發現了11隻狗,分別埋在住所和墓地裡。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對狗有意識地對待,說明當時人與狗之間有著特殊的關係。另外,從下頜牙列長度來看,家湖遺址的狗比南莊頭遺址的狗要小。隨著人的牙列長度逐漸變短,可以看出人在餵食過程中牙齒的長度逐漸變短。同時,由於南莊頭遺址出土的狗牙排縮短,與狼相比有了明顯的變化。因此,中國養犬史不應停留在南莊頭遺址,而是可以繼續追溯的。
為什麼人類最先馴化狗?
為什麼狗成為第一批家畜?很多人對此感到困惑。因為從食物的角度看,狗肉比豬少得多;從力量上看,牛比狗大得多;從奔跑速度來看,馬明顯比狗快得多。對於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回答了這個問題:大約1萬年前,人們以捕魚和狩獵為生。野豬、野牛、羚羊和魚是它們的「食物」。當時,人們手持鋒利的石頭或鋒利的石頭,與野獸成群結隊地搏鬥。被困動物仍在戰鬥。兇猛的野獸會反擊,造成流血和傷亡。如果帶著狗來打獵,它們一找到就會狂吠尖叫。他們會衝上前去和野獸搏鬥。當獵人到來時,對付這些野獸會容易得多。因此,原始人馴養這種動物主要是為了幫助它捕獵。
我國何時開始馴養六畜?
根據比較解剖學、考古學和分子遺傳學的研究,家畜是由古代野生動物馴化而來的。早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狗、豬、雞、牛、羊、馬等六種動物,就被馴養成家畜,稱為六畜。
據我們所知,我國最早的家養豬來自廣西桂林鎮皮巖遺址。我們的祖先大約在8000年前馴養了豬。再從我國古代甲骨文字中的「家」字看,就由「宀」(家)與「豕」(豬)相合成,意思就是無豬不成其為「家」—這既說明豬與我國古代人們生活的關係之密不可分,也說明了我國養豬歷史之悠久。
我國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養雞的國家。最早的家雞來自7000多年前的河北武安磁山遺址。最早的家牛來自7000多年前的陝西臨潼白家遺址。家羊是內蒙古赤峰紅山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最早的一座,距今至少5000年。馬在古代曾被稱為「六畜之首」,是軍事和交通的主要推動力。家養馬的祖先是蒙古野馬。
因此,我國最早馴化馬的地方應該是蒙古野馬生活的華北和內蒙古草原地區。在甘肅省蘭州市高欄山發現了距今約1萬年前的普魯士野馬頭骨。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遺址也發現了距今10500年至9700年的馬骨化石。後來,陝西省西安市半坡遺址出土了兩顆馬齒和一根指骨,但有人認為它不是家養馬。不過,馬匹最晚在龍山文化時期就已經被馴化了,這應該不是問題,因為馬骨在全國各地都有出土。因此,考古學家認為,馬在龍山文化時期開始飼養,距今4800-3900年。
總之,根據現有的動物考古發現,我國家畜的出現時間和種類開始按以下順序出現:狗出現在約1萬年前,豬出現在8000年前,牛和雞出現在7000年前,羊出現在5000年左右,馬出現在約4000年前幾年前。有了這些動物朋友的陪伴,人類的未來和景觀也逐漸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