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如地抬頭,挺拔的脖子,根本看不出51歲的鐘先生的脖子是用3D技術列印出的寰樞椎複合假體。日前,海軍軍醫大學長徵醫院骨腫瘤外科(長徵脊柱腫瘤中心)肖建如團隊為罹患頸椎巨大惡性脊索瘤的鐘先生實施了世界首例枕頸段四椎節切除術,並為他安裝上了世界首個3D列印人工寰樞椎複合假體,讓脖子重新「挺」起來。這是繼今年8月該中心實施的世界首例3D列印全頸椎人工椎體置換術後,再一次在脊柱腫瘤外科手術中創造的一項新紀錄,填補了枕頸交界區多節段腫瘤切除後個性化假體枕頸前方重建的空白。
來自浙江的鐘先生罹患頸椎脊索瘤長達九年之久,其間經歷了一次手術,不久腫瘤復發,隨著頸部腫瘤日漸增大,嚴重壓迫氣管和食道,造成呼吸及吞咽困難,病情非常兇險。
據肖建如教授介紹,人的頸椎由七節椎骨組成,其中,最上面與顱底相連的兩節分別為寰椎和樞椎。與其它椎體相比,這兩塊椎體顯得比較「特別」。寰樞椎與人的頭顱之間,就像三角形尖頂上面放了一個圓球,一方面頭顱可以上下左右活動自如,另一方面也使寰樞椎成為頸椎中最不穩定、最脆弱的支點。同時,寰樞椎的椎孔內有為腦基底部供血的最大動脈分支———椎動脈,有穿行其中的脊髓,這裡幾乎是手術禁區。
而脊索瘤是一種原發性惡性侵襲性骨腫瘤,好發於枕頸交界區域和骶骨,復發率極高。由於枕頸交界區域腫瘤生長緩慢,大部分患者早期常常沒有症狀,確診往往是因為長得相當大,出現脊椎病理性骨折、脫位、脊髓及神經根壓迫,導致高位癱瘓甚至死亡。
鍾先生慕名來到了上海長徵醫院骨腫瘤外科就診。經核磁共振檢查顯示:鍾先生所患的脊索瘤病灶已侵蝕第一頸椎(寰椎)側塊、樞椎至頸四椎體,嚴重壓迫脊髓、神經、氣管、食道,並與雙側椎動脈緊密粘連。而令人擔憂的是,椎動脈CTA檢查顯示,由於腫瘤嚴重侵蝕壓迫一側椎動脈已接近閉塞,因而腫瘤包繞的另一側優勢動脈對於腦部供血十分關鍵,再次手術一旦損傷將導致腦幹供血嚴重不足危及生命。
面對這一巨大的挑戰,肖建如團隊通過術前精準的1:1比例3D列印腫瘤模型,通過計算機輔助CT與MRI圖像融合技術準確鎖定了手術切除的範圍和邊界。然而,由於腫瘤累及顱底和上頸椎範圍之廣,現有的內固定器械無法滿足手術切除後四個椎節前方缺損區的枕頸重建。
肖建如團隊仔細全面評估病情,結合之前積累的世界首例全頸椎3D列印人工椎體置換手術的寶貴經驗,設計出與患者顱頸形態和長度相仿的頸椎假體,並多次通過動態力學模擬測試,最終列印出個體化的「寰樞椎複合體」用於前方枕頸重建。
在麻醉科的全力配合下,肖建如、楊興海教授等首先實施後路附件腫瘤切除及枕頸內固定重建術。然後經乳突-頜下入路行顱頸前方腫瘤病灶切除,經過12小時奮戰,成功逾越生命禁區,手術團隊在放大鏡下徹底切除了顱底至頸四椎體巨大脊索瘤後,成功實施3D列印寰樞椎複合假體前方顱底頸椎重建術。患者術後症狀明顯改善,未出現相關併發症。
顱底頸椎前方腫瘤切除與重建一直是世界醫學界面臨的挑戰性臨床難題。該項高難度手術的成功也讓人們聯想到近期轟動一時的「換頭術」,彼此之間有何聯繫?肖建如教授認為,「作為上海市脊柱疾病臨床醫學中心及全球最大的脊柱外科中心,我們一直致力於脊柱脊髓傷病的攻關與探索,一旦基礎科學家在脊髓移植再生研究有所突破,我們上述創新技術及寶貴經驗將為換頭術奠定外科基礎。當然,換頭術探索之路還很漫長,需要基礎與臨床科學家繼續協作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