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胃鏡,那「超聲胃鏡」又是個什麼樣的檢查

2021-01-08 騰訊網

B超、X線、CT、核磁共振、胃鏡和腸鏡等檢查,都是我們日常比較熟悉的影像學檢查手段,但是超聲胃鏡這種檢查方式卻有很多人沒有聽說過,這又是一種怎樣的檢查方法呢?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兼內鏡室主任孫波介紹說,超聲胃鏡實際上是胃鏡檢查和超聲波檢查的結合,是普通胃鏡檢查功能的延伸。如果把食管和胃腸道管壁比作一堵牆壁的話,超聲胃鏡不僅可以看到牆壁表面的損傷,還能看到牆壁內部的損傷以及牆壁外「隔壁鄰居家」中的情況,就好比一雙具有穿透功能的「眼睛」,能幫助內鏡醫生發現普通胃鏡和腸鏡所不能發現的病變。

探查消化道黏膜下病變

超聲胃鏡的頭端安裝有一個高頻率的超聲波探頭,類似胃鏡檢查,醫生可將超聲胃鏡經口插入食道、胃和十二指腸內,能幫助醫生觀察到普通胃鏡所無法觀察到的食管、胃和十二指腸管壁內和管壁外臟器的病變。

超聲胃鏡檢查與B超檢查均是採用超聲波探查的方法來幫助醫生診斷疾病,但兩者之間有不同之處。孫波主任表示,B超檢查是經皮膚由外向內探查內臟器官,而超聲胃鏡檢查是在食管、胃和十二指腸內由內向外探查消化道管壁及管壁外的臟器。體外的超聲檢查常常會被胃腸道內的氣體幹擾,解析度相對較低,因而看不清楚較深部位臟器及其病變,而超聲胃鏡藉助其頭端的高頻超聲波探頭則可以貼著食管、胃腸壁,以最近的距離更清楚地看清胰腺、膽道、肝臟、縱隔、腹腔、後腹膜等周圍的臟器及其病變。

孫波主任介紹說,普通的胃鏡、腸鏡只能看到食管和胃腸道黏膜(內皮)的病變,但無法看到管壁內(黏膜下)或管壁外的病變,超聲胃鏡則可以有效發現食道、胃腸黏膜下(內皮下)的病變,比如神經內分泌腫瘤、胃腸間質瘤等。在做胃鏡或腸鏡檢查時,醫生經常會發現病人的食管或胃腸道內有「隆起的病變」,這些隆起性病變可能是消化道管壁內的良性病變或者惡性腫瘤,也可能是食管或胃腸管壁外的周圍臟器或其病變壓迫導致,比如肝囊腫或肝臟腫瘤壓迫胃壁造成的胃腔內隆起、胸椎椎體壓迫食道形成的食道內隆起等。由於其表面覆蓋著正常的黏膜,胃鏡檢查無法判斷隆起是什麼原因造成,而超聲胃鏡可以「透視」內皮下組織或管壁外的情況,從而幫助判斷隆起的原因或性質。

除此之外,孫波主任介紹說,超聲胃鏡頭端的小型超聲波「雷達」探頭,可以在其發射出的超聲波引導下「實時且直觀」地穿刺食管或胃腸黏膜下病變,附加了病理活檢的功能。對於消化道黏膜下病變的性質,普通胃鏡檢查由於無法取到這些深層病變的組織,因而無法進行病理檢查明確診斷。B超或CT引導下經皮膚的穿刺,則很難穿刺到食管和胃腸管壁內的病變。超聲胃鏡除了可以從形態上大致判斷病變的性質以外,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通過超聲波引導和監視下經過食管壁、胃壁或十二指腸腸壁以最近的距離和相對最安全的方式對病變進行細針穿刺,獲取黏膜下病變的細胞和(或)組織做病理檢查,從而判斷腫瘤的良惡性質。

對消化道腫瘤進行分期

除了區別消化道病變的良惡性質外,超聲胃鏡還可以對消化道惡性腫瘤(癌、淋巴瘤)進行分期診斷,以判斷腫瘤發展到了哪一個階段。

消化道腫瘤分期的目的是對腫瘤侵犯食管、胃和腸道管壁的深度、是否轉移到淋巴結和其他器官進行判斷,幫助醫生準確判斷腫瘤進展的程度,從而制定更精準的相對應的最佳治療方案,對腫瘤的治療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胃腸道腫瘤侵犯深度越深,往往越容易出現淋巴結或遠處臟器轉移。超聲胃鏡頭端的高頻率超聲波探頭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胃腸道腫瘤的大小和範圍,在判斷胃腸道腫瘤侵犯深度方面相較於普通CT或核磁共振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超聲胃鏡可以查看腫瘤周圍和其他地方有無淋巴結轉移。孫波主任介紹道,通常情況下,判斷腫瘤有無淋巴結或遠處臟器的轉移,主要依靠CT、核磁共振和PET等影像學檢查。但是較小的(例如直徑1釐米以下的)轉移性淋巴結,普通的CT或核磁共振檢查很難發現,即便PET檢查有時也很難鑑別淋巴結的良惡性。相較這些影像學檢查,超聲胃鏡更善於發現微小的淋巴結轉移,還能對食管和胃腸管壁外鄰近的可疑淋巴結進行精確的「近距離」細針穿刺,以獲取淋巴結組織進行病理診斷,從而更好地判斷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是傳統影像學檢查方法的良好補充。

當消化道或其他部位的癌腫發生其他臟器的轉移時,往往意味著無法直接手術治療或者失去了手術機會,這時候除了某些特殊情況(例如需要解除腸道梗阻等),直接「開刀」通常不能給病人帶來獲益。因此判斷腫瘤是否出現遠處轉移對確定如何治療是極為重要的。

當轉移灶較小的時候,普通的CT、核磁共振檢查很難發現。超聲胃鏡則能發現胃腸道鄰近臟器(例如左側肝臟、左腎上腺、後腹膜、縱隔或腹膜等)的一些微小轉移灶(例如微量的惡性腹水或微小的肝臟轉移灶),發現這些可疑的轉移灶後還可以同時進行超聲胃鏡引導下的細針穿刺活檢以明確診斷。

孫波主任指出:「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後取決於醫生是否能準確地判斷腫瘤發展到了哪一階段。臨床上醫生通過各種化驗和影像學檢查,目的就是要儘可能準確地判斷腫瘤的進展程度,從而給予病人相應的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而超聲胃鏡則是這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很多情況下,超聲胃鏡可以提供CT、核磁共振和PET-CT不能明確的信息,但每一種影像學檢查手段都具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之處,超聲胃鏡檢查結合CT、核磁共振和PET等檢查結果,可以最大限度地對腫瘤進展程度做出準確判斷。

診斷胰腺、膽道病變的「超級武器」

孫波主任強調,超聲胃鏡檢查是目前診斷胰腺和膽道病變最靈敏的方法,相對於B超、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來說,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胰腺疾病

胰腺疾病主要包括胰腺的良、惡性實性腫瘤,胰腺囊性病變或腫瘤,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的急慢性胰腺炎。CT、核磁共振等傳統的影像學檢查有時很難鑑別這些病變的性質,超聲胃鏡檢查則常常能彌補傳統檢查方法的不足之處。另外,對於胰腺直徑1.5釐米以下的小病灶,普通的CT或核磁共振檢查常常難以發現,而超聲胃鏡最善於發現胰腺的小腫塊或早期腫瘤。

對於一些胰腺囊性病變,超聲胃鏡或核磁共振檢查均是目前最靈敏的檢查方法。然而,核磁共振通常只能判斷囊腫的大小,對囊腫內部是否存在早期的實質性腫瘤成分很難做出精確判斷,如果囊腫內存在實性的軟組織結節往往預示惡性腫瘤或存在惡變風險。由於超聲胃鏡能貼著胃壁或十二指腸腸壁以最近的距離查看「隔壁」的胰腺,因而能清晰地看到胰腺囊腫內的細微改變,比如囊腫內有無分隔、有無實性結節、是否與胰管相通等,這些表現都有助於醫生判斷胰腺囊腫的良惡性質。

在發明超聲胃鏡以前,當發現胰腺病變需要確認病變的性質時,醫生會在CT或B超引導下經皮膚「遠距離」對胰腺等內臟病變進行穿刺活檢,使用的穿刺針相對比較粗長,有時很難避開大血管,因而穿刺風險較大,成功率也相對較低。超聲胃鏡則可以在超聲波「實時」引導下對胰腺病灶進行精確地細針穿刺活檢,穿刺針可以直接穿透胃壁或十二指腸腸壁到達胰腺組織,比B超或CT引導下經皮膚的胰腺穿刺更加安全,損傷更小,穿刺過程中不僅不引起疼痛,而且定位更加精準,在有經驗的超聲內鏡醫生手中,穿刺獲得病理結果的成功率很高,甚至可達到90%以上,是目前獲取胰腺腫塊病理組織診斷的「首選」方法,是診斷胰腺病變不可或缺的技術。

膽道疾病

比較大的膽總管或膽囊內的結石、息肉或腫瘤,通過體外B超或者CT檢查就能發現。但是B超檢查最怕胃腸道內氣體的幹擾,常常無法看見膽總管下段的病變或結石。普通的CT或核磁共振很難發現膽管內、膽囊內的小結石(例如5毫米以下的結石或泥沙樣結石)。由於膽總管和膽囊位於胃壁或十二指腸壁外,超聲胃鏡可以隔著胃壁和十二指腸壁以最近的距離查看膽總管和膽囊內的病變,可以清楚地看到微小的膽總管或膽囊結石、息肉或者腫瘤。

很多急性胰腺炎發病是由於膽囊內結石掉落到膽管內堵塞胰管開口處所致,通常需要在起病後早期儘快通過內窺鏡手術將嵌頓在膽總管末端內的結石取出,只有將梗阻因素去除了胰腺炎才能儘快好轉。然而,核磁共振和CT檢查常常很難發現膽總管內的小結石,使醫生無法判斷是否需要儘快行內鏡下治療。有了超聲胃鏡檢查後,醫生可以看到CT或核磁共振看不到的小至2~3毫米的膽總管內微小結石,從而明確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指導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除了膽結石外,其他導致膽道梗阻的病變,比如膽道腫瘤或慢性炎症、膽總管壁外淋巴結或腫瘤壓迫等也能通過超聲胃鏡發現並幫助鑑別病變的良惡性,判斷膽道腫瘤是否侵犯周圍的血管,是傳統CT或核磁共振檢查的得力「幫手」。

超聲胃鏡下的微創治療

除了幫助醫生發現和判斷胃腸道、膽胰等臟器病變的性質之外,超聲胃鏡也是一種治療工具。

急性胰腺炎後假性囊腫、膿腫引流:有些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在發病後期胰腺的炎症滲出會形成「假性囊腫」或者「包裹性壞死」。假性囊腫較大時可以壓迫周圍臟器產生疼痛或壓迫胃腸道影響進食,胰腺組織炎症後壞死的內部也可能出現細菌感染並導致化膿,這時需要將囊腫內的液體或膿液引流出去。如果胰腺假性囊腫、膿腫或者包裹性壞死靠近皮膚,醫生可以經皮膚置入引流管進行引流,若假性囊腫或膿腫緊貼胃壁,則通過超聲胃鏡引導下經胃壁進行穿刺引流、將囊液或膿液引流到消化道內,這是另一種醫生常用的有效的微創治療方法。

縱隔內或盆腔內膿腫引流:有些患者縱隔內或盆腔內細菌感染後形成了膿腫,需要將膿液引流出去才能促進病變癒合。若膿腫在胸腔或盆腔內的位置較深,則經皮膚置管引流非常困難,當膿腫緊貼者消化道管壁時,在超聲胃鏡引導下通過食道或者直腸穿刺膿腫後置入支架或引流管,可以將膿液引流到胃腸道內,也是一種有效的微創治療方法。

神經叢阻滯止痛:很多晚期胰腺癌患者常有嚴重的疼痛,即便使用止痛藥也常無法有效緩解疼痛,常用的止痛藥物若長期或大劑量使用則往往出現一些不良反應。通過超聲胃鏡隔著胃壁對腹腔神經叢注射藥物,可以起到減輕或緩解疼痛、減少止痛藥物使用劑量的效果,相比手術中或CT引導下穿刺腹腔神經叢注射治療更精確與安全。

其他:特殊情況下,當傳統的治療方法失敗或無法完成時,有經驗的超聲內鏡醫生還能在超聲胃鏡的引導下穿刺肝臟內外的膽管、胰腺內的胰管或膽囊,從而解決膽道和胰管的梗阻。

孫波主任指出,超聲胃鏡檢查是一種特殊的內窺鏡檢查,是否需要進行這項檢查、如何進行檢查還需要諮詢專業的消化科、消化內鏡醫生甚至是超聲內鏡醫生。

專 家 簡 介

孫波,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內鏡室主任,兼任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消化內鏡專委會常務委員兼超聲內鏡學組副組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內鏡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等職。擅長胃腸道疾病和膽、胰系統疾病的內窺鏡診斷與治療。

專家門診時間:周四下午(隔周)

轉自:《健康財富周刊》記者:蔣美琴

受訪專家:龍華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兼內鏡室主任 孫波 副主任醫師

相關焦點

  • 超聲胃鏡是什麼?與胃鏡有什麼區別,哪些情況需要做超聲胃鏡
    那麼超聲胃鏡的原理是什麼?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超聲胃鏡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當然了,如果有以下情況的話,是不可以做超聲胃鏡的:1、嚴重心肺疾患,無法耐受內鏡檢查。2、上消化道大出血處於休克等危重狀態者。3、懷疑消化道穿孔患者。4、精神病患者或嚴重智力障礙而不能配合內鏡檢查者。5、腐蝕性食管炎、胃炎的急性期患者。6、明顯的胸腹主動脈瘤患者。7、腦卒中急性期患者。
  • 超聲胃鏡早期發現「癌王」
    現已明確的胰腺癌危險因素主要有長期吸菸、飲酒;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的囊性腫瘤;家族中若有2個以上直系親屬曾經患胰腺癌,或者遺傳性疾病包括:遺傳性乳腺-卵巢癌症候群、家族性不典型多發性痣黑色素瘤、Lynch症候群、Peutz-Jeghers症候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遺傳性胰腺炎等等。除了戒菸酒外,其他因素依靠定期監測與複查,以便早期發現胰腺癌。
  • 十個患者九個哭,胃鏡檢查那麼難受,為何醫生非得讓我做?
    雖然很難受,但特殊情況還得做醫生也會考慮到患者感受,他們也知道做胃鏡有多難受,而且並非所有疾病都需要做。如果你存在以下這些情況,還是乖乖聽話,跟胃鏡來一場「生死戀」吧。消化道症狀比如反酸、燒心,考慮的是反流性胃炎;進食、吞咽困難,則是食管癌的常見症狀,需先排除食管梗阻病變;嘔血、黑便,可能是消化道出血。
  • 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胃鏡檢查呢?
    胃鏡是一種科學的醫學檢查方法,通過胃鏡,醫生可以直接觀察患者的食道、胃和十二指腸的病變情況,尤其是微小病變。胃鏡檢查是非常科學、有效的檢查胃腸疾病的方法。通過胃鏡檢查,醫生可以直觀的了解到患者的病變情況,以便確定疾病,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 做胃鏡就做胃鏡,為什麼做之前還要我抽血和做心電圖檢查?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做胃鏡前的常規檢查那些事兒。 胃鏡檢查前,為什麼要抽血? 在臨床上,必須高度重視院內感染的預防,做這些檢查是不僅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為其他患者負責。 不是說有傳染疾病的患者不能做胃鏡。因為胃鏡和腸鏡是消毒後重複使用的,如有特殊感染,需要專門消毒處理,避免交叉感染。
  • 複查幽門螺桿菌時,做腸鏡、胃鏡、碳14吹氣檢查,是否合理?
    如果僅僅是複查幽門螺桿菌,同時做了腸鏡檢查、胃鏡檢查和C14呼氣檢查這三種檢查,那真的是沒有必要了,如果是為了排查其他疾病問題,那就另當別論。如何複查幽門螺桿菌?至於檢查方法,一般推薦無創式的檢查方法,如C14或C13檢查法,這兩種檢查方法都是通過同位素標記幽門螺桿菌分解尿素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方式,通過檢查這種被標記過的二氧化碳,就可以確認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情況。這種方式無創,準確率高,不受幽門螺桿菌在胃內灶性分布的影響,是複查幽門螺桿菌的首選方式。
  • 胃鏡檢查幽門螺桿菌結果陰性,是否還需要做C13呼氣試驗?
    我說都沒有。醫生說,胃鏡要預約,C13呼氣試驗今天可以做。我說我呼氣先查一下幽門螺桿菌吧。我去做C13呼氣試驗我機器上掃碼,交過費,穿過一個走廊就到了檢驗樓。做胃鏡的和做呼氣試驗的都在2樓,裡面人還不少的,可以看出國人的胃都不太好。
  • 世界體形最大淡水魚接受檢查 2米長海象做胃鏡
    世界體形最大淡水魚接受檢查 2米長海象做胃鏡 、鼠抓鉗、網籃鉗三種去異物專用鉗把上海長風海洋世界變成了臨時胃鏡檢查室。昨天上午,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消化內科許樹長醫生花了40多分鐘,完成了對一條近三周未進食的南美洲海象魚的胃鏡檢查,出具的診斷報告為:「沒有發現明顯的異物存在」。
  • 北京做胃鏡哪家醫院好
    核心提示:北京做胃鏡哪家醫院好?由於不良的生活特別是飲食方式,現在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胃腸不適問題。但是許多人似乎沒有將其當回事,一般不是實在痛的不得了,好像很少有人主動去做有關檢查。北京德勝門中醫院胃腸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不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因為胃腸不適問題,若一直得不到重視並改善,那其就會慢慢的惡化。
  • 胃不舒服,到底做什麼檢查好?聽聽消化科醫生的建議
    那麼得了胃病如何科學地檢查才能明確診斷呢?胃鏡檢查是胃病診斷「金標準」胃鏡檢查是把前端裝有鏡頭的纖維導管直接插入胃和十二指腸, 用肉眼觀察胃腸內部情況。通過內窺鏡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病變,並可經內鏡取活組織檢查,而且還可在內鏡下治療相應疾病。胃部疾病的診斷,尤其內窺鏡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 有幽門螺桿菌的人,出現3個異象,最好去做個胃鏡檢查,不要拖!
    幽門螺桿菌是不少人身上存在的一個病菌,全國大約有七億人都感染了這種細菌,另外它和胃潰瘍、胃癌等十餘種胃病有著密切的聯繫,所以值得每一個人重視。幽門螺桿菌存在於體內,若無症狀和併發症,可暫時不予理會,密切關注就行,但是若出現以下三種異常現象,那麼或是癌變的徵兆,要重視起來。
  • 胃不舒服,就要做胃鏡?無痛一定好嗎?揭秘胃鏡4大真相
    俗話說「十人九胃病」,生活中很多人都在飽受胃部疾病的困擾。而在近些年,胃鏡檢查也是被很多人安排上了體檢日程。但實際上,並非所有的人都要進行胃鏡檢查。可以說很多人對於胃鏡檢查不是特別了解的情況下,就為了檢查而去進行胃鏡檢查。
  • 消化系統出現問題,除了腸鏡和胃鏡外還能做哪些檢查?看專家理解
    隨著近些年醫療行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越來越多新的檢查方式為臨床所用,在消化系統的疾病診斷之中,就已經有內鏡、B超、CT、核磁等各式各樣的檢查。那麼消化系統出現問題,除了腸鏡和胃鏡外還能做哪些檢查?今天相關專家帶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 胃食管反流做胃鏡能不能看出來?想確診需要做什麼檢查?醫生科普
    做胃鏡能不能看出反流性食管炎?如果胃鏡不能確定該做哪些檢查才能確診我有反流性食管炎?今天給大家大致通俗科普一下這些問題:首先先複習一下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反酸、燒心?什麼是胃食管反流 ?什麼是反流性食管炎?
  • 做胃鏡活檢查什麼?要注意什麼?
    2020-10-15 2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Admin 消化社區胃鏡檢查在消化內科是常見的檢查項目之一
  • 關於胃腸鏡檢查的8大謠言,你一定要知道!
    1 先來了解下,什麼是胃腸鏡 胃腸鏡是習慣把胃鏡和腸鏡連在一起說的;它們都是一根帶有高清攝像頭的柔軟管子,可以觀察消化道內壁的情況,還可以取活檢和治療。
  • 幽門螺桿菌檢查一定要做胃鏡嗎?本文為你推薦2種無創檢查法
    很多朋友不願意去檢查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因為對幽門螺桿菌的檢查手段不了解,總認為只有通過胃鏡檢查才能夠確認是否有感染的問題,但實際上,如果您有相關的不適症狀,需要進行胃鏡檢查的時候,確實通過可以胃鏡取樣的方式來檢查確認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問題,但如果僅僅想確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問題,我們還有很多無創方便的方式,簡單為大家介紹兩種最靠譜的方法
  • 南美海象魚今晨做胃鏡(組圖)
    金志剛 文 陳正寶 楊建正 攝  今天早上,長風海洋世界一條長時間不肯進食的南美海象魚在水中做了一次胃鏡檢查,4位馴魚師和同濟醫院的醫生忙活了約40分鐘,才給這個體重逾100公斤、身長2米的「大塊頭」做完初步檢查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