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例3D胸腔鏡瘢痕食管切除及消化道重建術在渝實施

2021-01-08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因為誤服潔廁劑,14歲的銀川姑娘劉小(化名)食管和胃嚴重損傷,7個月未能進食。近日,在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胸外科,該科副主任郭偉帶領團隊在3D胸腔鏡下實行了瘢痕食管切除手術,成功讓小女孩恢復進口進食。這是國內首例3D胸腔鏡瘢痕食管切除及消化道重建術。

據了解,因潔廁劑的強酸造成了劉小食管和胃的嚴重損傷,造成食管瘢痕狹窄,繼而引起吞咽梗阻;胃體和幽門部也出現了腐蝕傷後的瘢痕狹窄,導致幽門閉鎖。為解決營養問題,劉小在當地醫院做了開腹的空腸造瘻術,只能靠管子輸送營養。郭偉及手術團隊反覆討論,決定採用微創技術切除瘢痕食管的同時重建消化道——全胃切除術、闌尾切除術、空腸代胃、末端迴腸加右半結腸順蠕動經食管床左頸部下咽吻合術。

在食管外科領域,食管腐蝕傷後結腸代食管手術被譽為食管外科皇冠上的鑽石。「主要是手術涉及的吻合口眾多——咽部與末端迴腸或結腸吻合口,位於腹腔的結腸與空腸吻合口、空腸與空腸間的吻合口、迴腸與遠端結腸的吻合口,重建後的消化道走行複雜。」郭偉說,移植段結腸壞死也很可能導致手術失敗,帶來的後果是患者今後再也無法經口進食。

「小姑娘的人生才剛剛起步,我們不能放棄。」11月20日,郭偉手術團隊奮戰7小時,在3D胸腔鏡下實行了瘢痕食管切除手術,移植的末段迴腸和右半結腸不僅實現了腸管蠕動方向為順蠕動,回盲瓣的存在也保證了劉小不會出現食物和消化液的反流,遠期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改善。因為微創,劉小的胸部創口只有4個小孔。術後第十天,劉小恢復經口進食。12月4日,術後第14天,劉小順利出院。

相關焦點

  • 醫生從3毫米的「鑰匙孔」裡為兩天大嬰兒搭建食管
    人民網武漢10月19日電 近日,出生僅2天的新生兒小峰成功實施了胸腔鏡下食道閉鎖吻合術,手術時間約3小時,出血僅5ml。此術目前在湖北省尚屬於首例。 前天早上,小峰出生在湖北宜昌的偏遠山村五峰。
  • 國內首例高難度縮乳乳房重建手術成功實施
    今年30歲的馬麗紅(化名)因為此病遭受了不僅僅是巨乳症的折磨,近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一院分泌乳腺外科厲紅元教授參與手術,切除了馬麗紅雙乳1100g左右的腺體和組織,並通過乳頭移植,再造乳房,讓她不再受病痛的折磨。這也是國內目前成功開展的首例高難度縮乳+乳房重建手術。
  • 成功開展該院首例 內鏡下食管狹窄擴張術
    近日,微山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首例內鏡下食管狹窄擴張術,患者術後吻合口狹窄明顯改善,吞咽困難症狀得到有效緩解。此項技術的順利開展,標誌該院內鏡治療技術又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據了解,該院首例內鏡下食管狹窄擴張術的治療對象是中年男性患者,患者此前接受過食管癌手術,術後出現食管胃吻和口狹窄問題,後因吞咽困難入院治療。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後,醫療團隊為患者實施了內鏡下食管狹窄探條擴張術,手術進展順利,患者術後吞咽困難症狀較前明顯改善,現已能夠正常進食。
  • 章丘區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首例胃竇早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
    近日,章丘區人民醫院內鏡室成功開展首例胃竇早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術),目前患者狀態良好,無手術併發症。此技術的開展,填補了醫院在內鏡腫瘤切除方面的空白,鞏固了醫院消化內鏡治療技術在全區的優勢地位。  患者,67歲男性,因「查體時發現胃竇早癌」入院。
  • 小切口解決大問題 胸腔鏡手術「不簡單」
    寧陽縣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開展的胸腔鏡(微創)治療手術,能夠完成食管、肺等惡性腫瘤的微創診治,標誌著胸外科手術治療進入了新的階段,胸部腫瘤手術治療技術達到省級領先水平。
  • Tubeless 經劍突下胸腔鏡前縱隔腫瘤切除手術的病例對照
    結論  Tubeless 經劍突下胸腔鏡前縱隔腫瘤切除手術安全可行,並具有顯著的優越性。正文絕大多數原發性前縱隔腫瘤如無禁忌均應行手術治療[1]。自 1992 年 Lewis 等首次將胸腔鏡技術應用於縱隔腫瘤切除手術[2],因具有手術視野清晰、避免損傷肋間神經等優勢[3],經劍突下已成為目前胸腔鏡前縱隔腫瘤切除手術的主要入路。
  • 消化道腫瘤完整切除,體表卻無任何切口!醫生是怎麼做到的?
    近日,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為一名老年女性患者精準實施超聲內鏡(EUS)檢查,證實來源於距門齒24cm食管中段的左後壁固有肌層腫物,考慮為平滑肌瘤,後方緊鄰主動脈。從外科角度來說,若採取手術治療,風險是極大的。
  • 鹹陽市中心醫院胸腔鏡微創手術學習班彰顯技術自信
    手術畫面清晰,手術操作流暢,解剖顯示精準,不僅展現了胸腔鏡手術微創、精準的特徵,更彰顯了鹹陽市中心醫院對胸腔鏡微創手術的技術自信。手術直播是這次「胸外科胸腔鏡微創手術學習班」的重要內容之一,與此同時學術交流分享必不可少。
  • 世界首例!「POEM+STESD」治療賁門失弛緩及食管多發憩室手術...
    在中山醫院,周平紅教授詳細閱讀患者術前各項檢查報告,發現食管下端呈「鳥嘴樣」改變,同時上端分別緊接一個「鴨梨」和「花生」大小的憩室,結合食管測壓報告和患者病史,周教授表示龔先生「賁門失弛緩合併食管多發憩室」診斷確立。由於食管下段肌群持續緊縮,蓄積的食物被迫推向龔先生多發的憩室,加重憩室的擴張,食管及憩室內食物反流,造成了龔先生多年哽咽和反嘔。
  • ...完成國際首例腹腔鏡經結腸下區原位胰十二指腸切除聯合門靜脈...
    近日,我院胰腺外科劉續寶教授及柯能文副教授團隊完成了國際首例腹腔鏡經結腸下區原位胰十二指腸切除聯合門靜脈切除的胰頭癌根治術。該手術由團隊中柯能文副教授主刀,歷時6小時,患者術後恢復順利。經文獻檢索,目前國際上尚未見類似手術病例報導。
  • 滬長徵醫院實施世界首例枕頸段四椎節切除術
    日前,海軍軍醫大學長徵醫院骨腫瘤外科(長徵脊柱腫瘤中心)肖建如團隊為罹患頸椎巨大惡性脊索瘤的鐘先生實施了世界首例枕頸段四椎節切除術,並為他安裝上了世界首個3D列印人工寰樞椎複合假體,讓脖子重新「挺」起來。這是繼今年8月該中心實施的世界首例3D列印全頸椎人工椎體置換術後,再一次在脊柱腫瘤外科手術中創造的一項新紀錄,填補了枕頸交界區多節段腫瘤切除後個性化假體枕頸前方重建的空白。
  • 「新技術」我院消化內科成功完成首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精準...
    內鏡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精準斷流術(ESVD術)是目前最新且最有效的治療門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方法之一。近日,我院消化內科成功開展了首例內鏡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精準斷流術(ESVD),標誌著我院消化道疾病診療技術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 萬傑醫院介入醫學科成功實施TIPS新技術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奉娟 通訊員 俞雯 淄博報導近日,淄博岜山萬傑醫院介入醫學科成功完成首例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手術(簡稱TIPS),填補了醫院在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介入治療方面的空白。72歲的孫阿姨,因突發消化道出血症狀來萬傑醫院治療。
  • 瘢痕疙瘩放射治療的研究進展
    由於其發生機制尚不清楚,臨床手術切除後又易復發,因此瘢痕疙瘩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給整形外科醫生來帶來了重大的挑戰。 尋找瘢痕疙瘩的綜合治療方法也成為了我們的新方向。 曹曉豔等認為術後24h內放療會影響傷口癒合、增加感染機會,術後1-2d和2-4d放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4.8%和76.3%,術後1-2d進行放療能有效預防瘢痕疙瘩的形成,對傷口癒合無明顯影響。 蔣軍健等採用Meta分析的方法對公開發表且符合人選標準的文獻分析後,認為術後1-3d治療組療效明顯好於術後7-10d治療組。
  • 重慶市腫瘤醫院消化內科首例兒童食管入口狹窄內鏡下治療獲得成功
    華龍網7月21日13時訊 記者從重慶市腫瘤醫院官網獲悉,7月19日上午,重慶市腫瘤醫院消化內科陳偉慶主任及其團隊為一例「食管入口狹窄」的11歲男性兒童患者成功施行了經口內鏡下食管入口狹窄擴張及電切松解術。這是重慶市腫瘤醫院消化內科開展的首例兒童經口內鏡下食管入口狹窄擴張及電切松解術。
  • 川大華西醫院實施世界首例超聲骨刀齒狀突切除手術
    原標題:川大華西醫院實施 世界首例超聲骨刀齒狀突切除手術 對於齒狀突上移的患者,除了感染風險高的經口咽部傳統手術路徑,20多年前,川大華西醫院首創經頸部後外側使用磨鑽切除,但磨鑽容易打滑,稍有不慎就會傷及生命中樞,10年前,華西醫院停用了該項手術。直到超聲骨刀廣泛應用於骨科高難度手術,積累了相當經驗,10月25日,終於用在了一位中年女性患者的身上。這也是世界首例採用超聲骨刀切除齒狀突的手術。
  • 避免開胸開腹,南陽醫專一附院消化內科一病區成功開展首例POEM手術
    消化內科一病區何明科主任,立即組織診療小組對患者的病情展開討論,綜合考慮,經口內鏡下食管肌切開術(POEM)手術相比開腹或胸腔鏡手術具有費用低、創傷更小、癒合快等優勢,是目前最先進的微創治療,遂決定行POEM手術。
  • 吉林省首例角膜交聯手術在長春同仁眼科醫院成功實施
    吉林省首例角膜交聯手術在長春同仁眼科醫院成功實施 吉林省首例角膜交聯手術在長春同仁眼科醫院成功實施 中國吉林網訊 吉刻APP記者舒震 2月7日,吉林省首例角膜交聯手術在長春同仁眼科醫院成功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