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市場出售的「清道夫」。 向家富 攝
「清道夫」這樣一動不動地貼在魚缸壁上就是在吃垃圾
昨天上午,瓜洲漁業村漁民張師傅給記者來電,稱在江裡撈起了一條「很多漁民都不認識的怪魚」。經辨認,該魚為「清道夫」,是一種原產南美洲的魚。專家表示,「清道夫」學名下口鯰,長江原本沒有這種魚,應該是人為放生到長江的。由於它吃魚卵、魚苗,在我國被認為是外來入侵物種,對長江生態是一種破壞。
漁民捕到「怪魚」
懂行的一看原是「清道夫」
昨天上午,漁民張師傅來電告訴記者,他們捕到了一條「怪魚」,全身布滿了黑色花紋,腹部平平的。雖然在江邊從事漁業幾十年,但張師傅和附近漁民都不認識它,甚至從來沒見過這種魚。
張師傅說,「怪魚」有「七八釐米長」,捕上來後,漁民們就把這魚放在盆裡,它在裡面遊了一會兒後,就貼在盆底一動也不動了。
瓜洲漁業村村支書樊少兵聽說「怪魚」的消息後,也趕到張師傅家查看,「一看就知道是清道夫,以前也有漁民捕撈過這種魚,已經不新奇了。」
樊少兵說,很多人家養魚的魚缸裡都放這種魚,「可以吃魚缸裡的垃圾,保持魚缸的乾淨。」
號稱「土著魚殺手」
既吃水中垃圾 也吃魚卵魚苗
實際上,「清道夫」不僅吃水中的垃圾,也會吃魚卵、魚苗。公開資料顯示,一條成年「清道夫」一天可吃魚卵3-5千粒。由於是外來魚,「清道夫」在江河中幾乎沒有天敵,在南方的一些河道,「清道夫」堪稱土著魚殺手,有它的地方,土著魚幾乎滅絕。
市水產站專家叢寧認為,從資料上來看,「清道夫」雖然是熱帶魚類,但不排除它能在長江安全越冬,「從目前來看,這種魚出現的機率總體還是很小的,對長江漁業生態的威脅不大。但如果長期放生這種魚,一旦它們在長江馴化並自然繁殖後,對長江的生態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
花鳥市場也有賣
養大型熱帶魚的市民喜歡買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市區的花鳥市場,在一家水族館裡,就有這種「清道夫」魚類銷售。
水族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般在養殖大型的熱帶魚時,可以放幾條「清道夫」在魚缸裡,能省去許多麻煩,因為有了這種魚在魚缸裡吃垃圾,就不用經常清理魚缸了。
記者看到,不少「清道夫」都緊緊貼在魚缸的玻璃壁上,一動不動,「看似一動不動,其實它們正在吃東西。」
記者 向家富 實習生 陸天鵬
新聞追問
長江裡哪來的熱帶魚?
專家懷疑是人為放生的
叢寧介紹,「清道夫」的學名其實叫下口鯰,原產南美洲,身上花紋繁雜,被引入中國後一般作為觀賞魚飼養,在揚州花鳥市場也能買得到。後來,人們發現它能吃魚缸中的垃圾,因此被人稱為「清道夫」。
原產南美的熱帶魚「清道夫」為何會現身長江?叢寧認為,這很可能是人為放生的,「有些人養了後不想養,就直接放到河流中放生了;也有可能是有人從市場上買魚放生的。」
專家提醒
巴西龜成本地龜天敵
水生生物不可隨意放生
叢寧說,不論什麼觀賞魚、觀賞龜,只要不是本地的,都不可以隨意放生到野外。近幾年來,揚州野外多次發現巴西龜,這種龜是肉食動物,繁殖力強,存活率高,搶奪食物的能力比任何中國本土龜種都厲害,因此已被世界環保組織列為最具破壞性的物種之一,也被我國列為外來入侵物種,「放生到自然界,它會大肆侵蝕本土生態資源。」
記者了解到,在揚州,除了「清道夫」、巴西龜等,外來觀賞魚還有雀鱔、紅肚鯧等。
從寧表示,由於市民放生隨意性很大,因此也給監管帶來很大難題,「沒有固定地點,沒有固定時間。」
其實,關於水生生物放生,我國也有相關的規定,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中,就明文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殖放流,單位和個人自行開展規模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的,應提前15天向當地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增殖放流的種類、數量、規格、時間和地點等事項,接受監督檢查。
如何正確放生水生物?
可通過漁政部門聯繫原種場
叢寧說,水生生物放生,其實有很嚴格的規定。比如魚類放生,必須是土著魚,而且放生的苗種一般都是原種或者子一代,放生前必須接受漁病、漁藥等多項檢測,這有利於漁業種質資源的恢復。
市漁政部門表示,市民如果有心放生,可通過漁政部門聯繫原種場,購買正確的放生物種,或者參與到漁政部門組織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動中來。
擴展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