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廷華
我國種植菱角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菱角品種繁多,以顏色分有青菱、紅菱、紫菱、綠菱、白菱、烏菱等;從角數分則有四角菱、三角菱、兩角菱、無角菱等;菱角夏季開花,花小色白,卻開得極為燦爛,被墨綠和紫色葉子襯託著,閃爍著奇異的光亮。若在夜半月白風清時分,來到水邊,看菱花靜靜地擁在幽幽的水中,那種似有若無的清香,在月光下浮動,也別有一種情韻。
採菱歸 張金泉\繪
二○一五年,位於浙江嘉興南湖附近的油車港鎮獲「中國菱鄉」稱號,當地農民畫家張金泉創作了一幅頗具江南水鄉濃鬱生活情趣的農民畫《採菱歸》。(廖開明\文)
菱角,老百姓稱其「老菱」。古名芰實、水慄。栽菱始於周,興於秦漢,盛於唐宋。《嘉泰會稽志》載:「楚謂之芰,秦謂之解後,越人謂小者為刺菱,大者曰腰菱,四角三角曰芰。」《禮記》云:「菱,芰也」,《爾雅》云:「菱,今水中芰」,唐人伍安貧的《武陵記》說:「兩角者菱,四角者芰菱。」
古時多以菱實代糧,如梁代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說:「菱實皆取火燔以為粒糧,今多蒸暴食之」。宋代蘇頌《開寶本草》謂:「江淮及山東人暴其實以為米,代糧」。
《聊齋》卷十二裡有一篇《菱角》的故事,講一個「發才掩額,而豐致娟然」的畫工女菱角,在動蕩的戰亂中,以死相守於愛情的承諾,和心上人終成眷屬。事雖荒誕,也足見人們對菱角的喜愛。
「立秋」過後,金風送爽,菱葉蓬蓬翹起,菱角差不多該採摘了。菱角一口咬開,菱肉雪白,那種水靈靈、脆生生、甜絲絲的感覺沁入心脾。若燒熟後則另是一番滋味,輕輕掰開,滿口香軟甜糯,吃過後,還要將兩半菱角敲一下,裡面有時會藏有一小角菱肉。菱角是孩子們童年的恩物,那時街上到處有賣煮熟的「老菱」小商販,裝在一個小木桶裡,上面蓋了厚厚的棉花墊,幾分錢能買一大堆,熱騰騰的。這樣的風情如今只是留在兒時的記憶裡了。
在品嘗鮮美的菱角時,會自然吟起古代許多膾炙人口的詠菱詩。「沉竿續縵深莫測,菱葉荷花淨如拭」,杜甫筆下的菱葉,像荷花一樣,根植汙泥之中而不染半點汙穢。「江幹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清代王士禎這句詩是說,沿江不少漁舍,疏疏落落地置於菱塘邊上,詩句也點出了菱的產地大多在沿江一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清人阮元更是說出了種菱以較深的河塘為宜。同代詩人沈朝初的詠菱小詞調《憶江南》「蘇州好,湖面半菱窠。綠蒂戈窯長蕩美,中秋沙角虎丘多,滋味賽蘋婆」,竟把菱角的味道與當時的一種蘋果同論。
每到採菱季節,不妨到江南來看看採菱的多姿少女,聽聽她們甜甜的菱歌。
「菱池如鏡淨無波,白點花稀清角多。唱時一聲新水調,謾人道是採菱歌。」這是白居易的《看採菱》。「聊乘風日好,來泛芰荷香。蘭棹無勞速,菱歌不厭長。」這是唐代張九齡的詩。李白《秋浦歌》中云:「淥水淨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採菱女,一道夜歌歸。」劉禹錫的《採菱行》也記錄了唐朝少女們採菱的笑逐顏開的勝景:「白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錦彩鸞翔。蕩舟遊女滿中央,採菱不顧馬上郎。爭多逐勝紛相向,時轉蘭橈破輕浪。長鬟弱袂動參差,釵影釧文浮蕩漾。笑語哇咬顧晚暉,蓼花綠岸扣舷歸。歸來共到市橋步,野蔓繫船萍滿衣。」姑娘們採菱的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追求幸福愛情的心聲,通過這一曲曲美妙歌聲毫無遮攔地宣洩出來,這是發之肺腑的天籟之音。
「湖上微風入檻涼,翻翻菱荇滿回塘。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鳥帶波飛夕陽。蘆葉有聲疑霧雨,浪花無際似瀟湘。飄然篷艇東歸客,盡日相看憶楚鄉。」讀溫庭筠的這首詩,菱角又生出一絲絲的鄉愁了。
菱的品性潔淨,自生能力也很強,秋天成熟的菱角,落入河底,次年即可生根發芽,小滿前後便露出水面,確是一種用力少、收益大的「水上莊稼」。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5日 1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