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釣,源於古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之發展,許多高科技直接介入,使這項古老的活動,發生很大的變化。突出地體現在:漁具更新換代口。以前我國釣具長期處於「竹木棉麻」時代,近些年已經換代,由破璃鋼到碳纖竿,尼綸線到碳素線,玉米秸稈漂到孔雀翎等。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許多現代化的釣具由進口變為國產,不僅滿足國內眾多約翁之所需,更有大量出國釣技日臻成熟。近年來,隨著眾釣友向國外、海外釣手勤奮學習,技藝猛長。
渦現出一大批釣魚高手、垂釣大師,能與世界高手過招。又因許多新式釣具出現,湧現出許多全新釣技。垂釣觀念上的大變化。在釣具、釣技大發展的衝擊下,垂釣理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如原來談及垂釣,往往給人一種溫文爾雅,休閒自在的印象、那是文人墨客所為之事。現代垂釣之理念,在繼承了前人對垂釣各祌觀念之外,出現了許多前聽未聞之事,如垂釣者「在垂不在釣「釣魚者愛釣魚但不愛吃魚,還有一個更大的變化就是釣魚求刺激重拼搏等。
蟲餌:魚兒的美食。用小的昆爬蟲當釣餌,簡稱蟲餌或活餌。在這裡有兩個限制性的詞:就是「小」和「蟲」,用那些"蟲級」的小昆爬蟲,包括天上飛的、地下跑的和土裡鑽的,只要能裝鉤的都可作釣餌。魚為什麼喜歡吃蟲子,這是習慣所致,大多數淡水魚都吃活食,尤其是那些肉食性的鯰黑魚、黃顙等,它們特愛吃肉食。鮃青鯽都吃蟲餌,在秋天的時候,蟲兒肥胖,更是它們的美食。
以蟲為餌,重在一個「活」字,如果蟲兒在水中還能蠕動,在那靜寂的水底,哪兒稍有動靜非常明顯,等給魚一個信號:這裡有活物。在水邊經常能見到這樣的場面:一隻蛾子或者蟬,掉入水中,它們使勁掙扎,想離開水面,它們的動,卻招來大禍,水下的魚見到水面撲騰的蟲,它會迅速躥上來,一口將蟲兒拖入水中。活餌有「老三樣、蚯蚓、紅蟲和蛆,南北釣友對它們都很熟悉。在這裡就先來介紹一下蚯蚓。
蚯蚓:蚯蚓的種類很多,有的長達數十釐米,有的僅幾釐米;有的粗似筷子,有的細若牙籤;顏色有紅有綠,有的有蚯矧香味,有的還帶腥臭。不論任何一種,都受魚兒的歡迎,鯰黑魚和老鱉愛吃帶腥臭的綠蚯蚓,鯉鯽草魚愛紅蚯蚓,它們也有各喜各愛。用蚯蚓裝鉤時,有些人將它先摔死,後切段裝鉤,這樣也可能釣到魚,但這不是用蚯蚓的最好方法,比較好的使用方法應該是:用長不用短,用活不用死。
用長,是將整條蚯蚓裝鉤,根據鉤的大小,選擇大小相當的蚯蚓,從它的長度1/4的部位進鉤,再在鉤尖前留出1~2釐米,如採蚯蚓太長,還可在當中空出幾段不穿在鉤上,讓它耷拉在鉤條外,這樣裝鉤目標大,易為魚兒發現。當然,這是釣大魚的裝鉤方法。釣小魚就不宜用此法,還是應配小鉤小餌。有的釣手嫌它滑溜溜地不好裝鉤,乾脆將它摔死。其實只要將蚯蚓在地上滾一下,讓它沾上幹土,或者釣手的手指在幹土上擦一下,就不會滑了。
用蚯蚓釣魚,在季節上也有講究,在夏秋季節,小雜魚特別多,漂都漂不起來,釣手無法招架,只好棄而不用。北京地去一般每年5~9月不使用它,只在春秋水溫不太高,小魚尚不活躍,這時大魚攝食也不太積極時,用蚯蚓誘逗,激起魚的食慾。有時因天氣溼悶,氣壓低、或水肥魚不愛咬鉤時,換上蚯蝴,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釣鯰黑魚、黃顙及甲魚等肉食性的魚,則不受季節限制。凡是有上述這些魚的地方,小雜魚不敢前去爭食,因為它們也是這些魚的門中之物。
有些釣手在使用蚯蚓時,為了增加它的誘魚效果,將蚯矧置於香料中,使它沾上香味,有的在裝鉤後,在香液中沾一下,更能吸引魚。如果用氣味很大的綠黑大蚯蚓釣鯰黑魚,就不必沾香味,因這種蚯蚓本身所具有的濃烈腥味,對肉食性的魚最具吸引力。還有一種將蚯蚓作餡的「包活食」的裝鉤法:先將活蚯蚓裝鉤,後在麵粉及各種豆粉中沾一下,使它成為「活餡元宵」下水後外沾的餌料會逐漸散化起霧,誘魚效果明顯。
用蚯蚓還有一種傳統的裝鉤方法,叫「猴頂珠」,非常別致。用小號鉤,選小的紅蚯蚓,將鉤條穿滿,略露鉤尖,並在鉤尖上裝上一粒極小的軟面餌、此種裝鉤的意思是:葷桌搭配,蚯蚓的誘魚效果好,大魚見到它,能吞下整隻鉤。小魚吃鉤尖上的軟食也會中鉤。所以這是一種釣大小魚兩宜的裝鉤法。現在這種裝鉤方法,從名稱到內容,都有較大變化,如原來叫「猴頂珠」是因為蚯蚓裝在鉤上,隨鉤條彎曲,宛若一隻蹲著的小猴,再者鉤尖上裝粒小向球,恰似一粒珠子頂在猴頭上。因此得名為猴頂珠。
現在不少釣友稱其為「龍頂珠」在我國民間將蛇稱作「小龍」長長的蚯蚓似蛇稱龍,非常貼切。在我國古老的神話中,又有龍戲珠之說,所以改稱「龍頂珠」,名稱古色古香,將它移植到釣魚技藝之中,給我國傳統的漁文化增添風韻。那麼今天的關於蟲餌的分享就到這裡,喜歡垂釣的可以一起來分享一下垂釣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