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色極簡之美

2021-01-11 女神無畏魚

· 惡紫奪朱 ·

「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在《論語·陽貨篇》裡說,「我憎惡紫色奪去紅色的光彩和地位,憎惡鄭國的樂曲淆亂典雅正統的樂曲,憎惡巧言善辯顛覆國家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時所記載的五種顏色,即青、朱、黃、白、黑,被稱之為「正色」,其餘所有的顏色被稱之為「閒色」,正色當中又是以「朱」和「青」尤其被人們所喜愛。

《漢書·王莽傳》載:「紫色蛙聲,餘分閏位。謂以偽亂真耳。」紫色不是正色(朱是正色),蛙聲不是正統之音,即間色和邪音。漢書也用紫色蛙聲來諷刺王莽想以假亂真。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我國古代,顏色被賦予了超越其本身的意義,和禮儀、等級甚至政治統治相關聯。依爵定色、見色知位、色位有別的觀念在整個封建社會都奉行不馳、相習成風。與顏色相關的藝術審美也遵循著固定的章法,水墨山水、絹本設色的繪畫作品,一致透露出深沉厚重的古樸質感。

從外在的服飾、裝飾,上升到權力政治,再到內在情感訴諸藝術的創作行為,顏色在無形中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圖片來源於網絡

· 大道至簡 ·

古人崇尚「大道至簡」,生活亦主張「簡」。這種追求簡單、本真的智慧,在居室空間的色彩運用上,體現更加明顯:廣泛使用石材、原木、枯枝盆景等自然素色,捨棄繁複的裝飾,打造寧靜淡泊、格物怡情的雅室格調。

眾所周知,追求質樸單純的極簡風在宋代尤為盛行,而作為中國古典家具發展黃金時期的明清,中式風格的素色簡約也是獨樹一幟。

圖片來源於網絡

明清家具極少漆,使用榫卯,沒有鑲嵌和雕鏤,只有極少雕刻;沒有過多的裝飾,突顯木色紋理,體現材質美,形成清新雅致,明快簡約的風格,是藝術與實用的結合。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物質尚不發達的時代,素色極簡,能在生活及審美中佔據一席之地,足以說明顏色作為傳遞情感的語言,表達出的人們返璞歸真,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 素簡自然 ·

作為現代主義風格代表的包浩斯,同樣傾向於純粹的、真實的美學設計態度。堅持使用原材料,不使用繁瑣的裝飾品,運用黑白和原色的色彩配合,始終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

圖片來源於網絡

栽松養竹、種草壘石,自然色,原木質感,簡約不簡單的格調空間,這樣色彩統一、淡雅的場所,不僅僅是安放人敏感、多情特性的地方,也是構建精神世界的重要空間。

追求內在,不為外物所束縛,保持良好的品格與素養……處在有限的空間內,精神卻不囿於一室。如此,懂得取捨,有了生活閒情的滋養,心性豁達淡然,人生也會更加多彩。

圖片來源於網絡

素淨的顏色,恰似簡單的生活,是原始的美,是一切歸零、內心摒除嘈雜的純粹。不論是古代極簡的美學風格,還是現代簡約的家居裝飾,都始終遵循這一原則,以達到的精神寧靜的清明之境。

圖片來源於網絡

懂得色彩魅力的人,不斷地給人生做減法,用自然的方與圓,用簡約淡雅的素色,在時間飛逝之外,豐盈自我,活出歲月沉澱後的雲淡風輕。

原創文章,意在分享,轉載請告知!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玉雕之美,藝術之美,以靜寫動
    藝術的魅力,在於畫家和雕刻家的一種表達,人們從中體會到了美、思想和共鳴。一副好的藝術作品,傾盡了藝術家的心血,是對文化的傳承和對思想的表達。它考驗著一個玉雕大師的雕刻功力和文化素養,對玉的認識有多深,通過一幅作品都能呈現出來。
  • 丹頂之美
    丹頂因全身只有頭部有緋紅的圓斑,一身雪白,難免會讓人聯想到丹頂鶴,於是不知不覺中就被冠上丹頂的名稱。其實在古書中記載此種錦鯉通體雪白,只有頭頂正中有一紅色圓斑,遊動時如白龍翻江,靜默時若丹陽臥水,在風水上主事業興旺、官運亨通,因而有「官鯉」之稱,鴻運當頭的美喻最為官宦人士所喜愛。丹頂是求官運之人的最愛,旺官運、興事業財運的說法流傳於世。
  • 中文之美,美到震撼!
    來源:詩詞天地漢語之美,是夜空中那一片冰月,清淡而豔麗。
  • 高考作文輔導113:多元之美最為美
    (60 分)孟子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意指物有千差萬別是自然規律,萬物的多樣造就了大千世界錯落有致、參差百態的美。國慶70周年的盛大閱兵式上,受閱部隊步履鏗鏘、氣勢恢宏,給我們帶來美的震撼,那是協調一致、整齊劃一的美。
  • 大美青海 野性之美
    這裡是地球的最後淨土…… 小編帶您 領略了大美青海的 【城市】【美景】【美食】 今天 我們帶您了解一下大美青海的 【動物】
  • 古詩中的蕭瑟之美
    □王爭亞    秋日之美在於色彩之美,也在於意境之美,更在於蕭瑟之美。秋天,沒有春天的蓬勃,也無夏日的熱烈,更缺少冬季的冷豔。但秋天所特有的韻味和意境是其他任何一個季節所不能比擬的。
  • 簡談奇石紋理之美
    以紋理為美的石頭,我比較喜歡的是新疆戈壁泥石,新疆戈壁泥石包漿很好,石頭有一種古樸滄桑之美,裡面的紋理清晰可見,變化多端,有些紋理像文字,像經文,但是我們讀不懂,有些也像印章,染上印泥,蓋在紙上,好像什麼字,但是我們也讀不懂。雖然讀不懂,但是依然有一種讀得懂的美,因為我們可以無限的想像,無限的猜測,無限的好奇。
  • 《龍貓》:宮崎駿動漫中的自然之美、治癒之美
    影片主要講述了由於母親生病,小月和小梅跟隨父親搬到了鄉下一處房子裡,在那裡小月和小梅見到了傳說中的大妖怪龍貓……1、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展現自然之美小月的母親得了肺結核一直在住院,父親為了給母親創造一個好的居住環境,決定搬到鄉村居住。他們的新家坐落在山坡上,是日式傳統的木質房屋。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今天又到了我們每周一篇《道德經》時間,「王庶文講壇」用兩篇文章講完了《道德經》第一章,現在我們進入第二章,這一章的內容大概會有3篇內容,歡迎關注。
  • 《道德經》1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世間的美有很多種,有美貌,美好,美味等等。我們之所以知道世間一切的美,是因為知道了世間一切不美,體會過不美,才明白美的可貴。假如我們見過的人都美貌異常,生活一帆風順,每天吃的都是珍饈美味,那麼,我們不會認為見過的人有多美貌,也不會認為生活有多美好,更不會感覺每天吃的食物有多美味。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
  • 維納斯斷臂之美,是缺憾美,身高154cm的瑞典網紅之美,是曲線美
    「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完美,追逐夢想,期待完美」,這句話用來形容這位自瑞典金髮女郎安娜·尼斯最合適了,雖然天生的「短粗」,但她沒有放棄自已,把美的一面打造得更加極致,讓人一眼看去,完全忽略她身材,只被性感妖豔的曲線身材所吸引。有的人身材好,個子高挑,可面容醜陋;有的人面容好看,可個子矮小等等,維納斯的美,因為斷臂給人廣闊想像的空間;曇花的美,因為短暫的嬌美更加惹人注目。
  • 鏡頭中的東方之美——評《青木瓜之味》
    越南作為儒家文化圈中我們認知程度相對較低的國家,其文化中的「東方性」也與我們慣常理解的有所不同,帶有一種獨特的異域之美。陳英雄早年在法國專門培養電影攝影師的路易·盧米埃爾學院學習攝影技術,因而《青木瓜之味》的鏡語風格頗具導演個人特色,既有著西方商業電影工整精緻的設計感,又兼備傳統東方美學的詩情畫意和清麗含蓄。
  • 動物玉雕|感受野性的自然之美
    中國的動物玉雕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當時的人們認為玉是溝通神靈的靈性之物,各式玉雕作品也因此被蒙上了一層神聖之光。人們以玉來雕琢部落圖騰,並貼身佩戴或陳列,以顯示自己的尊貴。往往具有霸氣不失靈動,威猛不失馴服,具有玉之美、形之美、神之美、力之美、藝之美等諸多大美。虎是一種兇猛的食肉貓科動物,它體量龐大,性情威猛,長期以來一直是中華民族所崇拜的圖騰之一,同時也被人譽之為「百獸之王」。由於虎所具有的這種神威,據說在我國古代,祖先們還把它作為了一種護衛神獸,以便祛邪闢災。雕刻有虎首圖案的,一般還有鎮邪,祈福保平安的意思。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讀《故宮的古物之美》有感
    青銅最流行的時代,反而是生產力很不發達的夏商周,生產力水平決定了青銅國之重器的地位,因而才有一言九鼎、問鼎中原的文化傳承。用書中的說法是耗費舉國之力才能鑄成的鐘鼎,總覺得有點呵呵。畢竟一鑄就是九個,難道鑄完了就真的不繼續鑄了嘛?統治者會願意?當然是要源源不斷地鑄,一直有進貢才樂觀其成。只是鑄這麼麻煩,後來就鑄得精細點小點唄。
  • 追本溯源,傳承漢字之美(新語)
    身處全球化時代,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如何更好地了解漢字的故事、傳承漢字之美?前不久,在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教本》一書的出版研討會上,幾名小學生有模有樣「訓字」的過程,令人印象深刻:從「書」字的結構,會意該字以筆言事的含義;從「王」字三橫一豎的筆畫構成,把握中華文明講究天地人貫通的特質。孩子們在適當的引導下,從造字之理開啟學習之旅,原本一個個抽象的漢字符號,變成了包羅萬象的百科故事。
  • 英譯唐詩的隱秀之美
    (原標題:英譯唐詩的隱秀之美) 歐美漢學界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 枯萎之美:時間與生命的對話
    而「美」存在於每個階段,就像春之希望、夏之繁茂、秋之蕭瑟、冬之寧靜。生命因為時間而變化,貯藏在生命中的美卻恆久不變。所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枯萎總是讓人聯想到諸如「憂傷」、「暗淡」、「將逝」這樣的詞語,然而正是這些意象能給人一種不一樣的「美」的感受。
  • 中國的食器之美,你了解多少?
    中國人在創造不同的食材時往往會選擇不同的器具,美器與美食相搭配,可以把食物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口舌生津,回味無窮。古人的智慧可以說是高深莫測,創造出一個個外表美觀又實用的食器,究竟是怎樣的美器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泡菜,把食物發酵放酸了吃,是一種古老的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