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08:54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青奧社區的「博士講堂」。 南報融媒體記者 段仁虎攝
小區「博士團」,青奧村裡開講堂
所開課程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在朋友圈裡成「網紅」
南報網訊 「狼為什麼愛吃羊?」「蚊子為什麼喜歡咬人?」「蛇為什麼會讓人感到害怕?」……近日,在南京建鄴區雙閘街道社會管理服務中心的融享空間,開了一堂別出心裁的自然科學課,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南京師範大學動物學博士楚克林,用詼諧幽默、充滿情趣的語言,帶領社區孩子們領略動物世界的神奇。
今年5月開始,雙閘街道青奧社區與青奧村「村民」中的博士們一起,開設了系列公益講座——「青奧講堂」。短短8個月,已經舉辦了近20期,內容涵蓋物理、化學、醫學等多個科技領域,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很快在朋友圈裡成了「網紅」。
「博士團」青奧村開講,線上線下受歡迎
「『青奧講堂』,是我們從今年4月初開始籌劃的,起初就是小區幾位有著相同求學經歷的鄰居,想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利用業餘時間做個公益活動,沒想到大家一呼百應。」發起人之一湯敏慧說,隨著3月底青奧村首批人才房的交付,和她一樣享受到南京城市發展紅利的人才群體,就想著用智力資源回饋社區和這座城市。
這一想法和青奧社區黨委書記戴超關於社區治理引入博士「智囊團」的想法不謀而合。「我們社區居民學歷都很高,可謂藏龍臥虎。這樣一支年輕的精英隊伍搬入青奧社區,能為社區做些什麼?我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戴超說,博士「村民」們提出開辦「青奧講堂」後,社區便開始組織他們組成「博士團」,一起探討如何設計課程、如何用孩子的語言講前沿科技、如何在課堂上跟學生交流……
5月23日下午,「青奧講堂」首堂課——《碳基和矽基的「三生三世」》在融享空間開講。「我的孩子被科學迷住了,回家跟我說『科學課比螢光筆還要閃亮』。」一名二年級學生家長如此評價「青奧講堂」。
「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科普,在孩子們心中埋下了熱愛科學的種子。」青奧村「村民」志願者、江蘇開放大學教師劉思思說,每周在微信報名群中發布課程,不到5分鐘就被「秒殺」完畢。目前,「青奧講堂」課程已經排到了明年1月,特別受歡迎的課還將安排「大咖」返場。
提升基礎教育的一次校外嘗試
博士們的學術結構大多比較深奧,如何在講課時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對此,「博士團」的成員們在課程準備上也是費盡心思。
「地震是如何產生的?我們該怎樣應對地震的發生?」「如何切蛋糕才公平?」「緩解我們痛苦的藥物從何而來?」……一堂堂精心準備的課程,通過博士們深入淺出的講解或有趣的實驗,讓孩子們對自然、基因等各種科學知識有了深入了解,進而感知到科學的神奇魅力。
在課程設置上,除「青奧講堂」外,「博士團」還增設了「青奧戶外課堂」,根據不同學段孩子的心理特徵、認知能力和知識積累,設計出形式多樣、主題豐富的生態體驗式遊戲。9月5日上午,玄武湖情侶園內,繽紛的「葉和花朵」以多姿多彩的形式登場,15位青奧村的小朋友在哥本哈根大學植物學博士潘希武的戶外遊戲和試驗中,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讓孩子們走進了一個新鮮奇趣的植物世界。「孩子們閃亮的眼神,聚精會神的神態,意猶未盡的掌聲,都讓我感受到了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求和對這樣課堂的喜愛!」潘希武說。
「博士們抽出一部分時間,讓更多的孩子愛上科學,提高孩子們的科學素養。同時,這些授課老師們也滿足了自己的理想,回饋了社會。變資源優勢為教育優勢,這是雙贏。」戴超表示,5個月的時間裡,每周六下午成了「博士團」雷打不動的授課時間。除入住青奧村小區博士外,他們還邀請同事、朋友一同前來,這也是一場民間自發的運用科研資源提升基礎教育的一次創新嘗試。
「博士團」助力打造「熟人圈子」
青奧社區是南京市首批打造的7個國際社區之一,目前居住著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高端技術人才。打造具有國際視野、開放包容、幸福美麗的國際社區,如何激發這些特殊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戴超和社工們沒少動腦筋。
「我們發現,不少洋居民們有意參與治理,但缺乏常態化的有效路徑。」戴超說,既然「村民」有意願,何不順勢而為?為此,社區在成立境外人員管理服務中心、外籍人士服務中心後,又吸引洋博士們加入「博士團」,先後舉辦了「悅享五洲悅動青奧」網紅打卡地主題競賽、「我們的節日——時裝周」兒童環保主題秀、「端午遊園會」等大型中外人士文化交流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加快了青奧社區「熟人圈子」的形成,增強了國際化社區居民們的「幸福含金量」。
記者手記
社區是我家 治理靠大家
作為社會的「細胞」,社區「個頭」雖小,功能卻大,它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依託,提供公共服務的平臺,維護社會穩定的根基,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組成部分。
社區是我家,治理靠大家。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服務能力,需要每一位社區居民的參與,只有這樣,才能讓社區這個「細胞」永遠充滿活力。青奧村「博士團」開辦「青奧講堂」,就是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些博士「村民」通過這種方式參與社區治理,不僅更能激發基層社區的活力、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讓他們在融入社區、服務社區中找到了生活的快樂。
通訊員 季軒 南報融媒體記者 衛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