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X線、CT、核磁共振、胃鏡和腸鏡等檢查,都是我們日常比較熟悉的影像學檢查手段,但是超聲胃鏡這種檢查方式卻有很多人沒有聽說過,這又是一種怎樣的檢查方法呢?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兼內鏡室主任孫波介紹說,超聲胃鏡實際上是胃鏡檢查和超聲波檢查的結合,是普通胃鏡檢查功能的延伸。如果把食管和胃腸道管壁比作一堵牆壁的話,超聲胃鏡不僅可以看到牆壁表面的損傷,還能看到牆壁內部的損傷以及牆壁外「隔壁鄰居家」中的情況,就好比一雙具有穿透功能的「眼睛」,能幫助內鏡醫生發現普通胃鏡和腸鏡所不能發現的病變。
探查消化道黏膜下病變
超聲胃鏡的頭端安裝有一個高頻率的超聲波探頭,類似胃鏡檢查,醫生可將超聲胃鏡經口插入食道、胃和十二指腸內,能幫助醫生觀察到普通胃鏡所無法觀察到的食管、胃和十二指腸管壁內和管壁外臟器的病變。
超聲胃鏡檢查與B超檢查均是採用超聲波探查的方法來幫助醫生診斷疾病,但兩者之間有不同之處。孫波主任表示,B超檢查是經皮膚由外向內探查內臟器官,而超聲胃鏡檢查是在食管、胃和十二指腸內由內向外探查消化道管壁及管壁外的臟器。體外的超聲檢查常常會被胃腸道內的氣體幹擾,解析度相對較低,因而看不清楚較深部位臟器及其病變,而超聲胃鏡藉助其頭端的高頻超聲波探頭則可以貼著食管、胃腸壁,以最近的距離更清楚地看清胰腺、膽道、肝臟、縱隔、腹腔、後腹膜等周圍的臟器及其病變。
孫波主任介紹說,普通的胃鏡、腸鏡只能看到食管和胃腸道黏膜(內皮)的病變,但無法看到管壁內(黏膜下)或管壁外的病變,超聲胃鏡則可以有效發現食道、胃腸黏膜下(內皮下)的病變,比如神經內分泌腫瘤、胃腸間質瘤等。在做胃鏡或腸鏡檢查時,醫生經常會發現病人的食管或胃腸道內有「隆起的病變」,這些隆起性病變可能是消化道管壁內的良性病變或者惡性腫瘤,也可能是食管或胃腸管壁外的周圍臟器或其病變壓迫導致,比如肝囊腫或肝臟腫瘤壓迫胃壁造成的胃腔內隆起、胸椎椎體壓迫食道形成的食道內隆起等。由於其表面覆蓋著正常的黏膜,胃鏡檢查無法判斷隆起是什麼原因造成,而超聲胃鏡可以「透視」內皮下組織或管壁外的情況,從而幫助判斷隆起的原因或性質。
除此之外,孫波主任介紹說,超聲胃鏡頭端的小型超聲波「雷達」探頭,可以在其發射出的超聲波引導下「實時且直觀」地穿刺食管或胃腸黏膜下病變,附加了病理活檢的功能。對於消化道黏膜下病變的性質,普通胃鏡檢查由於無法取到這些深層病變的組織,因而無法進行病理檢查明確診斷。B超或CT引導下經皮膚的穿刺,則很難穿刺到食管和胃腸管壁內的病變。超聲胃鏡除了可以從形態上大致判斷病變的性質以外,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通過超聲波引導和監視下經過食管壁、胃壁或十二指腸腸壁以最近的距離和相對最安全的方式對病變進行細針穿刺,獲取黏膜下病變的細胞和(或)組織做病理檢查,從而判斷腫瘤的良惡性質。
對消化道腫瘤進行分期
除了區別消化道病變的良惡性質外,超聲胃鏡還可以對消化道惡性腫瘤(癌、淋巴瘤)進行分期診斷,以判斷腫瘤發展到了哪一個階段。
消化道腫瘤分期的目的是對腫瘤侵犯食管、胃和腸道管壁的深度、是否轉移到淋巴結和其他器官進行判斷,幫助醫生準確判斷腫瘤進展的程度,從而制定更精準的相對應的最佳治療方案,對腫瘤的治療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胃腸道腫瘤侵犯深度越深,往往越容易出現淋巴結或遠處臟器轉移。超聲胃鏡頭端的高頻率超聲波探頭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胃腸道腫瘤的大小和範圍,在判斷胃腸道腫瘤侵犯深度方面相較於普通CT或核磁共振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超聲胃鏡可以查看腫瘤周圍和其他地方有無淋巴結轉移。孫波主任介紹道,通常情況下,判斷腫瘤有無淋巴結或遠處臟器的轉移,主要依靠CT、核磁共振和PET等影像學檢查。但是較小的(例如直徑1釐米以下的)轉移性淋巴結,普通的CT或核磁共振檢查很難發現,即便PET檢查有時也很難鑑別淋巴結的良惡性。相較這些影像學檢查,超聲胃鏡更善於發現微小的淋巴結轉移,還能對食管和胃腸管壁外鄰近的可疑淋巴結進行精確的「近距離」細針穿刺,以獲取淋巴結組織進行病理診斷,從而更好地判斷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是傳統影像學檢查方法的良好補充。
當消化道或其他部位的癌腫發生其他臟器的轉移時,往往意味著無法直接手術治療或者失去了手術機會,這時候除了某些特殊情況(例如需要解除腸道梗阻等),直接「開刀」通常不能給病人帶來獲益。因此判斷腫瘤是否出現遠處轉移對確定如何治療是極為重要的。
當轉移灶較小的時候,普通的CT、核磁共振檢查很難發現。超聲胃鏡則能發現胃腸道鄰近臟器(例如左側肝臟、左腎上腺、後腹膜、縱隔或腹膜等)的一些微小轉移灶(例如微量的惡性腹水或微小的肝臟轉移灶),發現這些可疑的轉移灶後還可以同時進行超聲胃鏡引導下的細針穿刺活檢以明確診斷。
孫波主任指出:「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後取決於醫生是否能準確地判斷腫瘤發展到了哪一階段。臨床上醫生通過各種化驗和影像學檢查,目的就是要儘可能準確地判斷腫瘤的進展程度,從而給予病人相應的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而超聲胃鏡則是這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很多情況下,超聲胃鏡可以提供CT、核磁共振和PET-CT不能明確的信息,但每一種影像學檢查手段都具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之處,超聲胃鏡檢查結合CT、核磁共振和PET等檢查結果,可以最大限度地對腫瘤進展程度做出準確判斷。
診斷胰腺、膽道病變的「超級武器」
孫波主任強調,超聲胃鏡檢查是目前診斷胰腺和膽道病變最靈敏的方法,相對於B超、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來說,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胰腺疾病
胰腺疾病主要包括胰腺的良、惡性實性腫瘤,胰腺囊性病變或腫瘤,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的急慢性胰腺炎。CT、核磁共振等傳統的影像學檢查有時很難鑑別這些病變的性質,超聲胃鏡檢查則常常能彌補傳統檢查方法的不足之處。另外,對於胰腺直徑1.5釐米以下的小病灶,普通的CT或核磁共振檢查常常難以發現,而超聲胃鏡最善於發現胰腺的小腫塊或早期腫瘤。
對於一些胰腺囊性病變,超聲胃鏡或核磁共振檢查均是目前最靈敏的檢查方法。然而,核磁共振通常只能判斷囊腫的大小,對囊腫內部是否存在早期的實質性腫瘤成分很難做出精確判斷,如果囊腫內存在實性的軟組織結節往往預示惡性腫瘤或存在惡變風險。由於超聲胃鏡能貼著胃壁或十二指腸腸壁以最近的距離查看「隔壁」的胰腺,因而能清晰地看到胰腺囊腫內的細微改變,比如囊腫內有無分隔、有無實性結節、是否與胰管相通等,這些表現都有助於醫生判斷胰腺囊腫的良惡性質。
在發明超聲胃鏡以前,當發現胰腺病變需要確認病變的性質時,醫生會在CT或B超引導下經皮膚「遠距離」對胰腺等內臟病變進行穿刺活檢,使用的穿刺針相對比較粗長,有時很難避開大血管,因而穿刺風險較大,成功率也相對較低。超聲胃鏡則可以在超聲波「實時」引導下對胰腺病灶進行精確地細針穿刺活檢,穿刺針可以直接穿透胃壁或十二指腸腸壁到達胰腺組織,比B超或CT引導下經皮膚的胰腺穿刺更加安全,損傷更小,穿刺過程中不僅不引起疼痛,而且定位更加精準,在有經驗的超聲內鏡醫生手中,穿刺獲得病理結果的成功率很高,甚至可達到90%以上,是目前獲取胰腺腫塊病理組織診斷的「首選」方法,是診斷胰腺病變不可或缺的技術。
膽道疾病
比較大的膽總管或膽囊內的結石、息肉或腫瘤,通過體外B超或者CT檢查就能發現。但是B超檢查最怕胃腸道內氣體的幹擾,常常無法看見膽總管下段的病變或結石。普通的CT或核磁共振很難發現膽管內、膽囊內的小結石(例如5毫米以下的結石或泥沙樣結石)。由於膽總管和膽囊位於胃壁或十二指腸壁外,超聲胃鏡可以隔著胃壁和十二指腸壁以最近的距離查看膽總管和膽囊內的病變,可以清楚地看到微小的膽總管或膽囊結石、息肉或者腫瘤。
很多急性胰腺炎發病是由於膽囊內結石掉落到膽管內堵塞胰管開口處所致,通常需要在起病後早期儘快通過內窺鏡手術將嵌頓在膽總管末端內的結石取出,只有將梗阻因素去除了胰腺炎才能儘快好轉。然而,核磁共振和CT檢查常常很難發現膽總管內的小結石,使醫生無法判斷是否需要儘快行內鏡下治療。有了超聲胃鏡檢查後,醫生可以看到CT或核磁共振看不到的小至2~3毫米的膽總管內微小結石,從而明確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指導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除了膽結石外,其他導致膽道梗阻的病變,比如膽道腫瘤或慢性炎症、膽總管壁外淋巴結或腫瘤壓迫等也能通過超聲胃鏡發現並幫助鑑別病變的良惡性,判斷膽道腫瘤是否侵犯周圍的血管,是傳統CT或核磁共振檢查的得力「幫手」。
超聲胃鏡下的微創治療
除了幫助醫生發現和判斷胃腸道、膽胰等臟器病變的性質之外,超聲胃鏡也是一種治療工具。
急性胰腺炎後假性囊腫、膿腫引流:有些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在發病後期胰腺的炎症滲出會形成「假性囊腫」或者「包裹性壞死」。假性囊腫較大時可以壓迫周圍臟器產生疼痛或壓迫胃腸道影響進食,胰腺組織炎症後壞死的內部也可能出現細菌感染並導致化膿,這時需要將囊腫內的液體或膿液引流出去。如果胰腺假性囊腫、膿腫或者包裹性壞死靠近皮膚,醫生可以經皮膚置入引流管進行引流,若假性囊腫或膿腫緊貼胃壁,則通過超聲胃鏡引導下經胃壁進行穿刺引流、將囊液或膿液引流到消化道內,這是另一種醫生常用的有效的微創治療方法。
縱隔內或盆腔內膿腫引流:有些患者縱隔內或盆腔內細菌感染後形成了膿腫,需要將膿液引流出去才能促進病變癒合。若膿腫在胸腔或盆腔內的位置較深,則經皮膚置管引流非常困難,當膿腫緊貼者消化道管壁時,在超聲胃鏡引導下通過食道或者直腸穿刺膿腫後置入支架或引流管,可以將膿液引流到胃腸道內,也是一種有效的微創治療方法。
神經叢阻滯止痛:很多晚期胰腺癌患者常有嚴重的疼痛,即便使用止痛藥也常無法有效緩解疼痛,常用的止痛藥物若長期或大劑量使用則往往出現一些不良反應。通過超聲胃鏡隔著胃壁對腹腔神經叢注射藥物,可以起到減輕或緩解疼痛、減少止痛藥物使用劑量的效果,相比手術中或CT引導下穿刺腹腔神經叢注射治療更精確與安全。
其他:特殊情況下,當傳統的治療方法失敗或無法完成時,有經驗的超聲內鏡醫生還能在超聲胃鏡的引導下穿刺肝臟內外的膽管、胰腺內的胰管或膽囊,從而解決膽道和胰管的梗阻。
孫波主任指出,超聲胃鏡檢查是一種特殊的內窺鏡檢查,是否需要進行這項檢查、如何進行檢查還需要諮詢專業的消化科、消化內鏡醫生甚至是超聲內鏡醫生。
專 家 簡 介
孫波,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內鏡室主任,兼任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消化內鏡專委會常務委員兼超聲內鏡學組副組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內鏡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等職。擅長胃腸道疾病和膽、胰系統疾病的內窺鏡診斷與治療。
專家門診時間:周四下午(隔周)
轉自:《健康財富周刊》記者:蔣美琴
受訪專家:龍華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兼內鏡室主任 孫波 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