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9月23日電(記者朱麗莉)近日,廣西北部灣海洋生物保護人士中廣泛流傳一組布氏鯨的照片。鏡頭下,一頭正在捕食的布氏鯨張開大嘴露出水面,朝向天空,張嘴角度最大時接近90度。
9月15日,廣西北部灣海洋哺乳動物聯合研究組啟動了「布氏鯨基線調查行動」,這是團隊第三年對布氏鯨進行系統科考調研。第一天,科考人員在北海潿洲島海域就遇到了熟悉的「老朋友」,廣西科學院副研究員陳默拍下多張布氏鯨捕食的照片並發到網絡社交平臺。
潿洲島是中國地質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生態環境優越。陳默介紹,今年七八月潿洲島海域就有布氏鯨出現,之前判斷9月至次年5月為布氏鯨出沒時間,「今年的情況告訴我們,之前的數據還不完整」。
今年聯合研究組向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提交了對布氏鯨進行衛星追蹤和活體採樣的申請,聯合研究組計劃從明年年初開始,通過兩三個月的持續追蹤,觀察布氏鯨的遷徙規律。
布氏鯨露出水面。受訪者供圖
潿洲島海域的布氏鯨捕食方式特點鮮明,它把魚趕到一起,然後衝出水面,張開嘴等待食物進到嘴裡。其他大部分地區的布氏鯨和其他鯨類以側身捕食為主,把食物聚集到一起後,側身張開嘴衝向食物。陳默介紹,目前已知潿洲島海域和泰國的布氏鯨捕食方式相似,科研人員關心兩地布氏鯨是否有親緣關係,計劃通過活體採樣,研究布氏鯨的遺傳特性。
聯合研究組對於潿洲島海域布氏鯨的調查始於2016年,至今已發現32頭中國稱之為鯷鯨或小布氏鯨的近岸種布氏鯨。「我們相信數量還會增加,因為調查時間比較短,估計在系統調查的第5年或第7年時,數量會達到相對穩定,便可通過物種分布模型來估算這片海域的布氏鯨數量了。」陳默說。
布氏鯨張嘴進行捕食。受訪者供圖
陳默表示,2016年他們獲知這片海域有布氏鯨,走訪漁民後發現布氏鯨其實一直在這裡出沒。「這說明整體生態環境保持得比較好,多年來布氏鯨的生活習性沒有特別大的改變,遷徙路線基本是穩定的。」
潿洲島海域是中國近海少有的大型鯨類捕食場所。聯合研究組人員在海上觀察到2至4頭幼鯨,同時廣西沿海已多次發現幼年布氏鯨的擱淺記錄,專家據此判斷該海域還有可能是布氏鯨的繁育場。
圖為布氏鯨露在潿洲島附近海域出現。受訪者供圖
多年來,中國積極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和野生動物保護。《北海市潿洲島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於2018年7月正式實施,潿洲島、斜陽島島嶼及其海岸線向外6公裡的海域範圍為立法保護範圍。目前潿洲島還沒有開放觀鯨的旅遊項目。
據介紹,廣西北部灣海洋哺乳動物聯合研究組由廣西科學院、中科院水生所及北部灣大學組成,團隊人員將在明年5月份前,持續在北海海域開展海洋環境監測、布氏鯨個體識別、布氏鯨健康狀況評估等工作,為相關部門實施布氏鯨保護工作提供數據支撐。(視頻記者:覃廣華 黃凱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