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紫奪朱 ·
「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在《論語·陽貨篇》裡說,「我憎惡紫色奪去紅色的光彩和地位,憎惡鄭國的樂曲淆亂典雅正統的樂曲,憎惡巧言善辯顛覆國家的人。」
當時所記載的五種顏色,即青、朱、黃、白、黑,被稱之為「正色」,其餘所有的顏色被稱之為「閒色」,正色當中又是以「朱」和「青」尤其被人們所喜愛。
《漢書·王莽傳》載:「紫色蛙聲,餘分閏位。謂以偽亂真耳。」紫色不是正色(朱是正色),蛙聲不是正統之音,即間色和邪音。漢書也用紫色蛙聲來諷刺王莽想以假亂真。
在我國古代,顏色被賦予了超越其本身的意義,和禮儀、等級甚至政治統治相關聯。依爵定色、見色知位、色位有別的觀念在整個封建社會都奉行不馳、相習成風。與顏色相關的藝術審美也遵循著固定的章法,水墨山水、絹本設色的繪畫作品,一致透露出深沉厚重的古樸質感。
從外在的服飾、裝飾,上升到權力政治,再到內在情感訴諸藝術的創作行為,顏色在無形中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 大道至簡 ·
古人崇尚「大道至簡」,生活亦主張「簡」。這種追求簡單、本真的智慧,在居室空間的色彩運用上,體現更加明顯:廣泛使用石材、原木、枯枝盆景等自然素色,捨棄繁複的裝飾,打造寧靜淡泊、格物怡情的雅室格調。
眾所周知,追求質樸單純的極簡風在宋代尤為盛行,而作為中國古典家具發展黃金時期的明清,中式風格的素色簡約也是獨樹一幟。
明清家具極少漆,使用榫卯,沒有鑲嵌和雕鏤,只有極少雕刻;沒有過多的裝飾,突顯木色紋理,體現材質美,形成清新雅致,明快簡約的風格,是藝術與實用的結合。
在物質尚不發達的時代,素色極簡,能在生活及審美中佔據一席之地,足以說明顏色作為傳遞情感的語言,表達出的人們返璞歸真,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 素簡自然 ·
作為現代主義風格代表的包浩斯,同樣傾向於純粹的、真實的美學設計態度。堅持使用原材料,不使用繁瑣的裝飾品,運用黑白和原色的色彩配合,始終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
栽松養竹、種草壘石,自然色,原木質感,簡約不簡單的格調空間,這樣色彩統一、淡雅的場所,不僅僅是安放人敏感、多情特性的地方,也是構建精神世界的重要空間。
追求內在,不為外物所束縛,保持良好的品格與素養……處在有限的空間內,精神卻不囿於一室。如此,懂得取捨,有了生活閒情的滋養,心性豁達淡然,人生也會更加多彩。
素淨的顏色,恰似簡單的生活,是原始的美,是一切歸零、內心摒除嘈雜的純粹。不論是古代極簡的美學風格,還是現代簡約的家居裝飾,都始終遵循這一原則,以達到的精神寧靜的清明之境。
懂得色彩魅力的人,不斷地給人生做減法,用自然的方與圓,用簡約淡雅的素色,在時間飛逝之外,豐盈自我,活出歲月沉澱後的雲淡風輕。
原創文章,意在分享,轉載請告知!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