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親徵平叛「朱高煦之亂」,是無奈也是必要

2021-01-16 慕亭衣

文|慕亭衣

洪熙元年五月,洪熙帝朱高熾突然死去,在位不足一年。接下來要繼承皇位的人便是朱瞻基。此時的漢王朱高煦更是為這一天準備已久,正是要磨刀霍霍準備謀反。

禮部尚書呂震指名令儀制司主事況鍾乘驛站之馬,向南京飛馳幾晝夜,中途迎接皇太子朱瞻基北行赴京。

01朱瞻基赴京繼位,漢王要在中途攔截

朱高煦在京師有很多密探,得知太子朱瞻基要從南京趕來繼位的消息,打算在中途劫殺太子。朱高煦派出一支部隊,以為勢在必成,這是朱高煦第一次和朱瞻基鬥法較量,不料出師不利,勢在必成之事竟然失敗了。

戶部尚書夏原吉等人也估計到朱高煦可能會採取行動,便率人趕到北京附近的良鄉迎候太子朱瞻基。這下朱高煦可是恨透了夏原吉了。

朱瞻基一行人來到了盧溝橋,明廷已派人在那裡擺好了香案,搭上了帳幕。朱瞻基在那裡接到了洪熙帝朱高熾的遺詔。到了北京後,朱瞻基拜見了母后和兄弟親王,在眾臣的幫助下,開始處理了父皇的喪事和政務。

當時京城內外的氛圍十分緊張,有人認為漢王朱高煦很有可能乘此機會舉兵奪位,京師戒嚴。朱瞻基回到北京後,人心才安定下來。第二天朱瞻基宣布要把戒菸部隊全都撤掉。張輔不放心當下局勢,對朱瞻基說:「殿下您還未繼承皇位,軍衛不能撤掉。」

朱瞻基說:「天下神器(指皇位)非智力所能得,況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

朱瞻基這個舉動感動並激勵了京師將士,也給朱瞻基自己樹立了一個英勇無畏的形象。

洪熙元年六月,這一年,朱瞻基27歲。朱瞻基即皇帝位,從明年起,改年號為宣德。

宣德帝朱瞻基即位後,賜予漢、趙二王遠高於其他王府的優厚封賞。本來洪熙帝在位時,就將兩位兄弟的祿米加至二萬石,並給予大量賞賜。朱瞻基對兩位叔叔的優待,讓他們沒有什麼怨言。

但是朱高煦依舊不滿意,他要的是高高在上的皇位,他也知道,這個侄子不好對付。

為了探查動靜,試試這位新天子的分量,朱高煦上了一份奏疏,陳述了四件有關國計民生的事。朱瞻基看了奏疏,知道朱高煦的用意,他命令有關部門,漢王所陳述的事都實施起來,還特意回了一封信,向叔父致謝。

朱瞻基在與眾臣談起此事時,懇切地說道:「皇祖從前曾對父親說過,二叔懷有奪位之心,應該注意防備。現在從漢王所上的奏疏來看,如果真是出於誠意,便是已經改過從善,不能不順從他。」

朱瞻基這番話,是話裡有話。借祖父之口宣布了朱高煦有奪位之心,就算將來無事便罷,一旦朱高煦越界,朱瞻基所採取的行動那就名正言順了。同時也在暗示朱高煦,只要你就此罷手,朝廷會既往不咎,始終優待你。

說話的藝術就在此,朱瞻基是一舉兩得。

02漢王朱高煦為奪位做了很多準備,信心十足

對於漢王朱高煦派人來打探消息,或者是朱高煦的要求,朱瞻基都不以為然,稱「我對二叔只有坦誠相待。」朱瞻基這樣的操作,讓朱高煦以為自己成為了這個皇帝重要的人,有些忘乎所以。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的動作是越來越放肆。他的護衛部隊四出劫掠,樂安跟周圍的老百姓都驚恐萬分,有出使樂安的使者向朱瞻基報告說漢王謀反。

朱瞻基故作驚訝說:「朝廷待他不薄,按理說他不應該謀反啊!」

沒過多久,從樂安附近逃來的軍民百姓都說了樂安的情況,朱瞻基還半信半疑地說「朱高煦真謀反了嗎?」

先不說朱瞻基對朱高煦的所作所為是不是真不知道,但朱高煦在樂安這幾年所做的事,那可真是臥薪嘗膽,儲蓄多時了。

第一,朱高煦與護衛軍指揮韋達、韋弘、韋興、千戶王玉、盛堅、李智、樂安知州朱恆等人長期謀划起兵之事,夜以繼日,甚至是通宵達旦。組織人力在樂安城中製造兵器、火器;

第二,將州民丁壯登記註冊,編為行伍。砸開州縣監獄,放出裡面關押的死囚罪犯,給這些人以優厚的生活待遇,訓練他們習武打仗;

第三,召集了附近其餘州縣的無賴強壯子弟和逃亡流竄人員,發給每人一筆錢,將這些人編入軍隊,頒發旗幟,習武練兵;

第四,派人將兵器發給附近的衛所,作為起兵的信物;將樂安周圍諸縣的官民畜馬全部搶來,並且積攢了許多軍用物資,以便起兵時動用;

第五,朱高煦還聯絡了握有山東一省兵權的都指揮靳榮,在濟南府起兵接應。

朱高煦還是挺有本事的,就這樣形成了一支可以調動的部隊。

03叔侄奪位之戰

朱高煦奪位心切,朱瞻基冷靜從容,可眾臣卻是著急得很。朱瞻基說:「朱高煦的叛逆行為,天地祖宗都看見了。這實在是我大明帝國的不幸啊!」

朱高煦此時這邊卻是信心滿滿。很多人都在觀望事態的發展,這也是個危險的苗頭,如果反叛不成功,朱高煦就得勢,朱瞻基明白此事要速戰速決。

朱瞻基與人商議,準備派遣陽武侯薛祿率兵平叛,可這位薛祿曾在「靖難」之役中與朱高煦並肩作戰,二人有同生共死的患難交情。加上朱高煦勇猛兇悍,戰功顯赫,在軍界素有威名,薛祿與他交戰,是為難又膽怯。

朱瞻基決定自己親徵平叛,剛當上皇帝,腳跟還沒站穩,有人可能對他懷有二心,以此行動來懾服這些人。

為了迅速平叛,朱瞻基做了以下的部署:

第一,告誡諸將加強守備,並下令全城緝拿朱高煦的奸細;

第二,召還鎮守大同的武安侯鄭亨和鎮守永平的遂安伯陳英,以備調遣。派人協助陳王宣鎮守淮安,嚴防叛軍南逃;

第三赦免了一大批輕罪軍徒,讓他們從徵朱高煦,分遣公、侯、伯等將領據守皇城和京師,選派自己的兩個兄弟鄭王朱瞻竣、襄王朱瞻墡留守北京,命廣平侯袁容、武安侯鄭亨、尚書黃淮等人協助居守;

第四,命文臣蹇義、楊士奇、夏原吉、楊榮,吳中、胡濙、張本扈從親徵,任命陽武侯薛祿為先鋒,率兵二萬為先頭部隊直抵樂安。

朱瞻基自己親率大軍隨後出發。

朱高煦以為帶兵的是薛祿,心情放鬆了不少,可聽到是朱瞻基帶兵,心裡頭不禁害怕起來,軍中將士看到主帥臉色變了,他們都產生了動搖,有些人還偷偷跑到了朱瞻基軍中。

此刻誰佔上風,明眼人都看得清楚,朱高煦投降了,朱瞻基不費一兵一卒便成功平叛。朱瞻基以勝利者的姿態說道:「朱高煦固然有罪,但是祖訓對於這樣的宗藩親王自有成法。」

朱瞻基命人在西華門內修築了一座囚室,將朱高煦父子關押在裡面,還特意為這座囚室起了個具有諷刺意義的名字:逍遙城。從此,被廢為庶人的原漢王朱高煦,帶著木製的鐐銬,在這座「逍遙城」中度過了將近四年的囚徒生活。

可最後的下場依舊是不得善終。朱瞻基心裡是有恨的,只不過當時是礙於自己帝王的身份,且朱瞻基對朱高煦,是晚輩戰勝了長輩,這樣的結局是傳統道德所不提倡的,與政治鬥爭還是不同的,無形中朱瞻基背上了一個道德的包袱。

生在帝王家,本就有很多無可奈何之事,旁人看待事情的眼光多少有些不清晰,可局中人又有多少是可以撇清的呢?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朱棣次子朱高煦再三作死,結果死法也是古今罕見,成了「烤全羊」
    偷得舅舅的馬後,朱高煦決定騎著這匹馬回去。一路上他耀武揚威,仗著自己皇族的身份,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老百姓擋住了他,他就直接從他們身體上踏過去;官員們要對他進行檢查,他就直接動手打人。到了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的時候,他甚至當眾殺掉了一個驛站的官員。之後,衙門裡的人想要抓捕他,但朱高煦滿不在乎地亮出自己的身份。所以,當地官員無奈,只得先將此事上報朝廷再說。
  • 朱棣次子朱高煦被皇帝侄子活活烤死,網友:自己作死,怪不得別人
    公元1425年,當了僅僅十個月皇帝的明仁宗朱高熾病逝,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即位,是為明宣宗。對此,有一個一直覬覦皇位的人非常不甘心,這個人就是朱高煦。朱高煦,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弟弟。他戰功赫赫,雄心勃勃,深受朱棣寵愛,一度離太子之位非常近。當兄長朱高熾被定為皇太子時,他深為失望,經常搞事洩憤,挑撥是非,陷害朱高熾,最後引起了成祖朱棣的憤怒,被流放到山東的一塊小封地樂安。朱高煦自被強令屈居樂安後,心中怨恨日盛,預謀奪取皇位的心理十分急迫。
  • 明宣宗朱瞻基為什麼會被稱蟋蟀皇帝,卻被他媽恨之入骨
    可這個國力強盛的王朝沒有一個皇帝是「平庸之輩」,個個身上都有讓人難以忽視的特別地方。漢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徵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與其父朱高熾相似,也具有他父親那種對皇帝作用的理想主義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
  • 明宣宗愛鬥蟋蟀——專為皇帝製作的精美蟋蟀罐容器
    鬥蟋蟀是民間農閒時盛行的娛樂,明清文獻都說宣宗也極好促織之戲。祖籍江蘇明末詩人吳偉業看到收藏家孫承澤收藏蟋蟀盆曾詠道:「宣宗在御昇平初,便殿進覽豳風圖。暖閣才人籠蟋蟀,晝長無事為歡娛。定州花甆賜湯沐,玉粒瓊漿供飲啄。戧金髹漆隱雙龍,果廠雕盆錦香褥。……君王暇豫留深意,棘門霸上皆兒戲。鬥雞走狗謾成功,今日親觀戰場利。」
  • 一隻蟋蟀引發全家人自盡而亡,明宣宗的愛好,太可怕
    這個人就是明朝的第五位天子,明宣宗基。明宣宗說起來一直是一位非常幸運加努力的人,在位期間也做了許多利民利國的好事。他的皇位來得也相對來說也比較輕而易舉,因為他的出生是和他的皇爺爺朱棣做的夢在同一天晚上,所以朱棣就覺得應該繼承大統,就封了他為皇太孫,順便把他爸爸封了太子。
  • 他創造了媲美文景之治的盛世 為何被黑成蟋蟀皇帝
    一1413年,明成祖朱棣御駕親徵蒙古。在朱棣的北伐大軍中,有一位年僅15歲的少年。這就是兩年前被朱棣確定為皇太孫的朱瞻基。當年,朱瞻基出生時,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見父親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自己,還說了八個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
  • 七王之亂中,梁王劉武為何誓死保衛漢朝江山,漢景帝的隨口承諾才是...
    七王之亂,源於削藩 削藩詔書傳到各諸侯國後,引起各路封王強烈不滿,相約起兵造反。諸侯國實力最大的吳王劉濞,親率30萬大軍,聯合其它六家藩王,一路上勢如破竹劍指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