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靜謐的秋
你好11月
國家癌症中心最新數據顯示,腸癌已成為腫瘤發病率第三名,僅排在肺癌、胃癌之後。
在臨床上,腸癌如果能在早期得到診斷和治療,患者5年生存率約在90%。可一旦到了晚期,5年生存率就只剩下10%。
確診直腸癌,他保住了肛門
謝先生57歲,廣西靈山縣人,正是家裡的頂梁柱。2013年2月,原本身強體壯的他開始出現大便異常,變細帶血、一天3遍,持續了2個月。但由於沒有其它症狀,他以為只是吃壞了肚子,沒有多大在意。直到後來出現持續腹痛、腹脹,忍無可忍才到當地醫院就診。
一檢查,結果讓他震驚了——「直腸腺癌」。
謝先生住院後,隨即進行了手術及三期化療,並且成功保住了肛門。
原以為今後的日子會風平浪靜,可癌症實在太頑固,竟又捲土重來。
兩次轉移,死馬當作活馬醫
2019年,謝先生的左側手腳越發無力,持續長達1個月。8月他回醫院檢查,發現多項腫瘤指標異常。
進一步行CT、彩超等檢查後,醫生確診為「腸癌術後化療後雙肺轉移」。
醫生先給予謝先生Cape OX方案化療三個周期,好不容易熬過了化療,檢查結果卻讓他更加絕望:肺部病灶無消退,化療失敗。
失去信心的謝先生此後一個月未再遵從醫囑就診,直到他出現了乾咳症狀。
在家人的鼓勵下,他重新走進醫院,新的檢查結果如同晴天霹靂:頭顱CT結果提示,考慮腦轉移瘤。
抱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心態,謝先生決定嘗試靶向藥。
治療2個月,病灶大大縮小
經腫瘤綜合治療中心討論,他接受了予貝伐珠單抗+5-FU/LV方案(貝伐珠單抗300mgd 1 5-FU1000mgd 2-6 LV300mg d2-6),化療兩個周期。
幸運的是,經過2個月的靶向治療,他的病灶得到了控制,大大縮小,症狀均有減輕。直到現在,謝先生仍在規範化治療,病情尚未出現進一步進展。
精準醫療是當下的「潮流趨勢」,對比化療,患者會覺得它「指哪兒打哪兒」,效果更好,所以也有很多患者和家屬質疑:為什麼不一開始就用靶向藥呢?放療化療是不是為了賺錢?
其實,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為什麼不一開始就用靶向治療?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靶向藥的作用機理。
靶向藥可以阻斷基因到蛋白的表達,由於每種藥作用的位點相對單一,所以副作用會比較小。但靶向藥也有缺陷,通常腫瘤患者會有多個突變位點,而靶向藥只能「打靶」,使癌細胞不能複製增殖,不能直接殺死癌細胞。
這相當於一場「拉鋸戰」,治療過程中,癌細胞不會乖乖等著被消滅,總會有一些漏網之魚出現「耐藥」,一旦耐藥,這種靶向藥的作用就明顯下降,甚至無效。
臨床上,一般推薦先做化療測序,了解機體對特定化療藥的效果強弱、是否會耐藥、是否會有過於強烈的副作用和過敏反應等等。
然後,患者再進行化療,挑選副作用儘可能小的藥物,精準地殺死癌細胞。最後,再有的放矢地進行靶向治療,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化療的次數,減少化療強度,而且不容易出現耐藥現象,從而達到一個更為理想的效果。
所以,對於腫瘤的治療,千萬不要盲目隨從,而是要用科學的手段去對待,選擇適合自己的療法,這樣才可以有一個更好的結果。
再回到開頭提到的腸癌,這幾年發病率可以說是一年比一年高,但大眾對它的了解不足,一些前兆也不自知,從而延誤了治療。
一天3次大便和3天一次大便,哪個才是腸癌?
張先生在確診腸癌前,出現了一天三次大便的情況,因此有人疑惑了,難道一天多次大便會是腸癌信號?那三天一次大便呢?
排便異常是腸癌的典型表現之一,也是判斷腸癌的重要參考。一般情況下,一天排便1~2次是最好的,但由於排便可受飲食、生活習慣、體質等因素影響,所以只要沒有排便困難、明顯拉稀、便血等情況,一天3次大便和3天一次大便都是正常的。
但是注意,如果長時間一天排便次數大於3次,或一周排便次數小於3次,甚至根本沒有糞便,只是排出一些粘液、血液,有排便不盡的感覺,或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以及大便形狀發生改變,則需要當心腸癌!
這些也是腸癌的常見症狀
除了排便異常,還要格外警惕是否有便血的症狀。有超過80%腸癌患者會出現便血,容易和痔瘡混淆,要注意區分。
腹部隱痛也是腸癌的突出表現之一,隨病情發展,痛感加強,可從陣發性發展為持續性,並伴有腹脹。
發展到後面,因為腫瘤會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患者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大幅度消瘦、貧血、疲乏無力等。
如果出現上述這些表現,很可能是腸癌作祟,建議及時就醫。
建議:腸癌高危人群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查
相關調查顯示,83%的結直腸癌患者首次確診時都處於中晚期,44%的患者已出現肝、肺等部位轉移,而這對治療和預後非常不利。所以,建議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除了關注症狀,還要定期進行腸癌篩查,尤其是腸癌的高危人群:
40歲以上人群;
家族裡有腸癌病史,尤其是一級親屬;
大便習慣發生改變、大便出血、大便性狀發生改變;
大便潛血陽性;
有腸道腺瘤史或者癌症史;
符合以下任意 2 項的人: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
建議以上人群,無論是否有症狀,都要定期進行篩查。
腸癌篩查可由簡到繁
一開始可做大便潛血實驗、肛門指檢等,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需再做腸鏡排查。
腸鏡可以直接觀察到腫瘤形態,對於腸癌的靈敏度可達89.23%,準確度可以達到99%,還能直接取組織做病理活檢,這是診斷腸癌的金標準,幫助醫生判斷類型以及發展階段,為後續的治療提供依據。
腸癌發病率高,早期診斷率低,所以為了更好的防患、抵抗它,平時要多關注自身健康,定期篩查,發現異常,及時檢查治療。