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中文網報導,2月2日,一年一度的「土撥鼠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龐克瑟託尼進行。儘管美國大部分地區剛剛遭遇極寒天氣,但土撥鼠表示,今年的春天會提早到來。
當地時間2019年2月2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龐克瑟託尼,第133個土撥鼠日在這裡進行。
土撥鼠日慶祝活動起源於一個德國傳奇故事,該傳說認為,如果土撥鼠在2月2日投下陰影,並退回到它的洞穴,預示還有六個星期的寒冷天氣。如果沒有看到陰影,春天就已經在路上了。
當天早上7時30分,土撥鼠菲爾迎著日出從洞穴中出現,並沒有看到他的影子。
龐克瑟託尼土撥鼠俱樂部主席據說是唯一一個能夠解讀土撥鼠信息的人,所以每年,菲爾都會坐在它的樹墩上,向主席傳遞它的預測,之後主席再指示副主席閱讀紙上的預測內容。
自從1887年以來,一代又一代的土撥鼠一直擔負著預報時令的任務。
但實際上,菲爾並不總是正確的,據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表示,菲爾預測的準確性只有40%,它並沒有顯示出「預測的技能。」
但土撥鼠的訓練者卻堅稱菲爾的預測準確率高達100%——它們只是在翻譯的過程中迷失了。
在300英裡外的紐約史丹頓島,土撥鼠查克也揭示了與菲爾同樣的預測。
「喲,颱風都這麼靠近廣東了,明天會不會停課呢?」現在一到颱風天氣,不少市民只要掏出手機,就能輕鬆地看到衛星替我們監控的颱風圖片。如今天氣預報員坐在電腦前,看著衛星雲圖、雷達圖像、各地氣象站的觀測數據,就能做出關於颱風的預報。但在過去,預報員可沒有這麼便利的條件,有時還要靠飼養烏龜、泥鰍,種些花花草草等「土辦法」來預測天氣。
一位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從事天氣預報工作的老預報員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以後,廣東的預報員主要是靠天氣圖來預報颱風。所謂天氣圖,就是接收到世界各地的天氣報告以後,把這些數據填到地圖上,「溫度、溼度、氣壓等等。」畫出等壓線後,可以看到地球上哪裡是高壓,哪裡是低壓。通常來說,颱風是個低壓區,如果在天氣圖上出現面積龐大的低壓系統的話,那就很有可能有颱風了。有了天氣圖,還要靠一些輔助資料。當時,國外一些機構會派出飛機探測颱風,能夠記錄最低氣壓、最大風速等。「一天飛好幾次,資料會提供給我們,這樣我們對颱風就有一定的了解了。」
他告訴記者,除了這些在那個年代還算先進的手段,當時還講究「土法上馬」「土洋結合」,氣象部門還要用到一些「土辦法」來預報颱風。比如,當時氣象局大院裡專門挖了個池子,用來養烏龜、鱉、泥鰍等,「烏龜什麼時候爬出來、什麼時候抬頭、烏龜殼有沒有潮溼,都要留意。」那時預報員會按要求每天記錄下這些資料。同時,也會種一些植物,通過物候的方法進行預報。除此之外,一旦有所預兆,「我們還會跑到楊箕湧去訪問漁民,問他們覺得會不會有颱風來襲。」
到了20世紀70年代,廣東氣象部門建設了衛星雲圖接收站,在氣象局大院裡裝起了「大鍋蓋」。這位老預報員回憶說,這口「鍋」挺大的,直徑有2~3米,專門用來接收衛星雲圖。當時我們國家還沒有自己的氣象衛星,接收的都是外國的雲圖。「接收了以後,要像衝洗照片一樣把雲圖洗出來,大小就和《廣州日報》差不多,掛到值班室裡邊,給預報員作參考。」他說,一般每天要接收3~4張,有颱風的時候多一點,沒有的時候就少一點,「我們看雲圖的原則是,沒有雲的地方是副熱帶高壓,有雲的地方一片是颱風。」
「上世紀70年代最大的變化,是我們開始接觸數值預報了。」老預報員告訴記者。所謂數值天氣預報,通常指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數學及物理學的原理,編製程序通過計算機進行計算,然後得出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和天氣現象的方法。他向記者介紹說,當時氣象臺已經用上電腦了,他們與廣州幾個高校的數學系開展合作,成立了研究小組,對數值預報、統計預報等進行研究,這些方式方法也漸漸運用到颱風預報上去。後來,他們還參加了國際颱風業務試驗,對數值預報加以完善。
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數值預報效果越來越好了,「各種客觀預報方法越來越多,誤差越來越小。」他說,從這時候起,數值預報所用的模式逐漸改善、探測手段逐漸豐富,在對颱風的了解和判斷,都比以前進步了不少。「過去整個廣東的氣象站只有幾個,天氣圖畫出來,定位也不是很準,有時甚至偏差了幾十公裡,現在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了。」
正是由於過去探測手段不完善,有些颱風成了「漏網之魚」,造成很大損失。比如1968年的6811號颱風。這個颱風小而強、移動速度快,有些成因特徵跟其他颱風不同。老預報員回憶說,6811號颱風進入南海後,首先經過粵東,「當時汕頭的雷達已經很明顯地捕捉到颱風了,後來我們判斷它會往珠三角靠。」結果珠三角的雷達一直沒有發現這個颱風的蹤影,以為它「失蹤」了。直到颱風快要登陸雷州半島了,才被湛江的雷達再次捕捉到,這時距離登陸已經不到20小時了,於是趕緊通知當地防風。這個颱風最後在1968年9月8日登陸湛江,中心附近風速極值達70米/秒,湛江出現陣風41米/秒,老百姓稱為「龍風」。
在老預報員記憶裡,7314號颱風也是一個「神出鬼沒」的颱風。在它登陸前的晚上,「登陸點還能看到月亮、星星。」據後來人們回憶,頭一天是農曆八月十七,中秋佳節剛過,結果這個颱風在半夜突然降臨,霎時間狂風大作,幾乎把登陸點一帶夷為平地,登陸時風力達到了18級。
此外,讓他印象深刻的還有「長命颱風」8616。這個颱風具有強度多變、路徑曲折和生命史特長的特點,居然三進二出南海,路徑曲折異常。如今回看路徑圖,可以見到8616在南海的軌跡可謂「九曲十八彎」。此颱風總共盤旋22天,先後三次登陸,四次迴旋和五次路徑改向,歷史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