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人員持續開展布氏鯨科考

2021-01-08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南寧9月23日電(記者朱麗莉)近日,廣西北部灣海洋生物保護人士中廣泛流傳一組布氏鯨的照片。鏡頭下,一頭正在捕食的布氏鯨張開大嘴露出水面,朝向天空,張嘴角度最大時接近90度。

9月15日,廣西北部灣海洋哺乳動物聯合研究組啟動了「布氏鯨基線調查行動」,這是團隊第三年對布氏鯨進行系統科考調研。第一天,科考人員在北海潿洲島海域就遇到了熟悉的「老朋友」,廣西科學院副研究員陳默拍下多張布氏鯨捕食的照片並發到網絡社交平臺。

潿洲島是中國地質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生態環境優越。陳默介紹,今年七八月潿洲島海域就有布氏鯨出現,之前判斷9月至次年5月為布氏鯨出沒時間,「今年的情況告訴我們,之前的數據還不完整」。

今年聯合研究組向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提交了對布氏鯨進行衛星追蹤和活體採樣的申請,聯合研究組計劃從明年年初開始,通過兩三個月的持續追蹤,觀察布氏鯨的遷徙規律。

布氏鯨露出水面。受訪者供圖

潿洲島海域的布氏鯨捕食方式特點鮮明,它把魚趕到一起,然後衝出水面,張開嘴等待食物進到嘴裡。其他大部分地區的布氏鯨和其他鯨類以側身捕食為主,把食物聚集到一起後,側身張開嘴衝向食物。陳默介紹,目前已知潿洲島海域和泰國的布氏鯨捕食方式相似,科研人員關心兩地布氏鯨是否有親緣關係,計劃通過活體採樣,研究布氏鯨的遺傳特性。

聯合研究組對於潿洲島海域布氏鯨的調查始於2016年,至今已發現32頭中國稱之為鯷鯨或小布氏鯨的近岸種布氏鯨。「我們相信數量還會增加,因為調查時間比較短,估計在系統調查的第5年或第7年時,數量會達到相對穩定,便可通過物種分布模型來估算這片海域的布氏鯨數量了。」陳默說。

布氏鯨張嘴進行捕食。受訪者供圖

陳默表示,2016年他們獲知這片海域有布氏鯨,走訪漁民後發現布氏鯨其實一直在這裡出沒。「這說明整體生態環境保持得比較好,多年來布氏鯨的生活習性沒有特別大的改變,遷徙路線基本是穩定的。」

潿洲島海域是中國近海少有的大型鯨類捕食場所。聯合研究組人員在海上觀察到2至4頭幼鯨,同時廣西沿海已多次發現幼年布氏鯨的擱淺記錄,專家據此判斷該海域還有可能是布氏鯨的繁育場。

圖為布氏鯨露在潿洲島附近海域出現。受訪者供圖

多年來,中國積極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和野生動物保護。《北海市潿洲島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於2018年7月正式實施,潿洲島、斜陽島島嶼及其海岸線向外6公裡的海域範圍為立法保護範圍。目前潿洲島還沒有開放觀鯨的旅遊項目。

據介紹,廣西北部灣海洋哺乳動物聯合研究組由廣西科學院、中科院水生所及北部灣大學組成,團隊人員將在明年5月份前,持續在北海海域開展海洋環境監測、布氏鯨個體識別、布氏鯨健康狀況評估等工作,為相關部門實施布氏鯨保護工作提供數據支撐。(視頻記者:覃廣華 黃凱瑩)

相關焦點

  • 目前16頭布氏鯨「驗明正身」
    春節期間,鯨魚在北海市潿洲島海域頻繁出現,「鯨寶寶回北海過年」給市民、遊客帶來特別驚喜。廣西科學院陳默博士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截至去年12月底,聯合研究組在潿洲島海域的調查中,已確認布氏鯨個體16頭。    近年來,北部灣潿洲島附近海域發現有鯨魚活動,春節至清明節期間最為頻繁。
  • 科研人員在南海考察記錄到十一個鯨類物種
    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短肢領航鯨與弗氏海豚混遊現象。此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說明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科考背後有哪些瞬間令人難忘?鯨類動物有什麼樣的脾氣喜好?研究保護鯨類動物意義何在?帶著這些問題,海南日報記者近日特別採訪了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的科研人員。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某海域拍攝到抹香鯨。
  • 深讀 | 南海「鯨」喜!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在南海考察記錄到十一個鯨類物種
    「幸運的是,它當時與我們科考船只有兩三米的距離,但僅僅出水換氣三五次,就下潛消失不見了,整個過程約持續半分鐘。」與喙鯨碰面的機會如此難得,當時林文治激動得說不出話,只能不停打響指示意其他隊員注意觀察,並以最快的速度端起相機狂按快門。「作為鯨類行為研究者,我更希望能一直靜靜觀察它的形態和行為,但是科考任務要求我必須去取相機並爭取留下圖像證據。」
  •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7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包括抹香鯨、偽虎鯨、短肢領航鯨等。
  •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圖為7月13日拍攝的科考船。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7月10日,科研人員在科考船上作業。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7月11日,科研人員在科考船上觀察動物。
  •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新華社海口7月28日電(記者王自強、張麗芸)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圖集 新華社海口7月28日電(記者王自強、張麗芸)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本航次歷時21天,航程3000多公裡,考察區域集中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陸坡、海山及海槽水域。
  • 科研人員在廣西潿洲島海域觀測到布氏鯨「另類捕食方式」
    科研人員在廣西潿洲島海域觀測到布氏鯨「另類捕食方 02:19科研人員在廣西潿洲島海域觀測到布氏鯨「另類捕食方02:19來自新華社客戶端我國科研人員近日在廣西北海市潿洲島海域進行了新一輪出海觀測,並成功捕捉到布氏鯨的「另類捕食方式」。
  •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組圖」
    7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
  • 科研人員在南海考察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研究所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任務完成,順利返回三亞。科考團隊歷時21天、航行3000多公裡。據悉,本航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包含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他遠海鯨類
  • 南海科考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新發現小虎鯨等4個鯨類物種
    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與短肢領航鯨共遊場景。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在緬甸發現3種兩棲類新紀錄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在緬甸發現3種兩棲類新紀錄 2020-03-25 中國新聞網 【字體  近期,中國科研人員在緬甸北部的克欽邦葡萄地區進行了野外考察,並結合形態學比較和分子系統學數據,發現了3種緬甸兩棲類新紀錄:布氏泛樹蛙(Polypedates braueri),印度稜鼻樹蛙(Nasutixalus jerdonii)和景東齒蟾(Oreolalax jingdongensis)。
  • 南海「鯨」喜|今天,帶你認識一群夢幻般的「鄰居」!
    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此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說明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科考背後有哪些瞬間令人難忘?鯨類動物有什麼樣的脾氣喜好?研究保護鯨類動物意義何在?帶著這些問題,海南日報記者近日特別採訪了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的科研人員。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短肢領航鯨與弗氏海豚混遊現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南海科考 收穫「鯨」喜
    此次科考成果,也初步揭開了此前科學界一直未曾徹底了解的謎題:我國南海北部考察海域極有可能存在抹香鯨和喙鯨的定居群體。  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租用的科考船「天鵝」號靠岸,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隊員第一時間通過媒體發布了「2019年中國科學院南海深潛鯨類科考航次」的新發現。
  • 中國在南海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
    【中國在南海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由中國科研人員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 中國科研人員在緬甸發現3種兩棲類新紀錄
    中新社昆明3月24日電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簡稱「東南亞中心」)公眾號24日發布消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課題組與東南亞中心研究組發現了3種緬甸兩棲類新紀錄:布氏泛樹蛙(Polypedates braueri),印度稜鼻樹蛙(Nasutixalus jerdonii
  • 鯨落:一頭鯨的死亡,形成了一個深海生態系統
    連續執行了22個潛次,圓滿的完成了各項科考任務 作為航次重要成果之一 科研人員在南海發現了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 什 麼 是 鯨 落 ?
  • 海南周刊丨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科普鯨類動物的「鯨生鯨事」
    新華社發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通訊員 杜莉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人類對「鯨魚」的認知不斷更新,有賴於科研人員不懈地探索和研究。此次豐碩的科考成果,使得鯨魚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時,有了更為科學的身份信息。
  • 海南周刊丨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科普鯨類動物的「鯨生鯨事」
    新華社發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通訊員 杜莉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人類對「鯨魚」的認知不斷更新,有賴於科研人員不懈地探索和研究。此次豐碩的科考成果,使得鯨魚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時,有了更為科學的身份信息。
  • 椰視頻丨「鯨」呆了!中科院在南海海域發現大量鯨類動物
    短肢領航鯨。通訊員劉明明 攝    迄今為止,科學界和公眾對我國廣袤海域尤其是南海海域鯨類資源的了解還很缺乏,特別是對潛水深度深、時間長的深潛鯨類如抹香鯨、喙鯨的認識幾乎一無所知。在南海海域目前是否存在定居的抹香鯨、喙鯨等動物群體,在什麼海域,等等,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