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州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大農場」

2020-11-30 中國食品安全網

摘要:梅州市依託「長壽之鄉」優勢,紮實推進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茶罐子、水缸子」,實現「菜籃子」全產業鏈條發展。


  

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茶罐子、水缸子,這是梅州人笑稱的「五子登科」。

依託「長壽之鄉」優勢,梅州紮實推進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大力發展梅州柚、嘉應茶、客都米、平遠橙、壽鄉水等優勢農產品,把梅州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產品的「大農場」。

大山裡的「菜籃子」基地

在離市區十二三公裡的梅江區城北鎮楊文村,有一個樂得鮮生態園。

進園門,露天菜地裡成片的包心菜、大蒜、菜心等各種蔬菜長勢喜人;農地裡,大多從附近村子招來的菜農們正忙於採收成熟的辣椒、茄子、冬瓜……一幅豐收喜悅的田園景象。

溫室大棚裡,同樣景色誘人:清脆三尺黃瓜、現代153黃瓜等各種水果黃瓜掛滿藤蔓,碩果纍纍。摘一個嘗嘗,脆脆甜甜,口感清爽。

蔬菜基地的張元友師傅來自重慶,種蔬菜幾十年,是個技術能手。

「通過品種優選,這些水果黃瓜口感都很好,有些新品市場上也不多見。」他告訴記者,這個基地大棚單黃瓜就有數十個品種,同時,基地可實現遠程操控,他一人能管理幾個大棚。

「公司主要將花生麩發酵用來灌溉作物,蔬菜瓜果的口感更清甜。」總經理助理宋國平說,同時,公司使用有機肥代替化肥,用物理防控減少病蟲害,使用井水澆灌,以保證蔬菜更好品質。

辣椒表面微皺,顏色淺綠透黃。一旁的宋國平說,這是客家土椒,是公司的蔬菜產業研究院選育而成的土椒新品種。

樂得鮮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城東綠色蔬菜基地是第一批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該公司與廣東省農科院蔬菜所進行合作,由農科院提供品種,公司提供土地和技術支持,從200多個品種中篩選適合梅州本地種植的品種進行推廣。客家土椒,便是「菜籃子」中的一員。

優質「茶罐子」生產供應基地

1995年,廣東寶麗華集團有限公司響應政府號召,在雁洋鎮長教村以「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開發建設了集茶葉種植與加工生產、旅遊度假於一體的雁南飛,隨後又大力發展茶葉和旅遊產業,成功推動荒山變茶田、林區變景區、古村落變旅遊區。

作為全國三高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雁南飛的茶樹種植面積超過173公頃,其中優質茶樹超過73公頃,僅是茶樹和茶花品種大觀園,就收集國內外茶樹品種840多種,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具有茶樹和茶花品種種質資源庫。

25年間,寶麗華集團結對幫扶長教村發展富民產業,提升當地「造血」功能,村集體經濟收入從1995年的3000元增至2019年的320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從1500元增至3.6萬元。

高山雲霧出好茶。梅州境內千米以上高山有140多座。雁南飛茶田正是當地積極探索「靠山吃山」新路徑的精彩縮影。

作為廣東省主要的茶葉產區,梅州充分發揮良好生態優勢,打造優質「茶罐子」生產供應基地。2019年,全市種植茶麵積總約2萬公頃,佔全省四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一,總產量達2.09萬噸,約佔全省五分之一。

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數量全省第一

梅州市農業農村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市場信息化科副科長黃麗君告訴記者,為打造優質「菜籃子」生產供應基地,梅州市高位推進梅州市樂得鮮(梅江)蔬菜產業園建設,計劃投入2.08億元,目前已投1.81億元,培養發展一批「菜籃子」工程骨幹企業,推動農業產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提升梅州市蔬菜產業發展水平,實現「菜籃子」全產業鏈條發展。

預計2020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102公頃,總產量將達230萬噸,豬、牛、羊、家禽等肉類總產量將達27.39萬噸,水產品總產量達11.01萬噸。同時,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梅州配送中心建設,打造集種植、倉儲、分揀、加工、配送、檢驗、檢疫、通關為一體的供應基地。

近年來,梅州市、縣農業農村部門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依託,積極發展優勢農產品,推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全面發展,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格局,把梅州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長壽食品、食材等優質農產品主要供應地。其中,在打造優質「果盤子」生產供應基地方面,主抓「梅州柚」「平遠橙」等特色品牌建設,先後創建了梅州柚為主導產業的產業園3個、臍橙產業園1個,計劃總投資12億元,目前已投資7.23億元。

黃麗君表示,目前,全市共創建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1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計劃總投資32.28億元,至目前已投入24.34億元,帶動12.45萬戶農村群眾發展現代農業生產。梅州市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數量居全省第一,並率先在全省實現各縣(市、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全覆蓋。(呂延濤 肖意 劉秋偉 朱良駿)

相關焦點

  • 粵港澳大灣區將成「水鳥天堂」
    上周五,廣東省林業系統在廣州舉辦專家諮詢會,首次向社會公布了《粵港澳大灣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規劃(討論稿)》(以下簡稱《規劃》)。按照《規劃》,至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將建成水鳥生態廊道,改善水鳥生境,提供更多的棲息地給珍稀野生水鳥「安家入戶」,增加種群數量。同時,廣東的街坊將有更多觀鳥路線,親近自然。
  • 觀點|陳新滋: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性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可以說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機遇,如何能夠把握好機遇,不管是對粵港澳大灣區地區,還是對中華民族今後的發展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第四任校長,中山大學藥學院名譽院長、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校長陳新滋29日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七屆年會暨海歸創新創業廣州峰會上如是說。
  • 【賽車】粵港澳大灣區大河馬賽車文化周,探索體育+旅遊新模式
    2020年恩平溫泉嘉年華暨粵港澳大灣區大河馬賽車文化周,是當地藉助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加快推進文旅+體育融合和全域旅遊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未來一個月裡當地將持續開展馮如文化暨瀨粉美食節、山泉灣星空苟活螢光音樂派對、大田第四屆菜心展銷會、粵港澳大灣區大河馬賽車文化周等系列活動。
  • 日本中文導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前景超越東京灣
    來源:中新網中新網2月2日電日本《中文導報》近日刊發社論稱,2019年新年伊始,中共廣東省委在1月3日召開了十二屆六次全會,提出了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目標。2018年11月20日,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過江通道——虎門二橋最後一片節段箱梁成功架設,主線全面貫通。預計2019年5月實現通車,屆時將有效緩解虎門大橋的通行壓力。圖為建設中的虎門二橋。中新社發 廖西平 攝文章摘編如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
  • 南財對話·權威訪談|梅州市委書記 陳敏:開新局 助力大灣區建設
    廣東牢記囑託再出發,一核一帶一區進行時,南方財經全媒體大型系列報導《權威訪談:高質量發展在廣東》,對話廣東各廳局、地市、縣區主官,生動呈現: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梅州,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是廣東的東北部區域性中心城市。
  • 珠影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電影港
    記者 吳偉洪 攝  發布《振興珠影三年行動綱要(2019—2021)》,透露未來三年的發展思路;與香港英皇影業、美亞娛樂資訊集團戰略籤約合作;粵港澳大灣區電影港、暨南大學珠江電影學院揭牌;公布4K電影紀錄片《我愛你,中國》、首部粵劇4K電影《白蛇傳·情》、粵港澳題材商業影片《頭號追緝》三部新片拍攝進度……  12月16日下午,在廣州友誼劇院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電影音樂會暨
  • 繼粵港澳大灣區之後,這個地區最有可能成為,中國第二大灣區
    -01-14 12:06:27 來源: 東哥旅行攝 舉報   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及廣東九個城市將構成我國開放水平最高
  • 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大河馬賽車文化周開幕
    12月4日,主題為「宜居恩平 泉民同樂」的2020年恩平溫泉嘉年華暨粵港澳大灣區大河馬賽車文化周正式開幕。在未來一個月裡,當地將持續開展馮如文化暨瀨粉美食節、山泉灣星空苟活螢光音樂派對、大田第四屆菜心展銷會、粵港澳大灣區大河馬賽車文化周等系列活動。
  • 粵港澳大灣區大河馬賽車文化周精彩紛呈
    為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加快推進恩平市文旅融合和全域旅遊發展,打響首個「中國避寒宜居地」品牌,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生態示範城市,12月4日—12月31日,恩平市舉行「宜居恩平泉民同樂」2020年恩平溫泉嘉年華暨粵港澳大灣區大河馬賽車文化周,活動創意新穎,內容豐富多彩。
  •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金羊網  作者:呂楠芳 梁懌韜 宋昀瀟 柳卓楠 梁喻  2019-12-13 12月12日下午,2019廣州文交會系列活動之一——「灣區力量·文創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發展論壇在穗舉行。
  • 香港中聯辦赴江門考察 共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香港中聯辦赴江門考察 共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2017年06月09日 10:58   來源:江門日報
  • 粵港澳大灣區大河馬賽車文化周廣東恩平閉幕
    新華網廣州12月7日電 粵港澳大灣區大河馬賽車文化周7日閉幕,為期3天的活動讓廣東小城恩平變成了快樂的海洋,奮勇爭先的大河馬傳奇車邀請賽、你追我趕的公路摩託車競速賽、精彩刺激的牧馬人越野挑戰賽讓冬日的恩平充滿活力。
  • 「小鴿子」大產業:「世界客都」深山肉鴿飛上大灣區餐桌
    (中國減貧故事)「小鴿子」大產業:「世界客都」深山肉鴿飛上大灣區餐桌  中新社梅州12月2日電 題:「小鴿子」大產業:「世界客都」深山肉鴿飛上大灣區餐桌  作者 蔡敏婕  荒山上蓋大棚、搭鴿舍、養肉鴿,再通過數字平臺監測和品質篩選,深山裡的肉鴿「飛」上粵港澳大灣區居民的餐桌。
  •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出臺
    據新華社北京電  (記者 餘俊傑)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近日出臺,聚焦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的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據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港澳臺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文化和旅遊部牽頭編制了此規劃,由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
  • 東莞出臺「金融80條」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展開、逐步深化,東莞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的系列政策不斷加碼、升級。近日,東莞市金融工作局聯合人民銀行東莞市中心支行、東莞銀保監分局共同印發的《東莞市貫徹落實〈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行動方案》(下稱「東莞金融80條」)正式對外發布。
  • 廣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六大關鍵詞來了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來了、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有了、港澳多個職業資格互認了……廣州還聯手深圳,兩座相距僅約100公裡的「雙子城」將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努力成為全球創新發展最具活力和最有競爭力的「雙子城」。
  • 粵港澳大灣區的「前世緣」:這一地區500年前本來就是一家人!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貫通,2018年這座大橋將開始通車,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也邁出了實質性步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順利完成,有望在近期獲得批准實施。從提出設想到構建藍圖再到上升到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的推進速度讓人吃驚。
  •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鄺美雲探討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節
    珠海鬥門區長馬洪勝港區親切會見了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珠海社團總會會長鄺美雲和中國政策研究會專項基金執行秘書長仲珏華一行,各方就中國政策研究會調研提出的珠海舉辦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節建議一事,進行了交流座談。
  • 百年前孫中山規劃鐵路開工 助廣西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該鐵路源於孫中山百年前的構想,如今世紀鐵路夢想將變成現實,推動廣西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917年,孫中山在其編撰的《建國方略》中初擬全國路網,其中廣州至成都鐵路線的「肇慶城至柳州」一段,就是柳肇鐵路被明確列為官方擬建鐵路的最早規劃。
  •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傑出青年企業家評選結果出爐
    來源:證券時報證券時報記者 李明珠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傑出青年企業家評選活動」頒獎典禮於2020年10月29日在香港、深圳、澳門三地同步舉行,78人從報名的500多人中脫穎而出,包括雲天勵飛副總裁鄭文先,優必選科技CEO周劍等人分獲「傑出青年企業家、以及傑出青年企業家的最佳創業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