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紀行(之二)| 「北京號」破冰船上的拍攝黑科技

2021-01-09 網易

2020-06-20 00:02:34 來源: 東南衛視

舉報

  

  

  由東南衛視和張昕宇、梁紅夫婦聯手打造的中國首檔海洋極地探索真人秀《地球之極·侶行Ⅳ》破冰船南極行於16日本周二晚21:20登陸東南衛視

  2020年1月16日,歷經5年的籌備,環球探險家張昕宇梁紅駕駛「北京號」破冰船,搭載50多位船員,由中國啟航,前往地球的最南端:南極羅斯海。東南衛視派出資深編導李曉東隨船,這位54歲的老記者在團隊裡年紀排名第三,他用專業和毅力親歷這趟探險旅程,並用鏡頭記錄這一次南極探險之旅。

  他還把南極之行的點滴通過文字記錄了下來,以下摘自李曉東的航海日記。

  

  

  這次《地球之極·侶行Ⅳ》破冰船南極之行,除了他們拍攝真人秀部分的團隊外,我只有自己一個人來面對拍攝任務,我是導演、攝像、主持人、燈光、音響……哈哈哈,一個人就是一個攝製組。何況,在海上、在極地,拍攝環境惡劣,情況又各不相同,所以帶上足夠的、但又僅是必要的攝像器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這次帶了一臺Sony Z90攝像機;一臺Sony A7R3相機;三臺gopro運動相機;兩臺大疆osmo靈眸;五塊攝像機電池,三塊相機電池,一臺三腳架,一支sony24-70鏡頭,一支佳能70-200鏡頭,一支佳能35鏡頭,一根sony話筒,一副sony小蜜蜂還有一盞愛圖仕小燈。

  

  李曉東在南極大陸拍攝中

  好,我現在根據這次行程中實際的使用情況,做個匯報。

  一、Sony Z90攝像機。它是這次拍攝當之無愧的主力機器,作為記錄機型,能自動跟焦,方便操作,性能穩定,畫面和收音都能達到原先的預期,在小雨中不是太長時間的話,也能保持工作,及時擦乾後不影響後面的拍攝使用。

  二 、Sony A7R3。作為一款相機,在拍攝風光時,有比Z90更好的畫質,但在僅僅是記錄事件時,不如Z90操作方便,而且最大問題是需要更換鏡頭,這明顯不是時間緊迫情況下的選擇。從配套的鏡頭使用上看,最常用的就是24-70鏡頭,能滿足基本的需要,但是如果是稍微遠一些的動物,比如鯨魚、企鵝這個鏡頭就沒辦法推近拍攝,只能用Z90拍攝,當然70-200在這時候也有一些用處,但是因為70-200鏡頭太大,沒辦法在一個背包中容納,所以只能單獨使用。而拍攝動物的時機又是稍縱即逝,所以基本上派不上多大用場。佳能35定焦頭完全沒有使用時間,就一直躺著背包之中。

  

  南極風光

  三、gopro運動相機。它使用的機會比我原來想像的次數要多,用蟹腳鉗固定在欄杆上拍攝風浪,用自拍杆拍攝口播,更重要的是,海上經常有下雨和海水潑打的情況發生。這時候,就到gopro發揮自身防水優勢的時候了。當然,gopro也有自身的劣勢,就是收音效果很差,特別是在甲板上被海風一吹基本上就聽不清說了什麼,而且gopro的電池在寒冷條件下似乎也不太耐用。登陸南極時,儘管三臺gopro我都帶上了,但使用時間還是比想像中的要短。

  四、大疆osmo靈眸。作為口袋精靈,它小巧方便,收音效果也比gopro要好,是可以日常放在口袋中以備不時之需的設備。每天不管是去甲板散步,還是跟選手交流,或是去餐廳就餐,看到有意思的事情就可以隨時掏出osmo拍攝。而且海上風浪比較大,拎著Z90有時候不太方便上下樓,這時候osmo就是不錯的選擇。但osmo的主要功能畢竟是以跟隨拍攝為主,它的畫質和長焦功能無法跟Z90相比,儘管方便也只能作為輔助使用,而且它的防水功能我不是太了解,不敢冒險使用,在這方面也沒辦法替代gopro。出發前,帶兩部osmo去主要是備用,從實際情況來看,只使用了一臺osmo。

  

  梁紅

  五、腳架。這次三腳架是基本沒用的累贅,因為航行時破冰船的搖擺度基本都在10度以上,所以根本沒辦法使用三腳架,而到南極大陸後也因為時間緊迫,沒有太多機會使用。這次南極行的整個過程基本我都選擇了手持拍攝。

  六、電池。在船上拍攝,不管是Z90還是A7R3,兩塊電池都是能夠保證供給的,到了南極大陸,我們在陸地上最多只有三個小時的拍攝,零下10℃的條件下Z90用三塊電池也夠了。A7R3用了一塊電池,gopro三塊電池都用完,osmo好像也用沒電了。

  

  南極風光

  在這次南極行中,所帶設備基本符合我原來的設想,各自發揮功能,既沒有缺失也沒有太多冗物。更重要的是,我帶了一個自己的攝影背包,能夠將Z90、A7、gopro、osmo統統裝進包裡隨身攜帶,這樣遇到任何情況我都能有相應的器材應對。而且我們登上南極大陸時乘坐的是直升機,根本沒有多餘的地方放置設備,所以一個背包裝上所有的設備對我這次拍攝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除了這些攝像器材,在極地還有個必須攜帶的東西就是手套。出發時,為了應對南極的寒冷,我特意去買了一副手套,還另外帶了一副厚的防寒手套和一副薄的登山手套,可惜在這趟南極行中這些手套都沒有派上用場,原因只有一個——不方便。

  2月份南極的氣溫並不低,最低大概也就零下10℃左右,特別是在船上感到冷的原因主要是風大,所以手套並不需要太厚,有就可以,最重要的是方便。有時候,即使我戴著比較薄的登山手套也還是不太靈活,大部分時間仍需要把手套取下來,這時候,登山手套的缺點就出來了,太緊且不好脫下。所以,後來在進入寒帶需要手套時,我試了幾種手套,最後長時間用的就是最簡單的防滑紗線手套,足夠靈活、防滑、脫戴方便,能少用幾秒時間,這時間對於一個人的攝製組來說很重要。

  

  南極大陸上可愛的企鵝

  

  結語:一次極致的旅程缺不了實用專業的設備,旅途中的風風雨雨、絕美的風光如何被留下?一切靠的就是這些拍攝「黑科技」!三個月去南極,他們將遇到哪些困難和驚喜?漫長的孤獨航行,他們又將如何度過?讓我們一起期待明天李曉東的南極航海日記吧~

  

  來源:澤傳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北京市資訊|價值一億,破冰能力超雪龍號,北京海洋領導者號南極之行...
    價值一億,破冰能力超雪龍號,北京海洋領導者號南極之行必凱旋270沒有忘記當年和隊員說的話,他將這艘破冰船取名為「北京海洋領導者」號。「北京海洋領導者」號總裝載量1900噸,排水量達到5852噸,船身外輪廓長80.70米,內長70.71米,寬度17.22米,吃水8.1米,是目前世界上破冰級別最高的破冰船之一。那麼這艘破冰船,可以勝任這次行動,破開南極海域的萬年冰層嗎?270的北京海洋領導者號是PC4級,可以破開當年形成的所有厚冰。接近6000噸的排水量+PC4的破冰能力,北京海洋領導者號可以在南極大部分海域航行。
  • 「雪龍2」號探秘南極動物世界
    太空人海冰上的阿德利企鵝(2019年12月20日攝)。(鄧文洪 攝) 科考隊員在處理底棲生物樣品(2020年1月7日攝)。(劉詩平 攝)2019年12月3日至2020年1月8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展開中國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的太空人海綜合調查。調查顯示,儘管環境惡劣,但是這裡依然生機勃發。在科考隊員、北京師範大學動物學教授鄧文洪的鏡頭裡,留下了30種鳥和7種海洋哺乳動物的身影。他為此拍攝了5萬多張照片。
  • 「雪龍2」號遊南極 發現這些珍貴的魚
    12月26日,科考隊員在「雪龍2」號船尾回收魚類拖網(無人機拍攝)。 「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26日在南大洋太空人海完成了最新一次中水層魚類拖網取樣,科考隊員從接近1100米深的水域獲得了一批珍貴的南極魚類樣品。
  • 「雪龍2」號駛離開普敦港二下南極
    1月23日,「雪龍2」號正在駛離開普敦港。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新華社「雪龍2」號1月23日電(記者劉詩平)搭載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北京時間23日22時(當地時間23日16時)駛離南非開普敦港,前往南極長城站。  這是「雪龍2」號第三次穿越西風帶,第二次前往南極地區。
  • 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9日起航
    活動結束後,「雪龍2」號將首航南極,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任務。據悉,開放活動的消息剛剛發布,就引起了深圳市民的廣泛關注,1200個參觀名額幾乎被秒殺,「雪龍2」號的魅力可見一斑。下面,觀觀就再為大家介紹介紹這艘集美麗與智慧的於一身的破冰船。
  • 揭秘「雪龍2」號極地破冰船為什麼這麼牛(組圖)
    海博會期間,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新聞發布會上在「雪龍2」號上舉行,極地考察相關負責人和專家在對其進行「解密」。&nbsp&nbsp&nbsp&nbsp1:「雪龍2」號與「雪龍」號相比有啥區別?
  • ——專訪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公司...
    新華社上海6月16日電(記者張建松)成立僅三年的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公司,被稱為我國海洋界一條勇敢的「鯰魚」。它繼投資建造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潛器科考母船「張謇」號之後,再次牽頭投資建造我國第一艘民營的極地科考破冰船「深淵極客」號。  在一般人印象中,只能靠國家投入的科學考察領域,民營企業為何涉足?
  • 我國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順利交付具備全迴轉電力...
    人民日報上海7月11日電 (記者劉詩瑤、韓文鋆)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11日,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在上海順利交付,標誌著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了新突破。「雪龍2」號建造工程由自然資源部所屬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組織實施。
  • 「雪龍2」號正式亮相!你關心的問題都在這裡
    你關心的問題都在這裡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王雨蕭  10月14日在深圳拍攝的「雪龍2」號(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14日向深圳公眾開放,將於15日啟航首航南極,與「雪龍」號一起展開「雙龍探極」,形成中國南極考察新格局。  「雪龍2」號與「雪龍」號有何不同?本次南極考察有哪些突出亮點?極地考察相關負責人和專家在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新聞發布會上對人們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 「雪龍2」號乘風破浪 雙向破冰 智能航行
    隨著極地科考事業不斷發展,現代科考破冰船已成為極地考察的重要裝備,除用於破冰外,有的還兼負運輸和海洋考察等任務。7月15日,伴隨一聲長鳴,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出發,執行科考任務。這是「雪龍2」號今年4月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 中國北極政策白皮書公布,幫聖誕老人養馴鹿,還要造核動力破冰船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對北極事務的參與力度,1月26日中國發布的《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引起了各國高度重視,其中指出要打造冰上絲綢之路,還要建造大型的破冰科考船,未來甚至是核動力破冰船也在選擇範圍內!
  • 「雪龍2」號完成首向和尾向破冰試驗
    「雪龍2」號進行破冰試驗時的航道,圖中船所在的航道為尾向破冰試驗航道,橫向的為首向破冰試驗航道(11月27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新華社「雪龍2」號11月27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26日完成首向和尾向破冰試驗。  破冰試驗在中山站附近的普裡茲灣海域進行,從北京時間16時52分開始,持續約3.5小時。破冰試驗是為驗證這艘新破冰船是否達到設計指標,並幫助駕駛人員掌握「雪龍2」號在破冰時的各種操縱特性。
  • 南極大冒險(組圖)
    南極大冒險文 Chris 圖 Chris、華蓋專家預計,南極冰川將在十年內消退50%以上的面積,但現在南極的風光還是非常壯觀的。而南極旅行的高冷之處在於,每年僅有3個月的時間適合遊客進行探索,12月和次年的1、2月南極將迎來短暫的夏季,是前往南極旅遊的黃金時節。
  • 在南極過個極晝中國年
    中國之聲推出春節特別報導《新春回眸》,我們一起看看那些鼓舞我們篤定前行的人,他們的2019年有哪些值得銘記的瞬間,新的一年,又有什麼特別的願望? 今天推出:《白色大陸上的紅色中國年》。
  • 「雪龍兄弟」抵達中山站附近海域 「雪龍2」號首次破冰作業
    「雪龍」號開進「雪龍2」號(前)破冰後的航道(11月20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新華社「雪龍2」號11月21日電(記者 劉詩平)中國「雪龍兄弟」——「雪龍」號和「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20日順利抵達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首個目的地中山站附近海域。首航南極的「雪龍2」號當天還進行了首次陸緣冰破冰作業。  中國此次南極科學考察首次實行「雙龍探極」。
  • 同濟醫生為「雪龍2」號出徵南極保駕護航
    昨日,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離港,預計15日從深圳正式啟航,前往南極海冰區,開啟為期半年的南極首航任務。來自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神經內科的醫生郝俊傑作為保健醫生隨隊出發,在未來的162天遠航中,保障船上所有工作人員的身心健康。
  • 「雪龍2」號在南極「捕獲」一批珍貴魚類樣品
    新華社「雪龍2」號12月26日電(記者劉詩平)「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26日在南大洋太空人海完成了最新一次中水層魚類拖網取樣,科考隊員從接近1100米深的水域獲得了一批珍貴的南極魚類樣品。本次科考是中國南極考察隊首次在太空人海開展魚類調查。當天下午,幾名科考隊員在相對較好的海況下進行了拖網取樣。本次拖網共獲得6種60尾魚和一些其他海洋動物樣品,是本次科考中獲得魚類樣品數量和種類最多的一次。「在南極獲取魚類樣品較難,每一條都彌足珍貴,有其特殊的生物學或生態學意義。」
  • 澳大利亞南極站升起中國國旗,有些美國人過不去這道坎了……
    在他看來,中國正在利用「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和新的南極考察站等擴大影響力,而這次救援恰恰給中國提供了正面宣傳的機會,這讓他懊惱不已。「中國在南極微小的落腳點受到媒體的大力報導,不斷蓋過美國更大和更經常的存在。」胡珀的言語中充滿了不忿。顯然,他的懊惱不僅因為中國「存在感」增強,更因為美國「存在感」減弱。他指出,今年美國無法建造一艘破冰船來為南極基地提供補給,令人失望。
  • 7部俄羅斯影片雙城展映 首映俄羅斯大片《破冰船》
    「2017中國俄羅斯電影節」新聞發布會6月14日晚在北京俄羅斯文化中心舉行,此次來華參加影節活動的俄羅斯代表團成員:Kinofest電影製片中心主任尤利婭·布拉金娜、開幕影片《破冰船》編劇瓦西裡·索洛維也夫、演員謝爾蓋·普斯克帕裡斯基
  • 北海道破冰船「garinko號」原型時隔三十年在紋別展出
    北海道破冰船「garinko號」原型時隔三十年在紋別展出(圖片來源:朝日新聞網站) 人民網東京1月22日電 據《朝日新聞》報導,北海道紋別市著名的流冰觀光破冰船「garinko號」原型「AT-001」21日出現在當地海洋公園召開的冬季活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