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清公路已經通車的金魚隧道
21日開始的又一輪暴雨,致使通往綿竹清平鄉的漢(旺)清(平)公路老路再次斷道。從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這條公路「逢雨必斷」,處於龍門山深處的清平鄉屢次成為孤島。成都商報記者昨日在現場看到,一些群眾沿新修的道路暫時借道出行。
來自漢清路項目指揮部消息,本月底,改道新修的綿茂路漢旺至清平段將正式建成通車。這意味著,清平與外界將真正打通,這條路也成為兩地之間的「生命通道」。
交通管制
群眾沿新修的道路借道出行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前往改道重建即將通車的漢清路。
21日開始的又一輪暴雨,致使通往綿竹清平鄉的漢清公路老路斷道,這是今年汛期以來首次斷道。綿竹交警大隊四中隊民警在漢旺大橋橋頭實行交通管制。執勤民警郝勇介紹,交通管制的原因是洪水將上遊道路衝毀,「小崗劍」段的一些道路被淹沒,水位有1米多深。
下午,記者與執勤民警一道搭乘皮卡車前往「小崗劍」現場查看。「8·13」特大泥石流災害過後,這裡成了綿茂公路漢清段上逢雨必斷的「咽喉」。該地段洪水形成小堰塞湖,大型機械正在緊張作業,開挖洩洪槽。現場施工人員楊先生介紹,早上8點左右該段開始漲水,14點40分出現洪峰,洪峰過後開始洩洪。
現場記者看到一份5月1日綿竹市公安局和交通局聯合下發的公告:汛期進行交通管制,禁止7座以上載客汽車、校車、危化品運輸車、四軸以上貨車通行。其他車輛通行時間為7:30~19:30。
記者還看到,因為老路斷道,一些群眾沿新修的道路暫時借道出行。
現場體驗
半山腰上「高線」挺進清平鄉
而在金魚隧道前往「小崗劍」的路上,記者看到,廢棄的沿河路基上方數十米高處,已經貫通的雲湖1號和2號隧道正在進行配套施工。
綿茂公司工程部副部長盛維剛介紹,兩處隧道之間,建設一座55米長的橋梁,由兩處隧道和橋梁組成的路段,將完全從大山深處繞過小崗劍、一把刀等「咽喉」路段,最後從雲湖2號隧道出來,穿過新建的蔡家溝大橋,跨越到河對岸,沿山腰新建路段直接駛進清平。「再遇上暴雨山洪和泥石流,這段道路也能保持通暢。」
據了解,「8·13」過後,綿茂公路金魚隧道至東河口路段進行了重新設計調整,原來沿河而行的「低線」方案,被修改為遇山鑽洞、逢溝架橋,從半山腰上掘進的「高線」方案。投資也增加到了33億多,建設工期相應延長至2019年。
其中,綿茂路漢旺至清平段全長約15.5公裡,一期工程漢旺至楠木溝段已於2012年底完工。從2013年5月開始,項目開始了楠木溝至清平場鎮段的二期工程施工。今年5月19日下午5點,綿茂路漢旺至清平段道路油麵鋪築工作全面完工,這也標誌著整條道路的主體工程施工全面結束。接下來的幾天,工人們將對這一路段的交通安全設施進行安裝,在本月底,綿茂路漢旺至清平段道路將正式建成通車。
綿竹市交通局副局長彭元貴介紹,綿茂公路漢旺至清平段正式通車後,將成為綿竹到清平的「生命通道」,在夏天遇泥石流災害等情況下,人員和物資也有望進出。
此外,2015年10月15日,省內二級公路最長隧道——綿茂公路(綿竹段)籃家巖隧道開工建設。籃家巖隧道總長8.161公裡,屬特長隧道,地跨綿竹、茂縣,由兩地分段建設。預計2019年完工後,遊客前往黃龍、九寨又多一條捷徑。
逢雨就斷
漢清路曾是綿竹人心中的糾結
漢清路曾是川西地區阿壩茂縣與綿竹兩地羌漢群眾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更是連接綿竹清平、天池兩鄉以及山裡數家磷礦山企業近2萬名山民和職工的唯一交通要道。始於漢旺,穿越崇山峻岭到達清平場鎮,多年以前,僅有一條便道連接。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一條寬8米至12米的一級水泥公路建成,山裡豐富的磷礦、煤礦通過漢清路源源不斷地運向山外。
突如其來的「5.12」特大地震、「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使漢清路不斷遭到嚴重損毀,不到20公裡的路段,山體滑坡和泥石流使其遇雨即斷。每每至此,清平總成為「生命孤島」。
成都商報記者 王明平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