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漁民捕到怪魚 原是外來熱帶魚「清道夫」

2020-11-30 大蘇網

花鳥市場出售的「清道夫」。 向家富 攝

「清道夫」這樣一動不動地貼在魚缸壁上就是在吃垃圾

昨天上午,瓜洲漁業村漁民張師傅給記者來電,稱在江裡撈起了一條「很多漁民都不認識的怪魚」。經辨認,該魚為「清道夫」,是一種原產南美洲的魚。專家表示,「清道夫」學名下口鯰,長江原本沒有這種魚,應該是人為放生到長江的。由於它吃魚卵、魚苗,在我國被認為是外來入侵物種,對長江生態是一種破壞。

漁民捕到「怪魚」

懂行的一看原是「清道夫」

昨天上午,漁民張師傅來電告訴記者,他們捕到了一條「怪魚」,全身布滿了黑色花紋,腹部平平的。雖然在江邊從事漁業幾十年,但張師傅和附近漁民都不認識它,甚至從來沒見過這種魚。

張師傅說,「怪魚」有「七八釐米長」,捕上來後,漁民們就把這魚放在盆裡,它在裡面遊了一會兒後,就貼在盆底一動也不動了。

瓜洲漁業村村支書樊少兵聽說「怪魚」的消息後,也趕到張師傅家查看,「一看就知道是清道夫,以前也有漁民捕撈過這種魚,已經不新奇了。」

樊少兵說,很多人家養魚的魚缸裡都放這種魚,「可以吃魚缸裡的垃圾,保持魚缸的乾淨。」

號稱「土著魚殺手」

既吃水中垃圾 也吃魚卵魚苗

實際上,「清道夫」不僅吃水中的垃圾,也會吃魚卵、魚苗。公開資料顯示,一條成年「清道夫」一天可吃魚卵3-5千粒。由於是外來魚,「清道夫」在江河中幾乎沒有天敵,在南方的一些河道,「清道夫」堪稱土著魚殺手,有它的地方,土著魚幾乎滅絕。

市水產站專家叢寧認為,從資料上來看,「清道夫」雖然是熱帶魚類,但不排除它能在長江安全越冬,「從目前來看,這種魚出現的機率總體還是很小的,對長江漁業生態的威脅不大。但如果長期放生這種魚,一旦它們在長江馴化並自然繁殖後,對長江的生態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

花鳥市場也有賣

養大型熱帶魚的市民喜歡買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市區的花鳥市場,在一家水族館裡,就有這種「清道夫」魚類銷售。

水族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般在養殖大型的熱帶魚時,可以放幾條「清道夫」在魚缸裡,能省去許多麻煩,因為有了這種魚在魚缸裡吃垃圾,就不用經常清理魚缸了。

記者看到,不少「清道夫」都緊緊貼在魚缸的玻璃壁上,一動不動,「看似一動不動,其實它們正在吃東西。」

記者 向家富 實習生 陸天鵬

新聞追問

長江裡哪來的熱帶魚?

專家懷疑是人為放生的

叢寧介紹,「清道夫」的學名其實叫下口鯰,原產南美洲,身上花紋繁雜,被引入中國後一般作為觀賞魚飼養,在揚州花鳥市場也能買得到。後來,人們發現它能吃魚缸中的垃圾,因此被人稱為「清道夫」。

原產南美的熱帶魚「清道夫」為何會現身長江?叢寧認為,這很可能是人為放生的,「有些人養了後不想養,就直接放到河流中放生了;也有可能是有人從市場上買魚放生的。」

專家提醒

巴西龜成本地龜天敵

水生生物不可隨意放生

叢寧說,不論什麼觀賞魚、觀賞龜,只要不是本地的,都不可以隨意放生到野外。近幾年來,揚州野外多次發現巴西龜,這種龜是肉食動物,繁殖力強,存活率高,搶奪食物的能力比任何中國本土龜種都厲害,因此已被世界環保組織列為最具破壞性的物種之一,也被我國列為外來入侵物種,「放生到自然界,它會大肆侵蝕本土生態資源。」

記者了解到,在揚州,除了「清道夫」、巴西龜等,外來觀賞魚還有雀鱔、紅肚鯧等。

從寧表示,由於市民放生隨意性很大,因此也給監管帶來很大難題,「沒有固定地點,沒有固定時間。」

其實,關於水生生物放生,我國也有相關的規定,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中,就明文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殖放流,單位和個人自行開展規模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的,應提前15天向當地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增殖放流的種類、數量、規格、時間和地點等事項,接受監督檢查。

如何正確放生水生物?

可通過漁政部門聯繫原種場

叢寧說,水生生物放生,其實有很嚴格的規定。比如魚類放生,必須是土著魚,而且放生的苗種一般都是原種或者子一代,放生前必須接受漁病、漁藥等多項檢測,這有利於漁業種質資源的恢復。

市漁政部門表示,市民如果有心放生,可通過漁政部門聯繫原種場,購買正確的放生物種,或者參與到漁政部門組織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動中來。

擴展視頻

相關焦點

  • 瓜洲漁民捕到一怪魚 原是"殺手"級熱帶魚"清道夫"
    向家富攝   「清道夫」這樣一動不動地貼在魚缸壁上就是在吃垃圾   原文標題:瓜洲漁民捕到一條不認識的怪魚 原是「殺手」級熱帶魚「清道夫」   昨天上午,瓜洲漁業村漁民張師傅給記者來電,稱在江裡撈起了一條「很多漁民都不認識的怪魚」。
  • 泉州市民捕獲怪魚「清道夫」 盤點世上最恐怖十種怪魚
    泉州市民捕獲怪魚日前,泉州市民黃先生在村裡的小溪裡,意外捕撈到一條「怪魚」,身上分布著豹紋、嘴巴長在身體下方,就連捕了30多年魚的父親也搞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魚經鑑定,「怪魚」學名叫下口鯰,原產南美洲,身上花紋繁雜,被引入中國後一般作為觀賞魚飼養,因為能吃魚缸中的垃圾,被人稱為「清道夫」。專家提醒,「清道夫」為外來物種,不僅吃水中的垃圾,也會吃魚卵、魚苗,市民不可隨意放生。這魚怪在哪裡?這條怪魚長約30釐米,重將近500克。身上分布著豹紋、嘴巴長在身體下方。
  • 「鴨嘴怪魚」原是長嘴鱷魚
    本報訊  (記者李鋼實習生餘勁文)本報關於鴨嘴怪魚的報導昨日見報後,一位吳先生致電報社,稱自己曾做水族生意,認識這種怪魚,這種魚名叫「長嘴鱷魚」。  俗稱「清道夫」存活於河川  吳先生說,七年前,他曾在清平批發市場買魚,無意之中發現了一條和昨日本報描述一模一樣的怪魚。當時他也感奇怪,在請教了批發魚的漁民後,才知道這尾叫做「長嘴鱷魚」。吳先生隨後把這尾魚帶回自己家中飼養,一養就是7年。
  • 廣東放生者亂放外來物種 漁民稱珠江清道夫魚成災
    放生也有專門的規矩:兩到三周進行一次放生,一個月至少有一次放生。放生前一周左右時間,群主會在群公告通知,參加放生要按照放生通知的時間地點。放生按統一儀式進行,所放的放生物類從花鳥魚蟲市場統一購買。  在廣東,放生者已經形成自發的放生團體,甚至政府也參與其中。  現在的廣東省放生協會會長為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陳堅,其餘負責人不少為退居二線的老領導。
  • 福建撈出怪魚:身披豹紋鎧甲 誰也沒見過
    「這魚看起來真怪,外殼像鱷魚一樣硬邦邦的,全身還布滿花紋長著刺,有沒有人能鑑定一下?」昨日上午,市民黃先生稱前天晚上他在村裡的小溪裡,意外捕撈到一條「怪魚」,身上分布著豹紋、嘴巴長在身體下方,就連捕了30多年魚的父親也搞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魚?
  • 寧波漁民捕到一條3米長怪魚立馬放回大海為什麼?
    在漁民拍攝的視頻中可以看到,翻車魚在捕獲上岸的魚群中顯得無比巨大,一個成人站在旁邊也顯小。它身上有黏性,粘滿了細碎的小魚。漁民用纜繩將它緩緩吊起,用力將其推向船艙外,最後解開繩索,放歸大海。他說,漁民蠻討厭捕到它的,吃起來沒有肉,賣又賣不了錢,漁網反而會被它弄個大洞,把網裡其它經濟魚弄爛。「捕到它的概率很小,一年之中會捕到幾條到幾十條不等。」
  • 泉州市民捕獲豹紋鎧甲怪魚 專吃水中垃圾
    昨日上午,市民黃先生撥打泉州晚報社24小時熱線96339,稱前天晚上他在村裡的小溪裡,意外捕撈到一條「怪魚」,身上分布著豹紋、嘴巴長在身體下方,就連捕了30多年魚的父親也搞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魚?  經鑑定,「怪魚」學名叫下口鯰,原產南美洲,身上花紋繁雜,被引入中國後一般作為觀賞魚飼養,因為能吃魚缸中的垃圾,被人稱為「清道夫」。
  • 漁民捕到"怪魚":重達200斤 像巨型鯧魚
    漁民捕到"怪魚":重達200斤 像巨型鯧魚 2018-01-22 12:00
  • 小夥歷時4年揚州「尋鯮」 漁民:怪魚20年未見
    26歲的連雲港志願者居濤,為了完成這個夢想,在長江揚州段尋找了4年,只為尋找一種名為鯮(音同棕)的魚。居濤說,這個種群在長江可能已比江豚還要少,亟待引起重視。他建議儘快組織力量,捕獲在自然界為數不多的鯮的個體進行人工養殖和繁殖,儘可能地將這個物種保留下來。 尋找四年沒見到鯮 「不久前,我剛剛結束了長江揚州段的尋鯮。
  • 寧波漁民捕到一條3米長怪魚立馬放回大海為什麼?因為它有個奇怪的...
    這些年浙江漁民撈起不少奇奇怪怪的魚性格兇猛捕食一切海洋動物的「白龍王」抓到過好幾回都市快報4月27日晚上7點左右,寧波奉化一艘漁船在東海作業時,意外捕獲一條約3米長的成年翻車魚。船老大陳宏江一眼就認出了它,「看還活著,沒多想,直接放生了。」
  • 抓到清道夫魚的軟肋!害怕低溫冷空氣,出水即死
    清道夫臭名昭著,在我國的很多水域泛濫,是一種人見人惡的外來物種。在南方地區的河道、水塘裡,水底黑壓壓一片全是這種魚。這魚生命力頑強,在乾涸的水底還能存活數天,之前有釣友釣到清道夫魚,放在岸上一天沒有曬死。
  • 漁民從長江捕到灣鱷 五人合力勉強將其制服(圖)
    本組圖片首席記者 鍾志兵 攝  本報訊(記者 王松南 實習生 邱詩雅)1米多長、全身布滿堅硬的鱗片、巨大的嘴裡滿是「鋸齒」、4隻腳短小粗壯……本月15日,家住忠縣長江邊的漁民範生權在打魚時,就捕到了這樣一條怪傢伙。昨日,經重慶鱷魚中心專家鑑定,這條怪傢伙竟是外來物種灣鱷,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爬行動物。因灣鱷異常兇猛,時常發生傷人事件,又被稱為「殺人鱷」!
  • 口能吞魚 「蛙中暴龍」美洲牛蛙「入侵」揚州(圖)
    ,捕到了不少牛蛙,這種牛蛙非常兇猛,可一口吞下「七八釐米的魚」。【漁民奇遇】野外抓到牛蛙一跳一米高,叫聲像牛犢楊廟鎮李師傅以捕魚為生,在揚州很多地方都捕過魚。今年9月份以來,他在儀徵劉集、馬集一帶捕魚時,陸續捕獲了幾十隻牛蛙。
  • 湖南水庫現30斤「怪鯰魚」,吃光水庫鯽魚,清道夫和鯰魚雜交?
    ,好多人都說沒見過,有的人就說是清道夫和鯰魚雜交的.....」 這位老鄉劉師傅有些氣憤說,他懷疑是這條「怪魚」把他投放到水庫裡的鯽魚苗給吃光了。 這是一條「吃魚機器」 其實,這是一條兇猛的外來物種,原產於亞馬遜流域的紅尾護頭鱨——這種魚體型龐大,會潛伏在河道障礙物中,等到有魚蝦水族經過時突然發起攻擊。 而以其「血盆大口」的寬度,幾乎同其體型接近的魚都能吞下,貪吃加生長迅速,這種魚最大可長到兩三百斤.....
  • 揚州漁民捕獲「亞洲美人魚」
    昨天下午,在揚州太平河(太平閘以北水域),漁民袁珠海捕獲了一條胭脂魚。經過測量,魚身長77釐米,魚寬(高)38釐米,體重10斤。邗江區漁政監督大隊負責人丁禮全說,這是迄今為止揚州救助的最大胭脂魚。昨天晚上8時許,漁政人員跟漁民駕船抵達長江,將胭脂魚成功放回長江。
  • 一條500多公斤怪魚遭肢解(組圖)
    點擊進入>>>   本報訊3條怪魚昨日被漁民捕獲,其中一條稱後有500多公斤重,運到平潭縣中鋪街海產品市場裡據魚販說,昨日上午,平潭縣敖東鎮芬尾村幾位漁民出海後,中午時分返回拖網作業時,感覺漁網很重,拉上一看,竟然發現網裡有3條大魚,而且以前從未捕獲過此類大魚,於是幾位漁民販賣給了他。  怪魚被出售時,林先生剛好路過這裡。他說,當時有近百人圍在一漁民攤子前七嘴八舌地說,「這麼大的魚從來沒見過。」「怎麼大魚沒有尾巴?」
  • 池塘內凍死「清道夫」引來謠言一串(圖)
    池塘內凍死「清道夫」引來謠言一串(圖)前日,市民向先生從華中科技大學的池塘裡,撈到了一條凍死的怪魚。因不識此魚,多位市民紛紛謠傳它是僥倖存留下來的「史前生物」。後來專家認定,怪魚是生長於熱帶的清道夫魚。  向先生懷疑此魚是稀有品種,有科研價值,遂將其放置在冰箱裡保存。十幾位鄰居聞訊前來觀看,無人認識此魚。一天時間不到,坊間便爭相傳言向先生抓到了一條遠古魚類的「活標本」。
  • 能吃垃圾的清道夫魚,為何不受歡迎了,漁民:它們太能吃了
    為了徹底的解決南方河水的汙染,我國也從國外引進了不少用來清潔河道的清道夫魚。起初清道夫魚在我國也算是大受歡迎的一個養殖品種,但如今清道夫魚逐漸不受歡迎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話不多說快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清道夫魚是什麼。清道夫魚別名琵琶魚、吸盤魚,是一種原產於巴西和委內瑞拉的魚類。
  • 成都:沙河怪魚老家南美洲
    成都:沙河怪魚老家南美洲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早報訊 (記者李慶攝影方煒)昨日,一條從沙河打撈出的怪魚在東光小區菜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 長江江蘇揚州段「春禁」結束 江鮰魚最貴「龍魚」便宜
    記者昨探訪發現,江蝦、鯿魚、鰱魚以及其他各種小雜魚成為主要漁獲物(在天然水域採捕的水生動物)。  揚州段有多少漁船  沿線300多漁船出江&nbsp  昨日上午,記者前往李典鎮沿江村,這是一個傳統的漁業村。據該村黨支部委員楊懷發介紹,村裡有持證的專業漁民80多戶,還有10多戶漁民沒有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