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11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科學家從有108年歷史的生物樣本中成功提取DNA並測序,闡明了已滅絕的袋狼(又稱塔斯馬尼亞虎)是如何發生長期的遺傳多樣性損失的。根據其基因組數據顯示,這或源於部分基因區域的變化,這些區域負責調控特定蛋白質編碼基因表達的位置與時間。
已滅絕的袋狼是一種大型有袋類食肉動物,曾廣泛分布於澳洲,直到3000年前左右在澳洲大陸滅絕。大約1.4萬年前,因海平面上升,袋狼種群被隔離在塔斯馬尼亞島,並持續生存至20世紀初。但是它們被歐洲定居者視為當地綿羊產業的威脅,成為政府消滅的對象。人類已知最後一隻袋狼,於1936年死於動物園。袋狼與演化疏遠的犬科動物之間驚人的相似性,是趨同演化最著名的案例之一。
此次,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研究團隊從一個用酒精保存的擁有108年歷史的袋狼樣本中成功提取DNA,並進行基因組測序分析。他們發現,在7萬至12萬年前左右,袋狼的遺傳多樣性急劇下降,這個時間早於人類定居澳洲的時間,而與倒數第二個冰川期相關氣候變化存在重合。研究者比較了多個已滅絕和現代哺乳動物的頭部形態,發現袋狼和犬科動物之間存在特殊的趨同演化。為了闡明袋狼與犬科動物相似性的遺傳基礎,他們對比了袋狼基因組和犬科動物祖先的重構基因組,並發現了二者的相似點,原因可能是偶然而非自然選擇,自然選擇所定向的基因與袋狼和犬科動物之間共同的基因不一樣。
論文作者總結表示,袋狼與犬科動物的趨同演化,並非源於自然選擇對於相同蛋白質編碼基因的作用,而是源於對調控基因表達位置與時間的基因區域的作用。
此次研究也意味著,人類所收藏的古老生物樣本,對於推動理解現在的自然世界仍具有重要意義。
總編輯圈點
猛獁象、華南虎、渡渡鳥、大海牛……想到已被我們殺滅的它們,不免扼腕嘆息。如今只能憑弔那些珍奇的骨架和標本了。但是,有些物種之所以滅絕,不只因為人類出現。袋狼在人類出現前,其基因就很單一;在北美滅絕的旅鴿,最近也被發現,與人類相遇時其種群的血統高度一致。沒有多樣性,種群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